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的正确解读

(2015-05-02 22:42:02)
标签:

转载

分类: 传统文化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的正确解读

——对《论语·宪问》“‘成人’问答”的通释

通释《论语》时,我看了一些“译注”版本,解释多牵强附会,不敢苟同。

《论语·宪问》第12章原文如下: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用今天的语言通释,就是:

子路问“什么人是完美的人。孔子说:“臧武仲智慧,孟公绰的没有欲望,卞庄子的勇敢,冉求多才多艺,用礼乐修饰,也可以算完人了。”子路说:“现在的完人何必一定要这样呢?”孔子说:“见到财利想到义,遇到危能献出生命,长久处在显赫的位置上不忘以往的诺言,也能算完美的人。”

在本章处理上有两处值得讨论:一是:“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的句读,二是对“久要不忘平生之言”的解释。

我认为“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这个问是子路提出的,决不是孔子自问自答,史料中显示的孔子很少“设问”这个风格。“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这话是孔子回答子路的,它是继子路“今之成人者,何必然”之问而答的,是对前面高标准的“成人”的退让,退一步说的话。“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子路说不出这样的话,况且“亦可以为成人矣”与上文一致。

对“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中的“要”,许多人都解释成“音yāo同‘约’,穷困,困顿”,把“久要”解释成“旧约,过去答应过的别人的话”,把“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解释成“长久的处于贫困在境地也不忘记昔(平)日的诺言”。我则把“要”解释成“显要”,把“久要”解释成“长久地处在显赫的位置上”。理由有五:一是把“要”解释成“贫困”不合逻辑——成人(完人)怎么能处在贫困之中呢!二是把“要”解释成“同‘约’”太牵强,《论语》中“约”5处出现,《里仁》第2章“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的“约”,就是“贫困”的意思 有“约”何必用“要”!用今人的视觉看,先秦著述中多古今字,很少通假字情况,许多人把“古今字”的概念与“通假字”的概念混淆了。三是人们常常在还没有发迹时许下诺言,发迹之后很少有人兑现诺言,发迹而能兑现诺言的人实在是了不得的人。四是让贫困之人践行“平生之言”说不通,让他拿什么去践行“平生之言”?五是“平生之言”已经是“旧约”了,把“久要”还解释成“平生之言”不通顺。

出现对本章的误解,大概源于《论语注疏》久要,旧约也。”但《论语注疏》又说:“虽年长贵达,不忘其言。”仍然谈到了“贵达”。“贵达”就是“发迹”。可见要不忘平生之言的前提条件是“发迹了之后”。

本章谈的是人格完善的问题。孔子认为,具备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富有智慧、少欲望、勇敢坚定、多才多艺,而且还要在的约束下、修饰中完善言行退一步讲,有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在利益面前考虑该不该取,符合道义者取,不符合道义者不取。正如孔子所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述而》第12章有完善人格的人,在危急关头要有献身精神,也就是“见危授命”。有完善人格的人,才能在“长久地处在显赫的位置上”时还“不忘记日的诺言”。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