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的正确解读
(2015-05-02 22:42:02)
标签:
转载 |
分类: 传统文化 |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的正确解读
——对《论语·宪问》“‘成人’问答”的通释
通释《论语》时,我看了一些“译注”版本,解释多牵强附会,不敢苟同。
《论语·宪问》第12章原文如下: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用今天的语言通释,就是:
子路问“什么人是完美的人”。孔子说:“像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没有欲望,卞庄子的勇敢,冉求的多才多艺,用礼乐修饰他,也可以算完人了。”子路说:“现在的完人何必一定要这样呢?”孔子说:“见到财利就想到义,遇到危急能献出生命,长久处在显赫的位置上不忘以往的诺言,也能算完美的人了。”
在本章处理上有两处值得讨论:一是:“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的句读,二是对“久要不忘平生之言”的解释。
我认为“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这个问是子路提出的,决不是孔子自问自答,史料中显示的孔子很少“设问”这个风格。“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这话是孔子回答子路的,它是继子路“今之成人者,何必然”之问而答的,是对前面高标准的“成人”的退让,退一步说的话。“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子路说不出这样的话,况且“亦可以为成人矣”与上文一致。
对“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中的“要”,许多人都解释成“音yāo,同‘约’,穷困,困顿”,把“久要”解释成“旧约,过去答应过的别人的话”,把“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解释成“长久的处于贫困在境地也不忘记昔(平)日的诺言”。我则把“要”解释成“显要”,把“久要”解释成“长久地处在显赫的位置上”。理由有五:一是把“要”解释成“贫困”不合逻辑——成人(完人)怎么能处在贫困之中呢!二是把“要”解释成“同‘约’”太牵强,《论语》中“约”5处出现,《里仁》第2章“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的“约”,就是“贫困”的意思
出现对本章的误解,大概源于《论语注疏》:“久要,旧约也。”但《论语注疏》又说:“虽年长贵达,不忘其言。”仍然谈到了“贵达”。“贵达”就是“发迹”。可见要不忘平生之言的前提条件是“发迹了之后”。
本章谈的是人格完善的问题。孔子认为,具备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富有智慧、少欲望、勇敢坚定、多才多艺,而且还要在礼的约束下、乐的修饰中完善言行。退一步讲,有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在利益面前考虑该不该取,符合道义者取,不符合道义者不取。正如孔子所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述而》第12章)有完善人格的人,在危急关头要有献身精神,也就是“见危授命”。有完善人格的人,才能在“长久地处在显赫的位置上”时还“不忘记平日的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