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翻译应注意古今词义的异同(原创 已发表)
(2011-01-17 11:37:24)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论文 |
自2002年起,文言文翻译改成笔答题,难度有所加大,句子的翻译一般要达到这么几个目的:一是对较难词语的理解;二是对人称的把握;三是对省略内容的把握;四是对全文及局部意思的理解;五是强调直译;六是字字翻译;七是句式翻译。几年来,考生文言文翻译得分率较低,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弄懂古今词义的异同。语言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是逐步丰富起来的。现代汉语是古汉语的继承和发展。文言里的词,尤其是在汉代以前,绝大多数是单音词;而现代汉语里,大多数则是复音词。从古今词义上看,有相同的,有不同的;有大同小异的,有大异小同的。了解词义的变化,弄懂古今词义的异同,有利于高考文言文翻译的信、达、雅。
一、古今词义完全相同。
单音词,如山、水、花、草、长、短、方、圆、爱、怨、笑、哭;双音词,如天文、地理、调和、商量、凄凉、寂寞。
这些基本词汇生命力最强,从古代一直沿用到现在,其意义和用法没有变化。翻译的时候,按其在现代语里的意义和用法去理解就可以了。
二、文言中已经消失或死亡的词。
由于历史的发展变化,有些事物或情况现在已经不存在了。那么表示这些事物或情况的词也就消失或死亡了。
1、从衣文之媵七十人。﹝2007年高考湖南卷13题第3小题﹞
〔使七十个穿着华丽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随。〕
2、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刖。(《韩非子·说难》)
〔卫国的法令规定,偷着使用君王车的人要处断足的罪。〕
3、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信陵君窃符救赵》)
〔昭王死了,安釐王就任王位,封魏公子为信陵君。〕
以上例句中的“媵”﹙古代贵族妇女出嫁时随嫁的人或物品,称“媵”﹚、 “刖”﹙古代一种把脚砍掉的酷刑﹚、“薨”﹙《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新唐书·百官志一》:“凡丧,二品以上称薨。”﹚、“即位”﹙古代帝王登位﹚等词所表示的事物现在已不复存在,这些词也不被人们使用了,故称它们为消失或死亡的词。
三、古今词义相同,而词的形式不同。
文言文里一些词,其表示的意义现在还在用,但现代汉语里却用另外的词表示。
1、公坚不回,鞫愈急,二子服。﹙2008年高考湖南卷文言文阅读﹚
﹙欧阳公始终不予回复和理睬,加紧审讯,这两个人服罪。﹚
2、生二人,公与之饩 。﹙《勾践栖会稽》﹚
﹙生育两个孩子的,公家给他口粮﹚
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所以木材弹上墨线就容易锯直,刀剑拿到磨刀石上磨就锋利。﹚
4、居有顷,倚柱弹其琴。﹙《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过了不久,冯谖靠在厅堂的柱上弹着他的剑﹚
例句中的“鞫”“ 饩”“砺”“有顷”在现代汉语中分别为“审讯”“口粮”“磨刀石”“一会儿,不久”。这样的文言词还有许多,如“辛”﹙辣﹚、“引”﹙拉﹚、“弈”﹙下棋﹚、“樵”﹙打柴﹚、“博”﹙赌钱﹚、“汲”﹙打水﹚等等。
四、文言文中有些单音词在现代汉语里一般不再单独使用,而在构成新词时充当语素。
﹙一﹚以文言中的单音词为语素,构成现代汉语的新词。如:
1、国藩陋甚,齿亦益衰。﹙2006年高考湖南卷第9题A项﹚
﹙国藩非常的浅陋,牙齿又日益的衰败。﹚
2、若剖肺肝而陈简策。﹙2006年高考湖南卷第9题B项﹚
﹙就像剖开肝肺陈列书简书册。﹚
3、而其弊常丰缛而寡实。﹙2006年高考湖南卷第13题2小题﹚
﹙但它的弊病常常在辞藻华丽,缺少实际内容。﹚
4、其治尤难者若是,其易可知也。﹙2008年高考湖南卷第13题2小题﹚
﹙他们治理最难治理的地方都能像这样,那些容易的就可以知道了。﹚
5、身虽瘁臞,犹未有益。﹙2007年高考湖南卷13题1小题﹚
﹙自己即使憔悴、消瘦,还是没有益处。﹚
6、讴癸倡,行者止观。﹙2007年高考湖南卷10题C项﹚
﹙歌者癸唱歌,去慰劳筑宫的工匠,行走的人听后停步观看。﹚
例句1中的“陋”,例句2中的“简”,例句3中的“实”,例句4中的“易”,例句5中的“益”,例句6中的“观”,在文言中都是单音词,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就应该翻译为双音节词,即“浅陋”“书简”“实际”“容易”“益处”“观看”。
﹙二﹚遇到此类单音词,不要随便以该词作语素构成的双音词的意义去理解,如:
1、间以婀娜之声。
“间”字是“偶尔”的意思,把它理解为“间或”,那就错了。此句的正确译文是:偶尔有美好的声音。
2、亦以是持其身。
“持”字是动词,解释为“约束”是对的。全句译文是:也凭这些来约束自身。若把“持”解释为“坚持”“保持”或“支持”之类的意义,那就错了。
3、微子,太守不自知过。﹙2008年高考北京卷文言文阅读﹚
此句中的“微”字是“如果不是”“如果没有”之意。全句译文是:如果没有这个人,太守我就不会知道自己的过错了。如果把“微”理解为“微小”“细微”“轻微”之类的意思,就错了。
五、古今词语相同而意义不同。
1、其身体则可。
﹙他亲身实践能力强。﹚
2、无几,幹以并州叛,卒至于败。﹙2007高考上海卷20题2小题﹚
﹙不久,高幹凭借并州之力反叛,最终落到了失败的结局。﹚
3、居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妻子饥寒如下贫者。﹙2006年高考全国卷1第11题2小题﹚
﹙在几个郡待过,遇见会引发贪欲的事,始终不改变自己的心性,妻子儿女挨饿受冻,如同极贫穷的人。﹚
﹙大家因此十分敬重他,争着听从他使用。﹚
上述例句1中的“身体”指“亲身实践”;例句2中的“至于”指“到了”;例句3中的“妻子”指“妻子儿女”;例句4中的“严重”指“敬重”。这些词的古义与现代语中的意义截然不同。像这样的古今词语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在文言文中有很多,在翻译时切忌以今度古。
六、有些文言词现在还在用,但一部分意义已经消失。如:
1、以知而未纳,故得不坐。
﹙认为王戎虽然可能知情,但并未收下,所以不算犯法。﹚
2、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未几,复谢去。﹙2008年高考四川卷11题1小题﹚
﹙永乐元年被征召入朝,留下担任原来的官职,不久,又辞官离去。﹚
3、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逍遥游》﹚
﹙鹏乘着旋风环旋飞上数万里的高空。﹚
4、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论语·雍也》﹚
﹙伯牛生了病,孔子去慰问他,从窗子里握着他的手,说:“活不成了,这就是命吧。这样的人呀,竟有这样的病呀。”﹚
以上例句1中的“坐”字是“犯罪,犯法”的意思;例句2中的“谢”字是“辞官”的意思;例句3中的“羊角”是“旋风”的意思;例句4中的“问”字是“慰问”的意思。但现代汉语里“坐”“谢”“羊角”“问”的上述意思均已消失。在翻译时遇到这类词应细心,不能以今义代替古义。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实践告诉我们,对词义来不得半点马虎,高考时应注意古今词义的异同,尤其应注意词形相同、而词义不同或不完全相同的词。切忌望文生义,以今套古,以古度今,随意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