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教学设计及评课
(2010-12-09 10:33:51)
标签:
杂谈 |
分类: 观课议课 |
教学目标:
一、从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中,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二、巩固刚学过的生字,理解“谱写、传说、幽静、恬静、纯熟、陶醉”等词语,描述画面进行语言训练。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难点:
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分辨实在的事物和又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师:关于描写月光的词语你知道几个?
生1:月光融融
生2:皎洁的月光
生3:月光如水
生4:《静夜思》这首诗中也写到了月光,“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师:知道的真不少,今天咱们要学的这篇文章也和月光有关。(师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评:结合学生回答,介绍贝多芬,以激起学生学习情绪。]
师:贝多芬曾经这样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这篇文章写的就是他与一对穷兄妹之间的故事,描述了他创作《月光曲》。《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提示:《月光曲》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吗?)
生:“传说”: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
师:《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
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着重思考什么问题?
生1:文章写了他与穷兄妹俩的一件什么事?
生2:是什么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生3:贝多芬在这首曲子里要表达自己的什么感受?
生4:他的这种感受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产生的?
生5: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评:教师与学生共同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学更注重学生的自我建构。学生是充满好奇的,教师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让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创设问题情境,符合以学定教的新理念。教师角色的改变,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必定能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
二、整体感知,畅谈所得
师:同学们很善于动脑筋,下面请大家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看看自己能体会到什么,有什么疑问?
[评: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前提下,关注自我感受和体验,这体现了对学生生命的尊重。生命的价值在于自我主体的发挥以及得到他人的赏识。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感受与理解是多元的,多角度的,具有个性化的,教师要在情感上给予支持,精神上给予鼓舞。]
生自由读。
师:读了文章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谁来谈一谈?
生1:贝多芬十分同情这对穷兄妹,而且我还能看出兄妹俩非常关心对方。
师:从兄妹俩的对话中你还能体会到什么?
生2: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很崇拜他。
生3:盲姑娘家很穷,她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生4:姑娘渴望能亲耳听一听贝多芬是怎么弹的。
生5:兄妹俩相互体贴。从各个的话中我体会到他很伤心,因为他不能满足妹妹的心愿。妹妹感觉到了,就连忙安慰他,说自己不过是随便说说罢罢了,实际上她非常渴望能听到贝多芬的演奏。
师:假如你是贝多芬,听了他们的对话你会有什么感受?你会为他们做些什么?
[评:阅读是教师、文本、学生的对话。这种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情感与情感的沟通,知识与知识的互补,凸现了现代课程的新理念——在互动合作中学习。问题是教学的生命,只有学生不断的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才构成了生命的教学。]
师:是呀!姑娘善良的品质和她对音乐的热爱,让贝多芬为之激动,正如你们所想,他推门进去要为这位盲姑娘弹奏一曲,满足她的心愿。贝多芬进了屋,看到的是什么情景,使他同情、感动,哪些词语说明茅屋里的姑娘和男的确实太穷?自己说说看,把这些词语画下来,再练习读读。
(一支、微弱、正在、旧、瞎)
师:学到这里,你们知道了吧,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原来弹琴的是个盲姑娘。
师:“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从盲姑娘的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技术这么熟练,感情表现得这么深,盲姑娘会想,这弹琴的人是谁?因此课文上两个“您”读起来不一样,第一个是表示猜想。
生:很激动,我会进去为他们弹奏一曲语调稍延长一些。后来她作出了判断,弹得这么好的,只有贝多芬,因此第二个“您”就很肯定:“您”就是——
师示范,练习朗读。
师:理解得好!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演奏不只是凭技巧,而是凭感情。盲姑娘深深地感受到了他赋予乐曲的感情。在这么一个小镇上,在一所茅屋里,贝多芬遇到了一个能够凭借音乐与他进行感情交流的人,他此时的心情一定——
生:很激动。
师:此时对贝多芬来说,告诉对方自己是谁并不重要,他只想——
生:为姑娘再弹奏一曲。
[评: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教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关键是教师如何把问题呈现出来,教学的艺术就在于时机的把握,顺其学生的心理需求,“画龙点睛”式的一问,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探究。]
师:是的,
同学们想一想,当时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著名的乐曲呢?盲姑娘和皮鞋匠是怎样听的?他们听着,听着,又展开了怎样的联想?请你们看看插图,带着这个问题去想象一下。
生练读,指名读,师范读,生再读。
[评:用简易画创设情境,理解课文词句,体会感情。]
师:同学们读这几句话,语气由轻而重,由缓而急,你能想象到乐曲的旋律吗?
生:乐曲的旋律也应当由轻而重,由缓而急。
师:能由此领会到贝多芬赋予乐曲的情感吗?
生:老师,我明白了,
师:真聪明!结合贝多芬见到盲姑娘前后的情感变化再来读一读皮鞋匠所联想到的。
生再读。
[评:不同形式的感情朗读,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在读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读中进入美的意境,在读中感悟美的语言,以至熟读成诵,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三、巧设情境,说写训练
师:月光曲多美呀!请同学们读最后一小节。
(生读)
师:联系上下文想一想“陶醉”是什么意思。
生:从“苏醒”一词我觉得“陶醉”是说兄妹被月光曲迷住了,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连贝多芬走都没有发觉。
师:真会动脑筋。等他们醒来之后,兄妹俩会交谈些什么?前后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一会儿给大家表演表演。
(生讨论、表演)
[评:表演也是体验的一种形式。学生把抽象的文字形象化,通过情态、动作把内心的感受流淌出来,达到了心智的升华。]
四、总结:
学了这个美妙的传说,我们知道了贝多芬对劳苦大众的感情是很深的。课文本身写的是关于《月光曲》创作的传说,其实这个传说本身也是一首动人的《月光曲》。
五、拓展练习:
1、搜集《月光曲》,认真地欣赏欣赏。
2、练习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3、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贝多芬传》。
[评:联系课文内容,延伸到课外,注重了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我们教学不仅仅让学生学到课本知识,还要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目的是促进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总评:《月光曲》一文的教学,较好地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新课程理念。实现了“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和组织者”这一角色的转换。
纵观这篇课文的教学,以学生的疑问贯穿教学的始终,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读书自己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和“以人为本”的语文课程理念,整堂课始终闪现着学生创新潜能的思维火花。
以学生为本,以读为主,学生自主读书,读中感知,读中感悟,这正是我们语文教学力求达到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