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厚重卫辉研究之汲县古碑刻:王恽《青岩山道院记》

标签:
转载 |
分类: 历史与文化 |
青岩山道院记①
翰林学士、中奉大夫②、知制诰同修国史③秋涧王恽④谨记并书题额。
卫奠⑤太行东麓,山形迤逦⑥。自⑦南运肘,北闯⑧其间。峰峦欻⑨断,如巨灵初辟⑩,望之俨然而巉秀11者苍峪也。循峪北骛12,越苍池13,山愈深愈雄峻可爱,泉浏14益清。而駃15望东北,约行16十余里,抵青岩山足,岩壑尤美。四顾皆崇山茂林,列峙环拱。其东南有洞府,轩豁17层崖上,宽广丈许,邃四五十步武18。其中泉水泓澄19,深叵测。岁春仲20二日,洞出光怪,恍惚泓水涌溢,飘浮尘滓,潨21泻山谷间22者一昼夕,岁以为信。土人23曰“水帘洞”。山藉之以清,物资之以润。清润之气不特散24,而为烟霏翠霭,郁而为良材灵药。铜鏐25玉石之美,必有卓异幽隐之士。炳26山谿之英灵,增景气之胜概。如广施神志27,存恤隐阴28,主苍岩29。
唐甄济30隐居兹山,至远迩化服31,分死完节32,不污禄山。近则四仙,清修道行,留颂委蜕33,不谓之炳灵增胜可乎34?洞侧道院即四仙栖遁遗址,山空人去,石礐35云荒,独一殿岿存。至元三禩36,为全真学者李志和始跧处石磕37。以修复为己任,铲崖堙谷,展托38庵地,除梗补罅,夷为坦陆39。重构玉帝殿洎东西两庑,山□位40聚仙亭,下逮庖湢门屏41,以楹而计者三十数42,仍改瘗四仙锁骨43。中统初元44,太一五代师居寿奉命投龙牒玉简45,裒时之对46,以昭景贶47。厥后,阖境旱暵48。郡长吏来祷,车甫旋轸49,甘澍滂霈50。逮志和修复增宏,郡民于水觱沸51日,少长毕集,愿伸瞻礼52,乃盛诸偫53,人俱醉饱而归。于是苍峪胜迹灵奕54一方,而游观嬉乐,亦复承平之旧。府僚豕韦国55井君德常嘉师勤瘁56,为主张资藉57者甚力。及来京师,复以兴建记文为请。予58,郡人也,不敢托衰老辞。
切59尝读《金华洞天记》,中土山林名胜不载于仙藉60者尚多,惟苍峪为天脊左戒奥区61。去理郡馀一牛鸣62,危峰叠嶂,环绕郛郭63,盘礡64风烟,秘藏灵异,幽隐之士代不乏人,亦《洞天》不载之一也。由志和扩而大之,其名固亦佳矣,然以遗迹考焉尚有未尽者。今广施有庙,四仙纪行,而甄公大节虽传卓行于唐史,发幽光于韩笔65,在山中故事独乏旌记。子归能屋而祀66之,俾后之游居者67灼知景仰68,审夫出处大义而69在,以勉志节而励薄俗,则子与志龢70名迹附丽71前贤,共兹山而传于无穷矣。井君曰:“唯。”
大元大德三年岁次己亥夏五月望日72。
卫辉路总管府判官新授同知镇江路总管府事井德常立石73。
东至白帽门,南至仙人堂,西至桃峪口,里有醉仙迹,北至风门子。四至已里尽属景庵观。云梦山水帘洞记。74
【注释】
①见《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四十,上海涵芬楼“四部丛刊”版(借江南图书馆藏明弘治翻元本景印)(下文简称“四部丛刊版”)。也见钦定四库全书(文渊阁四库全书)《秋涧集》卷四十(下文简称“文渊阁四库版”)。近代,《全元文》卷一七三《王恽七》(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133—134页)中收录该文,并进行了断句和点校。
按,上述两个版本皆题为“青岩山道院记”,而《鬼谷子与云梦山》之《文崖诗壁,飘韵流芳》(房立中主编,中国人事出版社1994年10月版第122—123页)(下文简称“房立中版”)收该文,题为“重修道院记”。此碑现存云梦山水帘洞口,似就洞壁刻就,故多因陋就简之处。其碑额为大字篆书,双线阴勾笔画,结体扁宽,粗硬欠圆润。 “山”、“院”、“记”三字完整;“岩”字仅存左下“山”部,上、右似各有“口”字,应是“喦”之篆体变形;“青”、“道”二字漫漶不存。
②中奉大夫:文散官名。宋为文散官第七阶,正四品。元丰改制后停用。徽宗大观二年又置,为文官第十三阶,金为从三品。元升从二品。
③知制诰同修国史:翰林国史院的官员,其职掌包括撰写文言制诰和修史,因此通常附带“知制诰”和“修国史”一类头衔。按,翰林学士承旨带“知制诰兼修国史”,翰林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翰林侍讲学士、翰林直学士带“知制诰同修国史”,翰林待制、翰林修撰、应奉翰林文字带“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这一署衔方式未见于《元史·百官志》,但散见于大量碑传文字中。
④王恽(1228—1304),字仲谋,号秋涧,卫州路汲县人。元朝著名学者、诗人、政治家,一生仕宦,刚直不阿,清贫守职,好学善文。三朝谏臣。曾任监察御史,少中大夫,福建闽海道提刑按察使。元成宗加封他为通议大夫,知制诰。死时家境贫寒。赠翰林学士承旨资善大夫,追封太原郡公,谥号“文定”。
⑤奠:奠定,建立。
⑥逦:碑中字形为“邐”,现简化为“逦”。而文渊阁四库版、《全元文》皆为“ ”,应本于四部丛刊版。
⑦自:按,文渊阁四库版作“白”,误。
⑧闯:猛冲,突然直入。按,文渊阁四库版作“阍”,误。
⑨欻(xū):副词,忽然。
⑩辟:按,文渊阁四库版作“擘”,误。其他版本均为“辟”,碑中字形为“闢”,简化为“辟”。
11巉秀:峻峭秀丽。
12骛:纵横奔驰。按,文渊阁四库版、房立中版作“鹜”,而其他版本作“骛”。细察原碑,作“骛”。
13苍池:按,文渊阁四库版作“苍山池”,误。碑中即为“苍池”。
14浏:通“漻”。水深而清澈。按,四部丛刊版作“溜”,其他版从之。惟房立中版作“流”。碑中字形为“瀏”,简化为“浏”。
15駃(kuài):古通“快”,迅疾。按,四部丛刊版作“駃”,《全元文》从之,文渊阁四库版作“驶”,房立中版作“映”。碑中字形为“駃”。
16约行:按,四部丛刊版作“行约”,其他版从之。惟房立中版作“约行”,与碑同。
17轩豁:高大开阔。
18步武:很短的距离。古时以六尺为步,以半步为武。这里指脚步。按,四部丛刊版作“步”,其他版从之。惟房立中版作“步武”,与碑同。
19按,文渊阁四库版作“中泉水洪澄”,误。其他版本与碑同。
20岁春仲:即“仲春”,夏历二月。按,碑中有“岁”字,房立中版正确。其他版本均无。
21潨(cōng):水流会合的地方。按,碑中字形即“潨”,惟房立中版作“像”,错。
22间:按,房立中版作“闻”,文意不通,别的版本均为“间”。碑中此处模糊不清,仅存“門”,中间似存一撇,可能为“閒”。
23土人:按,碑中即此,房立中版从之。其他版本均为“俗”。
24不特散:不有意散去。即“有意聚集”。
25鏐(liú):纯美的黄金。《尔雅·释器》;“黄金谓之荡,其美者谓之鏐。”
26炳:本义为光明、明亮,这里有显示、显现的意思。
27神志:精神志气。
28存恤:慰抚,安抚。按,碑中确为“存恤隐阴”,房立中版即此。但其他版本均为“存隐恤阴”。
29按,碑中“主”字处漫漶,下部存“王”。但根据“王”所占笔力,该字不应为“主”或“生”。四部丛刊版为“主”,《全元文》从之。但文渊阁四库版为“生”,下接“苍烟”。房立中版为“兹”,属明显错误。
此数句大意指天地之间充盈着类似“清润”的精神志气,使得幽隐之气得到抚慰,和谐生动,产生了苍岩之景。
但因为有的字无法落实,这里的断句可能会存在问题。如“隐”的碑中字形为“ ”,与“稳”为异体,是否与“隐”通,待考。
30甄济:字孟成,定州无极人。家卫州。少孤好学,以文雅称。居青岩山十余年,远近伏其仁。诸府五辟,诏十至,坚卧不起。天宝年间,安禄山乱政,甄济被胁迫,能保持气节,为人称道。《新唐书》卷二百十七有传。
31化服:感化顺服。指安史之乱平息,国家安定。
32分(fèn):料想。如“自~已死久矣”。完节:保持贞节;保全节操。按,房立中版误认“分”为“兮”、“完”为“亮”。
33委蜕:自然所付与的躯壳。佛家用为死亡的婉词。
34乎:按,房立中版误为“罅”,无解。
35礐(què):疾风激水击石成声。按,文渊阁四库版作“老”。碑中字形为“礐”。
36至元三禩:即至元三年(1266)。禩,殷代人指年。
37跧:古同“蜷”。
38托:按,碑中字形即“托”,四部丛刊版、房立中版从之,正确。文渊阁四库版作“拓”,《全元文》从之。
39陆:按,碑中字形即“陆”,其他版本多与碑同。惟房立中版作“径”,误。
40□:按,碑中字形模糊,但隐约可辨近似“羔”,与“灵”字的各种写法差别很大,不可能为“灵”。四部丛刊版作“灵”,其他版本从之。房立中版以“□”代之。“位”字诸版本与碑同,惟文渊阁四库版作“会”。
41逮:按,碑中字形“
”,为“逮”之异体。房立中版作“建”,误。
42按,房立中版漏“者”。
43瘗(yì):掩埋,埋葬。按,房立中版误作“痉”,后漏“四”字。 锁骨:按,碑中字形比较清晰,即此,房立中版与碑同。四部丛刊版、《全元文》作“锁府”,文渊阁四库版作“镇府”,皆误。
44中统初元:即中统元年(1260)。
45太一:即太一道。由卫州人萧抱珍创立于金熙宗天眷初(1138),崇奉“太一神”。主要以传太一三元法录,祈禳呵禁,治病驱邪等为内容。为金初中国北方兴起的三道派之一,元代皆并入正一道。
46裒时之对:即“裒(póu)对”。谓聚集山川众神配祭。语出《诗·周颂·般》:“敷天之下,裒时之对。”郑玄笺:“裒,众;对,配也。徧天之下,众山川之神皆如是配而祭之。”按,“裒时”二字的碑中字形尚为明晰。四部丛刊版缺,其他版本从之。《全元文》据王抄本补“肸蠁”。房立中版误为“哀时”。
47以昭景贶:来彰显皇帝的恩赐。景,高、大或祥瑞。贶(kuàng),赠,赐。
48暵(hàn):干旱。按,房立中版误为“嘆”。
49旋轸:还车,回车。轸(zhěn),古代指车箱底部四周的横木,借指车。
50甘澍(shù):甘雨。澍,澍及时的雨。
51 觱(bì)沸:泉水涌出貌。觱,通“滭”。《诗·小雅·采菽》:“觱沸槛泉,言采其芹。”按,房立中误用为“貳沸”。
52瞻礼:瞻仰礼拜。
53偫(zhì):积储;储备。这里作名词,指盛物之器物。按,文渊阁四库版作“待”,房立中版作“俏”,俱误。碑中字形为“偫”,明晰可辨。
54灵奕:有灵气而且光明四射。
55豕韦国:夏代彭姓伯爵方国。今河南滑县一带,与山东省的东明和河南省的濮阳、内黄、浚县、延晋、封丘、长垣等市县接邻。
56井德常:东平(今属山东)人。初为从事郎兼管稻田,成宗大德三年八月为镇江路总管府同知府事。
57资藉:凭借,依赖。这里指募集资本,修复道院。王恽《胙城县庙学记》:“侯乃出所藏经史数千卷,资藉讲诵。”
58予:按,文渊阁四库版作“余”。其他版本与碑同。
59切:按文意,似通“且”。
60藉:按,碑中字形为“藉”,房立中版为“藉”。其他版本均为“籍”。
61戒:古同“界”,界限。
62去理郡馀:按,碑中确为此,房立中版从之。但文意不顺。其他版本俱为“去郡里馀”。细察原碑,“去”为一行末字,“理”另起一行,可能在换行的过程中存在误刻。
63郛郭:外城。《韩非子·难二》:“赵简子围卫之郛郭。”
64盘礴:犹磅礴。广大貌。
65幽光:潜隐的光辉。指人的品德。韩愈《答崔立之书》:“诛奸谀于既死,发潜德之幽光。”
66祀:按,房立中版误为“札”。
67者:按,房立中版漏此字。
68灼知:明白了解。苏轼《赐安焘乞外郡不允批答》:“卿练达兵要,灼知边情,寄託之深,义难引去。”
69而:按,诸版本皆为“所”。但细察碑中字形,此字仅余轮廓,似“而”。
70龢:按,碑中字形即此。与“和”同。但诸版皆为“和”。
71附丽:附着;依附。《文选·左思<魏都赋>》:“而子大夫之贤者,尚弗曾庶翼等威,附丽皇极。”李善注:“言不曾与众庶翼戴上者,等其威仪,而附著于大中之道也。”
72大德三年:即1299年,农历己亥年。
73判官:唐代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均置判官,为地方长官的僚属,辅理政事。宋沿唐制,并于团练、宣抚、制置、转运、常平诸使亦设置判官。元代改为各州府设置判官。明清仅州置判官,无定员。
74按,此段文字附于该碑之左下。刻于碑沿饰纹之上,字迹与正文有异,故应为后人题记,不属碑文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