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干国祥老师的教学实录:《落花生》

标签:
转载 |
分类: 绿色语文快车 |
悠久传统里的一次朴素真诚的成功家教——干国祥上《落花生》 http://blog.eduol.cn/images/jhinfo.gif | |||||||||||||||||||||||
干国祥 发表于 2008-4-27 19:48:00 | |||||||||||||||||||||||
http://blog.eduol.cn/uploadfile/2008-4/28756410868.jpg 课堂实录——(一)上课前,有这么一个有趣的小插曲—— 毕竟有这么多人来听课,还是这么隆重盛大的西部教育公益论坛的现场会,现场有省市领导、专家教授,许多省市的代表。这个班的班主任老师在把孩子们带进会场坐好后,仍然止不住地叮咛:“上课的时候一定要认真,要遵守纪律。”并且让学生干部起头,准备背诵《弟子规》。 干国祥老师看到了,便简单和班主任交流了一下后,给孩子们下了这样的一道命令:“所有的同学都到草坪上去玩,男同学一定要痛痛快快地摔跤。十分钟后再回来上课。” 傍晚会议结束,在返回风冈县城的大巴上,苏教版教材专家高子阳对新教育研究中心的马玲这样描述: “那些在草坪上摔跤的孩子太可爱啦!现在在城市里根本找不到这样的孩子了。你看他们摔跤的时候多会用劲,多有技巧啊。这样的男孩,才真正叫男孩子呢!” (二)露天会场上,一面被木架支起来的黑板和一张学生用的普通课桌,就构成了一个朴素的讲台。 天真的六十多个孩子们[干国祥1] 和两年前一样,孩子们的声音很整齐很宏亮,——应该说很平整,因为声音没有因为词句的不同而起伏变化。[干国祥2] 朴素的讲桌上,一个杯子里放着一束金黄的蒲公英。不过这时它却并没有吸引孩子们的目光,因为他们此时所有的注意力,都被走上台的干老师吸引了,——还有干老师手中那个红红的苹果。 “我们是老朋友了。老朋友相见,总要送点礼物的,是吧?我手头有一个苹果,谁想要这个苹果?” 学生都嘻嘻地笑着,却不好意思大声直接说出,只有几个顽皮的男生小声却又清楚地嘀咕:“我想要。”但是当干老师说“想要的举手”的时候,所有的小手几乎一下子竖立起来。 “等会儿看谁表现好,就给谁。表现都不好,就给我自己[干国祥3] 好看又好吃的红苹果只是个引子,同去年一样,干老师的课还是从这束金黄的蒲公英开始的。 他又举起了这束开放在杯子里的蒲公英:“大家认识吗?” “认识,蒲公英。”学生同样像去年一样回答。 “仅仅是蒲公英啊,这个可是有来由的。它漂亮吧?”(干老师这句话是指去年的那堂《落花生》课而言,在今年为重新上这课布置的第一次预习作业中,干老师也特意把“蒲公英”又点了出来,不过从学生写在预习纸上的反馈情况来看,一年的岁月,对于这些孩子,好像并没有什么特别明显的变化。因此,干老师后来又布置了一次预习,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反复细读文本。) “漂亮。” “喜欢吧?” “我去年上过《落花生》,但是因为一个问题大家回答不了,课就没上完。什么问题呢?” “落花生为什么叫落花生[干国祥5] “什么叫落花生,谁知道?”干老师环顾全体同学,没有人回答。 “没人知道,我来解释一下。”他拿起一支粉笔,信手在黑板上画了起来,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一棵花生的植株,又结合形象的语言描述,清晰地向学生呈现了花落后子房钻入土中结成花生的生长过程。 “现在知道了为什么叫‘落花生’了吧?” “知道了。”学生纷纷点头。 “可是你们回答不出来的不是这个问题,是哪个问题?”干老师又把学生的思路引回到课文的主题。 学生沉默。片刻,一个女生举起了手,她站起来说道:“为什么大家却要贬(她误读为fan凡)低它们而赞美落花生呢?”这是干老师第一次预习作业中清楚写出的。 “反对谁?”干老师追问。 “反对石榴和苹果。” “大家都喜欢石榴和苹果,一看到干老师手里的苹果,都急着举起手想要,对不对?” “对。”学生点头应和。 “但是为什么上课的时候,上着上着都说石榴、苹果不好,只说落花生才好呢?[干国祥6] 这个问题被重新唤起,很多学生皱起眉头,开始回想去年的那堂课。 “所以大家后来都不知道要不要喜欢苹果了,我把苹果塞到你手中都不敢要了。所以我说这课我不能上了,我明年再上。”干老师继续讲着,“我们那堂课只上了半堂课,是不是?所以今天我们是重新接着那次的半堂课上。”
“先要听听一年之后,同学们朗读得怎样了?[干国祥7] “我点到一个同学,这个同学就读一段话。”他随手请右边第二竖行的第三个女生开始读书,并向其他同学提出要求,“要注意听,她有没有没读准确的字句。” “我们——家的——”“我们——家的——后园有半——” 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这个女生就回读了三遍,在“半亩”的“亩”字上还卡了壳,在别的学生的提示下读完了第一句,干老师鼓励她不要紧张,然后她继续从头又重新开始读:
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误读为天空的空音)地,母亲说:“让它(因为后面的‘荒’字,这个女生‘让它’一词就回读了三遍)荒着怪可惜的,他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误读为三声种子的种了)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干国祥8] “这位同学有一处地方读得特别好。就是‘播种’的‘种’。为什么呢?因为去年这一处我就读错了,‘买种,翻地’——”干老师特意把语速放慢,重音强调了“种”、“地”的音,“‘播种(老师在这里插问,应该是播种(四声)还是播种(三声),学生有的念成四声,有的念成三声)浇水’,你看,买种子,翻土地,播种子,浇水,所以在这里不能是播种(四声),只能是播种子(三声)。” 干老师又接着评价刚才这个女生的朗读:“这位学生读得多准确啊。但是有一个地方她读错了,这时候,母亲是在对谁说话啊?是对孩子他爸说话了。你看她怎么说,‘他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其他都读得很好。”(原文是:你们那么爱吃花生……) 读书检查继续。按着座位的顺序,轮到刚才那个女生身后的一个男生了。虽然有话筒,但是他的声音听上去仍然很小,远比不上刚才那个女生的声音清楚。 母亲说:“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回读两次)你们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漏读‘的’字,又回读为‘新落花生’)花生,好不好?”我们(回读一次)都说好。母亲(回读两次)把(添加‘落’字)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吩咐(回读一次)就在后园(误读‘后园’为‘后院’,回读一次)的茅(卡壳,回读,漏字)亭里过这(卡壳,回读两次)个节。 “你太喜爱落花生这个名字了。所以一看到‘花生’统统读成了‘落花生’。”干老师点出了他读书的最大问题,但这个问题不是这节课能解决的,因此干老师选择了悬置一边,他接着问这个男生旁边的一个学生:“‘茅亭’是啥意思?”(这个问题是学生在预习纸上提出来的。) “晚上。”这个男生答非所问。 干老师又重复了一遍问题:“‘茅亭’是什么意思?” 男生说不出来,周围的同学也没有接话提示的了。 这时,远处有个女生为他解围了:“‘茅亭’就是用茅草做的房子。” “‘茅亭’就是用茅草做的亭子,不是房子。”干老师做了纠正后还是夸奖了她,“但是你回答得很好!” 他又来到那个回答“晚上”的小男孩前:“来,你接着读下去。” “晚上天色不太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这一段只有一句话,小男生读得很流利,也没有错误。 “有同学在预习题里问:‘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做老爸的,和孩子一起吃顿饭有啥可难得的呢?”(这也是学生在预习上写的问题。) “因为父亲——”一个男生站起来,说了这四个字后,便再也说不下去了。 “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父亲有可能在外地工作。”刚才那个说出“同学们回答不了的问题”女生的声音打破了全班同学的沉默。
“哦,她联想到,父亲有可能在外地工作,很难得。我告诉你答案吧:他是工作很忙,但不是在外地,他父亲是县长,所以工作很忙,而且是个好县长,工作非常繁忙,因此呢,他是很难得来跟孩子们一起吃顿饭的。因此,‘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老师将预习中学生提到的这个问题相机做了回答,同时也让学生对文中的“父亲”有了更多的了解[干国祥9]
读书检查继续。后面几段描写父亲和孩子们对话的句子,这个男生基本上是流利地读下来了。干老师让全班同学接着齐读父亲的那段话,也是本文的重点内容,一直读到文章的最后[干国祥10] 这几段话,全班学生基本上正确流利地通读下来了。 至此,从上课到检查完课文的朗读情况,用去了十分钟。 这算不得什么大事,只是补充一点信息,想说明:我们认为已经成为共识的观念,事实上远没有真正普及。 关于读经的利弊,作为倡导经典诵读的新教育实验对此有着比较严谨与复杂的论述,此处不再展开,只是呈现的事实告诉我们,过于强调机械的背诵,确实让孩子们显得有些“麻木不灵”。 但作为“重”上此课,本来这两种问题是都不应该出现的。 当然,如果年级更低一些,遇到这样的情况,用范读带读方式让学生跟着朗读,也是一种教学目标(朗读能力)及其策略(范读、带读),但这显然不是本课的目标。 (三)“把那张表格拿出来。我们要开始理解课文了。”干老师说的表格是指发给学生完成的第二次预习作业[干国祥1]
“父亲在文章中有一句话,就是‘花生的好处很多。’‘花生的好处’集中在文章中的一段对话中,我们现在能不能把这段对话来演一演。我刚才听大家一起读,就是想听听大家读得怎么样?我发现,大家读得比较准确了,比去年读得好多了,但是,有一样东西没读出来,什么东西呢?” “他们的感情。” “对了,爸爸就应该像个爸爸,所以我们请这两排同学读——爸爸,好不好?” 学生都乐了,尤其被点到的那两排。 与此同时,干老师又将全班同学按照竖排分别派定了角色。老师也参与期中,读旁白。“我们读的时候注意,花生的好处到底有哪些呢?要一个不漏地抓出来。”老师再一次强调了这次读书的目的后,分角色朗读开始了。 朗读过程中,老师又点拨指导了学生父亲的话该怎样去读,这样,在分角色扮演的一种氛围中,这次的朗读[干国祥2] 读后,老师又带学生回到刚才的问题:“我们来概括一下,花生有哪些好处?”他让学生看着手中的练习纸,说:“最难的是哪一格,是第一格。我们先来放一放,我们先看第二格:味美。” 在对花生第一个好处“味美”的学习中,干老师先针对学生在预习中提出的问题,讲了“味美”的意思就是“花生的味道好吃”,接着他反馈学生提出的一个问题,说“为什么花生这么好吃?”“这是一个傻问题[干国祥3] 但是课堂上学生对于这句话倒没有众多专家那么激烈的反应,孩子们哈哈一笑后,集中精力去对付老师紧随而至的一个难题了:“第一个好处是“花生味美”,那么如果是人,怎样的人才能是“味美”的呢?” 不仅是学生,在场的与会代表们都表现出了对这个问题的浓厚兴趣,大人们的程度可能更甚于孩子了,许多人在下面窃窃私语地解答起来。 前排一个戴眼镜的短发小姑娘把手举起来,脱口而出:“对社会有用的人。” “对社会有用的人‘味美’。‘味美’是谁说的,是花生说的吗?”干老师追问。 “父亲?”这个女生回忆着。“姐姐。”旁边有同学补充。 “是吃花生的人:‘哎哟,这个花生味道真好。’那么我们说一个人味道真好,是谁说的?” “是——我。”女生迟疑着,说出一个答案。 “是跟这个人交往的人,是不是的?”干老师在她的基础上又更加明确了,他接着就拿这个女生举例,绘声绘色地向大家描述:“比如说你妈妈说:‘哟,我女儿真乖巧。’你爸爸说:‘我女儿真勇敢。’而老师说:‘这个同学真认真啊,真聪明啊。’是不是啊?”看同学们都不禁点头,他又总结道:“所以,‘味美’比喻人的话就是说,评价这个人真好。” “这是花生第一个好处。第二个呢?你来说。”干老师又第三排一个男生回答。 “可以榨油。”声音很小。 “如果是比喻人的话,‘可以榨油’花生这个好处又在说什么呢?”干老师如法炮制。又有同学偷偷笑起来,这个问题可的确是他们从没想过的。更多同学眉头紧锁,陷入了苦思。 “那是什么呢?”小男孩不能回答,干老师回顾全场,重复着这个问题。 “是有作用的人。”一个声音抢先答道,还是刚才那个女生。 “很好!被你抢着说出来了。”干老师对这个女生表示了鼓励,他继续往下进行,“第三个好处,那语句可多了。来,这个男同学,你坐在这么优秀的女同学后面,应该也优秀一些。”他来到刚才抢答的那个女生后面,幽默地对她身后的男生说,并请他把“花生的第三个好处”读出来。 “很便宜。”这个男生只冒出了三个字。 “很便宜,它不贵,谁都可以买来吃。那么比喻人的话说明什么呢?”干老师又问他。 “没有用的人。”想了一会儿,这个男生脆脆地说。“哄”一下,全场都乐了。他自己也低着头,笑。 “没有用的人?你把答案给我读出来。”干老师故作夸张地问。 这个男生找不出,他旁边的男生也找不出。挨着旁边男生的一个男生起来读道:“谁都可以买来吃。” “这是花生的好处,那么比喻成人的话,这个好处是什么呢?”干老师启发他。 这个男生也困惑了。这时旁边有一些同学叫着“我!我!”,请求发言。刚才那个女生的声音也在里面。 “不要抢,你读出来。”其实这是干老师已经印在预习纸上的,可是这个男生手中却没有,不知什么时候他已经丢掉了。干老师让其他同学一起读出来。 “左边是价格便宜,右边是什么?” “大众化!”学生一起读了出来。 “这句话你们不懂。”干老师解释道,“叫‘大众化’,叫‘平民化’,就是不要人高高在上,像个贵族似的。要很朴素的,平易近人。是不是?”[干国祥4] “是的。” “好,这是用花生比喻的。”他问大家:“花生还有一个最最重要的优点,谁知道是什么?” “花生有营养。”一个男生说。 “花生有营养,你哪里找出来的?我们要求从课文中找出来,对不对?” “花生榨的油。” “可是这个问题我们已经说过了。”面对学生这种严重缺乏文本细读的能力,干老师没有再做纠缠,他请这个男生坐下,又对全班同学说,“花生最重要的优点是谁说的?” “父亲。” “对了,这你怎么能找不到呢?来,我们把父亲说的话再一起读一遍。” “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出来才知道。”学生齐读道。 “你看,‘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什么叫爱慕之心?” “你一看就喜欢它。”学生纷纷说道。 “就是喜欢,就想着它。你看这个‘慕’字啊,是说白天想,晚上还想呢。[干国祥5] “中午还想。”一个女生插话。 “嗯,中午还想。爱慕之心。”干老师接着往下讲,“而花生是什么样的?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出来才知道。好,表格下面这一格好处后,填比喻的人应该是什么样的人呢?” “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的人。”这次学生说得很清楚流利了。 “聪明。就是这个,人要做虽然不好看,但是很有用的人。”至此,预习纸上对于花生“味美、可以榨油,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不好看但是很有用”等“好处”与“花生比喻的人”的学习梳理结束。干老师转而引导学生理解花生另一个“好处”,这也是课文中没有直接写出来,必须通过文本细读才能得出的。他对大家说:“花生还有一个好处,很重要很重要,同学们没找到。谁找到,我再去买一个苹果奖给他。”大家又笑了。 “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一个女生马上找到了这一句。 “嗯,能做好多种食品,是优点,但是这个特点还算不上花生的大优点。有一处花生的优点非常重要,看谁找得出来?” 又有同学举手,这是一个男生,他说:“花生是种在土里的。” “怎么说呢?难道苹果、石榴不是种在土里呀?” “苹果和石榴它是长在枝头上的。”男生又说。 “哦,这个刚才我们已经分析了。”这时,又有一个女生起来发言,她说:“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出来才知道。” “嗯,这是最大的优点,最重要的优点,可是我们已经分析过了,是不是啊?”面对学生这种盲目地猜找,干老师直接让学生读第一段。同时他又顺便纠正了“园”和“院”字的读音,并用板书讲析了字源上二者的不同点:囗表示围起来的较大的空间,阝表示台阶,是建筑物的部分,所以,这里有能种花生的半亩地的,只能是“后园”而不是“后院”。 “这里有花生的一个很重要的优点。”老师话音未落,下面就有很多小手举了起来,伴随着“我!我!”的呼叫。课堂过半,伴随着学习的深入,乡村孩子的腼腆与羞涩不知不觉被忘在了一边。 “没过几个月,居然就收获了。”这个女生很准确地找出了重点句。 “‘居然’说明什么?”老师再强调。学生的一片回答中,老师对一个正确的答复再次重申:“表示没想到,意料之外。你想想,那时候‘我’也不过才十来岁,哥哥姐姐也不过十多岁,他们会种地吗?不会种地,也不懂种地。这些毛小孩,买种,翻地,播种,浇水,但居然收获了。说明花生有什么优点?” “花生它很容易种,不像苹果那样要除虫。”呵呵,还是那个女生,炒豆般一口气爆出这一句。她说得太快了,在场的听课者又都被逗乐了。 “好,比喻成人的话那是什么?”干老师又抛出这个问题。 学生七嘴八舌说了一些,不过都不太准确。干老师让大家拿起笔来,在表格的右边写下“生存能力强”几个字。同时,他也将这几个字板书在黑板上[干国祥6] “哎呀,花生实在太了不得了,我们总结一下[干国祥7] “花生太好了,做花生这样的人太好了。你看看:生存能力强;受人欢迎,得到别人的好评;非常实用,可以做这样的事情,做那样的事情;而且,不是只讲体面,而是对别人有许多好处。哎呀,做花生这样的人真是好。对不对?” 学生都赞成。 “大家是不是要做花生那样的人?” “是!”异口同声。 1.在事实层面上,我们要确定学生提的这个问题是不是值得课堂上讨论的语文学习问题?我们的讨论首先要基于这一点。 2.如果课堂上肯定这个问题并用时间作出回应,那么就必定出现:①或消耗与目标无关的时间;②或慢慢引导过来,最后回到教学目标上来;③引发更多类似问题。所以,我在课堂上的反馈首先基于“绩效”,当然这并不表示我认为可以损伤学生心灵来谋求效率。 3.课堂上师生的关系是比较微妙的,对这群喜欢将我称为毛毛虫叔叔的孩子而言,“这是一个傻问题”不仅不会以戳伤这个孩子的自尊,而且还显得比其它反馈语要更“亲昵”。 4.批评者将“这是一个傻问题”与“你是一个傻瓜”这两个完全不同评价混淆起来了。对人的评价与对事的评价在教育中是大大的不同的。 5.课堂现场是最最重要的,任何抽象的教条往往脱离了具体的场景而显得空洞。在课堂事实上,这个评语所带给这个男孩和其他孩子的,并非是恐惧与自卑。 在这个问题上,在另外事情上坚持机械背诵有益的人,往往会突然执相反的观点:孩子还小,还不能理解这些。 而事实上,这些正是理解的成份。孩子一次不太明白,两次三次,也就明白了。 西部孩子之所以不明白许多东部孩子清晰掌握的词语,原因只有一个:他们从没有机会接触。 但这有个度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分寸感。就此处而言,我以为还是略高略早了些。 通过读,表格分析等方法,来听文本(尤其是作者)说了什么。 这是与读者文本平等对话的必要前提。没有这个倾听式阅读,教学就会变成或贸然草率地批判,或一味盲目地拜倒。 (四)“好,请看黑板上这张表。我把人分成了这四种[干国祥1] 第一种:好看而且实用; 第二种:不好看但是实用; 第三种:好看但不实用; 第四种:不好看也不实用。
“花生是哪一种?”学生读完后老师问。 “第二种!”学生喊了出来。 “我在落花生下面写了一个人的名字。”干老师刚指着表格,下面学生就念了出来:“袁隆平!”还有人说出了“水稻之父”,原来这个知识曾在他们学过的一篇课文中出现过。 “袁隆平是不是像《落花生》里所说花生这样的人呢?” “是!” “好,现在我要让大家填一填,好看而且实用的是啥呢?好看但不实用的又是啥呢?我已经填了不好看也不实用的是什么。” “田间杂草。”学生一起说道。 “因为我们下了课,回家后要拿起锄头,把田间杂草都给锄掉。我小时候也跟你们一样,每天傍晚要到田间把杂草锄掉。所以它既不好看又不实用。” “现在我要你填进去既好看又实用的是什么?” “苹果!” 干老师又举起了那个苹果:“它好看吗?” “好看!” “它实用吗?” “实用。” “还有呢?” “石榴!”“梨子!”“桃子!”“枇杷!”“龙眼!”学生列举出很多。 “好看但是不实用的是什么呢?” “蒲公英。”有学生脱口而出。老师将它写在相对应的表格中。下面听课的老师倒骚动起来,传来“蒲公英也有药用的啊”的议论。 “当然你可能说还有玫瑰花、美人蕉、茉莉花等很多很多。”下面老师又发表议论了:“茉莉花可以做茶啊。” “有人可能说茉莉花有用啊,茉莉花可以制茶,茉莉花茶可好喝了。”干老师并没有就这个话题详加解释,他接着说,“这个问题很复杂,我们先放在这里。我现在要问你的是,同学们,你喜欢做怎样的人?” “有用的人。”很多孩子马上这样说道,间或有一两句“好看”的声音出现,但也淹没在众声里了。 “好看而且实用!”忽然一个男生大声说出来。学生都笑了。 “选择做好看而且实用的人的举手。”老师开始统计,有十来个同学举起了手,有些虽举着手,但还观望着老师和其他同学,摇摆不定地犹豫着。 “你要问自己的内心,不要去看老师的脸色,不要从干老师的左脸看出什么,右脸看出什么。”干老师用幽默的话让学生做出自己真正真实的选择[干国祥2] 学生都笑了,于是又重新开始统计,喜欢做“既好看又实用的人的”有七八个,喜欢做“不好看但是实用的”很多,占了班级的绝大多数。而喜欢做“好看但是不实用的”没有一个,喜欢做“不好看而且不实用”的也是一个没有。一个女生还大声补充了一句说“就没有”!全场又是笑声一片。 “那么在‘既好看又实用’和‘不好看但是实用’这两种人中,到底应该做怎样的人呢?”干老师又引导学生回到问题的焦点上来。 他又让学生回顾了一下自己预习作业时的选择。预习作业相关内容—— 3、课文中的故事发生于一百多年之后,一百多年以来,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人们对孩子的教育、期待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说真心话,如果让你选择,你是愿意做像桃子、苹果、石榴、那样的人,还是像花生一样的人?你为什么这样想。 干老师请一个男同学读出他预习作业上写的:做落花生一样的人,因为落花生不像桃子、苹果、石榴一样,只是外表好看。可是这个男同学这会儿却改变了主意,选择了做“既好看又实用的”“苹果、石榴”一样的人,干老师问他为什么改变了观念,男生只是笑,什么也没说。 “我发现这个同学有一处读错了[干国祥3] 学生再读:“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出来才知道。” “父亲有没有说苹果、桃子、石榴外表好看没有实用啊?” “没有。”学生一起回答。 “父亲根本就没这么说。所以我们读课文要仔细啊。”澄清这一点后,干老师又问大家:“‘既好看又实用’,大家当然要做这样的人了。可是现在为什么有同学明明知道苹果、石榴也是好看又实用的,还偏偏要选择做落花生这样的人呢?” 老师又统计了一下选择做“落花生”一样的人的学生人数,有近一半的学生。 他先请一位举手的女生来说说。
“因为落花生可以榨油。”没想到这个女生冒出的还是这一句。[干国祥4] “落花生可以榨油,表示它有用,但是现在苹果、石榴有没有用?”干老师继续就这个问题做着解释,并提醒学生:“现在你不是在回答老师的问题,你是要问自己的心,你要问自己为什么还要坚持着做落花生。” 他又请一个男生来谈,没想到这个男生依然说:“因为落花生可以榨油,还可以吃。” 由于这里的学生课堂上基本上是以齐答为主,而齐答也基本上是应和老师的“是不是”等简单问题,一个问题若出来,班里快嘴的同学一张口,其他同学便马上跟着应和起来,而老师到底说的什么问题,自己到底有了哪些思考,却统统不在学生的大脑中“走一遭”的。干老师现在面临的就是这样的处境,他放弃了继续追问,代之以总结道:“同学们的意见就是无论如何,我只坚持一个原则:做人要做有用的人。至于外表好看不好看——” 话没说完,下面那个这节课发言很积极,每次都被她先抢到的女生又接道:“根本没关系。”慢半拍后其他同学同样的声音也一齐响了起来。 “那么这个争论我们有没有结论呢?到底做花生这样的人好,还是做苹果那样的人好?” “两种都好。”这个问题倒是所有的学生不约而同地说。 此时,对于选择做“花生”“苹果”所比喻两种不同类型的人的讨论告一段落。 课堂从实际出发,既然学生不愿意诚恳地发表内心的观点,教师必然选择:或放弃让学生说出真心话,或设法改变现状。 我选择了后者,这是一种冒险,但课堂上有时需要作出这种选择。 所以,不断地大声诵读还不以作为阅读的核心解释,或者阅读教学的核心行为。阅读,其主要意思就是从文本中提取意义。学会阅读,就是学会依据文本从文本中提取出“正确的意思”来。关于正确与提取,涉及到解释学的核心问题,这是不作展开,可详见拙著《破译教育的密码》中的相关论述。 问题在于:我们如何才能改变这样的阅读理解力? 许多不同的阅读教学观,事实上是对此问题的不同解答。 (五) 他把蒲公英高高举起,问学生:“蒲公英、玫瑰花能不能吃?” “不能。” “能不能用来炒菜?” “不能。” “但是我为什么要在这里放一束蒲公英呢?” “因为它放在那好看。”还是那个女生,快言快语。 缓了一下,干老师又问:“吃花生对什么有用?” 学生说对嘴巴和胃有用,也就是对身体有用。 学生知道对人的心情有用。 干老师又详细讲述道:“你看,蒲公英放在这里,我心情就明亮起来了。这也是一种用。同学们,这种用你现在还不知道,你十年后就知道了。它是四个字,叫‘无用之用[干国祥2] “老师你这好像是病句。”那个机灵的女生又马上向干老师提出质疑。其他同学也点头,表明他们有同样的困惑。 对于学生的困惑,干老师没有多做解释,他告诉学生“这句话你要懂得,最少在十年之后,那时你若真正懂得,就了不得了。” 接着,对于“不好看也不实用”的田间杂草,他又发表了新观点:“这些杂草都是有用的。” “喂猪草!”学生已经叫起来了。 “你看操场上,刚才我让同学们在上面翻筋斗,为什么你们在那里可以翻筋斗,喜欢翻筋斗?因为这些杂草长在田间的时候,争夺庄稼的养分,所以要把它们都除干净。但是换一个地方,比如在学校的操场上,这个杂草就不是杂草了,而是芝草[干国祥3] “所以一样东西有用没有用要落对位置。”这是干老师就“有用无用”这个话题稍微引申了一下,让学生课后再去琢磨。 “现在我们回到课文之中,现在很多同学坚定不移地要做‘苹果’了,既实用又好看,当然也有一些同学选择做‘花生’。那么,想想你爸爸、你妈妈平时是怎样教育你们的,如果是你爸爸、你妈妈要在这四种人里选择,他们会要你做那种人呢?” “不好看但是实用的人。”一个男生说。 “不好看而实用。”另一个男生也这么说。 “有没有与这个观点不同的爸爸妈妈?”老师再问,全班60名学生,居然在这个问题上,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没有。 “好,我再问你一个问题,很多年之后你做了爸爸妈妈,你希望你自己的孩子是这四种人中的哪一种呢?” “第二种。”绝大多数同学也选择了做“花生”。台下听课代表又响起了笑声一片。的确是很有趣的现象,作为学生自己,通过反复思考,他们已经大部分倾向于选择“苹果”,可是从父母角度,他们又毫不犹豫选择了“花生”。 “哦,你们都会对你们的儿子这么说:儿子,你要做不追求外表好看,但是对社会有实用的人。是吧?” 学生都说是。 “所以,当你做了爸爸妈妈,就跟许地山的父亲一样,都要让孩子做第二种人。这就纳闷了,我们可能选择第一种或者第二种,但是做了爸爸妈妈却都希望孩子做第二种?即使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第一种人,你在教育他的时候也会说成是第二种人。[干国祥4] 台下又是一片笑声。 “现在同学们真是越来越聪明了,好,这节课上得差不多了,我们最后要把课文再来演读一番,我扮演一下许地山的父亲,我们同学扮演一下这三个孩子,好不好? “你们爱吃花生么?” “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花生的味美。” “花生可以榨油。” “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⒂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出来才知道。” “是。” “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 “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 到最后一句父亲说的话时,干老师做了改动,他加重语气,缓缓地说——
“对。这是我,我们,你们的父亲母亲,你们的老师们,对你们的——希望![干国祥6]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所以我反复强调:倾听文本原意是第一步,与文本平等对话是第二步。 如果课堂上传授了美无用、好看无用的观点,我认为是传授了一种错误的知识。 所以,我们既要如实地读出文本中的观点:不要做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也要能够知道自己可以有另外的观点与选择:美,好看也是有益于社会的,甚至是一种更高层次、关涉生存意义上的大用。 朱永新老师的解释是:你们不能选择出身,不能选择容貌,但是,你们可以通过努力让自己成为实用的人。这样的解释会更积极地影响孩子们的精神。 对此,我对其效果深表赞同。 但我解释了我设计中回避这一点的原因,即课文中的“外表好看”事实上暗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名实”之辨,它不是简单的外表好看,而更指的是名声。而名声恰恰是可以后天追求的。 我既不想曲解或者简化课文,又不想让学生完全跳过这一点,所以就采取了悬置解释但是设置情境的办法。 不过朱永新老师的建议还是充满吸引力,我想如果有机会重上,我会设法在不浅化原意的基础上,进一步呈现这一点的。 “讷于言而敏于行”的中国古训,与此仿佛,不能说在现代社会就真的没有价值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