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6—10.24,夭折的丙察察之旅

标签:
怒江大峡谷独龙江丙中洛梅里雪山尼汝 |
分类: 国内旅游 |
丙察察环线(第一天)
10.16,行程:丽江—大理—永平—六库(登埂澡堂)—老姆登,夜宿老姆登村“假老外”客栈。
听了一夜雨声,清早冒雨出发。路面水汽弥漫,雨点四溅。行至大理,暴雨劈头盖脸砸下,仓山洱海、大理三塔通通隐于烟雨中。混混沌沌抵达永平,迷迷瞪瞪进了自助餐厅。一顿饭功夫雨过天晴,重新上路。
“领队”大藏驾驶着霸道越野沿怒江峡谷疾驶,车上载着全队唯一的两位队员——我夫妻二人。说来好笑,行前一直以为是8人的两车队,出发前夜才得知所谓团队仅我二人!销售解释说一车毁约,同车另两人退团,鬼知道怎么回事。拼车的价格包车游,事已至此,硬着头皮上路了。
怒江从千里雪域高原一路跌宕而下,进入世界三大峡谷之一的怒江大峡谷后,在碧罗雪山和高黎贡山的夹下咆哮翻滚,一个“怒”字尽显本色。
此地山谷幽深、水流湍急、人烟稀少,却繁衍生息着傈僳族、怒族等12个少数民族。久有耳闻的傈僳族登埂澡堂、溜索位于一处,在傈僳族老乡带领下起飞,身下滚滚江水滑跃而过,不觉刺激只觉爽!
傈僳族澡堂会已有400年历史,温泉水顺一个个相连的池子向下流淌,最终流入怒江。眼前的温泉池积满淤泥,只有靠近出水口的两个方池可浸泡,但水温太高难以下脚,勉强在第三池烫烫脚体验一把。据说每年澡堂会(大年初二)前清淤,澡堂会期间除了“春浴”,还有射箭、对歌、“上刀山、下火海”等活动,类似汉族的春节庙会。
维拉坝伟人峰需要发挥点想象力,观景台位于怒江美丽公路旁。大藏指着前方两山之间的一峰峦试图激发我们两人的眼力,似乎效果不大。既然路边修建有观景台,公路上又有路牌,应该是正式景点。
“老虎跳”是处险滩,两岸峰峦重叠,怪石林立。江中一块2米见方的巨石横卧江心,江水从巨石两侧跌落而下,浪花飞溅,惊涛拍岸,轰鸣声响彻峡谷。
飞来石有点玄,一块巨石飞落平凡小院,落点近乎完美,小院无损。据百度描述,1983年3月19日凌晨2:30左右,一阵天蹦地裂的巨响,一颗巨石从天而降,傲立于福贡县匹河民族中学四十平方米的教师宿舍小庭院内,不偏不倚恰在中间,仅损坏了北面房子屋檐一角,岩体紧靠面墙,当时睡在宿舍里的十几位老师却丝毫无损。第二天早上,人们到处寻找巨石滚落的地点,但找遍了碧罗雪山和高黎贡山两岸,均找不到巨石滚落的痕迹。于是,巨石从天而降就一直成为一个谜。
夜宿老姆登,一个位于高黎贡山中的小村庄。白天可赏皇冠山,傍晚可听教堂唱诗、咏颂,晚上坐在露台数星星。客栈名曰“假老外”。
丙察察环线(第二天)
10.17,行程:老姆登—知子罗—石月亮—江中松—贡山县城—独龙江乡,夜宿独龙江乡贡山蓝湾精品酒店。
在高黎贡山的峻岭中有一座被废弃的空城——知子罗。
这里曾经是繁荣集市,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怒江州曾在此设府,1974年因地质灾害预测整体搬迁至六库。该地随即改为碧江县府所在地,直至1986年撤县,知子罗的进程戛然而止。空置的办公楼、政府部门大院,驻军营团干部宿舍,完小操场上“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标语……,一切都凝固成历史的记忆。
怒江峡谷数个小景点中最著名的当属石月亮,可惜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飞云半遮面。
江中松是一株立于怒江水中礁石上的云南松,松树植根于一梯形巨石上,树根盘住巨石并顺着石壁延伸至江中。江中松四面环水、独树一帜,且四季常青。但凡奇观常有故事相随,更何况此树名为“爱情树”。相传傈僳族姑娘阿娜与小伙阿普相恋,阿娜的后妈将阿普灌醉推入江中,阿娜闻讯投江殉情。七天七夜后,在阿普和阿娜落水的地方,冒出了一块岩石,并长出一株云南松。
三人在贡山吃过午饭后,驶离219国道转入独龙江公路。
公路始自贡山县城,终点为独龙江乡孔当村,全长96.2公里。这条紧贴悬崖且最窄处仅两米多宽的公路,真真是千折百转。有人统计,其中一段23公里的路,足有400个转弯,魔鬼公路的传说毫不为过,建设过程也异常蹉跎。
1950年,解放军挺进高黎贡山腹地,在无路的情况下,靠人背马驮走了3天。1964年,军民合作开始修建人马驿道。1995年7月独贡公路动工,并于1999年9月建成通车,但盼了50年的公路建成后,每年还有半年时间大雪封山。2011年1月改建工程动工,2014年隧道贯通完工,结束了半年封山不通车的历史。
从1964年到2014年,一条路修了50年,只为路尽头的独龙族聚集地,那里居住着4000多独龙族人。
随着独龙江公路的通车,揭开了隐秘在原始山林中的独龙族面纱。
领队大藏带我们去村中拜访神秘的纹面女,老人佝偻的身躯和刻满斑点的面容既是民族苦难的记忆和动荡年代的见证,也藏匿着独龙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基因。独龙族在万物有灵的传统观念支配下,普遍相信鬼魂的存在和作用。纹面原因也众说纷纭,有说为了好看,有说为了死后与灵魂相认,有说为了不被人抢去为奴,有说为分辨男女,还有的为了死后能带走生前的东西。
10.18,行程:独龙江乡—普卡旺—哈滂瀑布—中缅边界—秋干洛神树桩—怒江第一湾—丙中洛,夜宿丙中洛镇忘尘客栈。
贡独公路沿山势修建,单行道且七扭八拐,坐在车里如摇煤球。从独龙乡政府出发,一路向南5公里即抵达普卡旺,一座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庄,一条以翠绿著称的河流。山上云雾弥漫,山下溪水流淌,林中鸟儿欢唱,一个除了自然之声没有一点噪音的地方,一处能让人静下心来的秘境。
由于交通不便,史称“太古之民”的独龙族一直是个神秘所在。独龙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其族源及民族的形成,没有清楚的脉络及线索。根据《2021中国统计年鉴》,独龙族总人口为7310人,其中男性3562人,女性3748人。之前,80%的独龙人散居在峡谷中,一山一户很常见。如今的普卡旺村则是由政府统一出资建造的新村舍,无论是居住条件还是生存环境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驱车继续向山林深处前进,不知拐过多少弯,转过了多少个山头,终于看到位于中缅边境的马库村。之后,路面变得坑坑洼洼,知难而退者踩下了刹车,只剩我们的霸道继续颠簸前行。
前方水汽弥漫,哈滂瀑布如一条水龙从天而降,倾泻的水柱与石壁撞击出一片水雾飘散开来。瀑布注入河流,河中巨石上站立着我们的领队,潇洒的康巴汉子大藏。
通往中缅边界的路更烂,终点处国门紧锁。步行转至中缅41号界碑,这是我见过的尺寸最小的界碑。恰好碰到一队巡视的年轻边警,解开了对界碑尺寸的疑惑。
离开中缅边界,沿独贡公路返程,途径两河交汇处,翠绿与灰绿在桥下冲撞、胶着、融合,最终携手奔向远方。
秋干洛雪山海拔4200米,意为山神居住的地方,是独龙族、怒族、傈僳族的神山。公路边两棵死去百余年而不倒的铁杉被视为神树桩,干枯的枝干迎风傲立,枯而不朽。
告别隐于深山、人神共居的世外桃源,回到贡山县城,由贡独线转入219,一路畅行,过怒江第一湾直至丙中洛。
明天就要启程盼望多年的丙察察公路,望着脚下的丙中洛镇,心中难免有点小激动。二十多年了,川藏、滇藏、青藏、新藏都曾有过领教,唯独丙察察一直挂在心上而没被踩在脚下。这次不辞辛苦地走怒江、穿独龙,全为丙察察。
丙察察环线(第四天)
10.19,计划行程:丙中洛—石门关—雾里村—秋那桶—察瓦龙,夜宿察瓦龙。因道路受阻,当晚实际夜宿飞来寺。
清晨,大藏接我们去山上的观景台。山间云雾缭绕,山下白茫茫一片。一些早到的游客,扛上炮筒已经准备撤了。我转眼望向大藏,“再等等”,他悠闲地点上一支烟,在一旁吞云吐雾。
云层压得很低,不透光亮,却在不停移动,站在观景台上犹如腾云驾雾。“出来了!”随着一声兴奋的欢叫,仅有的五、六个人一齐探向观景台下方。一束温柔的光线勉强穿透雾幔,风很识趣地将光束周边的云雾吹散,翠绿的山岗、金色的农田、粉墙黛瓦的农舍、缓缓流淌的河流,亦真亦幻、时隐时现,真的是人神共居之地!
丙中洛镇位于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北部,西邻独龙江乡,南连捧当乡,东接德钦县燕门乡,北靠西藏察瓦龙乡,是滇西北“三江并流”风景核心区之一,怒江第一湾、石门关、茶马古道、雾里村等精品旅游景点汇聚于。
丙中洛的石门关是两座绝壁之间的通道,关口的一侧为高黎贡山,另一侧则是碧罗雪山,两山相会却不相连,彼此对视千万年。
雾里村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宁静美丽的小村庄,村庄三面环山、一面环水,东面是碧罗雪山,西面是高黎贡山,怒江则纵贯其间。村民分属藏、怒和傈僳族,约60户人家,一水儿的木屋房。村内路牌虽标注着“作家之屋”、“画家之家”,但未见世俗的商业尘埃,山村依然保持高山、小溪、田野、鲜花的原始、古朴的村落风貌。
雾里村外有一条“活”的茶马古道,一千多年的历史中曾经是进出村庄的唯一道路。如今成为游客观光体验的谈资。
秋那桶,丙察察公路入藏前的最后一站,怒族、傈傈族居住村。木石结构的民居建筑中,有一幢非常醒目藏式天主教堂。
车行至丙察察公路的滇藏交界处被拦停,由于修路,每周仅限周六、周日通行的道路,由于10.18西藏方向塌方完全中断。不仅车止行,人亦禁通行。
不得已改道德贡路去梅里雪山,就此,丙察察环线改为滇西北环线,丙察察大概率成为终身遗憾。
掉头重新出发,路过公路边观景台,再看一眼桃花岛(季节不对,一片葱绿),匆匆惜别丙中洛。心有不甘地挥挥手,再见丙察察。
滇西北环线(第五天)
10.20,行程:飞来寺—茨中—雾浓顶—白马雪山—金沙江大拐弯—香格里拉,夜宿香格里拉心中日月别苑。
记忆中的德钦县城与现实相去甚远,飞来寺观景台更是面目全非。当年仅有的几间简朴客栈没了踪迹,曾围坐火塘,边取暖边观看梅里山难录像的“梅里往事”真成往事。倒是观景台不停有工作人员在讲解那段谜一样的梅里故事。
一早一晚明永冰川清晰可见,而卡瓦格博峰尖则躲在云后不显真容。最善解人意的是神女峰,第一个迎接曙光,从早到晚不怯人类镜头和目光。
离开飞来寺,出德钦县城上德维公路,顺澜沧江绕道茨中,只为一睹中西合璧式的天主教堂。教堂位于坐西朝东的院落内,主体建筑为十字造型,最显眼的是三层钟楼顶部中式大飞檐,上面竖立着金色十字架。
教堂内饰具有藏式特征,使用图案方板封顶,而非西方传统的穹顶。当日正值礼拜日,中外信徒在教堂内做弥撒,虽无唱诗班的优美和声,但虔诚之心昭然。
茨中教堂始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历时12年竣工,修建经费来源于1905年维西教案的清廷赔款。教堂外的葡萄园和酒坊沿袭法国酿酒技术生产的葡萄酒已有百年历史。
茨中折返至距德钦县城8公里的雾浓顶,2007年路过此地时还叫十三白塔迎宾台,十三座白塔对面便是太子十三峰。
许愿亭外经幡飞舞,神女峰尽展姿容,五冠峰紧随其右,明永冰川挂于浮云之下,连旁边的帕巴尼顶九焯都露脸了,唯独卡瓦格博依然云遮雾罩。无奈缘分不到,向大藏讨张美照留作纪念。
翻过白马雪山,便从澜沧江横切到了金沙江。相隔十八年,再次与金沙江大拐弯相遇。岁月如梭,山河依旧,只观景点变为现代观景台。
继续沿香(格里拉)德(钦)公路南下,途径贺龙桥,红二军团的旗帜雕刻在石壁上,以纪念1936年贺龙、肖克率部由滇入川(德荣)。
此后,一路近观纳帕海,远眺松赞林寺,与旧时印象合拍。最终抵达香格里拉,“中甸”、“独克宗”……,去挖掘旧时的记忆。
环线五天,穿梭于三江并流地区,景色既有植被茂密的丛林,也有山石裸露的秃岭。还有生活在深山里的傈僳、独龙、纳西、彝、白、藏族等少数民族。山河壮丽,国泰民安。
滇西北环线(第六天)
10.21,行程:独克宗—无底湖—香格里拉(塔中塔)—独克宗。
无底湖(沃迪措)隐秘于迪隆雪山腹地密林中,是一处尚未开发的秘境,也是迄今云南唯一可抵达的彩色湖泊。进山的路有些颠簸,沿途山坳里的小村庄一副避世感。
抵达无底湖的第一眼就是色彩的铺陈和交融,蔚蓝、翠绿、土黄色不留痕迹地相互渗透,又各自固守着自己的领域。
色彩的变化无处不在,岸边的青草已经枯黄,山林褪去靓丽的翠绿,换上黯淡的苍灰。夏秋的季节轮转已近尾声,秋冬的转场序幕刚刚拉开。
坡地草场上,有人就地仰倒,看云聚云散。有人索性搬把椅子,饮茶赏景。白云下懒散的牛群,山脚边零星的木屋,一幅田园牧歌式的宁静透着淡淡的慵懒。真想忘记时间,抛开烦恼,全身心地融化到其间。
回过神,跑去看了一眼景区地图,原来附近除了无底湖,还有天鹅湖、天池湖、仙女湖、月特措、拉姆措等多个高山湖泊,只是相距路程较远。身旁的大藏一再嘱咐,不要钻树林,没有向导会迷路;不要走小路,那是进山的徒步路线。
无底湖属高原湖泊,3800米的海拔高度比香格里拉(海拔3200米)高出不少,两人相约沿湖漫步,静静地享受大自然的慷慨恩赐。不曾想到,走着走着动了好奇心,想去看看原始森林的景象,毕竟这里太像川西的伍须海。
湖岸靠山一侧有一条穿越原始森林的简易步道,步程约45分钟。全然不顾大藏的叮嘱,一头扎进了林子。步道有几处损坏,总体还不错。很喜欢森林中的空气和阳光,尤其是穿透密林形成一道道光束,可惜不会拍。
林中松鼠很多,伸爪讨食,不给就抢,撒野的能力与峨眉山猴有一拼。此地动物不惧人,连温顺的马匹都会追着游客讨要手中的实物。经验,空手走路,不受打扰。
无底湖不通公交,暂无门票,只收清洁费,但游客中心已建好,收费的日子应该不远了。
上次到独克宗还是在古城火灾之前,旧地重游竟然有种陌生感。城外州政府所在地矗立着一座高108米的巨大白塔,因地处要冲,成为远道而来的游客的见面礼。更有趣的是塔内还有座24米高的小塔,故称“塔中塔”。可惜,待我们从无底湖赶到时,正好赶上4:30关门。
滇西北环线(第七天)
10.22,行程:独克宗古城—时轮坛城—尼汝,夜宿尼汝西姆客栈。
曾经的“中甸”如今已是香格里拉市,作为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现在依然是南来北往的交通枢纽。上有天上飞的(1999年机场建成通航),下有地上跑的(2023年11月滇藏铁路丽香段通车),以滇藏公路、214国道为干线的公路交通网更是今非昔比。
独克宗古城火灾之后,一直猜测古城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大藏的车在小巷里拐了几圈才找到下榻的“心中日月别苑”。放下行李,迫不及待地上街了。
在龟山公园大佛寺和大转经筒转了一圈,游人如织。月光广场上见到的老外比一路见到的总和还要多,西方人对独克宗似情有独钟,不仅有携手的情侣,还有拖儿带女的全家出游。
北门和小白塔广场一大清早就被青年男女围聚,说是“跑男”明星的拥趸者。很惭愧,居然不知“跑男”为何物。好不容易找到四方街,居然冷冷清清,人气远不及月光广场。
走在街巷交错的古城,满眼尽为藏袍加身的汉族姑娘甚至老外,藏人反多着汉服。前者追求美和新鲜感,后者图方便。
不同于古城石板小巷,城外马路宽阔,现代藏式建筑令人耳目一新。顶部为藏式塔形的建筑是民族剧院,旁边的游泳馆同样令人诧异。
北门外的香巴拉时轮坛城体型巨大,内有室内最大的坛城、最大的时轮金刚佛像,也有保存百余年的唐卡、璀璨的珠宝、藏式生活用品,堪称博物馆。
独克宗变得很大很繁华,心灵栖息之地的月光城,我真的曾来过这里?
滇西北环线(第八天)
10.23,行程:尼汝村(尼中)—七彩瀑布—尼汝
尼汝村,一个与世隔绝不为外人所知的藏族古村落,近几年突然在各旅游平台上火起来,就如同当年的雨崩村。
尼汝距香格里拉市区约80公里,公路为简陋的单车道。政府投资扩建双车道,但由于山路崎岖,施工异常困难。为了避开交通管制,我们提前半天赶到尼汝村。入村哨卡(大门)上欣然书写着“世界生态第一村”,什么来头?
原来尼汝村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自然奇观标志性提名地之一,村庄坐落在海拔2700米的大山深处,四面青山葱郁、森林遮蔽,年平均气温20,舒适宜人。优越的地理条件造就了原始的风景和独特的人文景观,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派联合国教科文官员、申遗专家吉姆·桑塞尔考察后,称其为“世界第一村”。
尼汝就是这样一个与世隔绝、被时光湮没的藏族古村落。村庄分尼中、白中、普拉三个村民组,共有藏民106户、643人。我们下榻的西姆客栈恰位于群山环抱的一块台地上,自带一种遗世独立之感。
尼汝村民世代信奉神山圣水,神山即客房窗外的扎拉胜噶山,圣水则是8公里外的七彩瀑布。抵达当日拜神山,来日访圣水。
扎拉胜噶山也称扎拉神格山,扎拉藏语的意思是战神,即武士兵将的保护神。神山侧面有白塔,正面祭坛周边挂满经幡,山腰绘有彩色神像,山脚的石块上雕刻着彩色的六字箴言。山不高,云彩呈现出放射状,为其添彩。
一周前的农历九月十五,这里刚刚举办了一年一度的祭山跑马节。期间不仅有庄严肃穆的煨桑诵经仪式,还有热烈紧张的赛马和古朴悠扬的锅庄舞会。如今横幅还在,我们晚了一步。
第二天清早出发,沿着村民修建的巡视山林栈道向七彩瀑布进发。进山登记处的标牌上清楚写明,这里隶属普达措国家公园,徒步路线包括七彩瀑布以及下掉阁、德吉、乐子坪等几个牧场,终点为普达措的蜀都湖。
木栈道位于谷底上方,逆溪流而上。栈道有几处穿崖壁而过,下方仅用钢钎支撑。途中几处被落石砸坏,甚至需爬过巨石。
总体而言,路况良好,起伏和爬升都很有限,甚至可与公园休闲步道媲美,对脚力基本无要求。
从路边多处路牌提示可看出,林中动植物异常丰富,黑熊、豹猫、香鼬、高山兔……,以及红豆杉、红杉……。沿途所见青苔、树挂,说明生态环境甚好。
路径“一线天”,栈道与对面绝壁间横担一木,用徒步手杖比划了一下,相隔应不足3米。峡谷幽深,确有一种缝隙之感。
徒步两小时,抵达七彩瀑布。但见泉水从百米高的台地上跌落下来,一条条流水挂于百余米长的壁上,形成滴瀑、线瀑、匹瀑。在阳光的照射下,岩壁的青苔呈现出不同色彩。山石奇丽,水雾弥漫,当地藏民视此瀑为“神瀑”顶礼膜拜。
大藏早我俩先期抵达,站在三脚架边吸烟等日照。待到正午前后,射入谷底的光线会透过水雾折射出七色彩虹。可惜当日有云层遮挡,偶有彩虹显现,但不够明显且大都在瀑布的下端或底部。
返程时太阳躲进云层,途中还淅淅沥沥落下雨珠。山林中除了一只穿越到属都海的徒步队伍外,游客寥寥。
滇西北环线(第九天)
10.24,行程:尼汝村—白水台—虎跳峡观景台—丽江。
清早摸黑离开尼汝,前往中国规模最大的冷泉型淡水碳酸盐泉华台地——白水台。
白水台位于哈巴雪山麓,是纳西族东巴教发祥地,也是东巴文化发源地。被纳西人视为胜地,并将层层台幔称为“仙人遗田”。
据考证,纳西人使用的东巴文是一种很原始的图画象形文字,从形态发展看,还处于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态,但却是世界上唯一存活着的象形文字。纳西人信奉的东巴教起源于原始巫教,崇拜祖先、鬼神、自然,其经典以东巴文字记录。相传东巴经形成于“白天白地,白山白海”之地,即当今的中甸三坝乡白地村白水台。
细雨蒙蒙,白水台文化广场正面上方,端坐着身缠蟒蛇的神,两侧雕刻着彩色图画文字。雨水分神,忽略了广场边的汉字说明,故至今无法理解文化广场的立意。
白水台是因碳酸盐长年累月的沉淀而形成的台幔,好似层层梯田,故有“仙人遗田”的美称。类似的景色,土耳其人称“棉花堡”,川西人叫“黄龙”或“泉华滩”,彰显处各地审美和文化差异。
白水台位于山坡台地,数平方公里范围内,由十多个泉池层叠、串联而成一片洁白“瑶池”,白池蓝水相传是仙女梳妆的地方。
台地上修有步道,台地外缘是木栈道,内边是石块隔水相接的步道,类似湘西一带的“跳”。池子是经钙化沉淀自然形成,其形态自然类同,而形状又千姿百态。池子深浅有差异,阳光折射出变幻的色彩。
池满水溢,溪水涓涓。可惜当日阴雨绵绵,雾气弥漫。因光线暗淡,寄予厚望的华泉台地终还是失了些灵气。
10.16自丽江出发,经怒江大峡谷、独龙江至丙察察起点的丙中洛。后因故改道梅里雪山,转至香格里拉,最终回到丽江,完成九天小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