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5,英格兰的春天(坎特伯雷、多弗)

标签:
坎特伯雷西门花园坎特伯雷大教堂多弗白崖 |
分类: 欧洲 |
2023年夏季沿伦敦-北爱-爱尔兰-苏格兰-英格兰转了一圈,感受最深的一是凉快,二是小镇和乡村更具英伦文化品味。于是,二刷英国的重点放在了伦敦周边的乡村、南部海滨小镇及英格兰的湖区和峰区。手中的两年英国签证将于2025年3月到期,2024年的春季自然就留给了英格兰。
出行时间:2024.5.15—6.10
行程:北京-(迪拜转机)-伦敦-英格兰南部海滨-巴斯--科茨沃尔德-牛津-曼彻斯特/利物浦-湖区(温德米尔)-峰区(巴克斯顿、贝克维尔)-谢菲尔德-达勒姆-剑桥-伦敦周边-法国图卢兹。
坎特伯雷(2024.5.16)
5.15清晨,阿联酋航空EK309航班自北京首都机场起飞,经迪拜转机,于当日傍晚抵达伦敦希思罗机场。不到一年时间,再次由希思罗入境,蛇形队伍缓慢推进,效率依然没有改进。当夜下榻熟悉的公爵府一带,第二天一早便乘坐火车直奔坎特伯雷。
坎特伯雷(Canterbury)位于伦敦东南,号称伦敦的后花园。小城不负花园美誉,厚重的城墙内弥漫着淡淡的旧日风情。一条主街贯穿东西,街道两侧的古老建筑显然得到很好的维护,看不到一丝岁月的斑驳。
东、西门位于主街两端,是进出古城的主要通道。东门通往城外的长途汽车站,顺城墙步行可达火车站。许是为了便于出入,如今拆得只剩一座塔楼。西堵在主街西端,基本保持原貌。
西城门外流淌着一条小河,清澈见底的河水,岸边娇艳的鲜花、木筋房,再搭配上古朴的城门和门教堂,画面极具油画质感。
偶有小船撑过,又多了羊角村的韵味。这便是坎特伯雷的名片——西门花园,不过百余米长的河段愣是让世界游客纷至沓来。如果在网上随意敲出“坎特伯雷”,呈现的几乎都是这同一景色,绝对的网红。
沿主街观景漫步,河水会悄没声息地冒出来,与西门外相比又是另番景色。河道两侧的民房紧贴着水面,临河小酒馆的天棚下坐满手捧啤酒的游客,没有喧闹和欢笑。缓缓流淌的河水带来的是宁静,带走的是时光。
古城主街不长却有趣,历经沧桑的建筑,经过岁月的洗礼却依然光彩靓丽。挂着稀奇古怪幌子的铺面、顶着各类族徽的门店,还有用泛黄的旧照片做装潢的小酒馆、咖啡店,无不勾起路人的好奇,驻足观赏。一不留神,还会与身着教袍的乔叟撞个正着。这位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诗人之角占有一席之地的作家,立于坎特伯雷街头,仿佛在为身边餐馆的食客讲述永远也讲不完的《坎特伯雷的故事》。
游客中心位于主街中段的一栋漂亮建筑内,即便夹在在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店、旧书店、传统酒馆和餐馆中间,也绝对靓眼。漂亮的厅堂设施齐全,却不提供游览图,即便是复印的黑白地图也需要游客支付英镑。不过,画廊是免费的。
西门花园固然美丽,但真正让坎特伯雷名扬天下的却是被冠以“神之府第”、“天堂之门”的大教堂,一座承载着英国基督教文明史的宗教建筑。
大教堂位于古城东北一小广场的北边,广场正面的基督门上嵌着青铜基督像,两侧是天使浮雕,下方则是都铎王朝的各种徽标,颜色有点花里胡哨。
跨过基督门,一片绿茵之上矗立着高大恢弘的大教堂,外形庄重沉稳。遗憾的是正面双塔正在做外立面维护,显得很凌乱。教堂初建于公元597年,后于1067年烧毁,重建和扩建工作先后持续了数百年。大教堂的造型很传统,整栋建筑呈现出十字架的结构,长约156米,最宽处有50米左右,中塔楼高达78米。庞大高耸的体量和外饰,令人不由自主生出一种神圣感。
教堂起源于一次罗马教廷的传教派遣。公元597年, 传教士奥古斯汀受教皇委派, 从罗马赴英国传教。一行人来到撒克逊人的肯特王国都城坎特伯雷,借助王后(信仰基督教)的帮助,说服异教徒国王皈依基督教,奥古斯汀成为第一任坎特伯雷大主教,继而把基督教传播到整个英格兰,坎特伯雷也因此被英格兰人视为基督教信仰的摇篮。时至今日,依然保留有一条以坎特伯雷大教堂为起点、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终点的朝圣路。
大教堂的入门处虽然被装修的钢架和苫布所遮挡,却依然可以看到生动且精美的人物雕刻。进入中殿(The Nave),传统的粗壮立柱被一丛丛纤细的“竹节”替代,拉长了视觉的距离感,使原本就很高的天庭更显高耸。顶棚的造型看上去类似木船的支柱,“Nave”来自拉丁语中的一艘船。
与一般教堂不同,教堂中间的主道被一座雕刻精美的石屏截断,上面刻有衣着华丽的人物雕像,称为带有六个皇家雕像的讲坛屏幕。
石屏之后,可以仰望高空,观赏Bell Harry Tower的扇形拱顶。
继续向前是大殿(The Quire),两侧有维多利亚时代的唱诗班坐席,正前方为主祭坛。此刻,心中的疑惑渐渐明晰。大教堂外形统一,内部却分隔成了两个场地使用。许是建筑年代不同的原因,内部风格也略显不同。
主祭坛边侧有座建于800+年前的华丽小教堂,此即著名的圣托马斯·贝克特神殿,其中的故事源于一场谋杀。12世纪时,英王亨利二世任命臣僚和好友托马斯·贝克特为坎特伯雷大主教。后者宣称,从此只听命于罗马教皇,不再是国王的奴仆。结果,贝克特毙命于教堂。事隔三年,贝克特被信徒尊奉为“殉教者”圣托马斯。在此后的几个世纪里,难以计数的“香客”络绎不绝地涌入坎特伯雷大教堂,朝拜这位“殉教者”。大教堂的宗教地位再次获得提升,坎特伯雷也就因此成为英国的“圣城”。
除了圣托马斯,教堂内安置着诸多主教、名人。如杀死理查二世并开创兰开斯特王朝的亨利四世和王后的墓,在英法百年战争中取得辉煌战功的“黑太子”爱德华之墓。
在大教堂主通道两侧和地宫,设有数间礼拜堂、诸多墓葬石棺。与主体建筑相连的庭院回廊、英格兰最大的牧师会礼堂以及一片建筑遗址,时间充裕者值得一观。毕竟这是英国仅有的三座世遗教堂之一,另两座分别是威斯敏斯特和达勒姆大教堂。
赶上阴雨绵绵,保有中世纪风貌的小镇,一副岁月静好的气质,令人难忘。
多弗(5.17)
多弗(dover)是个港口小镇,位于坎特伯雷东南,相当于整个英国的东南角上。多弗与法国加来隔海相望,最窄处不足30公里,是英国最靠近欧洲大陆的港口。
和平年代,多弗的名气完全被左邻右舍掩盖,没有坎特伯雷的古朴和名望,不及黑斯廷斯繁华,除了白崖、城堡和港口,似乎再无其他。多弗港为世人所知源于战争,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二战中饱受德军的狂轰滥炸,见证了英德惊心动魄的空中大战,被载入史册的还有敦刻尔克大撤退。
两天前,在飞往伦敦的航班上,特意观看了电影“敦刻尔克”。直到站在多弗白崖上,遥望航道上频繁往返于英法之间的渡轮,脑海中还不时呈现出惨烈的战争场面。
80+年前,英法联军顶着德军三面挤压和空中打击,历时九天奇迹般地从敦刻尔克撤离了33.8万人,奠定了四年后的诺曼底登陆。再过几天,就是5.26——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开启日。站在白色悬崖之上,身后不远处的多弗城堡便是大撤退“发电机行动"的指挥部。
英国南部海岸有多处白崖,其中长5公里、最高落差110米的多弗白崖,被视为英格兰的象征。据说,从欧洲大陆远眺英伦,最显眼的就是这片美丽的白崖。难怪电影中的英国士兵见到白崖时会欢呼、流泪,在英人国心中“看到了白崖,便看到了家”。
白色悬崖之上,手机信号被定位到了法国。遥望前方,英法航道上船来舰往。回首身后,很多当地的老人在坐等日落。战争远去,愿和平长久。
匆匆赶到Roman Painted House,门锁和垃圾让两人败兴而归。另一偶遇是意外地住进1837年的老房,对面就是市政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