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堡之国斯洛伐克

标签:
斯洛伐克古堡斯皮什城堡波切尼斯城堡莱沃恰布拉迪斯拉发 |
分类: 欧洲 |
斯洛伐克很小,国土面积仅4.9万平方公里,且多山地。但境内的城堡却很多,据说仅在册保护的就有180+,密度相当高。无论是作为要塞的斯皮什城堡,还是贵族的波切尼斯城堡,抑或皇家的布拉迪斯拉发城堡,都为世人所津津乐道。
很难想象七个世纪没有发生变化的古城是什么样,世遗小镇莱沃洽即是一例,连LP都异常肯定地宣称“这里就是斯洛伐克在13世纪时的样貌”。为此,我们时光穿越,去中世纪体验了一把与世隔绝的生活,清静,清静,还是清静。
近乎封闭的莱沃洽是斯洛伐克斯皮什地区的一座古老城镇,基本完好的中世纪城廓将小镇紧紧圈住,高大的城墙阻挡了外来的目光和世间的纷争,让城内的生活格外纯粹。不由得生出“躲进小楼(镇)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的感叹。
当我们推着行李箱步入城中,目光所及看不到一个行人。轱辘在石块铺成的街道上磕磕碰碰地艰难行进,空旷的街巷将声音放大得令人不安,该不会打扰了全城人的午睡吧。太阳也来凑趣,兜头洒下一把灿烂。不同于前几日的风雨陪伴,莱沃恰的日子不乏阳光。
终于敲开房主的院门,诺大的院子装饰得颇有情趣,算是给静悄悄的气氛增添了一点活力。房间很高,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床铺上、地板上留下斑斑点点。管事的小伙子为我们办理好手续,一切又重归寂静。其他几个房间的客人直到第二天早餐时才露面。
街上静悄悄,人都去哪儿了?抱着一个份好奇,出门去探个究竟。
小城的核心是一长方形的公共区域,称为帕芙拉主广场,广场中央的几座建筑囊括了整个城市的精华。所幸在此地看到了有数的几个市民,在草坪上悠闲地晒太阳或在房廊下品尝冰淇淋。
建于1550年的市政厅无疑是重中之重,白墙红瓦本已耀眼夺目,草坪上金黄的树冠将其点缀得越发绚丽了。市政厅的底层带有拱形长廊,廊下有数尊雕像。二层外墙的长方窗中规中矩,侧面的窗间绘制有人物画像。顶部卷曲的造型很漂亮。曾经的市政厅,如今毫无例外地成为博物馆。
东欧诸城的古迹修复工作如火如荼,市政厅及一旁的圣詹姆斯大教堂被脚手架和苫布破了相,地面也开膛破肚地堆满碎砖和黄土。小心翼翼地绕道圣詹姆斯大教堂(也称圣雅各教堂),大门紧闭。从门上的告示看,教堂每天仅开放2小时,内部不允许拍照。
建于14-15世纪的圣詹姆斯大教堂是莱沃恰最宏伟的建筑,多座尖塔和锥形悬空拱顶带有明显的哥特式建筑特征。教堂的镇店之宝是高达 18米的木制圣坛,这是迄今斯洛伐克最高的木雕祭坛。另外,表现“最后的晚餐”、“圣母与圣子”的绘画也为世人称道。
市政厅南侧的路德教堂的外形有点另类,平趴的圆顶下缘其实是多边形。与之相应,下方的主体采用了高度对称的折角形状。如若不是顶着个十字架,真像天文馆呢。
市政厅东南角还有一个鸟笼状的景物,名曰“羞辱笼”。如今这是小镇的标志之一,而在16世纪时,却用于惩戒示众。
广场四周的房屋都是些古董级的建筑,仅在游览图上标出的“XX之家”就有约10座。这些精美的哥特式或文艺复兴式建筑,其中部分已用于博物馆、餐馆和店铺。
例如,位于圣詹姆斯大教堂东侧的“帕沃尔大师之家”,是为纪念雕刻家帕沃尔大师(Majster Pavol z Levoe)而设立的雕刻博物馆。这位大师是本地人,圣詹姆斯大教堂的木制圣坛就是他的作品。
图尔佐之家(Thurzov House)是座私宅,建于1517年。LP称其“有狂热的斯皮什文艺复兴时期典型屋顶”,别说,这房顶确实很有特点。
小镇的街道以广场为中心逐层向外辐射,直至城墙根,其间除了科西策城门附近的圣灵教堂外,基本都是民居。最外层的城墙仅在南段敞开,并保留了古老的科西策门和波兰门。站在北面城墙上,可以看到2公里远的玛丽亚山以及山上的圣母显圣教堂。每年7月初,大批朝圣者蜂拥而至,参加斯洛伐克境内最大的天主教朝圣活动。
被封存的除了建筑,还有生活方式。街上人少几无游客,夜里静得像座空城。教堂终日紧闭,公交车里播放的是电影“桥”的插曲,日落前店铺纷纷关板,五点半之后就餐有难度。这里的节奏与外界不同。
雾中城堡,斯皮什(Spišský)
清早从莱沃洽乘车前往斯皮什修道院,而后徒步去城堡。当初选择莱沃恰停留两晚的原因并不完全是为了体验中世纪的斯洛伐克,更多的是为了斯皮什城堡。毕竟未商业化的生活会有诸多不便,过分商业化又会失了原貌,现代人的旅游纠结。
居住在高处的莱沃洽每日阳光明媚,走出去才发现地处山谷,周边通常大雾弥漫。汽车在白色雾气中行驶,估计司机多半是凭感觉开车,真不容易。网上的信息说下车点距修道院还有 1公里的路程,但司机停车招呼我们下车的地方就在修道院大门口。
大概是电影看多了,迷雾中的修道院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摸索着走进大门,第一眼看到的竟是吊车和推土机,大型修缮工程如火如荼,所有参观内容一律关闭。
修道院是一片建于13世纪的天主教建筑群,16世纪又加筑了围墙,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1993年与莱沃恰和斯皮什城堡打包列入世遗名录,修道院与莱沃恰相距约10公里,与城堡不到2公里的距离。
我们在修道院坐等至十点半雾才逐渐散开,出修道院后门,远远见到尚未完全褪去的雾气悬挂在半空,斯皮什城堡如同漂浮在楼群上空的圣殿,如梦如幻。两人激动得顺着公路疾步急行,追逐那可能转眼即逝的光影。
赶到公路拐弯处,脚下出现了传说中的斯皮什斯凯波德赫拉杰(Spisške Podhradie),城堡下的村庄。一片红瓦捧出一座白色塔楼,从大地升腾的雾气,像被城堡压住一般,凝聚在村庄的上空,如同一条飘带,托起山顶的城堡。
这村庄是公交车的终点站,除非自驾去城堡,否则都需做好爬山的准备。穿过村庄,一条上山的小路直通城堡。多年不曾徒步了,为了那立于山巅的白色幽灵,明知是座废墟,依然契而不舍。
沿山脊转到城堡正面,越过废弃的城垛和石柱,连滚带爬地跨入城堡的入口。诺大的庭院里看不到几个游客,一边是白色的坡道,向上进入城堡。
另一条路穿过城墙门洞,进入罗马式外堡。
顺着开放的路径穿梭在几百年前的宫殿、堡垒中,想象着当年的宏伟和传奇。兵士们在城防通道上的厮杀,贵族们倚窗俯瞰周边的山岗和村庄,刑讯室里的酷刑,圣伊丽莎白教堂的钟声,还有厨房飘出的诱人香气。经历了900+年的历史长河,一切皆有可能。
外堡其实像个大操练场,可以在城墙上环步一圈,也可以站在入口处眺望对面的修道院和脚下的村庄,视野极好。操场的中央像模像样地摆着几门大炮,算是对城堡防御功能的一种诠释。
由于地势较高,在斯皮什城堡可看到修道院庞大的白墙红瓦建筑群,圣马丁大教堂的双塔高耸在古典的哥特式群屋之上。
斯皮什城堡作为东欧最具代表性的城堡之一,见证了历史的变迁。至于传说中的罗马广场、罗马式宫殿、中央塔楼,那是十三世纪的事,一段曾经的存在。
城堡正在修复,但历史已经翻页。
波切尼斯(Bojnice)的精彩
从莱沃洽移步日利纳,是为了斯洛伐克最古老且著名的波切尼斯城堡。一座外形气质完全可以同德国什未林、西班牙塞戈维亚城堡媲美的建筑,但最终还是被雨水糟蹋了。
网上各类排名的欧洲十大城堡,其中总不乏波切尼斯的身影。在网上扒扒美图,立马种草波堡。碧绿池水中间矗立着一座被城墙围起的城堡,一圈高大的石制建筑和挺拔的方形角楼簇拥着更高的中心圆塔,蓝色的塔尖伸向天空,下方有一排红色的屋顶作铺垫,美哉。
奇怪的运气,去采西斯、斯皮什等城堡废墟,老天还算赏脸。可一旦去看保存完好的宫殿式建筑,总是碰到雨水,在波切尼斯也没能摆脱魔咒。
烟雨蒙蒙并没有让城堡更显浪漫,反有种阴沉沉的感觉。没有急着入城,循着“这边可以照倒影”的声音来到一池塘边,原来是几位自驾的台湾客人。彼此交流了一番旅游心得,居然路线相同,审美情趣颇为一致。
城堡的参观须定时由导游带领,抵达的时机刚好。展览分蓝红两线,蓝线是主线,展示主人当年的日常生活陈设。红线主要是艺术藏品。多数游客选择蓝线,售票的姑娘对我们购买蓝+红诧异。原因很尴尬,受回程车时间所限,与其雨中等车,不如看看艺术品,斯洛伐克交通可见一斑。
城堡很大,像个谜宫。参观的方式也很怪异,参观线路道道门锁,导览手握一串钥匙,不停地开门、闭锁。可能是红线展厅打开机会不多的缘故,导览居然两次打不开锁。也难怪,那把钥匙真是很古老。
古堡最早的记录是1113年,后几经改建易手,形成如今规模。城堡最后的主人是位艺术品鉴赏家,将每个房间布置得别具风格。东方沙龙、黄金大厅、十四世纪中叶的圣坛,虽不及皇家气派,但在贵族宅邸中绝对是佼佼者。
东方沙龙有中国的瓷器和扇子,土耳其的装饰,波斯的挂毯。藏品丰富,但不同文化同室而居,视觉有点凌乱。
穿过主人卧室和起居室,进入一间会客厅。通体镀金的天花板让我不由得张嘴叹息,略显傻气的吃惊表情得到年轻导览的微笑回报,掩饰不住她的那份得意。导览历数天花板上183个小天使,直到众人累酸了脖子,低头看地方止。
在导览带领下,顺旋转楼梯爬上高高的塔楼,不停的急转让一众人叫苦不迭,真不知前人如何在此常驻。随着高度的上升,窗口的景色渐入佳境。近处的城堡青顶,远处的白墙红瓦,点缀上一片秋色,虽不甚清晰,却也景致怡人,补偿了一路爬梯的辛苦。
导览带领大家去从城堡的塔顶转到地下室,一具棕红色石棺让她侃侃而谈。得知墓主是城堡的最后主人,由此联想起一段凄美的传说。
故事的主人公恰是城堡的最后一位主人,痴情男爱上美少女,女父许诺若将城堡做豪华装修即嫁女。伯爵竟当真按卢瓦尔河谷的城堡进行改建,大兴土木后,美女已嫁人,不是新郎的伯爵终生孤寂。此事当真?该不会就是这位独居城堡地下层的棺墓主人吧。
蓝线的参观最后在一个溶洞结束,据说曾在此发现过25-40万年前的人类骨骸。
红线的展览以艺术收藏品为主,石雕、绘画、挂毯、青铜器和古典家具,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座华美的教堂,无论是天棚还是四壁,都透出一股西欧宫廷的画风。14世纪的圣坛非常珍贵,据说出自意大利名家之手。
红线的参观不同于蓝线,导览一言不发,全部工作就是开门、关灯、锁门。众人只看不说,默默跟随导览走完全程,精彩程度不及蓝线。
为等车打发时光,在波切尼斯小镇转悠时,意外发现街边的一家中餐馆。店主是一对非常年轻的小夫妻,居然在此地开店多年。中餐自助,每位才4欧元,真心便宜。国人的触角已经伸到了世界各个角落。
平淡的日利纳(Zilina)
日利纳,一个普通得找不到亮点的城市,吸引游客来此的是周边的城堡和村庄。我们也是因为波切尼斯,才选择在此落脚。
山谷地貌加之秋叶金黄,不由响起在川西格聂、党龄的深秋徒步露营。日利纳最大的旅游资源是步行区,穿行日利纳步行街便成为我们的唯一选择。
从驻地楼下的安德烈赫林卡广场出发,登上圣三一教堂高台,而后到达市民休闲地玛丽安广场。玛丽安广场是日利纳的中心,因广场上巴罗克式的圣母玛丽亚雕像而得名。广场边一座外表近乎废弃的教堂,里面却也装饰典雅。
玛丽安广场秋意正浓。
之后取道中央公园,回到原点安德烈赫林卡广场。
在一座二战结束归来的雕像前结束游程。没有惊艳,不过,物价真的很喜人。
斯洛伐克的小镇和乡村很美,人少游客更少,但道路残破。火车票长者优惠70岁起步,缺钱吧。乘坐长途汽车一律向司机购票,而且只收现金。
从日利纳乘火车去首都,依然是晚点,焦急地等待电子显示屏给出站台信息。旅途中窗外不停闪过各类城堡,有几座挺立悬崖峭壁之上,应很上镜。
感觉斯洛伐克管理细节上不及波罗的海三国和波兰,景点售票员可随意关门回房休息,火车车厢号排列混乱,公交车和商铺只收现金,尤其是景点公交车间隔一两小时,甚至一天仅三、四班,屡屡让人措手不及。
首都布拉迪斯拉发(Bratislava)
在欧洲各国首都中,布拉迪斯拉发(省点事,叫布城吧)属比较低调的城市,无论地理位置还是历史,布城的颜值应该更高些才对,至少我是这么认为。
布城位于多瑙河畔,对岸就是奥地利,距维也纳不过区区 60公里,与布达佩斯也算是同饮一江水的近邻。夹在两座高颜值的城市之间,布城有点吃亏。
斯洛伐克不与德国为邻,历史上的布城偏偏长期使用德语名字普莱斯堡(Pressburg),还一度做了匈牙利王国的首都。除了袖珍国,能把首都设在界河边的国家并不多见。布城有许多不被我们理解之处,因为它被忽视太久。
因同时受到东、西欧的双重影响,布城像个混血儿,隐藏着的奇妙处需要去细细体察和发现。在老城随心所欲地游逛,便是了解这座城市的可行办法。
布拉迪斯拉发的老城内鲜有标新立异的现代建筑,却不乏精致的老宅。貌似平淡的短街深巷里,尽是些有年头的漂亮建筑,细细数来。
Grassalkovich宫殿:
18世纪洛可可式夏季宫殿,位于老城的大广场。海顿曾于1772年指挥室内管弦乐队在此演出,现在属总统的地盘。去时宫殿前的大广场正在维修,好在后面的法式花园免费开放,可以欣赏到宫殿优美的背影。
圣马丁大教堂:
15世纪哥特式建筑,布城天际线的最醒目点。
教堂位于多瑙河畔,几乎与厚重的城墙相连,据说教堂的基础最初是座堡垒。不过,教堂的塔尖顶着个镀金的皇冠,虽是复制品,但懂行的人都知道,这是座加冕教堂。从1563年到1830年,一共有11位匈牙利国王和8位王后在此举行过加冕典礼,地位非同一般。
教堂内部为三堂式,装饰偏古朴,貌不惊人,符合布城风格。
有段子说多瑙河上的大桥差点震毁桥头附近的圣马丁教堂,若果真如此,设计师罪过可大了去了。真不知为何要将繁忙的主干道和大桥修在教堂旁。
米歇尔门:
这座14世纪的城门混杂在老城闹市中,最醒目的标志是51米高的塔楼,其巴洛克的圆顶是18世纪才加上去的,塔尖上站立的是天使圣米歇尔。塔门内的地面镶嵌着铜制罗盘,蹭听中文导游介绍,上面标注着布城至世界主要城市的距离,离咱家7433公里。
老市政厅:
位于老城主广场,其中最古老的部分始建于1421年,是斯洛伐克最早的市政厅建筑。15世纪二楼加建了小礼拜堂及办公室,16世纪又进行了扩建。之后,一度承担总统府重任,后改为城市博物馆。
市政厅45米高的塔楼露台可单独购票,供游客登塔一览城市全貌。
罗兰喷泉:
立于主广场中央,这座15世纪的喷泉最初功能是消防而非艺术品。
另外,主广场周边的建筑不少都飘着外国旗,听中国团队的导游说此地为使馆区,插旗的是各国使领馆。习惯了北京使馆区一再向城外移动,还真没想到使馆区选在市中心的核心区,布城就是与众不同。
大主教宫:
位于老市政厅的后身。建于1778-1781年间的主教宫曾是匈牙利大主教的官邸,现为市长办公地,承担市政厅的作用吧。抵达时又碰上维修,开放的中庭成了两条大街之间的通道。
在中庭的正中立有一尊圣乔治屠龙的雕塑,之所以不是圣经故事中的“圣乔治屠龙救公主”,是因为雕塑中只有上帝的骑士圣乔治和恶龙,没有公主什么事。
国家大剧院:
剧院初建于1776年,1886年左右改建成如今的模样。建筑的上层排列着5个窗洞,内中的半身像都是李斯特、莎翁等文化名流。前方广场为拼花地面,巧妙地拓展了观赏者的视线,不至于感觉空间的局促。剧院的位置靠近多瑙河,周边聚集着音协、爱乐乐团总部等文化机构,艺术氛围浓厚。
在老城之外的建筑中,不得不提的当数布拉迪斯拉发城堡、斯拉温和蓝教堂。
布拉迪斯拉发城堡:
城堡建在多瑙河边的山丘上,在土耳其人占领布达佩斯期间,曾作为匈牙利王室的避居地。城堡于1811年被大火焚毁,如今白墙红顶的巨大围楼是上世纪50年代作为国家的象征而重建的。
城堡高居崖壁之上,有石梯直通多瑙河岸边。城堡周边的平台是多角度观赏布城的好地方,不仅可与圣马丁教堂的塔楼对视,还可以遥望横跨多瑙河的新桥和对岸的美景。因为住在附近,早、中、晚把城堡景色看了个够。
蓝教堂:
大名叫圣伊利莎白蓝色教堂(St Elizabeth's Blue Church),建于1911年,为纪念13世纪的匈牙利公主伊丽莎白而建,她在这儿长大,而且还是女王的掌上明珠。
蓝教堂的外墙、装饰和砖瓦全部采用了淡雅的浅蓝色,即使作为点缀和勾边,也只是使用了少量的白色作为衬托。也许正是这种不同寻常的蓝色打动了年轻的心,教堂虽在城外稍远处,依然成为举办婚礼和洗礼的热门地。
斯拉温:
位于城外西北方向的高地上,是中欧最大的战争纪念碑。由高耸的纪念塔和墓碑组成的园陵,记载着二战时为攻打布城牺牲的6845名前苏联士兵。
打算去特伦钦看悬崖古堡的计划因雨泡汤了,多出来的时间变成都市闲逛,居然还逛出点感觉来。
老城的建筑风格有维也纳的影子,尤其是一些艺术殿堂。街道像布拉格,容易迷路。街头景物眼熟,走过几次了,但还是不会走。城市布局与布达佩斯类同,多瑙河边岸边高地上都有皇家城堡和重要的教堂,布达佩斯链子桥头是雄狮,布城则是UFO。论风景,布达佩斯更漂亮、大气,两城相差不止一、二个等级。
其实,布城出镜率最高的既不是城堡也不是教堂,而是街头妙趣横生的“黄铜的幽默”。
“好客的礼貌先生”热情洋溢地向路人挥动礼帽致意,个高的游客乘势站到礼帽下合影;“掉队的士兵”弓腰撑在长椅背上,年轻的姑娘索性坐到了椅子上;安徒生肩上的小人趴在耳边说着悄悄话,背后则是光屁股的国王;“守望者”Cumil好奇地钻出沙井,一脸坏笑地偷窥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
这就是布拉迪斯拉发,LP称之为“古怪女王”。
交通
斯洛伐克公共交通状况不及东欧列国,国际长途长途线路有Eurolines和EuroBus运营。城镇之间主要由国有汽车公司Slovenska Autobusva Doprava运营,简称SAD。不仅班次少、信息少,而且公交站没有售票窗口,车上购票只接受现金。车票为5厘米见方的热敏打印纸,很小很薄,极易丢失。
火车有老人优惠票,但限定在70岁以上。火车晚点是常态,由于国土面积有限,通常也就晚十几分钟而已。
¨
波普拉德是斯洛伐克交通枢纽的后起之秀,承接东西通道的作用。波普拉德位于东西铁路干线上,东连科希策,西通布拉迪斯拉发,汽车北上可直达波兰边境和上塔特拉山区。如此重要的位置,在旧版的欧洲旅游观光图上竟找不到其身影。
波普拉德的汽车站和火车站相距百余米,转乘便利。由国营SAD运营的公交车间隔很长,一条线路每天数得出来的几班。我们从波兰的扎科帕内赶到波普拉德后,空等了近3小时才得以乘坐下午的车前往莱沃恰,而且还是当日最后一班车。
¨
莱沃恰的汽车站在老城外,需步行十余分钟。发往各地或途经莱沃恰的车辆都在此地停靠。去往斯皮什的公交车由SAD运营,单程票价1.3欧。站外路旁有汽车时刻表,站台上没有任何信息。
公交车由莱沃恰始发,中途停靠斯皮什修道院,终点在斯皮什镇。下车后可以看到城堡,但需要步行并攀爬一座小山,有一定的体力消耗。修道院距离城堡约有半小时路途,沿途可俯瞰斯皮什镇。
网上攻略说去修道院要在Kapitula站下车,再步行1公里。当日大雾,司机停车点就在修道院大门口,不知是改了章程,还是人品爆发。
¨
没有直达车,需要在波普拉德转车。我们上午乘公交从莱沃恰前往波普拉德,上车现金购票,票价1.9欧。之后换乘火车抵达日利纳,车票在波普拉德火车售票厅购买,可以刷卡,票价6.9欧。
¨
日利纳汽车站在城外,与火车站相距约一站地。日利纳游客中心提供前往各景点的汽车运营时刻表。
日利纳至波切尼斯的汽车票价3.3欧,抵达后就地转乘3路公交前往城堡,单程票价0.55欧,实际距离3公里。
¨
乘坐火车很顺,票价10.38欧。
¨
此段行程一度让我们忧心忡忡,跨境还没有直达车。在车站咨询时,突然冒出一位略通华语的中年女士,居然是西安交大的外教!在她的陪同下,顺利买到布拉迪斯拉发至米库洛夫的车票,还一再叮嘱在Breclav转车事宜。
这是一张跨境的open票,有效期24小时,票价8欧,需要在捷克的Breclav站转车。新的问题出现了,票面上没有转车的站台信息,转车时间很短,偏偏布拉迪斯拉发的车迟迟没有进站。焦急的神色引起一位中年妇人注意,看过我们的票后,高兴地做出跟着我走的手势,原来是同路人。在Breclav站下车后,熟门熟路地乘电梯直达换乘站台,还没坐稳车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