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调葡萄牙之中部
标签:
巴塔利亚阿尔科巴萨托马尔奥比杜斯法蒂玛 |
分类: 欧洲 |
圣地法蒂玛(fatima)
法蒂玛位于葡萄牙中部,是传说圣母显灵之地,也是罗马教廷认可的天主教圣地。葡萄牙是传统的宗教国家,全国约84.5%的人口信奉天主教,法蒂玛事件对葡萄牙人的影响之大可见一斑。据说每年5月中旬开始,会有大批朝圣者涌向法蒂玛,场面甚为壮观。
事情起源于一个世纪前三牧童树下的一段奇遇。1917年5月,牧童露希亚·桑托斯(10岁)和她的表兄弟哈辛塔·玛尔托(7岁)以及弗朗希斯科·玛尔托(8岁)称在法蒂玛附近的空地上看到了圣母玛利亚,且相约每月13日圣母会显身相见,直到 10月13日。
事情很离奇,消息却传播得很远。成千的信徒赶来,期望目睹圣母尊荣,并聆听3个秘密。其间发生了一些周折,最后在1917年10月13日约七万人成为事件的亲历者,其中包括报纸记者和摄影师。
牧童们此前称当日会发生奇迹,“让所有人相信”。当时正下着大雨,但是许多在场的人称,云层突然裂开,天上的太阳像个旋转的盘子,向周围发射出各种颜色的光,随后突然从天上落下,蛇行冲向地面,最后又回到它原来的位置,而人们原本淋湿的衣服已完全干了。这个事件后来被称为“太阳奇迹”。大报、小报记者梦笔生花般地描述了当天的奇观。
至于圣母透露的3个秘密,一个与一战有关,一个涉及苏联解体,还有一个居然影射教皇保罗的遇刺。为此,教皇亲临法蒂玛,并将遇刺的子弹嵌在圣母像的金冠下。
多少年来,法蒂玛在信徒的崇拜和学者的质疑中华丽变身。一座恢宏的广场替代了村庄和牧场,广场正面是1928年建成的法蒂玛圣母朝圣地(Santuário de Fátima / Sanctuary of Our Lady of Fátima),圣殿前是黄铜制作的耶稣圣心纪念碑(Monumento ao Sagrado Coração de Jesus / Monument to the Sacred Heart of Jesus)。当晚我们在朝圣地的圣殿内旁观了弥撒,三位牧童的灵柩安放在圣殿两侧。广场南侧,即朝圣地对面是一座可容纳超过2000人进行祷告的圣三一教堂(Basílica da Santíssima Trindade / Basilica of Most Holy Trinity),教堂旁立着一个高高的十字架。
广场西侧的显灵小堂(Capelinha das Aparições / Chapel of Aapparitions)是圣殿最核心处,由大理石柱标出圣母显灵的确切位置。这里的宗教仪式很晚还没有结束,清晨很早就已经开始。
一段奇遇成就了一座小镇,镇中除了酒店就是纪念品商店。傍晚,看到跪拜前行的信徒,不由想起拉萨。清晨大雾,我还没能看清圣母冠下那颗射向教皇的子弹。
圣殿骑士团总部托马尔(Tomar)
上午离开法蒂玛朝圣广场时还是大雾弥漫,半小时后居然晴空万里。
开往托马尔的班车晚点了,这在葡萄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同车游客不多,几个老外没有带行李,估计是去托马尔一日游。得知返程只有下午6点一班车,几个人一幅苦脸。没办法,葡萄牙中部交通就是不便,对此应该早有心理准备。
其实,我们的准备也不足。托马尔汽车站很冷清,完全无人管理的模样。办公室锁着门,隔窗见桌上覆盖着厚厚的灰尘,看来早已弃用。见此场景透心凉呀,我们当天还要去里斯本呢。
返身找司机询问,有巴士去里斯本吗?摇头。怎么去火车站?指指身后一条不起眼的小径。奔过去一看,顿时心花怒放,是火车站,还有电子显示屏呢,与汽车站仅一墙之隔。
火车站工作人员态度很好,但是,地图——没有,存包——没地儿。无奈,背上行包去游客中心。所幸两地相距不远,而且游客中心是在去景点的必经之路上。真要为托马尔的游客中心点赞,居然一分钱不收就解决了一切问题,旅游图、行李,甚至厕所,轻松启程。
托马尔很小,唯一吸引人的便是立于城边山顶的修道院。远远望去像废弃的城堡,走进才发现它的恢宏、华丽、神秘远远超出预期。
人们习惯地将“托马尔的克赖斯特女修道院(Convent of Christ in Tomar)”称为圣殿骑士修道院,因为此地曾经是圣殿骑士团的大本营。1147年葡萄牙王为了表彰骑士团在与穆斯林领土征夺中的战绩,特赐土地给圣殿骑士团修建了托尔玛城堡。12世纪末,骑士团的信徒以最初的小祈祷室为核心进行扩建,并参考耶稣陵墓风格,将这一军事堡垒改建为基督教修道院。1983年修道院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修道院的外墙完全是要塞的布局,厚厚的城墙、敦实的城门以及城墙上的黑色旗帜,都提示进入者,这里是圣殿骑士团总部。毕竟是圣殿骑士团鼎盛时期的建筑,院落很开阔,迎面是一座十六边形的“大碉楼”,此为修道院一大看点,据说它是所剩不多的拜占庭式的精品建筑。
跨上宽大的平台,一眼就被雕琢繁复的门饰所吸引,心中暗喜来对了地方。要知道除了散客,几乎没有旅行团会安排葡萄牙中部三大修道院的旅程,尤其是托马尔修道院。
修道院正门紧闭,很奇怪地绕道开了个偏门。没有传说中的排队,或者说根本就没有几个游客。葡萄牙中部有三个修道院(托马尔、阿尔科巴萨、巴塔利亚)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三院联票15欧元,65岁以上的长者半价。
入口是青花贴面的回廊,房间、通道的墙壁和拱顶都作了精心装饰,其中有一些是蓝瓷的宗教题材绘画。相邻的两个回廊风格略有不同,看不懂英文介绍,不好意思,只好从网上扒材料了:修道院的内部结构错综复杂,主要为双层多边形建筑模式。东北部有恩利克王子时期建造的二道回廊,一个是“公墓回廊”,用穆哈德尔风格瓷砖砌成,被认为是葡萄牙哥特式建筑中的精品;另一个则是“洗濯房回廊”,是葡萄牙建筑中最早出现的双层式回廊。
转过回廊的各个房间,便进入了修道院的核心部分Charola——圣殿骑士礼拜堂。不同于欧洲教堂方正的建筑习惯,这是一个多边形的建筑,所以最初被称为圆形大厅,位置就在进入城堡时所看到的十六边形“大碉楼”内。大厅每个切面的墙壁上都嵌有宗教绘画或盾徽,穹顶也极其绚丽,整个内饰带有明显的拜占庭印记。
礼拜堂的中央自底通顶矗立着一个八边形的祭坛,虽然室内光线很暗,但依然能够感受到每一面的异彩纷呈。礼拜堂建于12世纪末,历经几百年的风雨变迁(尤其是法王和教廷的血腥追剿),葡萄牙人能将礼拜堂和神坛完好保存,实属不易。
礼拜堂的对面是个曼奴埃尔式教堂,高出礼拜堂地面一米多,落差将教堂与礼拜堂自然切割。据说教堂是后来加盖的,受“地理大发现”的影响,建筑风格绚丽并带有东方韵味。最具代表性的是教堂外的窗子,即曼努埃尔之窗(Manueline Window),这可是修道院的另一大看点。
站在院子里细细端详,长满青苔的曼努埃尔之窗不仅极具美感,而且内涵丰富。骑士团十字架、盾徽、桅杆、缆绳和绳结、锚链,宗教以及大航海黄金时代的标志都被巧妙地融入其中。方窗之上的圆窗,如同漩涡一般将阳光吸入,猜不出有何寓意。太多的符号、太多的暗示,这里果真藏有很多秘密吗?
扩建的大回廊(Great Cloister)比原有的两个回廊漂亮的多,也复杂得多,不仅有螺旋楼梯、水池和喷泉,还有实用性很强的厨房、餐厅、花园。类似的长廊、通道,迷宫一般绕来绕去,几次与同车来的游客碰面,原来大家都在东碰西撞地寻找出口。彼此言语不通,只好用beautiful分享感受、掩饰尴尬。
午后,我们如愿以偿地坐上火车,傍晚前赶到里斯本。
后记
看到圣殿骑士团几个字,总不免想起《达芬奇密码》,陡增几分神秘感。明明是圣殿骑士团的大本营怎么会变成女修道院?带着疑惑,回家恶补十字军、骑士团知识以及“黑色星期五”的历史。
1307年10月13日星期五,法王腓力四世携手教皇克莱门特五世指控圣殿骑士团为异端,对圣殿骑士发出秘密逮捕令,大批圣殿骑士在侦讯中被折磨至死。1312年,维也纳宗教会议上,教皇克莱门特五世下令解散圣殿骑士团,并将部分产业划归善堂骑士团。1344年葡萄牙国王将托马尔的骑士团资产划归葡萄牙的耶稣会管理,改为托马尔的克赖斯特女修道院。好复杂、好血腥的一段历史。
圣殿骑士团的历史就此完结,故事却没完。据说法王并没有能够如愿查抄到圣殿骑士团的财宝,只是作为债务人把欠骑士团的债务免了。于是,谜团出现了。这才有了长达几个世纪的寻宝,有了学者对圣殿骑士团神秘符号的追踪和研究,有了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
婚礼小镇奥比杜斯(Obidos)
婚礼小镇奥比都斯是国王迪尼什一世(Dinis)送给妻子伊莎贝尔(Isabel)的新婚礼物,一座被城墙围起的小村镇。
奥比杜斯位于里斯本以北百公里,因靠近中部的阿尔科巴萨,便将其归入葡萄牙中部的旅游范围。事先查到里斯本有专线车开往奥比杜斯,但在辛特拉玩得太累,以致于第二天要出发去奥比杜斯了,还不知道汽车站在哪儿。无奈,只好匆匆赶往附近的Rossio火车站。
购票时出了点小情况,在最后一分钟才跳上车。没想到下车也是这节奏,两人还在欣赏山顶上的“长城”,车厢里有人冲着我们大喊“Obidos”。在车门关闭前的瞬间飞身跳车,来不及回头道谢,车已离站。
环顾四周,一个无人值守的小站,目光所及之处均为荒僻之地,哪有什么浪漫的婚礼小镇,坏了,下错车了吧?还是先生功课到家,安慰道:奥比杜斯不是有城墙嘛,先到山上的“长城”看看再说。
这是一条荒无人烟的小路,随着脚下高度的爬升,称不上山的坡路边出现了停车场,继而有了空地和残缺的城墙,然后是一个古罗马剧场遗址,前方城墙上居然还有人在小心翼翼地行走。再往前走,人逐渐增多,终于在一座城门样的建筑前遇到一群人。迫不及待地疾步越过城门,眼前顿时放光,一座被城墙围起的小镇完整地呈现在脚下——奥比杜斯!
白色的墙壁,红色的屋顶,还有尖顶的教堂和曲折的小巷。碎石铺路的街巷里,游客们漫无目地的闲逛。拍拍墙头盛开的鲜花,看看小店琳琅满目的饰品。高兴了,来一杯樱桃酒。走累了,听听艺人的弹唱。
一个南北不超一里、东西一眼到底的袖珍城邦,既没有色彩斑斓,也没有名胜古迹,却让人久久回味,难以忘怀。一种中世纪古老而温馨的味道,弥漫在弯曲小径,萦绕在人的心田。
看到有人在城墙上走动,我们也爬上去试图浪漫一把,结果腿肚子都快转筋了。约一米宽的城墙,居然大部分只有一面遮挡,面向城内的一面根本就没有墙!城墙的高度嘛,跌下去绝无生还的可能。虽然绕城墙一周才1570米,但还是知难而退了。
城墙,如同屏障一般将小镇与外界隔离,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多少年都不曾改变,这份矜持抹去了岁月的痕迹。小镇鲜有的历史记载发生在圣玛丽亚教堂(St.MariaChurch),1444年,年方11岁的葡萄牙国王阿方索五世在此迎娶9岁表妹伊莎贝尔公主,其盛况让此后的少男少女们痴狂。另外还有几位国王和王室成员也曾在圣玛丽亚教堂举行过婚礼。几百年的岁月,世界各地的情侣纷纷把奥比都斯奉为婚姻的起点。也许坚固的围墙真能守护爱情的誓约,奥比杜斯逐渐成为婚礼小镇,一处浪漫之所。
下一站,悲伤之地阿尔科巴萨。
悲伤之地阿尔科巴萨(Alcobaca)
葡萄牙中部的交通情况并不像描述的那样差,问题出在信息不透明。想知道如何前往阿尔科巴萨,游客中心什么公开资料也没有,所有答案都在一位工作人员的本册中。厚厚的插页册,翻到某页表格,找到班车时间。看样子掌握的交通信息不少,可就是不公开。
候车亭在奥比杜斯城门外马路边,无人指点还真不好找。与奥比杜斯不同,阿尔科巴萨是正规的汽车总站,多道站台、人工售票窗口、候车室,一样不少。汽车站离修道院很近,沿着宽阔的马路可以径直走到修道院。
阿尔科巴萨修道院(Monastery of Alcobaca)是一组很宏伟的建筑群,最壮观的是位于中间的教堂,据说是葡萄牙最大的早期哥特式教堂。
教堂正面略带尖顶的拱形门和镂空的圆花窗很玄,感觉带有点伊斯兰风格。大门两侧的雕像捧经传道,神态自然。第二层窗边的4个雕像手捧圣物,衣裙飘弋。再往上是对称的钟楼,顶部则是被小天使簇拥着的十字架。
外观考究的教堂,内部却很古朴。完全没有修饰的石柱排列密集,与上部的尖拱形拱顶连接,形成自高空向下垂落的视觉效果。当视线沿立柱的棱线向天棚延伸时,一种庄严且崇高的感觉油然而生。
阿尔科巴萨修道院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与王室的渊源,而它的出现正是源于一场战争的胜利。葡萄牙第一位国王阿方索.恩里克斯(Afonso Henriques)曾向西多会的精神领袖圣伯纳(St. Bernard)发誓,若能成功击退摩尔人,将为西多会兴建修道院。承诺兑现,阿方索于1147年成功地击退摩尔人,修道院在圣伯纳德逝世的1153年动工,直至1223年完工。
为纪念胜利而建的修道院,后来成了国王及王族的安息地。位于耳堂的第一代葡萄牙国王、王后、王子和公主的墓棺,表明了君主政体同西多会隐修院的关系。18世纪时增建的国王厅,安放有历任葡萄牙国王的雕像,表明密切关系的延续。
回廊和庭院似乎是葡萄牙修道院不可或缺的建筑模式,阿尔科巴萨的回廊比托马尔初建的两个回廊细腻、优美,尤其是回廊一角的水池和镂花的窗户。但与托马尔扩建的曼努埃尔式大回廊相比,我还是更喜欢后者。
与其它修道院不同,这里除了教堂、庭院外,还保留了僧侣们活动的场所,如牧师会礼堂、修士大厅、寝室、餐厅以及带有巨大烟囱和水池的厨房,鼎盛时期这里生活着999位修道士。说来可笑,由于厨房的空间太大,又是一水儿的石雕,最初没能辨认出其功能,竟将水池误认为浴池、操作台理解为按摩床。烟囱倒是没认错,因为它太大了,不可能干别的。
最好的留在最后,凭票参观完所有景区之后,押轴大戏开演,而且是免费的。
重新返回教堂的前厅,午后的阳光透过圆窗洒在纯白的石壁、石柱上,为肃穆而阴冷的大厅带来一丝暖意。主殿正中的两侧安放着两座白色石棺,旁边的文字记述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1334年,葡萄牙国王阿方索四世为了国家的利益,强迫儿子佩德罗(Pedro)迎娶卡斯蒂利亚王国(Castile)的公主康斯坦丝(Constanze)。备感无奈的佩德罗竟然对陪嫁侍女伊内丝(Ines)一见钟情,而郁郁寡欢的公主在生下一个儿子后离世。
佩德罗带着伊内丝跑到葡萄牙中部的科英拉布私自成婚,并生育了4个子女。由于佩德罗王位继承人的身份,阿方索四世受到来自卡斯蒂利亚王国的压力,竟然命令三个大臣在佩德罗外出时暗杀了伊内丝及孩子。得知伊内丝死讯的佩德罗暴怒,毅然在葡萄牙北部举兵起义。眼见一场爱情悲剧演变为父子血战,皇后出面斡旋(亦有说是佩德罗在攻打波尔图时的惨烈让他罢手),双方勉强言和。1357年阿方索四世去世,佩德罗继承王位。
登基之后的佩德罗随即展开复仇行动。他命人将谋杀伊内丝的2名贵族剜心,并宣称要立伊内丝为王后。在开启伊内丝的棺椁时,命令宫廷官员为其下跪加冕。这还不够,佩德罗当众亲吻伊内丝已经腐烂的手,并为其戴上象征王后地位的戒指。如此痴心专情的君王致死未再婚。
在完成复仇之后,佩德罗一世将伊内丝的石棺安置于阿尔科巴萨修道院。石棺上除了天使的护卫外,底部垫石棺的人面兽身像就是当年谋害伊内丝的大臣。
1367年,佩德罗过世,按照他的生前旨意,石棺也被安置于阿尔科巴萨修道院,永远与伊内丝相伴。两人的棺墓没有并排而置,却是脚脚相对。相传如此摆放,意喻来世醒后,坐起第一眼看到的便是对方。见此石棺,谁还能说爱情不能永恒?
杀到海滨小镇纳扎雷,这里没有修道院、没有城堡,只有简朴的小教堂。好好休整一下,看看大海,漫步沙滩,品尝海鲜。为放松,也为减少审美疲劳。
纳扎雷半月形的海岸显得很寂寞,没有一排排遮阳伞,也没有熙熙攘攘的游客。沙滩上的汽艇、木船以及沙滩排球场说明前不久的喧闹,如今平静得只剩下从大西洋吹过来的强劲海风。
风真的很大,在海湾岬角处掀起一排排白色的浪花。美国冲浪者麦克纳马拉2011年11月曾在纳扎雷海滩征服30米高的世界最大海浪,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坐在海滩上掐指计算,距11月还有一个多月,到那时海面上真的会有滔天巨浪吗?
海滨公路边的白色房子多半为酒店、客栈和餐馆,海鲜不贵且新鲜。掌灯时,山边的缆车还在运行,路上却很少有汽车驶过。这里的生活很安静,很悠闲。
在纳扎雷休整后,乘坐上午的班车前往巴塔利亚修道院。
葡萄牙最著名的三大修道院都位于中部地区,其中巴塔利亚和阿尔科巴萨修道院的风格最相近,且为同一家族所建。所以,阿尔科巴萨的故事在巴塔利亚延续,主角变成了那场暗杀的幸存者若昂(João)。年幼的若昂逃过了暗杀,在父亲的关爱中长大,但私生子的身份防碍了他对王位的渴望。
1367年佩德罗去世,终于与心爱之人同眠在阿尔科巴萨修道院。他与卡斯蒂利亚公主所生的儿子费迪南德(Ferdinand)继承了王位。费迪南德无子,死后王位传于女儿贝娅特丽丝(Beatriz)。偏偏贝娅特丽丝早年许配给了卡斯蒂利亚的国王胡安(Juan)一世,这就意味着葡萄牙不日有可能归附卡斯蒂利亚。分量之重已不是一场婚姻所能承受的,葡萄牙下层骑士揭竿而起,1385年由议会推举若昂为葡萄牙国王。
1385年8月15日,在若昂一世的领导下,葡萄牙人在阿尔茹巴战役中以少胜多击败卡斯蒂利亚人,从此确立独立的地位。一座为纪念胜利而建的修道院由此诞生,被称为“凯旋的圣母玛丽亚修道院”。
巴塔利亚是三大修道院中最后开建的修道院,故而在建筑艺术方面不仅称冠三大修道院,而且在葡萄牙也一直保持着主宰地位,堪称皇家修道院的典范。
修道院是巴塔利亚小镇最显眼的建筑,下了公交车无需指引便能看到那些哥特式的尖顶。广场上的马背将军是战役的指挥者佩雷拉将军,而非若昂一世,别像我们似的认错了人。
修道院教堂的内饰风格看着眼熟,很像阿尔科巴萨。未加装饰的石柱,尖拱形拱顶,古朴而素净。主祭坛和教堂两侧大量使用彩绘玻璃窗,增加了室内采光,使教堂不再阴冷。
与阿尔科巴萨一样,教堂可免费参观,但庭院和创业者教堂(Founder's Chapel)需凭票进入并盖章。工作人员很负责,见我们的票上没有创业者教堂的章,便指点我们先去参观创业者教堂。
创业者教堂位于大教堂的一角,不同于大教堂的方正,是一个多边形的厅。上下两层彩绘玻璃窗环绕一周,场地中央数根立柱相连形成八边形环路,石柱顶部的尖拱具有阿拉伯风味。穹顶是一个六角星图案,嵌入的八颗星星环绕一镂空花盘,如众星捧月般。镂空花盘的正下方便是建筑的中心,“创业者”若昂一世和王后菲利帕的双人合葬石棺安放于此。
创业者教堂建于1426-1434年,与其说是小教堂,莫如说是皇家墓室。周围安葬着若昂一世的几个儿子,葡萄牙航海事业的开创者恩利克王子(Henriques)、博学的科英布拉公爵佩德罗王子,以及圣费尔南多王子、圣地亚哥骑士团大首领胡安王子。倚靠西墙的是阿方索五世和胡安二世及其子阿方索王子的3座新墓。
参观完创业者教堂,没有忘记去看回廊和后院。但是,沉湎于精美回廊的我们犯了一个致命错误,遗忘了修道院外面的“未完成教堂”,至今还追悔莫及。
莱利亚(Leiria)
莱利亚原本不在我们的计划中,只因是中部交通枢纽,便有了一面之缘。巴塔利亚回里斯本的车要等四小时,无奈转道莱利亚。
莱里亚城堡(Castelo de Leiria)无疑是“这座城镇的头号地标,高踞在城镇中的一座小山上。始建于12世纪,当时是基督徒夺回伊比利亚半岛的重要据点,城墙上的锯齿形状和内部的哥特风格回廊引人注目。登上城堡可以俯瞰周边的美景”。城堡居于高位,离车站不远,因时间有限,远观而已。
莱里亚大教堂(Sé de Leiria)“建于1550-1574年,历史上曾几经毁坏与修复(1755年大地震和1811年拿破仑军队入侵都曾造成严重破坏)”。走马观花地转了一圈,没有看出什么特别之处。
“卡蒙斯花园(Jardim Luís de Camões)坐落在利斯河(Rio Lis)畔,绿树成荫,以葡萄牙著名诗人卡蒙斯(Luís de Camões, c.1524-1580)命名”。景色尚可,适合休闲散步。
莱利亚有城堡、教堂、喷泉、广场和小街,还有墙画,除此之外真没有更多可看的。
葡萄牙中部交通
1.
注意,去法蒂玛不能乘坐火车!巴士公司售票员很坚决地告诉我们:没有火车去法蒂玛,只有汽车。原本不信,可到法蒂玛后真的看不到火车站。葡萄牙国铁网站上确实可以查到法蒂玛的运行时刻,问题是那个火车站竟然位于法蒂玛与托玛尔之间,离朝圣地法蒂玛据说还有20公里呢。
法蒂玛汽车站有售票窗口,提供地图和信息服务,并可以临时存放行李。车站离法蒂玛广场很近,一日游很便利。
里斯本每天有10趟开往波尔图的班车会在法蒂玛停靠,具体时间:8:30、9:30、11:30、12:00、13:00、16:30、17:30、18:30、19:30、21:30
波尔图开往里斯本的班车,每天在法蒂玛停靠的时间:8:00、10:00、11:00、11:30、12:30、14:00、15:00、17:00、18:00、18:30、19:30
2.
法蒂玛到托马尔公交单程票价3.4欧,班车时间8:30、10:35、18:30。
托马尔到里斯本火车班次较多,单程票价9.95欧元,停靠的车站不在市中心,需换乘地铁。
3.
里斯本有开往奥比杜斯的专线车,每小时一班,乘车站在阿尔瓦拉德球场(Rua Professor Fernando da Fonseca),地铁可达。
市中心的Rossio火车站可乘火车前往奥比杜斯,中途需要换一次车,单程票价8.85欧元。
奥比杜斯到阿尔科巴萨巴士单程票价4.3欧元,班车时刻可向奥比杜斯游客中心查询。乘车地点在城门外公路边。
4.
每天有2班车往返于中部主要旅游城市,
上午:托马尔(8:00)->法蒂玛(8:40)->巴塔利亚(8:55)->阿尔科巴萨(9:15)->纳扎雷(9:30)——纳扎雷(9:45)->阿尔科巴萨->(10:00)->巴塔利亚(10:20)->法蒂玛(10:35)->托马尔(11:15)
下午:托马尔(13:15)->法蒂玛(13:55)->巴塔利亚(14:10)->阿尔科巴萨(14:30)->纳扎雷(14:45)——纳扎雷(18:30)->阿尔科巴萨->(18:45)->巴塔利亚(19:05)->法蒂玛(19:20)->托马尔(20:00)
另外,还有几趟公交车往返于莱利亚和Torres Vesras,途中经过巴塔利亚、阿尔科巴萨、纳扎雷、奥比杜斯,但不走法蒂玛和托马尔。班车间隔较大,早班车7-8点,中午11-13点,晚班车17-19点,主要乘客是中小学学生。周六、周日只有早晚班车,大概是因为学校不开课的缘故。因此,在中部旅行交通不便,需要事先查阅班车时刻表,做好计划,尤其是周六日。
5.
阿尔科巴萨-纳扎雷(2.2欧元);纳扎雷-巴塔利亚(3.2欧元);巴塔利亚-莱里亚(2.1欧元);莱里亚-里斯本(12.8欧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