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作家难以摆脱的“未入流”阴影。
标签:
90后作家90文学王潮新文化 |
分类: 微、传播 |
我想我不配冠上“90后作家”的这个称谓,借用鲁迅的一句话“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如果我还在沉默,就表示以后我不会在写任何东西了!
2013年的今天,1990年出生的“90后”已年满23周岁,韩寒17岁时写出了《三重门》,郭敬明19岁捧出《幻城》,在这个年纪,他们已被广为关注。这是个现实,年轻是资本,未来也由自己把握,但要想集体爆发,仍需磨炼和沉淀。而一些成名很早的90后”作家也显出后力不足之势。而且在很多人的眼里,仍然瞧不起90后,觉得90后和他们之间有太多的代沟,“不成熟”自然就成了90后的代名词,他们的作品也自然而然的“不成熟之作”,可果真是这样的么?为什么不换一种眼光?如果换了,会不会看到更新鲜更美好的一面么?
有前辈指出,90后作家呈现出来的总体特点就是太浮躁,创作过于追求急功近利,过于追求年少成名,因而写东西重视速度忽视质量,体现出文字把握不够好、急于求成的特点。实际上,文学创作是需要丰富的阅读以及丰富的社会积累,提升写作的内涵。有的90后网络作家一年能写几百万字,出畅销书,但作品有市场却没有生命力。著名文学评论家白烨曾发表文章将40岁以下的青年作家群体细分为“70年代人”、“80后”和“90后”。他评价说“90后”尚处于文学爱好者的习作阶段。从创作来看,青年作家普遍对重大历史事件有所忽视,对重要的社会问题明显疏离,这使他们的作品在具有生活底气的同时,缺少精神上的大气。不过,在他看来,这些年刚刚崭露头角的“90后”有着不输于“80后”的巨大潜力。
“90后作家的作品进入图书出版行业主流,我认为最重要的是需要更多重量级作品,现阶段只能说,基础是很好的。”
前一篇:2013年,开始努力奋斗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