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园有此声 ――王崧舟老师《长相思》蕴含的教学理念个人解读 赵宏军
(2013-07-23 08:02:50)
标签:
教育 |
分类: 原创发表 |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要把词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
这里体现的教学理念应该是给学生充分的自主阅读的时间,而且每一次的阅读都有不同的任务。我们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老师也能够做到这一点----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这样的教学理念我们每节语文课都在渗透和采纳,可就这个“读上四遍”的机会好像很少有教师愿意把时间就这样给学生。
所以,教学名家的“张驰有度”正是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耐住性子历练的一个方面。不能本来你想给学生充分的自主阅读的时间,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学生还没有读好就急于展开教学。要相信学生,而且是充分地相信学生的能力,这样你才会获得学生自主阅读、自读自悟能力的提高。
生:(齐答)明白。
师:自由朗读《长相思》,开始。(生自由读课文《长相思》)
这一环节中在一开始读的时候,读着读着学生的读似乎成了“齐读”,这个时候老师适时打断了学生,并说:“要自己读自己的”。这里又体现一种教学理念,“齐读”----不利于学生自读自悟,不利于学生思考,只是为了“读齐”的阅读是没有意义的阅读!所以按照你的要求,一定要打断。名师的每一个教学细节都在体现一种教学理念,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师:(课件出示《长相思》这首词)好,谁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当中的一个生字、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读准了。
生:(朗读)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读得字正腔圆,真好!“风一更”这个“更”是多音字,“聒碎乡心”的“聒”是个生字,她都念准了。来,我们读一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生:(齐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再来一遍,预备起。
生:(齐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师:很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请你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特别注意他在读词句时,中间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生朗读)
师:真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
生:他在“身向榆关”的后面停顿了。
师:你有没有注意到,他在读“夜深千帐灯”的时候,哪个地方又停顿了一下?
生:他在“夜深”后面停顿了一下。
师:你们听出来了吗?
生:(齐答)听出来了。
师:对,这样读就叫有板有眼。我们读这两句词。
生:(齐读)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师:再来一遍。
生:(齐读)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师:真好,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比如《长相思》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有许多种读法,有的读《长相思》(快速而平淡地)有长的味道吗?有相思的感觉吗?
生:(齐答)没有。
师:比如你这样读,《长相思》(缓慢而深情地),有感觉吗?有味道吗?
生:(齐答)有。
师:读词就要读出这样的味道来。你们试着读一读,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
(生自由读《长相思》)
师:谁来读一读《长相思》?读出你的味道、你的感觉来。注意听,注意听,你听出了什么味道?什么感觉?(生朗读)
师:好一个“故园无此声”,有味道,谁还想读?(生朗读)
师:好一个“聒碎乡心梦不成”!来,我们一起读,读出你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生齐读)
师:真好!同学们,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面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
生:我感到纳兰性德非常思念家乡。
师:这是你的感觉。谁还有别的印象和感觉?
生:我感觉到纳兰性德思念家乡,梦都睡不好了。
师:不是梦都睡不好,是觉都睡不好,根本就没有梦。同学们,梦都作不成,觉都睡不好,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生齐读)
以上这一环节是王老师落实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训练的过程。包括字词教学----“一个生字、一个多音字”,包括指导朗读。细细品味一下王老师的每一步引导学生读的兴趣的语言:“真好,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有长的味道吗?有相思的感觉吗?”“注意听,注意听,你听出了什么味道?什么感觉?”“好一个“故园无此声”,有味道,谁还想读?”“好一个“聒碎乡心梦不成”!来,我们一起读,读出你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真好!同学们,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面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在这里,就是这个“读出你的味道来,读出你的感觉来”怎能不吸引学生去试着读出纳兰性德的那种思念家乡的感觉来呢?!有了这样的感觉,有了这样的意境,才会真正使学生读进去,并且读进字里行间去。
这里所存在的教学理念是老师要用厚实的知识底蕴、扎实的语言功底这学生创设一种“自然”的情境。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走进词当中、走近纳兰性德,好像对面站着一个人,这个人就是纳兰性德。这也正是我们听过王崧舟老师的课之后的同感“可望而不可及”的语言功底。
师:长相思,长相思,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地长相思呢?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请大家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解,然后,试着去想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好,默读《长相思》。(生默读《长相思》,按要求思考词的大意)
这个时候的读文章则是“品读”了。体现出的教学理念是------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即“学法指导”。从看插图、看注解,可以感觉到这一点。而且“试着想一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也充分体现出名师的教学智慧----“训练的梯度和层次性”。
师:现在 王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首词大概的意思,掌握了没有。(板书“身”)第一个问题,听清楚了,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
生:他的身在山海关那边。
师:那边,山海关的那边。好,那么“山一程”呢?身在哪儿?还可能在哪儿?
生:身可能在山上。
师:可能在怎么样的山上?
生:非常高的山上。
师:在崇山峻岭上。那么,“水一程”呢?他的身还可能在哪儿?
生:他的身可能在船上。
师:可能在船上,是的。那么“夜深千帐灯”呢,他的身可能在哪儿?
生:他的身可能在营帐里面。
师:营帐里面,请站着。孩子们,这里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七位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板书:在“身”后面写“在征途”)
师:请坐。已经读懂了一半,下面我提第二个问题。(板书“心”)纳兰性德的心,心情的心,心愿的心,心在那儿?
生:他的心在故乡。他的心在家乡。纳兰性德的心在家乡。
师:用课文里的一个词,一起说,纳兰性德的心在哪儿?
生:(齐答)纳兰性德的心在故园。
师:好。(板书:在“心”的后面写“系故园”)孩子们,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板书:在这两句上画了一个圆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生:我发现了,他身在征途,却很思念故乡。
生:我发现纳兰性德既想保家卫国,又很想自己的家人。
师:你理解得更深了一层。
生:我觉得纳兰性德肯定很久没有回家乡了。
师:你的心思真是细腻啊。
生:我觉得纳兰性德虽然远离家乡,可是心总是牵挂家乡的。
师:好,一个远离,一个牵挂。同学们,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这种心灵的
长相思。我们带着这样的感觉,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先自己读一读,试着作者的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生自由读《长相思》)
师:好,咱们一起读一读《长相思》(生齐读)
精准的两条线,清晰而直接-----“身在哪里?”“心在哪里?”“身在哪里”可以使学生感觉自己就在这行军的队伍当中,纳兰性德是看得见、摸得着,是招之即来,呼之欲出的战友。话题一转的“心在哪里”,又带着学生的思绪追随着词人的思绪来到了纳兰性德的故园,与他的老父亲、和他的爱妻及孩子围坐在一起,回想着行军打仗的苦楚。这种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内心感受是唾手可得的。这种语言的渲染、气氛的烘托是我们学习和模仿的又一教学艺术,而且王老师在训练的梯度上又有了潜移默化的转变,在加深,在一步一步地加深。就这样两条线,带领学生展开着合理的想象,这是本节课教师带领学生展开想象的开始,为下一步的想象和动笔成文做好了铺垫。同时学生对词义的理解在不知不觉中又提高了一步,深化了一步。就是说从“大概的理解”深入到了“从词义、从字面”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师用课件播放一段音乐后,在音乐声中有感情朗读)
师:一起来,预备起。(生齐读)
师:孩子们,请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睛仿佛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怎么样的情景?(深情朗读)
师:孩子们,睁开眼睛,现在你的眼前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和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仿佛处在一个怎么样的世界里?
生:我看见了士兵们翻山越岭到山海关,外面风雪交加,士兵们躺在帐篷里,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在思念他的故乡。
师:你看到了翻山越岭的画面。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在那里思念家乡、睡不着觉的情景。
师:你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
生:我看到了纳兰性德走出营帐,望着天上皎洁的明月,他思乡的情绪更加重了起来。
师:你看到了抬头仰视的画面。
生:我看到山海关外,声音杂乱,士兵们翻来覆去睡不着,但是在他们的家乡没有这种声音,睡得很宁静。
师:你们都看到了,你们看到跋山涉水的画面,你们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你们看到了抬头仰望的画面,你们看到了孤独沉思的画面。但是,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么样的画面?怎么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看到的画面写下来。(生伴随着乐曲《琵琶语》,想象写话)
师:(在学生的写话过程中插话)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也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畅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拉家常……那还可能是……(生继续在音乐声中想象写话)
师:好,孩子们,请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家乡,走进纳兰性德的故园。我们去看一看,在他的家乡有着怎么样的画面和情景。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的家乡鸟语花香,纳兰性德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小孩子在巷口玩耍嬉戏,牧童赶着牛羊去吃草,姑娘们就在门口绣着花,放学归来的孩童们,放下书包,趁着风,放起了风筝,还有的用花编成花环戴在头上。家乡一片生机勃勃。
师:好一幅乡村乐居图啊。这是他看到的,你们看到了哪些?
生:我看到了一个晚上,月光皎洁,星星一闪一闪的。他的亲人坐在窗前,望着圆圆的月亮,鸟儿也不再“唧唧喳喳”地叫,只听见外面“呼呼”的风声,花儿合上了花瓣,亲人是多么希望纳兰性德能回到家乡与他们团聚啊。
师:一个多么宁静多么美好的夜晚。你看到了━━
生: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妻子正绣着锦缎,孩子们在门外的草地上玩耍,一会儿捉蝴蝶,一会儿又玩起捉迷藏的游戏。汉子们正挑着水,一家人做好饭后,围在一起,喝酒聊天。
师:故园的生活真是其乐融融啊!但是,但是,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却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却都破碎了。(板书:在“身在征途,心系故园”上面写个大大的“碎”)
师: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月光下和妻子相偎在一起的那一份温暖,那一份幸福,这里只有━━(生朗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你是在用自己的心读啊!在这里,没有郊外的踏青,没有牧童的短笛,没有跟孩子们在一起的天伦之乐。这里只有━━(生齐声朗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长相思啊,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唤醒长相思。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进入诗人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我们再一起读《长相思》(生齐读全诗)。
接下来这一段的听音乐,想象成文,我认为是王崧舟老师本节课的点睛之笔。从中体现出来的教学理念是“随文补白”、“随文小练笔”、“想象作文”,总之怎么说都可以。
是啊!诗意语文也好,唯美语文也罢,新课程标准下,无论怎样的语文课,都不能以牺牲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为代价,总是摆花架子,走过场,作秀,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有的时候我感觉是一群只会“说”而不会“应用”的孩子们。有的时候听有的老师讲教研课,一节课下来学生连一笔都不动,这里我说的是个别现象,而不是全部。但通过王老师的这节课,在这方面也给了我们一个警示,一个样板,是值得我们每一位小语教学工作者深思的问题。新课程标准下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在学法指导、语文素养提升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点评:读中想象、读出“词情”是这一板块的重点。却看“词情”如何读出来?先由教师配音范读、学生齐读,一起“走进他的生活,他的世界”,然后学生在教师的朗读声中闭眼想象:“眼前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和情景,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仿佛处在一个怎么样的世界里?”《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神思”即心之思,吟咏中放飞想象。学生身在课堂,却“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看到了三四百年前词人在征途上跋山涉水、辗转反侧、抬头仰望、孤独沉思的情形,在想象中舒展所思所想。然后教师话锋一转,在纳兰性德心里,他的家乡又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由此转入“心系故园”另一层面的想象,并要求把想象诉诸文字。学生在《琵琶语》的伴奏声中写话时,教师用舒缓的语调提示学生,想象词人在家乡生活的多种可能性,借以拓展学生的思路。学生的想象是极其丰富的,家乡美丽、温馨,安宁、祥和,体味到“故园”二字所承载的无穷韵味。然而“聒碎乡心梦不成”。军旅途中的帐篷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教师板书一个大写的令人心碎的“碎”字,……再次朗读课文,令学生荡气回肠、唏嘘不已。设计两次想象,足见教师教学的艺术匠心━━它既起到情感对比强烈的艺术效果,又一石多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教学张力。从提升阅读能力说,它使学生从词句中发现想象的空间,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有助于发展形象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从情的感染说,对比更使学生感到征途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倍感家乡的美好、亲人的温暖,使之沉浸于氤氲的情意之中。这情意,是乡情,是亲情,更是诗情!】
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师: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破碎之心。我想,读到现在为止,读到这个时候,你是不是该问一问纳兰性德了,你的脑子里冒出了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以下这部分内容的设计是在学生充分地读、理解的基础上展开的交流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时候要学会置疑,学会与人交流。名师就是名师,他每一步的教学设计都体现着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是啊,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提出一个问题远比回答一个问题来得直接!其实任何一个学科的学习活动都是这样。所以,从词的意境出发,从词人当时的心境出发,从学生的内储信息量出发,王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直面站在前面的纳兰性德,向他提出个种个样的置疑,从而锻炼了学生的勇气,让他们敢说话、敢置疑,这也正是我们现在的学生所缺少的一种品质,说是生活的品质也好,是学习的品质也是一样的。
生: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为什么还要去从军呢?
师:问得好。谁还想问?
生:纳兰性德,你快点回家吧,你为什么不回家呢?
生:纳兰性德,如果你想回家,你就应该早点用心打仗,为什么不用心打仗?不然的话,如果仗打不好,你还会死在途中。
师:是啊,你既然身在征途,你就应该一心干你的事业,为什么还要对故园牵肠挂肚、辗转反侧呢?
生:你既然这么想念家乡,那你为什么不把想念家人的话写下来,让一个老乡帮你送过去呢?
师:孩子们,你们可曾知道,这些问题,纳兰性德也问过自己。就在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过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样两句词,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课件呈现两句词)谁来读一读?
相机拓展,补充学生的认知不足,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纳兰性德其人。因为这个时候,可能王老师还不满足于让学生质问纳兰性德你为什么不安心打仗,为什么安于保家卫国?同时也为激起词人的斗志而设置了这样的环节,很是人文!通过这样一个人文的生活场景,仿佛让纳兰性德从遥远的古代还原到了我们现实的生活当中,从而体现出人性的美好。
生:(朗读)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问得好,孩子们,请你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外,还会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还有谁?
生:还有深深思念他的妻子。
师:对,你就是纳兰性德的妻子,你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朗读)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妻子问丈夫,那个“君”字改一下,改成━━
生:问“夫”。
师:对!你再来问一问。等一下,我们一起到一个地方去问,好吗?长亭外,杨柳依依,妻子站在送别的路上,问纳兰性德━━
生:(朗读)问夫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好一个深情的妻子啊!谁还会问纳兰性德?
生:纳兰性德的儿子,
师:好,你现在是纳兰性德的儿子,你来问一问,你把“君”字改成━━
生:父
师:好。长亭外,芳草萋萋,儿子拉着父亲的手问━━
生:(朗读)问父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毕竟是儿子,感受还不是很深。(笑声)
生:还有他的父亲。
师:你就是他的父亲了。长亭外,秋风瑟瑟,白发苍苍的老人问纳兰性德——
生:(朗读)问儿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老父来日不多了,不知还能见儿几面啊!还有谁也会问纳兰性德?
生:还有他的哥哥
师:虽然纳兰性德没有哥哥,但是你可以暂且做他的哥哥。长亭外,雨雪霏霏,兄长递上一杯酒,问道——
生:(朗读)问弟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是啊,孩子们,许许多多的人,他的老父,他的爱妻,他的娇儿,他的兄长,还有他的朋友,都在问纳兰性德。我们再一起问一问纳兰性德吧: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生:(齐读)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轻离别?你们居然说我轻离别?(板书“轻”)我,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真的对离别无所谓吗?再读《长相思》,默读,你在哪儿体会到,我纳兰性德没有轻离别啊,我不是轻离别啊!(生默读《长相思》)
师:我是纳兰性德,我想先问一问我的老父。老父,你说我是轻离别吗?
生:不是,我从“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中看出你不是轻离别,而是为了保家为国。
师:好一位深明大义的父亲。我想再问一问我的爱妻,我是轻离别吗?
生:你不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好一位贤良的妻子啊。是的,我何曾是轻离别啊,我是何等地重离别啊。可是,我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我重任在肩,我责任如山,我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我舍不得离开年迈的老父,舍不得离开温柔的妻子,舍不得离开生我养我的故园啊!这一切的一切都已化在了《长相思》中。我们一起读!(生齐读全文)
师:这就是为什么我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的原因所在,这就是我的那个梦会被破碎、我的那颗心会被破碎的原因所在。建功立业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交织在一起,化作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课件出示题目并播放音乐)
师: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齐读)长相思.
师: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齐读)长相思.
师: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
生:(齐读)长相思(掌声)
师:好,下课。
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如何走出传统 “古诗文”教学的清规戒律,以崭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我们的“古诗文”教学课堂呢?我想,只要我们以研究的心态面对我们的课堂教学,以负责任的工作态度担负起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那么我们的“古诗文”教学才会有希望冲破传统“古诗文”教学的樊篱。诚然,王崧舟老师的文学功底、语言功底是我们学都学不来的,但只要我们“见人善、即思齐”,只要我们爱学习,刻意地历练自己,我们就会尽快地成长起来!
作者:赵宏军
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胡吉吐莫中心学校
邮编:166254
手机:13614645011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