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唐·薛涛诗选(二)
标签:
转载 |
唐·薛涛《浣花亭》《咏八十一颗》《四友赞》《柳絮咏》《金灯花》《朱槿花》《忆荔枝》《秋泉》《采莲舟》《菱荇沼》《江边》《九日遇雨二首》
《浣花亭陪川主王播相公暨僚同赋早菊》
西陆行终令,东篱始再阳。
绿英初濯露,金蕊半含霜。
自有兼材用,那同众草芳。
献酬樽俎外,宁有惧豺狼。
西陆:这里指秋天。古代指太阳运行在西方七宿的区域。
东篱:语出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以“东篱”指种菊花的地方: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众草:杂草;野草。
献酬:谓饮酒时主客互相敬酒。泛指斟饮、酬答;应答。
樽俎:盛酒和装肉的器具,代指宴席:布筵席,陈樽俎。
秋天已经来临,菊花开始斗霜开放。晶莹的露珠正洗涤着翠绿的菊叶,花蕊金黄,好象含上了一层淡淡的秋霜。
在诗人笔下,菊花的形态婷婷可爱,绿叶和金色的花蕊相互映衬,色彩鲜明动人。在描写其形态的同时,诗人更对菊花的内在美作了刻画,把菊花放在秋风和霜露中写,充分展示了它的神韵,表现了诗人对菊花傲霜斗寒精神的赞美。
《咏八十一颗》
色比丹霞朝日,形如合浦圆珰。
开时九九知数,见处双双颉颃。
合浦:古郡名。汉置,郡治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东北,县东南有珍珠城,又名白龙城,以产珍珠著名。
圆珰:圆形玉耳环。
薛涛的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但是她咏的这个”八十一颗“究竟为何物。至今没有定论。这也是这个才华高妙的女诗人留给我们的一个谜题。”见处双双颉颃“,诗人借物抒情,表达自己想要和心上人比翼齐飞的美好愿望。薛涛人美,诗美,她发明的”薛涛笺“也很美,所以她的这首诗算作最美六言咏物诗,当之无愧。
《四友赞》
磨润色先生之腹,濡藏锋都尉之头。
引书媒而黯黯,入文亩以休休。
四友指笔墨纸砚。“磨润色先生之腹”,指砚。“濡藏锋都尉之头”喻笔。
“引书媒而黯黯”形容墨,“入文亩以休休”,文亩,纸的别名。
《柳絮咏》
二月杨花轻复微,春风摇荡惹人衣。
他家本是无情物,一向南飞又北飞。
杨花:柳絮。
二月的杨花轻盈而卑微,随着春风摇摇荡荡,撩惹他人衣襟。
上天给柳絮本来的命运就是无情的,一意让它南飞北飞,飘忽无定。
《金灯花》
阑边不见蘘蘘叶,砌下惟翻艳艳丛。
细视欲将何物比,晓霞初叠赤城宫。
蘘蘘:茂盛貌。
这首咏金灯花七绝写诗人眼中所见金灯花及心中所设想过程。
“阑边不见蘘蘘叶”一句是就金灯花花开之时,其叶已枯萎这一特点而发。百花开放,各有千秋。绮姿媚态,五彩缤纷。或枝叶衬托,或掩映其中。俗语所谓好花还得绿叶扶,道出了花与叶的相互辨证关系。花是美的,有叶衬托扶持方显其美,叶是不及花的,但也有胜花之处,不可一概而论。而金灯花就颇为独特。诗人见到金灯花开时,却不见蘘蘘叶、即茂密的叶子,而只见“砌下唯翻艳艳丛。”这里的艳艳丛与蘘蘘叶相对应,形象写出金灯花开,独立其茎的特点。这种景象在诗人所见过的花中还是较为罕见的,所以诗人要认真审视,细细琢磨。“细视欲将何物比”,用一个什么样的比喻才能确切地写出金灯花花开时这一特征呢。“晓霞初叠赤城宫。”好象是朝霞初叠染红了皇家宫殿。这个比喻是薛涛细视之后而设的。将红艳的金灯花比作朝霞,正与上面所说的“艳艳丛”相照应。艳艳丛,正说明不是一朵两朵,而是一片,而唯有一片一片才能构成晓霞。“叠”字写出了红艳艳金灯花,重叠而现,真好似红霞初染。而“砌”,即雕阑玉砌之处,可以说,这是一个局部特写放大的写法,写出了诗人所居之处的华贵,写出了金灯花的鲜艳似火似朝霞的气势。当然是一种夸饰。应该说薛涛的这个比拟还是很成功的。
《朱槿花》
红开露脸误文君,司蒡芙蓉草绿云。
造化大都排比巧,衣裳色泽总薰薰。
《忆荔枝》
传闻象郡隔南荒,绛实丰肌不可忘。
近有青衣连楚水,素浆还得类琼浆。
象郡:郡名。秦代所置。包括今广东省旧雷州、廉州、高州诸府,广西省旧庆远、太平及梧州府的南境,以至安南等地。
南荒:指南方荒凉遥远的地方。
丰肌:谓肌肤丰润。这里与绛实(红色的果实)都是指荔枝。
青衣:即青衣江,又名雅河。发源于四川宝兴北,是大渡河的支流。流经四川雅安、洪雅、乐山,并在乐山汇入大渡河。
楚水:泛指古楚地的江河湖泽。
《秋泉》
泠色初澄一带烟,幽声遥泻十丝弦。
长来枕上牵情思,不使愁人半夜眠。
澄,澄清,此处用作使动。
“冷色初澄一带烟,幽声遥泻十丝弦”:秋泉周围初降的冷气使泉流上空濛濛的雾气消散、收敛了,空气变得格外清新明澈。泉水幽然远去,叮咚作响,宛如十丝琴弦一起奏鸣。诗句描绘了秋泉的声形色貌。文笔清冷幽邃,意境深杳飘渺。前句写泉之形貌,水烟各为一体,互相陪衬,其境更为清静爽利。后句以弦音拟泉响,使人顿觉心畅神明。“泻”字又增添了流动的意韵。
冷冽的天色刚刚澄白,一片烟茫,
遥远的水声, 幽幽然像拨著十丝弦.
卧在床上久久未能睡去,
总是为情思所牵绕; 不让有愁思的人到半夜, 仍无法入睡成眠.
前两句写冷清的泉水如烟似雾,幽幽的泉声如泣如诉;运用了比喻。将轻柔、缥缈的“秋泉”喻作“一带烟”;将“秋泉”的声音喻作幽怨的“十思弦”。后两句触景生情,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凄苦之情,轻柔的秋泉使诗人凄清迷茫,白天都惹诗人愁思翻涌,不绝如缕。半夜也不能让诗人安眠。
《采莲舟》
风前一叶压荷蕖,解报新秋又得鱼。
兔走乌驰人语静,满溪红袂棹歌初。
“风前一叶压荷蕖,解报新秋又得鱼”:轻风里的一叶小舟分开稠密的荷花沿岸而来,报告人们新秋时节又得鲜鱼。诗句描绘了池荷中的小舟,表现出渔民丰收时的喜悦心情。诗句写来纤巧轻松,欣欣然怡悦自得之情溢于诗表。前句中数量词
“一叶”代本体小舟,形象而简洁。用“压”字写出荷花繁密,小舟如在荷上压顶而来,真乃锦绣之笔。
注:
荷蕖,荷花。解,知。
“兔走乌驰人语静,满溪红袂棹歌初”:而去。现在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采莲的季节,荷塘周围已不是人静语歇的安谧景象了。小溪两岸,只见红袖飘拂,棹歌四起。诗句描绘溪上采莲的情景。前句以
“兔走乌驰”写日月运行,颇有紧促、阔远之感。后句摄取一个“满溪红袂”的特写镜头,先摹写采莲人的衣饰,突出形象美。后写歌声飞扬,突出声音之美。两句诗前后对比,先之静突现了后之动,使采莲喧闹之气氛毕现。
注:
兔走乌驰,传说日中有三足乌,月中有兔。比喻日月运行,时光流逝。红袂,红袖,代采莲女子。
《菱荇沼》
水荇斜牵绿藻浮,柳丝和叶卧清流。
何时得向溪头赏,旋摘菱花旋泛舟。
水中的荇菜横斜地互相牵扯着生长,绿藻轻轻浮动在水面上。清清江流中柳丝连带柳叶仰卧其上。诗句描绘了菱荇沼上的荇藻柳丝。文笔柔和清丽,描写细腻恬静,想象颇有异趣。尤其后句的“和叶卧”,拟人手法用得生动恰切,把柳丝和柳叶入水后平浮水面的雍容和适之态描摹得惟妙惟肖,从中可见女诗人观察外物的精微细致和描景状物的高超笔法。
那夏天的溪水池塘,浮萍流转,水草丰茂,那柳树的叶子和枝条已经垂到了水里,并且随着水流在摇摆,仿佛巨大天然的帘幕。她马上就有了联想,什么时候,能够划着船,在湖上采莲采菱,带着一船的莲蓬晚归,系舟在这美丽的水帘洞一样的柳树下呢?
当然这首诗有点怀人的惆怅,因为女子夏天划船,如果不是真正的农妇村姑,是需要知心爱人守在身边的。这也证明这首诗写了夏天女子的相思寂寞。
《江边》
西风忽报雁双双,人世心形两自降。
不为鱼肠有真诀,谁能夜夜立清江。
西风:西面吹来的风。多指秋风。
心形:精神与形体。
鱼肠:指书信。
《九日遇雨二首》
万里惊飙朔气深,江城萧索昼阴阴。
谁怜不得登山去,可惜寒芳色似金。
茱萸秋节佳期阻,金菊寒花满院香。
神女欲来知有意,先令云雨暗池塘。
前一篇:[转载]壬寅诗历:四月十五日
后一篇:[转载]壬寅诗历:四月初二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