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薛宝钗和林黛玉谁更有文化?和五世列侯相比,紫薇舍人女儿差在哪

(2022-07-04 11:28:09)
标签:

薛宝钗和林黛玉谁更有

在众多才艺中,唯有诗书被重视。苏轼《三槐堂铭》曾写道:“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而宝钗和黛玉,在几次诗社中夺冠,是十二钗中公认的才女。

https://p6.itc.cn/images01/20220703/a7be971ca77041c09d297db168cb7b95.jpeg

张爱玲曾说:“你的气质藏着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宝钗和黛玉,一个是紫薇舍人的女儿,一个是五世列侯的千金,她们谁更有文化?谁才是贾家诗书继世的孙媳人选?

宝钗的判词里写道“举案齐眉”,说明她最后和宝玉大婚,正式入主怡红院,成为宝玉嫡妻,但贾家的结局却是“呼啦啦似大厦倾”,说明宝钗的诗书,对贾家并没帮助,反而是倒泄的力量。

那么如果黛玉嫁给宝玉,以林家五世列侯的家风,贾家会不会扭转乾坤?同样是读书,黛玉读了什么书?宝钗受了什么教?紫薇舍人教女,到底差在哪儿?

宝钗才高八斗?养在深闺的女孩声名在外,有多低贱?

黛玉出身书香之族,但第一次进荣国府,宝玉问她读过什么书?黛玉非常谦虚:“些许认得几个字。”

https://p3.itc.cn/images01/20220703/eefddbf7888a44fb84c3469a676e76d6.jpeg

而宝钗呢?原文说她“当日有她父亲在日,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

薛家之女如此有才的信息,是谁透露出来的呢?薛家刚千里迢迢从金陵进荣国府,没人了解养在深闺中的宝钗,只能是薛姨妈放出的大话:薛蟠虽不才,但他的妹妹才高八斗。

从黛玉和宝钗自报学历的方式就能看出,林家是名门正派的士族,而薛家无论再怎么读书,还是“售卖盈利”的商人思维。

群经之首《周易》第15卦谦卦道:“谦谦君子,用涉大川。”意思是,谦虚的人,可以委任涉越大江大河这样的重任。黛玉之资,用来当宝玉嫡妻,作为贾家新一代的掌家人,是贾家之幸。

从谦虚一事上,宝钗的资质如何就可见一斑。天下诗书都一样,什么人读,读出了什么,都和她的家传、本性息息相关。

https://p7.itc.cn/images01/20220703/4cecb055c01740a5a5a2aea2be8b7322.jpeg

其次,红楼时代对女孩的要求是“养在深闺人未识”,所以你看黛玉自始自终,在外人面前都是以林姑娘称呼,名字从不外露。

女子连名字都不能被外人知道,何况才高八斗这种事?以有才自居的,大都是优伶、娼妓等人。

所以即便薛家以读书人家自居,但根里还是商人。与黛玉这种堪当涉大川之重任的侯门之后,差距不是读书就能弥补的。

黛玉给宝钗下跪:紫薇舍人阻止宝钗看《元人百种》,有何用意?

那么紫薇舍人教宝钗读什么书呢?

宝钗听黛玉行酒令,竟说出了《牡丹亭》、《西厢记》里的词句,训诫黛玉跪下:

“昨儿行酒令,你说的是什么?我竟不知是哪个上头的?”

黛玉羞得连连求饶,宝钗方娓娓道来:“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我们家也算是个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爱藏书,先时人口多,姊妹、兄弟……都怕看正经书……诸如这些 《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 后来大人知道了,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才丢开了……

原文说,宝钗是父亲紫薇舍人薛公教的,这里说“大人知道了,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才丢开了”,那么这个阻止宝钗看杂书的人,自然就是薛公了。

https://p7.itc.cn/images01/20220703/60d39082fc5a4ae5acc8364b8615f109.jpeg

薛公为啥要阻止宝钗看这些书?不仅阻止看,还一把火烧了,我们看这3本书到底在讲什么?

《西厢记》不必说,讲的是红娘帮崔莺莺和张生约会、私定终身的故事,那是对真正爱情的追求。

《琵琶记》讲的是赵五娘遭遇饥荒,卖头发埋葬公婆。又靠琵琶卖唱为生,进京寻夫的故事。

《元人百种》是元杂剧的总集,也是诸如《西厢》、《琵琶》一类的爱情故事。

薛公烧书这个情节,就是绝对杜绝薛家子女追求爱情,为爱情自贬身份的做法。

但奇怪的是,薛家自诩读书人家,祖上是藏有这些书的,也就是说,薛家以前是不排斥男女真情的,但到薛公的时候,就把书一烧了之了,这是为什么?

说明薛公这个人虽也算读书人,但根上还是商人:没有士人的信仰,碰到形势就见风倒,立马向强势力量低头了。

https://p9.itc.cn/images01/20220703/cb532e3be73e44edbf39c3ca788b8b29.jpeg

而反观林家的教子方式:“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像你前日的话教导我……”

黛玉母亲去世早,并不是理由,宝钗7、8岁上薛公烧书,教育子弟,而黛玉进荣国府时,也已经5、6岁,林如海是健在的,并没有教女儿这些事。

说明林家并非没有机会告诉黛玉这些话,而是林家认为纯粹的男女情爱,是神圣的,女孩的品行,不在于能不能恋爱,而在于是否忠贞,是否诚恳,是否有家国天下的担当。

平儿揭老底:薛家经商尊孔孟之道?贻笑大方。

薛公不让宝钗看杂书,在红楼时代也属常态,不必论。但薛公让宝钗读书的目的是什么,颇为耐人寻味。

https://p2.itc.cn/images01/20220703/06f23657c47f4568a030badc05ced6af.jpeg

大观园兴利除弊,探春仿效赖家搞承包,这本来是一件几方受益的事,但宝钗偏偏要往孔孟之道上扯。

“你们念过书识过字的,竟没看见朱夫子有一篇《不自弃文》不成?

红楼时代,士农工商,商人地位最末,士子地位最高,如果仅仅是追求利字的商人,是被看不起的,是高攀不上荣国府的。

但宝钗却偏偏把一桩抓生产力的事,往朱夫子朱熹身上靠,本来,朱熹这篇《不自弃文》,是借物利比喻,重点还是教育天下读书人怎样上进的。

而宝钗偏偏把经商、抓生产力这件事,硬往朱夫子身上扯,无外乎表明,我薛家虽经商,却行的是孔孟之道,这是自抬身份的表现。

宝钗不但自抬身份,还自为高探春一头:“你才办了两天事,就利欲熏心,把朱夫子都看虚浮了,你再出去见了那些利弊大事,越发把孔子也看虚了……”

https://p3.itc.cn/images01/20220703/540854a37e634345bfb25d8d44aa2d3e.jpeg

探春是谁?她是贾家正经八百的千金小姐,都被宝钗一通数落,宝钗为啥在一件小事上如此兴师动众,李纨也不明白:“叫了人家来,不说正事,且你们对讲学问。”

宝钗振振有词道:“学问中便是正事。此刻于小事上用‘学问’一提,那小事越发作高了一层了。不拿‘学问’提着,便都入世俗去了。”

看到了吗,薛家的学问,就是为了提一提,为薛家长脸面、升地位站台用的,搞得探春都不及宝钗一样,敏探春马上怼宝钗道:“当日姬子有云:‘登利禄之场,处运筹之界者,窃尧舜之词,背孔孟之道。’”

看到了吗,探春直指宝钗痛处:“窃尧舜之词,背孔孟之道”,啥意思?以尧舜、孔孟之词为自己开脱,背地里行的是利欲之事。

探春不疼不痒说了这一句,宝钗还振振有词。不料平儿当众揭穿宝钗老底:“前儿莺儿还认了叶妈做干娘,请吃饭吃酒,两家和厚,好的很呢。”

https://p6.itc.cn/images01/20220703/8048d8e4d53d41819f402294618cb1bf.png

宝钗借着管理大观园的职权,帮忙宝玉小厮老叶妈揽活计,无外乎是为金玉良缘铺路。

看到了吧?宝钗处处拉孔夫子为自己站台,背地里却在为自己的金玉良缘铺路,你品,你细品,宝钗读的是什么书?是以假为真的书,和黛玉林家之“真”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

不过这也难怪宝钗能在荣国府如鱼得水,荣国府毕竟是假家嘛?这正是俗语说的“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可惜如此“大才”的宝钗嫁进了荣国府,贾家却呼啦啦似大厦倾了,不知是谁之过?紫薇舍人教女,和五世列侯相比,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开卷有益,原创不易。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写成,感谢大家阅读完整内容。如果喜欢,欢迎转发和评论,留言或私信互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