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跟《百年孤独》相比,《红楼梦》的开头高明在哪里?

(2020-05-21 13:57:59)
标签:

跟《百年孤独》相比《

作者自是先介绍了石头的前世今生,接着又写这块补天之石得到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的帮助到了红尘中历练一番,可谓尚未细述就已写出了全书的结局。http://p4.itc.cn/images01/20200517/9a7e6c9fdaff4783995ff9340517a576.jpeg

一、《红楼梦》的时间线红楼梦时间线上的叙述安排应该是这样的:过去(补天之石的前世)——未来(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携石游历)——过去(补天之石跟宝玉游历红尘)——未来(又回到青埂峰),这里是一个大的纲要,其次时间的变化又为:过去(几世几劫后,空空道人第一次见到这块石头)——未来(空空道人将此故事传阅给曹雪芹)——过去(曹雪芹著书写过去,此已是未来时)

http://p5.itc.cn/images01/20200517/e0e6a4fc77fe43158723cd228d704465.jpeg

《红楼梦》的时间和空间的巧妙组合十分奇妙,在时间上其大体是以未来写过去,然若要仔细揣摩这其中的时间线的变化,却会发现其时间线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相互的穿插,其写过去也是在写未来,写未来却是在剖析过去,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出了这块石头和这段故事的前世今生。 而在空间上却几乎没有什么变化,首尾呼应的带个读者的感觉就是这块石头从书的一开始就并没有挪动过其位置,不过像是读者对着这块石头做了一个梦似的,却营造出了极其强烈的世事蹉跎,人间沧桑之感。那些梦里所悉数见到的人物,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晴雯宝钗等等明明活灵活现的浮现在眼前,但又好像海市蜃楼一般遥不可及和虚幻,真正应了那句“假作真时真亦假”,虚虚实实,假假真真的哲理,也指出了本书所要阐述的人间富贵不过南柯一梦。http://p8.itc.cn/images01/20200517/7ea99d09fb944e279477cda384279edc.jpeg而《百年孤独》则在时间线的安排上比《红楼梦》要稍逊一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百年孤独》站在未来写过去,提供的只是一种视角,但《红楼梦》中的这种时间线却贯穿了首尾,几乎可以说,《红楼梦》是没有结局的,因为它的开头就是结局。 二、《红楼梦》在时间上的布局

想要认识到《红楼梦》的时间布局,只有第一回的第一二两段可以作为论证,《红楼梦》在时间上是以过去说未来,和《百年孤独》有异曲同工之妙,但要胜于后者,作者先写补天之石的前世,写的是过去的一些事情,写这块石头听见一僧一道的交谈故而动了凡心,随即笔锋一转,这一僧一道便携石而去,不知投奔到何方何舍去了,时间一下子就从久远的过去拉伸到了虚无缥缈的未来。但必须要注意的一点是这个未来时已经是过去时,一僧一道带着通灵宝玉去游历的事情已经发生了,作者把这个空间压缩的无限小,而空空道人的出现证实了这一点,空空道人的出现佐证了这个空间里的时间已然是过去时。

http://p4.itc.cn/images01/20200517/fcfb503affa34db0b70f04cd6054c48e.jpeg在这块补天之石和茫茫大士以及渺渺真人初次相遇的时候,茫茫大士曾还在这块补天之石所化的宝玉上篆刻了数字,想来就是“通灵宝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在《红楼梦》第八回贾宝玉和薛宝钗互看宝玉和金锁中可以得到论证。然而到了这空空道人再来看时,宝玉已经变成了巨石,上面还篆刻了一段故事,可见这时候的补天之石已经完成了红尘历练,又回到了青埂峰下。 三、《红楼梦》在空间上的运用

高鹗在他所续写的结局中详细阐明了这其中的空白,可谓首尾呼应,更奇妙的是给人感觉这块石头自第一回以来就从移动过,那故事却是活灵活现的一一呈现,在故事的结尾,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带着这块通灵宝玉又回到了青埂峰下,仍将其安放在原处,解开了第一回中提到的“竟不知投奔何方何舍”这个自我提问的疑问,首尾相接,达成了一个圆满,正所谓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

http://p4.itc.cn/images01/20200517/95387500d78e496cb9c85dd7f9519b75.jpeg

如果读懂了第一回中的时间线,那么就会明白《红楼梦》的开头和结局是同一个场景,它的空间是没有变化的,是静止的。 所以,书的最后这块通灵宝玉又回到青埂峰,以至于给读者一种南柯一梦般的惆怅,书中故事明明引人入胜,千转百回,读完仍觉历历在目,但似乎又什么也没有发生,细细看时眼前仍只是这块石头。在书的第一回中以这块石头为契机展开故事,结尾又以这块石头为这故事画上句号,在空间上并未发生任何变化,观众只像是立足于这块补天之石面前做了一个很长的梦而已,在时间上却给人以沧海桑田之感。更神奇的当然还是这种对空间和时间的巧妙运用,《红楼梦》中有过去,有未来,但独独没有现在,作者本人身处的时间节点更是神秘模糊,在第一回中,空空道人看到这段故事时,表明这段故事已经是过去时,他将这个故事抄写完毕以后传到了曹雪芹手里,对此故事而言,无论空空道人和曹雪芹都已经是不知道多少年以后的未来时。http://p5.itc.cn/images01/20200517/c64e7f4904724942bba9d62320950a80.jpeg而在高鹗续写的结局里,这块补天之石完成它的红尘历练之后被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带回了青埂峰,这是高鹗对开头的呼应,他给读者造成的一种幻觉就是空空道人把石上所篆刻的故事送到曹雪芹那里是紧随其后的事情,是成就这部《红楼梦》的现在时,实际上不然,高鹗这是为了呼应开头故而又重申了一遍开头,曹雪芹得到这个故事已经是几世几劫以后的事情,然而对这个故事而言记叙者已经变成了未来时,无论空空道人还是曹雪芹,所以曹雪芹是立足于未来写过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