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都受癞头和尚指点,黛玉香菱需要出家,为何宝钗却不需要?

标签:
同样都受癞头和尚指点 |
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691651742/1000
比如《红楼梦》第一个登场的姑娘香菱,以及全书的女主角黛玉和宝钗,都曾有相同的经历:都在幼时受到过癞头和尚的指点。
但是,癞头和尚的指点,也是很“实践”的。指点的方法也根据对象的不同而灵活调整。
比如对香菱:
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961176378/1000
看见士隐抱着英莲,那僧便大哭起来,又向士隐道:“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内作甚?”士隐听了,知是疯话,也不去睬他。那僧还说:“舍我罢,舍我罢!”士隐不耐烦,便抱女儿撤身要进去,那僧乃指着他大笑,口内念了四句言词道: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在癞头和尚的口里,分明就流露出对香菱一生坎坷的先知先觉。后来也证明,香菱一生也确实颠沛流离。
虽然命运不可能假设,但如果甄士隐当初听从癞头和尚的安排,为了香菱的性命而舍其出家,那么,香菱的一生会是什么样子的?
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1539627056/1000
那样,冯渊就不会因为香菱而枉死,香菱也不会被薛蟠所抢,更不可能遇到夏金桂这样的河东狮而悲惨一生了。
而癞头和尚对黛玉的态度,几乎和香菱殊无二致:
那一年我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也没人理他。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
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1546972060/1000
对黛玉而言,列候之家、探花之女,两淮巡盐林如海唯一的掌上明珠,岂能舍给癞头和尚出家?癞头和尚的建议,显然是大悖人情的。
但是,如果撇开这个不可能,再结合黛玉后来的人生发展来看,如果林如海真的能接受癞头和尚的建议,那么,黛玉也就不会来到荣国府,也就不会遇到贾宝玉。她和宝玉宝钗之间的三角恋纠葛,也就无从说起了。那样,黛玉的先天虚弱也就无足轻重。
假如黛玉真的跟随癞头和尚出家而去,或许,我们会在《红楼梦》的某个篇章里见到另外一个“妙玉”。
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8574468262/1000
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虽然香菱和黛玉出家,对家庭、对父母而言都是不可接受的。但对她们自己的一生来说,却又将是最好的结局——至少生命获得平安。
可见,《红楼梦》里的癞头和尚,其实是抱有一份悲天悯人之心,以生存为第一要务。他们才是真正的看破红尘。
对他们来说,人生,首先就得先生存下去,舍此之外,其它任何爱恨悲欢,都是无根之水。
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9926108674/1000
然而,同样是富贵人家的女子,癞头和尚在面对宝钗的时候,却又表现了非同寻常的一面。
香菱身体很正常,黛玉确实先天虚弱,如果说香菱根本没有需要出家的“迹象”的话,则黛玉的先天虚弱、久治无效的现状还是说的过去的。
而宝钗也是出生在四大家族的薛家,这样的巨富人家,只不过是因为身体“禀赋热毒”,自然就会多方寻医问药了。
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1248586171/1000
这时候,癞头和尚飘然而至。不过,在对待宝钗的态度上,和香菱黛玉迥然相异:
后来还亏了一个秃头和尚,说专治无名之症,因请他看了。他说我这是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幸而先天壮,还不相干,若吃寻常药,是不中用的。他就说了一个海上方,又给了一包药末子作引子,异香异气的。不知是那里弄了来的。他说发了时吃一丸就好。倒也奇怪,吃他的药倒效验些。”
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120172090/1000
可见,癞头和尚并没有给宝钗有任何“出家”的建议。而是很俗套地留下一个冷香丸的方子。尽管冷香丸原料特殊、制造繁琐,但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对薛家来说都不是问题。
那么,为何癞头和尚就从来不说要宝钗也出家呢?
实际上,癞头和尚的做法,或许也受甄家、林家、薛家的家风影响:
1.甄家:甄士隐不过是中富之家,也就是一个小乡绅而已。这样,即使癞头和尚口不择言,得罪了甄士隐,甄家也未见得有能力奈何癞头和尚、寻个不是。
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961178696/1000
2.林家:以江南林家书香门第,林如海当朝探花的身份,表面上,即使癞头和尚再如何口出狂言,读书人的清高总是有的。即使林如海心里将其当做怪力乱神之说,大可以嗤之以鼻,也不会对他如何;
3.薛家:薛家是什么样的人家?皇商是也。俗话说“无商不奸”。在封建社会里,商人的地位,即使是薛家这样的人家,社会地位并不怎么样。他们的行事风格,基本上就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这一点,薛蟠对冯渊的处置就足可为证。
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1363478199/1000
一旦癞头和尚乱说话,对薛家来说,那是“诅咒”,必然会寻找任何可能的借口、甚至连借口也许也不必,癞头和尚将是无尽的麻烦。所以,面对宝钗,癞头和尚也只是给了一个冷香丸的方子。
上述三点,还只是癞头和尚对宝香菱、黛玉、宝钗三人的态度问题。最为诡异的是,对待宝钗,癞头和尚完全没有那份“出世”之风,竟然还说了“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甚至还说日后的婚姻要“找个有玉的人”才能嫁。
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9926108671/1000
什么时候开始,出家人也为在家人的婚姻大事操心起来?这风格完全就不是面对香菱黛玉时的得道高人形象了。
由此可见,香菱、黛玉、宝钗三人,都受到癞头和尚的指点,香菱和黛玉得到的建议是需要出家才保平安。而宝钗则只需要吃冷香丸,甚至还有婚姻的指点。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差距,我认为,其中最大的谜团就在三家人自己身上。
甄家林家的反应,是很正常的、结合自身地位做出的世俗反应,而薛家的反应则是迷雾重重。从莺儿、薛姨妈、宝钗三人的口里,就有三个不同的版本。
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037600613/1000
或许,我们大可以认为,癞头和尚对宝钗的建议,冷香丸之方是没有问题的,至于什么“有玉的人才能嫁”,那完全就是薛家自己在扯虎皮当大旗,和癞头和尚根本没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