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可知《红楼梦》小姐、丫头如何擦鼻涕?不用手帕!

(2019-02-14 19:37:50)
标签:

你可知《红楼梦》小姐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214/5e01e2709c8c464d8697acab64fe8d27.jpeg

《红楼梦》有两个用纸细节很有意思。

第五十二回,晴雯伤风感冒,贾宝玉让她吸鼻烟通关窍——

晴雯听说,忙用指甲挑了些嗅入鼻中,不怎样。
便又多多挑了些嗅入,忽觉鼻中一股酸辣透入囟门,接连打了五六个嚏喷,眼泪鼻涕登时齐流。
晴雯忙收了盒子,笑道:“了不得,好爽快!拿纸来。”
早有小丫头子递过一搭子细纸,晴雯便一张一张的拿来醒鼻子。

看,晴雯是用纸擤鼻子,而且是细纸,不是粗糙草纸。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214/472ec92122e04257abe9e3426735a61a.jpeg

第四十一回,刘姥姥逛大观园,突然内急——

刘姥姥觉得腹内一阵乱响,忙的拉着一个小丫头,要了两张纸就解衣。
众人又是笑,又忙喝他“这里使不得”,忙命一个婆子带了东北上去了。

看,刘姥姥如厕是用纸张解决的。

不要小看晴雯醒鼻子的“细纸”和刘姥姥上厕所的“两张纸”,那个年代,只富贵人家才有用纸搞清洁的经济实力。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214/5b74f31c99034b5fbd0350632d6a5644.jpeg

造纸术早在东汉就有了,但在中国古代,纸张长时间只是文房四宝之一,并不用于搞清洁卫生。

那问题来了,不用纸怎么拭泪、擤鼻涕、擦屁股?

擦眼泪、鼻涕可以用手绢,脏了洗,重复利用。

《红楼梦》第三十三回,贾宝玉被贾政暴打后,怕黛玉太担心,让晴雯送旧手帕给黛玉。

晴雯到了怡红院,“只见春纤正在栏杆上晾手帕子”。

春纤晾谁的手帕?

肯定是黛玉担心宝玉,哭湿一堆帕子。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214/a1d34997c66d4ad89916f1b0005283d3.jpeg

那擦屁股呢?

大观园里用手纸,人人如此吗?

不是。

很长时间里,中国古人揩屁股用厕筹。

所谓厕筹,就是个周边圆润的小木片或竹片,用过之后清洗干净,下次再用。

有材料说,有关厕筹的最早记载出现在魏晋时期。

之后,相关记载不断。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214/d9396d32555d4dfc83e5d1dc8f51653d.jpeg

《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七载——

“则资装器用已充舟中矣,下至厕筹。”

宋《五灯会元》载——

僧问云门文偃:“如何是佛?”文偃答:“干屎橛。”

干屎橛就是厕筹,是民间粗俗叫法。

以上记载说明,到唐宋时期,人们依然在用厕筹。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214/88930bb8d42749f9b3743ea932098cf5.jpeg

而用字纸擦屁股,被视为不敬,可能会受罚。

到元明,用纸擦屁股才普遍起来。

明代胡应麟《甲乙剩言》记载——

“尝客安平,其俗如厕,男女皆用瓦砾代纸,殊为呕秽。”

看,那时,用瓦砾擦屁股已被视为不净,说明用纸搞清洁普遍起来。

但在明清,受生产力所限,纸张不便宜。

《大明会典》载,宝钞司每年为皇室生产72万张草纸,要用优质稻草24万5千斤、石灰12万斤以上,还有45斤零15两的香油。

这些东西,折合白银约1500两。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214/c3117f352b5344f3a7ceb7e0d8e16b92.jpeg

百姓家能像皇室一样,专门购买草纸用于擦屁股?

难!

《红楼梦》中,贾府吃一顿螃蟹,刘姥姥算账说约20两银子,而她家这样的庄户人家一年全部花费也就这个数。

来贾府打秋风前,刘姥姥家穷得连年都难过,更不可能买纸搞清洁,上完厕所也就用个石块瓦片解决。

而贾府,不光日常上厕所用纸,而且大观园的丫头擦鼻涕用造价更高的“细纸”。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214/e371058bd59e419e8832345da6bb8155.jpeg

这说明,贾家不差钱,至少是曾经不差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