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在清代的盛行状况如何?作者和书评人的真实姓名是谁?
标签:
红楼梦在清代的盛行状 |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112/0e4850531c794a559287dce2376b6e67.jpeg
文/雪月溪
居然有人说,對清人筆記,詩注,紅学,版本你都視而不見!
这话说的!清人筆記,詩注,紅学,版本在整个清代的文学作品里面,这些东西能占到几成?
别的不说,从乾隆末算起,一百二十年里,在几十亿清人中间,它所占有的份额,是不是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浩淼大海里的一滴水,你不能说它不是一滴水,但它也就是一滴而已。隔壁人家唱大戏,邻街大妈瞎猜疑,唱的什么戏?不知道!
寒冬腊月,也免不了会听到蟋蟀的叫声。自执金矛又执戈,说的就是这种情况。清代的红楼梦与红学资料都是出于一个系统。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112/3df599d1fa1747969844d7bf007a184a.png
众人竭力吹劲草,吵吵了一百多年,只为以后能引起读者的注意,是给《红楼梦》增进神秘感,好引动后人的好奇心,好促发读者去索隐,不断的索隐!这样,迟早会有人顿悟!那么,作者的目的,基本也就达到!这就是百年红楼梦“盛行状况”。
乾隆帝十分重视文化,他决意对社会上全部现存文献进行整理,首先广泛征集图书,不断颁布求书谕旨。在这些谕旨中,他指示地方各级行政官员必须将求书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同时,还为征求遗书制定了具体政策:“在坊肆者,或量为给价”;家藏者“不妨缮录副本,仍将原书给还”,“一切善为经理,毋使吏胥藉端滋扰”。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112/b9e2008d54fe4fb8a596a467eacf9096.png
至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九月,从全国各地征求的图书已逾万种,从而大大地充实和丰富了国家藏书。在乾隆帝的直接领导下,经过全馆人员的共同努力,继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四库全书荟要》首先告成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八部《四库全书》亦先后抄写完毕,并陆续入贮各阁。
《红楼梦》作者典坟谙熟为什么?因为他们有这条件。
《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历史。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112/7938afb3ae384a3fb7d743c87269ac4c.png
从清朝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设立明史馆,纂修明史,因国家初创,诸事丛杂,未能全面开展。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重开明史馆,因纂修《清世祖实录》而停止。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以徐元文为监修,开始纂修明史。于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张廷玉最后定稿,进呈刊刻。从第一次开馆至最后定稿刊刻,前后经过九十多年,是官修史书历时最长的一部。
百年一史,几人参与?代代传承,数易其稿,应该也就是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这一个说法的来历罢。明史的严重失实,必将导致真史泯灭,《红楼梦》作者著《红楼梦》就是为了说明这一个事实。
血应鸳刀落,脂凝翠袖鲜!以之来况张廷玉,张砚斋实可名曰脂砚斋。史官杀人不见血,张廷玉因为修撰明史有功,配享太庙!明史终成,奇功一件!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112/a92c1349309a45e5930bbc44e22d0293.jpeg
乾隆初期到乾隆末了,全国人口总量,已经由当时的一亿四千万飙升到三亿。三亿人生生不息,到清末这一百二十年,全国人口累计,至少不有几十亿?这几十亿人全都是文盲?
人分几类,不过是有人看书不买书,有人买书不看书,有人看书也买书,有人买书也看书,剩余的是不买书也不看书,不看书也不买书的人。当然,看书的也不是都看《红楼梦》,《红楼梦》的读者,也不全是红学家,可你要开口说话,你要操笔作文,是不是?
赵钱孙李何,趋吉避凶,趋利避害,人之必然。可你一个不小心,一个没留神,说走了嘴,笔跑了偏,《红楼梦》作者说过的话,怎么在你的作品里显现?你说你没读过《红楼梦》?这怎么解释?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112/a804230fed114f93a56123787123907f.jpeg
人生短短几十年,身历之事,充其量,也就是这几十年。从前的事哪里知?离了书本哪里寻?
尽信书,实际就是一种迷信。但要离了书,也就茫然无绪!人不思辨笨如牛!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不管你愿不愿意接受,只要你看它一眼,它就会恋你到永恒——没世永存,是因为你作了书还会影响到以后。
文章事,无非时闻时识杂一些旧闻旧识所撰,不过是前人事,后人书!——祖祖辈辈,世世代代,哪一个人例外?是你写孔孟?还是孔孟写你?是你说作者?还是作者说你?《红楼梦》于清代肆行无忌,众人都没去注意?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112/a8908ced643d4cfcaf5ae0278bc9b580.jpeg
雪月溪在此请各位来看一下这份材料:
乾隆中期,全国各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较大幅度的发展,耕地面积扩大,人口激增,国库充实,整个社会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以耕地面积而言,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全国已开垦土地达七亿八千万亩;
全国人口也从乾隆初年的一亿四千多万人增加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的近三亿人;国库存银则长期保持在六、七千万两之间,几乎相当于全国每年赋税总收入的两倍,整个社会经济呈现了空前繁荣的新局面。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112/10a59f49211a4fed91360cef404aa58f.jpeg
国库存银则长期保持在六、七千万两之间,几乎相当于全国每年赋税总收入的两倍,整个社会经济呈现了空前繁荣的新局面。
什么意思?清代二百六七十年赋税总收入每一年以三千万两银计算,有清一代赋税总额不过七八十亿两白银!近世不平等条约赔付各国白银总量是多少?敢情几十代人辛苦到头白干,二百六七十年血汗入了洋人钱袋,子子孙孙原来是别人的奴才!
国人对文化漠视的态度,是造就中国落后挨打受凌辱的根源,这是不是事实?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