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梦》的佛性:曹雪芹笔下的慈悲与觉悟

(2017-02-24 11:39:05)
标签:

《红楼梦》的佛性:曹

中国古代文学在唐、明时期深受佛教影响,并形成不同的文学风格。唐与明时期的禅宗,则是教人如何入世、如何处世。禅宗是佛教在唐朝时期开始与中国本土百家思想融合后的一种文化。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224/762e6ae88d1d46c1af8d9f06e9468f52_th.jpeg

人的天性,若水若风,非独善亦非独恶,而是具有善与恶的两面性。人性善恶的变化,也在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而变化。人,作为动物的存在,具有野兽“弱肉蚕食”的恶性;而超脱动物的界限,人拥有了文化修养和社会意识,便拥有了善性。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224/6f1bc1a9e5e84409ab16878f19bde8bc_th.jpeg

曹雪芹的《红楼梦》让我们看到了各种不同形式存在的生命,高贵与卑贱、善良与恶毒、仁慈与冷酷、贫穷与富有、美丽与丑陋……而对于贫穷、卑贱与丑陋,曹雪芹并没有嘲笑,只有悲悯;没有厌恶,只有宽容;没有歧视,只有尊重。曹雪芹通过一个个不同形式的生命,让我们知道他们为什么上进,为什么堕落;为什么爱,为什么恨。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224/a2c0f9053c7449c683b8f4223c047289_th.jpeg

生命本是一种因果,而慈悲,其实是因果之中真正的智慧。慈悲并非天生,而是看到太多生命的苦难之后,真正从内心生长出来的同情与原谅;也是看到因和果的循环轮替后,领悟到的生命价值所在。《红楼梦》的成就,在于拥有的不同年龄的读者,都能使其领悟到“慈悲与生命”的真正意义。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224/d17b64785114437683dd56d474591897_th.jpeg

事实上,《红楼梦》并没有一定的开始,也没有一定的结束。如同我们自己的生活,即使琐琐碎碎、点点滴滴,仔细看去,也都应该耐人寻味。《红楼梦》最迷人的部分全在生活细节,而不是情节。十二金钗,或许并不是十二个角色,她们像是我们自己的十二种不同生命阶段的心境。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224/4ce757d8915d4fdda14aa1b5b816ba4b_th.jpeg

宝玉关心每一个人,关心每一种生命的不同处境,他对任何生命形式,都没有不喜欢,都没有恨。包括地位卑微的丫头、仆人,在他的心目中,都应该是被尊重的对象,都拥有可以被欣赏的美。他在繁华的人间,看到芸芸众生,似乎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都像自然中的一朵花,他没有比较、趋炎、势利,只有欣赏、喜欢与赞叹。宝玉,如同《红楼梦》中的菩萨,他爱每一个人,他的爱都没有偏见与占有。《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正是宝玉的本性。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224/807951d373d44c099bc4c198d2ced5c3_th.jpeg

《红楼梦》的阅读,像是一种学习如何尊重和宽容的过程。初读《红楼梦》,喜欢黛玉,喜欢她的高傲,喜欢她的绝对,喜欢她的孤独与感伤;也喜欢史湘云或探春,喜欢她们的聪慧,喜欢她们的才情,喜欢她们的大方气度,喜欢她们积极而乐观的生命态度。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224/d95e8ab110f644b6bea359e8ac60b7b1_th.jpeg

《红楼梦》一读再读,慢慢地,看到的人物,可能不再是宝钗,不再是王熙凤,不再是风光亮丽的主角,而是作者用极悲悯的笔法写出的贾瑞,或薛蟠。他们陷溺于情欲之中,他们找不到生命上进的动机,他们或堕落,或沉沦,或平庸,但曹雪芹却只是叙述,没有轻蔑或批判。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224/1ca9115693554d7c93f6a213865e2520_th.jpeg

世界文学名著中,很少再有一本书像《红楼梦》这样,可以包容每一个书中即使最卑微的角色。我们当然也会在自己身上看到贾瑞,看到薛蟠,看到自己堕落或沉沦的另外一面。一本书,如果可以让你不断地看到内心深处的自己、认识自己,这才是值得阅读一生的书。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224/159b599a48494ec98bf60164fbabacea_th.jpeg

《红楼梦》反复阅读之后,再回到现实人生,看到身边的亲人、朋友、以及生命中擦肩而过的人,原来也都像《红楼梦》中的人物一样,每个人背负着自己的宿命,最终走向不同的结局。或许,我们会有一种真正的同情,也不再随便说:“喜欢什么人,或不喜欢什么人。”因为我们会有一种领悟,更觉得《红楼梦》其实是一本“佛经”。因为处处都是慈悲,处处都是觉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