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议林黛玉眼泪的象征意义

(2017-01-29 12:39:53)
标签:

浅议林黛玉眼泪的象征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122/e6fac319f6be42d3914b5df517913587_th.jpeg

  提及林黛玉,许多人会想起《红楼梦》第一回癞头和尚讲起的“还泪传奇”:

 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去了结此案。”

  或许是受这个“还泪—还债”的情节预设影响,许多读者对林黛玉总是流泪这一行为缺乏深层次的思考,把黛玉流泪这一行为仅看作是她多愁善感的个性的一种具体表现,并据此认为林黛玉是一个弱者形象。事实上这种认识是肤浅的,因为研究界普遍认为,《红楼梦》不仅仅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巨著,而且在写法上富有鲜明的现代特色。比如全书采用了象征手法,就是《红楼梦》具有现代特色的一个例证。①

  从这个角度来看,黛玉流泪的行为其实也象征了一种对不幸命运的抗争 ,眼泪恰恰象征了林黛玉抗争不幸命运的主要武器。她抗争到了最后一刻,泪尽而逝,死得很壮烈!而且,从著作者的角度来看,他塑造林黛玉这个人物,展示林黛玉以泪还债的人生故事,恐怕还有更深的意蕴包涵在里面吧!

  本文旨在结合文本来发掘林黛玉眼泪的象征意义,并试图还原出曹雪芹塑造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的真实意图。

  一、眼泪象征着苦难,更象征着一种抗争

  首先,林黛玉过早地见证了死神的冷酷、生命的脆弱和命运的无常,这造就了她多愁善感的人格核心。多愁善感的她,自然爱流眼泪。在第二回中,作者借贾雨村之口,就点明了这一点:

  近因女学生哀痛过伤,本自怯弱多病的,触犯旧症,遂连日不曾上学。

  假设她的父母不死,她一直跟父母在一起,或许她也不会有那么多泪珠儿。然而,命运不能假设,人生不能重来。生命中的许多偶然,往往会不近情理地打破原有的生活节奏,逼人直面人生的惨淡和冷酷,“手倦释书,酣然入梦”的甄士隐正是这样被推入生命的绝境,想告别堕落、寻求新生的尤三姐就是被这样被推入生命的绝境,冯渊、张金哥、金钏、晴雯、迎春……《红楼梦》里的大多数人物,前赴后继,各自奔向自己生命的绝境。

  与大多数人盲目的向死而生相比,林黛玉无疑是最清醒的人,家人的纷纷离世,使她清晰地认识到生命在死神面前根本不堪一击!这一点也从贾雨村的口里带出:

  雨村拍案笑道:“怪道这女学生读至凡书中有‘敏’字,皆念作‘密’字,每每如是,写字遇着‘敏’字,又减一二笔,我心中就有些疑惑。今听你说的,是为此无疑矣。怪道我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近日女子相同,度其母必不凡,方得其女,今知为荣府之孙,又不足罕矣,可伤上月竟亡故了。”

  苦难的生活一方面令黛玉多愁善感,但另一方面,也磨练了林黛玉,她又促成了她的早慧,使她对生命有一种更本质的认识。她无法像薛宝钗那样,可以在生活中找到一位亲人诉说心中的悲伤,遂选择了独自默默流泪。苦难会带给普通人莫大的伤害,面对这样的伤害,一种选择是向命运屈服,任人摆布,破罐子破摔,彻底被不幸的命运击垮;还有一种选择是“扼住命运的咽喉”,与不幸的命运抗争到底。显然,林黛玉选择了后者。这也正是林黛玉何以会选择“葬花”的内在原因。她对待花的态度,恰恰是她对待生命的态度的一个折射。人生短促,转瞬即逝,“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鹦鹉口中吟出的这两句,既是林黛玉内心无量悲情之极境,又是内心无量清醒之极境。

  眼泪象征了林黛玉一生的苦难,也象征了她不屈的抗争。她像一名战士,伤痕累累,却从没有下过战场,她一直在和命运做斗争,尽管她常常泪眼娑婆。

  其次,“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句诗形象地写出了林黛玉的生存困境。在这样的困境里,眼泪,成为了林黛玉的战友、知己和依靠。

  她孤苦伶仃,无依无靠,幼年失母,少年丧父,余下的林家人都是傍支,她如一只失群的孤雁,一株风中的蓬草。偌大的贾府,没有一个真正的亲人, 她没有薛姨妈那样的慈母来吐露心事;也无薛蟠那样的兄弟支撑门面;更没有薛家那样大的家业作为生存的根基。难免孤立无援,触目伤怀。譬如第二十六回,林黛玉听见贾政叫了宝玉去了,一天没回来,边想去问问怎么样了,可扣门的时候,因为晴雯不开门,有一段描写:

  林黛玉听了,不觉气怔在门外,待要高声问他,逗起气来,自己又回思一番:“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如今认真淘气,也觉没趣。”一面想,一面又滚下泪珠来。……越想越伤感起来,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原来这林黛玉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不期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

  大段的心理描写兼夸张性的景物描写,真是“字字看来皆是血”啊!是的,她曾经受宠于贾母,在贾府的的地位几与宝玉等同,但早慧的她对自己的处境始终有清醒的认识。更何况随着宝钗的到来,展示出“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独特魅力,并“深得下人之心”之后,黛玉在贾府的处境更显得凄凉无助。宝钗在金钏投井之后,适时地出现在垂泪的王夫人身边,巧妙地卸掉了王夫人内心的负罪感,又恰到好处地维护了王夫人念佛者大慈大悲的形象,更是借王夫人怕“有心”的黛玉“忌讳”的契机,拿出自己的衣服给金钏做殓衣,且摆明自己“不计较”的态度,展示了自己“旷达”的一面,可以说,“善笼络,肯破费”,正是宝钗无往而不胜的武器,譬如史湘云,譬如袭人,宝钗都是用这种办法征服的。

  当然我们可以认为宝钗的所作所为也是出于她的天性,她的出现主观上并不是为了增加黛玉生存的艰难程度,但在客观上,她却在一步一步由“深得下人之心”向“深得上人之心”前进,最终形成了贾府合府的集体无意识,简言之,会形成一种贬黛玉、褒宝钗的氛围。那个“金玉良缘”的传说,连在深闺的黛玉都知道了,还因此经常借此试探宝玉心志,譬如二十八回:

  宝玉赶上去笑道:“我的东西叫你拣,你怎么不拣?”林黛玉昨日所恼宝玉的心事早又丢开,又顾今日的事了,因说道:“我没这么大福禁受,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什么玉的,我们不过是草木之人!”

  这恰恰证明了薛家一家人的到来,令黛玉的生存环境愈加恶劣,这一切势必会加深黛玉的孤独感,思乡,怀亲,还有爱情的苦恼,都令她肝肠寸断。除了一边流泪,一边坚韧地活着,还能怎么抗争?

  第三,面对心中的至爱贾宝玉,她喜在心头,也悲在心头,但她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却执着前行,从未放弃。她的眼泪,启开了一扇追求自由追求独立的大门。

  在偌大的贾府,真正接纳黛玉的只有宝玉和紫鹃,而能够接纳、欣赏并尊重的只有宝玉一人。他们有相同的不满,不满于现实的腐朽黑暗、冷酷无情,湘云、宝钗、袭人还有贾政,都希望宝玉用心于仕途经济,“读书去考举人秀才”,唯有林黛玉不说这些混账话而令宝玉视为知己,他们都渴望过一种新的生活,他们有“一样的全部新的社会理想”,这种理想与宝钗的社会理想是完全不同的。宝钗的理想,“也就是封建的社会理想,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和封建的全部社会道德、人际关系。”②最能代表宝玉、黛玉二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的,莫过于《葬花吟》中那一句“震撼着千百人心弦的‘天问’”_____“天尽头,何处有香丘?”③

  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经历了最初的懵懂,情窦初开的互探,到心心相印的珍重,有大喜有大悲,有因悲而泣,有因喜而泣,很自然,也很独特。很自然,是因为曹雪芹笔下的黛玉经历爱情的心路历程和每一个普通的女孩子心理历程一样,譬如宝黛初见后,因为自己一句话,惹得宝玉砸玉一场风波。黛玉便哭了:

  鹦哥笑道:“林姑娘正在这里伤心,自己淌眼抹泪的说:‘今儿才来,就惹出你家哥儿的狂病,倘或摔坏了那玉,岂不是因我之过!’因此便伤心,我好容易劝好了。”

  很独特,是因为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有其独特的人生经历,譬如紫鹃试探宝玉之后,“爱情在双方之间已经没有任何间隔了,已经充分地心心相印”,而紫鹃“也劝黛玉赶快用法定的形式把它确定下来”,但“无父无母的孤女林黛玉,处在封建时代,有谁能来为他做主呢?”,所以小说写黛玉“便哭泣了一夜,直至天明方打了个盹儿。”④

  在追求理想爱情的征途上,林黛玉的眼泪,让我们想起海明威的名言:“这世界虽然并不美好,但还值得我们为之奋斗。”眼泪如清泉,洗涤着笼罩着林黛玉们生活的黑色天幕,也冲刷着她们前行路途中的巉岩险阻。如潮如涛,振聋发聩,久久萦绕。这或许正是鲁迅先生“于无声中听惊雷”的境界吧。

  第四,面对贾宝玉婚姻的决策集团,她单兵作战,却毫不退缩。

  《红楼梦》里大家庭生活,基本遵循“男主外,女主内”的格局。在宝黛爱情进入心心相印阶段后,林黛玉要面对的将是“主内”的女主子们的关于宝玉娶谁的决定。

  王夫人在金钏死后对黛玉的看法表明,她对黛玉的敏感个性和“三灾八难”的体质是不满意的;李纨在评判《咏海棠诗》是无意中说出的那一句“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芜”,也流露出抑黛扬钗的态度;再看贾母,宝玉挨打后,在宝玉房间,宝钗贬凤姐夸贾母,引起一段对话,宝玉说:“也只有风姐姐和林妹妹可疼了”。“宝玉勾着贾母原为赞黛玉”,谁知贾母反赞起宝钗来: “我们家里四个女孩儿算起,都不如宝丫头。”此时,王夫人又适时地补了一句:“老太太时常背地里和我说宝丫头好,这倒不是假话。”从这段对话也可以看出,贾母对宝钗的影响确实不错;在薛宝琴到来后,她问起薛姨妈宝琴的生辰八字,尽管我们无法判断贾母这样做的动机,但在客观上她的言行及传递出的信息,至少没有明确地表现出对宝黛之恋的支持,这种暧昧的态度必然会使天性敏感脆弱的黛玉郁郁寡欢。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122/4577226b2c894784a1cef693c9d34f99_th.jpeg

  至于王熙凤,她实际是贾府里的总经理,她的背后是决定她重大行为的贾母和王夫人,从王夫人一怒之下搜查大观园一节就可以看出,贾府里的许多大事她只有执行的权利,却没有决策的权利。所以她虽然清楚宝黛之恋,也只是开开玩笑。譬如第二十五回:

  凤姐笑道:“倒求你,你倒说这些闲话,吃茶吃水的。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众人听了一齐都笑起来。凤姐笑道:“你别作梦!你给我们家作了媳妇,少什么?”指宝玉道:“你瞧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那一点还玷辱了谁呢?”

  在这种局面下,她无望,她担忧,她无力,没有一个亲人能为自己的幸福添一份力,加一声油。譬如六十七回,因为宝钗馈江南土物,想起父母来了:

  惟有林黛玉看见他家乡之物,反自触物伤情,想起父母双亡,又无兄弟,寄居亲戚家中,那里有人也给我带些土物?想到这里,不觉的又伤起心来了。

  这段心理描写出神入化地写出了黛玉孤苦无依的的处境,在这种情况下,唯有哭,唯有眼泪,才能与命运进行抗争。一个人如果屈服了命运的冷酷,必然失掉灵魂和尊严,失掉底线和廉耻,失掉对爱和美好的追求。但林黛玉始终没有失掉这些,在一个冷酷的环境里坚韧地活着,坚定地追求着爱和自由。所以,她的每一滴泪,都是一颗子弹,一定能击中那些人性还未泯灭的心灵。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林黛玉的一生充满苦难,更充满抗争。曹雪芹,正是用她至柔至软而又至刚至烈、至脆至弱而又至绵至密的眼泪,组成了他抨击黑暗专制时代最有力的武器。这不禁令人想起第一回作者的夫子自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此中味?”两相比较,我们发现《红楼梦》的著者与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联系。他们对于生命以及生命的处境有着相似的认识,在他们眼中,他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荒唐但又冷酷的“非人间”,所以,流泪后面隐含着无数难以言说的“心酸”;更重要的是,面对生命的困境,他们甚至做出了相似的选择:“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黛玉拿起反抗之笔,写下一行行不屈的文字;曹雪芹也一直握紧反抗之笔,梦想着用一生的心血炼就一颗补天的五色巨石。

  他们都是鲁迅笔下的“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二、眼泪不仅象征着抗争,更象征着超越

  (一)从个人苦难中超越出来,用诗歌创建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诗言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传统,大观园首席诗人林黛玉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经典诗歌,她的诗句带着晶莹的泪珠,但也带着她从苦难中超越出来的强烈的生命光泽。

  譬如经共读西厢后,两个人的爱情由朦胧而逐渐清晰起来,但由于晴雯的不开门,且又听见怡红院里宝玉和宝钗的谈笑声,这两件事深深地刺激了黛玉。和任何一个恋爱中的女孩子一样,因为误会而悲伤落泪,是再自然不过的行为;但黛玉的悲伤落泪,显然有其独特而复杂的原因,且曹雪芹在处理这一情节时,也并不是简单地写黛玉“一哭”而了之,他借黛玉葬花的行动,升华了黛玉的人格境界;又借黛玉口中吟出的《葬花吟》,展示了这个弱女子的非凡才华。塑造一个只会为爱情流泪的女孩子,绝不是曹公的目的。在这段精彩纷呈的故事里,曹雪芹展示出了黛玉化悲痛为力量心路历程,黛玉的一生,是“借天地万物之酒杯”,来“浇心中无限悲怆之块垒”的一生,她能从一般的情感漩涡中挣脱出来,用心中的百般苦楚,蘸着满腔鲜血来写就催人泪下的千古绝唱。

  再譬如,在与宝玉爱情发展的关键时刻,一场大病又袭向黛玉,且一日比一日沉重,在一个风雨之夜,她写下的那首《秋窗风雨夕》里,除了写秋之肃杀残酷,也隐隐透露出她对这份爱情的无望,诗中有三句都在写流泪 “自向秋屏移泪烛”“灯前似伴离人泣”“已教泪洒窗纱湿”,可见此夜的黛玉已是绝望悲痛到了极点:即便是心中的希望不死,可谁又能抵挡住疾病对身体的无情摧残,抵挡得住身体对健康无情背叛!这才是人生真正的绝境!在绝境中,黛玉可曾惊慌失措?她只是冷静从容地将一腔热泪,化作炽热的文字,化作对不幸命运的控诉!以文字来对抗生命的冷酷,林黛玉一生都在这么多,她也做到了!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难道,从黛玉的莹莹泪光中,你真没有看不到曹公"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苦难与超越?

  (二)从世俗的抗争中超越出来,铸就了个人的诗意人生。

  在红楼中,与不合理的现实做抗争的绝非黛玉一人,大致看来,抗争者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可以称之为正义的抗争,即指向于礼教制度的不合理方面的抗争,代表了小说中所写特定时代绝大多数人的权力诉求。如尤三姐、晴雯、金钏,可谓死的壮烈。

  第二类可谓是非正义的抗争者,如赵姨娘母子。从贾环因嫉妒而生恨,将烛油推倒在宝玉脸上;到向贾政打小报告,说金钏之死是由于宝玉“强奸未遂”,致使贾政发怒而笞挞宝玉,都可以看出贾环心术不正,常因忌生恨的性格核心。至于赵姨娘,从“王熙凤正言弹妒意”“魇魔法叔嫂逢五鬼”“辱亲女愚妾争闲气”等回目都可看出,无论赵姨娘反抗的动机如何正确,他反抗的方式却无一不是极其下作,卑鄙无耻的。

  第三类,即林黛玉式的反抗。她没有选择尤三姐、柳湘莲式的江湖儿女的刚烈方式;也没有选择金钏、晴雯式的以死明志、自我了断的方式;按照贾宝玉的看法,这些人的死法都类似于“文死谏,武死战”的死法,都是为一些封建伦理纲常礼法而殉葬,都是是对个人生命的漠视和不尊重。作为宝玉一生知己的黛玉,自然不会去做这种对生命毫不尊重的事情。她更不会选择赵姨娘母子的无耻伎俩。

  “质本洁来还洁去”的她选择以“干净地活下去”的方式来反抗命运和现实织就的冷漠铁幕。体弱多病的她身上似乎一直存在着“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的伟大力量,她抗争到了最后一刻,以至弱的生存方式展示了至强的生命历程。譬如四十回中,她对残荷的独特看法,正是这种伟大力量的展现:

  宝玉道:“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宝钗笑道:“今年这几日,何曾饶了这园子闲了,天天逛,,那里还有叫人来收拾的工夫。”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

  她“七灾八难”的体质,靠药维持健康的的经历,以及人生中遇到的种种苦难,都令她的一生如同在淤泥里寻找光明的残荷。她虽然一生都生活在泥沼当中,却一生都在努力从这淤泥潭中挣扎出来,这是一个艰辛而又痛苦的过程,年纪轻轻,生命的上空便笼罩着浓重的死亡的阴影,但她却有一颗勇敢的心,将一声声啼哭化作一行行孤标傲世的诗行,在物欲横流的世界留下一份永恒的思想的芬芳。

  故而,林黛玉的最后一滴泪,是她对抗黑暗世界的最后一发子弹。这滴泪彻底击碎了这黑暗世界的最后一层遮羞布——人类不该只存活在欲望的世界里,人类应该有更高一层的精神追求,这一点也令红楼梦的悲剧色彩达到了极致。

  反观曹雪芹的一生,难道不正是从个人苦难中超越出来,用文字创造个人精神家园的一生?难道不正是从世俗的抗争中超脱出来,用自己的文字创建诗意人生的一生?

  从这个意义上说,林黛玉的一生,正是曹雪芹的一生。

  三、结语:泪尽而逝与弹尽人亡

  正如书中第一回中作者所言“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裙钗英雄形象。林黛玉无疑就是这一系列熠熠生辉的女性文学形象中最璀璨动人的一个。尽管她有缺陷和不足,但她至美,至纯,至善,至真的形象,却代表了中国文化最美最诗意的一极。

  和小说中许多美好形象的被毁灭的命运相似,林黛玉同样被毁灭了。美好的毁灭是悲剧,曹雪芹写出了一系列人被毁灭的悲剧,聚合成了那个时代所有人的命运的悲怆交响曲。曹雪芹借塑造林黛玉这样一个人物形象,想给那些有着美好梦想的同时代人寻找出路,但他失败了,在那样的时代,黛玉那样的人是注定无出路的。

  理想被现实毁灭,单纯被世俗扼杀。

  被荒唐的世界逼到小说世界的曹雪芹,借一个外表孱弱但内心强大的女孩子的被毁灭,找到了个人生命的最好隐喻。

  流泪前行的林黛玉,象征了在每一个黑暗的大时代,无数个不甘于被黑暗所吞噬的反抗者的形象。

  林黛玉的眼泪则象征了那些含泪前行的旧时代的反抗者的丰富精神世界:无论每一个反抗者有多么高贵的灵魂,但他们都清晰地认识到了人的局限性,人的肉体都是脆弱的,人的生命都是短暂的。但他们所以能让自己的思想照亮一个时代,就在于他们虽然脆弱,虽然短暂,却决不妥协,抗争到底,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这或许正是曹雪芹这样的时代的先行者们共同的信念!

  从这个意义上讲,黛玉才是曹公心目的第一主角,林黛玉的被毁灭,才是作者心目中最大的悲剧。

  林黛玉之死是一连串悲剧的顶峰。

  林黛玉在小说里泪尽而亡,对塑造这个人物的作者来说,亦是弹尽人亡!

作者 我在高原

  【注释】

  ①周中明《试论〈红楼梦〉中的象征手法》,《红楼梦学刊》1982年第二辑第136页

  ②冯其庸《论红楼梦思想》162页,商务印书馆,2014年1月第一版

  ③胡文彬《世纪回眸:当代红学的回忆》5页,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6年3月第一版

  ④冯其庸《论红楼梦思想》132页,商务印书馆,2014年1月第一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