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房四宝--中华民族艺术中绚丽的瑰宝

(2014-07-06 18:33:53)
标签:

文房四宝--中华民族艺

http://p2.so.qhimg.com/t0169d7cd915aae1452.jpg

笔、墨、纸、砚是我国传统的书写工具,也是中华民族艺术中绚丽的瑰宝。千百年来,它以独特的神韵和风采,精美博深的艺术造型,引发着使用者的激情和遐想,为灿烂的中华文化谱写出累累篇章,被誉为"文房四宝"。

 

 

文房四宝之一——笔

 

 

 

    毛笔是我国特有的书写工具,柔软而富有弹性,结构十分简单。但它的特殊功能,使它成为传播汉字文化的重要媒介,而且使汉字书法在艺苑中独放异彩,显出优美动人的魅力。如汉蔡邕在《笔论》中所说:“唯笔软则奇怪生焉”。

 

 

 

剔漆管云纹笔-明代

文房四宝之一——笔

 

 

 

    传统的毛笔不但是古人必备的文房用具,而且在表达中华书法、绘画的特殊韵味上具有与众不同的魅力。

 

 

 

景德镇窑青花缠枝莲龙纹瓷管笔-明万历

文房四宝之一——笔

 

 

 

    毛笔是中华祖先创造的书写汉字的主要用具,起于上古,沿用至今。“笔”字在甲骨文中已见有,为象形字。古代笔的形式多样,如毛笔、竹笔、苇笔等。本文所要讲的是毛笔。毛笔是我国传统的书写用具,因笔头,即书写部分以动物的毫毛制成而名。有寸毫、寸管、寸翰等代称,又有毛锥子、中书君等戏称。  

 

 

 

檀香木雕云龙管笔-明万历

文房四宝之一——笔

 

 

 

    汉笔的制造承袭秦代,但更注重笔杆的装饰,笔在汉代不仅仅是书写工具,已朝艺术品的方向发展,开后世皇室用笔奢靡之先河。

 

 

 

 

彩漆云龙管笔-明宣德

文房四宝之一——笔

 

 

 

 

    唐代制笔业的中心在当时的宣州,其所制之笔多为上品,不仅为文人雅士所推崇,而且已经成为进献朝庭的贡品。

 

 

 

黑漆镶嵌彩绘管笔-明宣德

文房四宝之一——笔

 

 

 


    宋代是我国制笔业成熟时期,尤其书法名家倍出,书风各异,促使笔工不断完善制笔工艺,毛笔的品种不断增加。

 

 

 

 

粉彩八仙瓷管斗笔-清

文房四宝之一——笔

 

 

 

    元代战事不断,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加之元代统治者视制毫技术为雕虫小技,致使制笔工匠南流,昔日地位显赫的宣笔为湖笔(今浙江湖州、嘉兴一带)所取代,成为独领风骚数百年的笔中之魁,并与宣纸、徽墨、端砚齐名,为文房四宝之上品。

 

 

 

清玉管珐琅斗提笔-清乾隆

文房四宝之一——笔

 

 

 

    明清两代,制笔工艺极为讲究,不但追求实用,更加注重装饰,特别是御用和官府用笔精致华丽,笔管之上或镂或雕,或描或刻,或镶嵌,或髹漆,堪称为精美的工艺品,当时便是达官贵人的案头清玩,今天更是收藏者不惜重金求之的艺术珍品。

 

 

 

景德镇窑青花云龙纹瓷管笔-清乾隆

文房四宝之一——笔

 

 

 

    一般毛笔是用竹或木做笔杆,用动物毛或植物纤维做笔头,精心制作而成。因此,不同种类的动物毛做成的笔又有不同的名称。如羊毫、狼毫、紫毫(兔毫)、鸡毫、鬃毛、鼠须等。

 

 

 

嵌螺钿漆管笔-清乾隆

文房四宝之一——笔

 

 

 

    毛笔的种类,如果按其性能来区分,则大致可分为三类,即“柔毫”、“硬毫”、“兼毫”。此外,用动物毛制做成的笔,还有鹿毫、麝毫、虎毫、以及鸭毛、鹅毛等,这些笔由于选料极精,造价较贵。其中有些笔管系用象牙、青玉、犀角、紫檀、琉璃等珍贵材料制成、配以非常考究的装璜和精美的字画雕绘,这些稀有之属,已不切合实用,而只能作为工艺品以供陈列欣赏了。

  

 

 

 

景德镇窑粉彩飞凤纹瓷管笔-清乾隆

文房四宝之一——笔

 

 

 

    诸毫中,按其笔型大小和用途来区分,则大致可分为大毫笔、中毫笔、小毫笔(或称大楷笔、中楷笔、小楷笔)。写小字用笔如小楷狼毫、小楷羊毫、七紫三羊、五紫五羊、小白云等;写中字用笔如中楷狼毫、中楷羊毫、中白云等;写大字用笔如大楷羊毫、紫狼毫大楷、大白云等。写大草、狂草则用鸡毫;写屏条则用长毫屏笔;题写匾额则用猪鬃做成的提笔;书写特大号字的称为“斗笔”。如果按笔的毫锋长短,则一般分为“长锋”、“中锋”、“短锋”。 

 

   

 

象牙雕八仙人物管笔-清乾隆

文房四宝之一——笔

 

 

 

    笔的收藏颇为不易,原因是除以实用为主的消费品外,笔毫极易为虫所蛀,长久保存难度较大,故收藏界有“墨陈如宝,笔陈如草”之说。

   

 

文房四宝之二——墨

 

 

 

    作为文房四宝之一的墨,中国人已经使用了数千年。

 

 

 

百子图墨和梅墨-明代

文房四宝之二——墨

 

 

 

    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就有用石墨、朱砂书写的。

 

 

 

大国香麒麟墨-明

文房四宝之二——墨

 

 

 

    汉代纸料发明后,用石墨作书已感不适,一种以漆烟和松煤为之的丸状墨产生了,这是日后用墨之滥觞。公元4世纪三国魏时,韦诞制出了超乎寻常的好墨,“仲将之墨,一点如漆”。到了晋朝,发明用胶配制,墨的质量又提高了一大步。

 

 

 

集锦墨-明代

文房四宝之二——墨

 

 

 

    西晋陆机《平复贴卷》墨汁晶莹,书法朴拙,用秃笔,综合体现了书写工具改革的成果。

 

 

 

绿色银锭式龙香御墨-明隆庆

文房四宝之二——墨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文化交流最为广泛的王朝之一。唐朝设官置厂专事造墨,墨官祖敏,研究朝鲜进贡的松烟墨的制作经验,多方取材配方,采用古松烟与鹿角胶煎膏和成制墨的方法,闻名于天下。从石墨的使用到人工造墨的出现,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时间。五代南唐后主李煜是一位热衷于书法绘画艺术的君主,在他的提倡和支持下,奚氏父子制出的佳墨,“丰肌腻理,光泽如漆”,得到李煜的赏识,赐奚氏姓李,世称“李廷珪墨”。

 

 

 

素色长方墨-明成化

文房四宝之二——墨

 

 

 

    到了宋代,不但有了松烟墨,还创制了油烟墨。名工辈出,佳墨缤纷。文人以书法为重,故视墨为宝,取墨甚严,辨墨亦精。因此,宋墨已至尽善尽美的境地,足以辅助大书法家,大画家垂名千秋。

 

 

 

曹素功制耕织图诗集锦墨-清代

文房四宝之二——墨

 

 

 

    宋人名迹之流传于今日,仍能见其艺术的辉煌,名墨之作用功不可没。

 

 

 

大富贵亦寿考五色墨-清代

文房四宝之二——墨

 

 

 

    明代是制墨业上最光辉、最有成就的朝代。先进的“桐油烟”与“漆油”的制墨方法被广泛应用,带有装饰形式的成套丛墨“集锦墨”的出现,受到普遍欢迎。

 

 

 

黄海山花墨-清代

文房四宝之二——墨

 

 

 

    清代制墨业虽及不上明代的规模,但康、乾二朝均善于书,对墨的制作极为注意,所以御制名墨,精绝千古。

 

 

 

黄山图墨-清代

文房四宝之二——墨

 

 


墨的种类: 

    墨色浓淡之变化,可表现书法之韵味,如此书法之美遂多彩多姿。墨如绘画之颜色,作用很大,种类有石墨与松烟之别,分述于下:

    
石墨:

   石墨乃自然之物,是一种「悉如墨」之山石。上古无松烟墨,要写书法唯有使用石墨,以石墨做书之证亦有不少。但石墨做书自魏晋以后无闻,石墨之用于做书,乃在魏晋之前,后则为松烟所取代,书法遂转入另一新境。但今天既已无存,在这里就不讨论了。 

   
松烟墨:

   松烟至魏晋之后取代石墨之地位。松烟起源甚早,至汉代已有名贵松烟。历代制墨名家中,享名最盛者为南唐李廷珪,相传其质地之坚硬,不亚于石墨,且「其墨能削木,误坠沟中,数月不坏」。后世之制墨名家尚有北宋潘谷、元吴国良、明程君房、方于鲁,及清以来曹素功、胡开文等,皆堪称巨擘。
 

 

 

刘源御墨-清康熙

文房四宝之二——墨

 

 

 

    按用途可分为普通墨、贡墨、御墨、自制墨、珍玩墨、礼品墨等。

 

 

名花十友墨-清乾隆

文房四宝之二——墨

 

墨的选择方法:

 

    质坚:指墨之质地坚硬,浸水不易化,李延珪墨的「能削木」就是如此。如果在制墨过程中胶与煤的比例论当,擣的次数也足以使之充分融合到不可分离的程度,质地自然细而坚硬了。   
    墨色黑而亮:墨的黑是因为煤,过多就会黑而无光;亮则因为胶,过多则光而不黑,制墨之难,难于煤与胶之调配,所谓「对胶法」,两者名半,则乌黑有光泽,就像用了海伦仙度丝一样...至于黑不黑亮不亮,就像看人头发发质好不好一样,只有用眼睛去看啦。   
    墨味香而轻:墨以有恶臭的煤,易腐的动物胶为主要原料,所以需要加点香料,如龙麝等,一来可以散发宜人清香,二来可以防腐,但是含量也需适中,太多会降低煤与胶之成份,太少又不能达到功效,皆非善类也。

 

 

西湖十景诗彩硃墨-清嘉庆

文房四宝之二——墨

 

 

    书法的墨法表现技巧十分丰富,用水是表现各朴墨法的关键。《画谭》说:“墨法在用水,以墨为形,水为气,气行,形乃活矣。占入水墨并称,实有至理”。另外,用墨的技巧还与笔法的提按轻重,纸质的优劣密切相关。一幅书法作品的墨色变化,会增强作品的韵律美。当然,墨法的运用贵有自然,切不可盲目为追求某种墨法效果而堕入俗境。

 

  

双龙国宝椭圆墨-永明乐

文房四宝之二——墨

 

古人论画时讲用墨有四个要素:

 

一是“活”,落笔爽利,讲究墨色滋润自然;

二是“鲜”,墨色要灵秀焕发、清新可人;

三是“变幻”,虚实结合,变化多样;

四是“笔墨一致”,笔墨相互映发,调和一致。

文房四宝之三——纸

 

 

    纸为文房用具之一。纸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按照传统的说法,东汉蔡伦开始造纸,《后汉书·蔡伦传》:“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文房四宝之三——纸

 

    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这是文献中关于造纸的最早记载。但从已发现的实物来看,早在蔡伦之前的西汉时期,就已有植物纤维造的纸,如陕西出土的桥纸,陕西扶风出土的中颜纸,甘肃居延出土的金关纸,均较蔡伦纸要早许多。但上述纸的质地较为粗糙,制造技术处于初级阶段,而蔡伦在对造纸术进行改进之后,不仅扩大了造纸原料,而且所造之纸更为实用,使用也更为广泛。

 

 

文房四宝之三——纸

 

    魏晋时,造纸原料更为广泛,有楮、藤、桑、竹、苔、檀、草等。魏晋造纸术的另一贡献是加入小柏碱濡染,以避虫害。

 

 

十竹斋笺谱之一-清初

文房四宝之三——纸

 

    隋唐时期是造纸业的全盛时期,纸的质量较魏晋时有所提高,产量相当可观,种类繁多,特别是有“纸中之王”美誉的宣纸便是这一时期的名品。宣纸以其质地绵软,纹理紧密,纸色清润,不腐不蛀,便于长期保存等优点,成为文宝四宝之一。

 

 

描金双龙蜡笺-清代

文房四宝之三——纸

 

    宋元时期,造纸技术更胜前朝,以前名纸,无不仿造,尤以仿造南唐澄心堂纸为最佳,宋代许多书画名家皆用此纸。宋元名纸极多,有金粟山藏经纸、谢公笺、明仁殿纸等。

 

 

竹枝透光笺-清代

文房四宝之三——纸

 

    明清是我国古代造纸技术集大成时期,在总结历代造纸技术基础上,创造了染色、加蜡、砑光、描金、洒金银加矾胶等技术,品种更为繁多,质感更为上乘。    

 

 

冰纹梅花玉版笺-清乾隆

文房四宝之三——纸

 

    纸是文房用具中观赏性最小的品种,由于是随用随弃的消费品,除作为书画作品的载体而流传外较少传世,加之其主要化学成份是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在光照、霉菌等外因作用下耐久性受到影响,无法长期保存,所以宋元之前纯粹意义上的纸(有别于书画、古籍等载体的纸)极难一见,即使是明纸也存世极罕,目前所见均为清纸。清纸品种众多,名品有仿明仁殿画金如意纹粉蜡笺,如清乾隆御用纸,纸质匀细,表面平滑,纤维素较少,上有泥金画如意云纹。背面黄粉加蜡,并洒以金片。纸正面右下角有阳文隶书“乾隆年仿明仁殿纸”朱印,为皇宫御用纸,为纸中精品。

 

 

描金宫绢卷轴-清乾隆

文房四宝之三——纸

 
     
   

    说起文房四宝中的纸,不能不提及同样是书画载体的绢,绢为平纹的生丝织物,似缣而疏,挺括滑爽。其用来作书画的载体较纸要早,《礼记·檀公下》贾公颜疏:“弁如爵弁而素,不云麻,是用素绢也”。又《墨子》:“书之竹帛,传遗后世子孙”。此中之帛,即为绢。以绢为书画材料,沿用至今。用于书画的绢各个时代略有差别,唐绢丝粗而厚,宋绢匀净厚密,元明之绢类同宋绢,清绢经纬明显,丝细而匀,多有纹饰图案。清乾隆时描金宫绢,在红色地上,用金粉描绘出花卉纹饰,光彩绚丽,极为精致。古纸保存不易,民间绝少流传,观赏性远不及其它文房用具,故不宜一般收藏者收藏。

 

 

 蓝地描金飞凤蜡笺-清乾隆

文房四宝之三——纸 


纸的种类


  造纸的主要源料多为植物纤维,以竹与木为主,木之纤维柔韧,制成之纸,吸墨较强;竹之纤维脆硬,所制之纸,吸墨性较弱,故以此分为两大类:

  弱吸墨纸类:

  多系竹纤维制成,纸面较光滑,墨浮于表面,不易慢开,所以色彩鲜艳。以牋纸类为主,如澄心堂纸、泥金牋,还有今之洋纸也属之。

  澄心堂纸:

  为南唐李后主所使用之名纸,与廷圭墨齐名。特性平滑紧密,有「滑如春冰密如玺」之称,为弱吸墨纸之上品,差一点的称玉水纸,次差的称冷金牋。「轻脆」,即其特性。

  蜀牋:

  据说西蜀传蔡伦造纸古法,所产蜀牋,自唐以来颇富盛名,如薛涛牋、谢公牋等。据说其地水质精纯,故其纸特优。「谢公牋」以师厚创牋样得名,因有十色,又称十色牋。「薛涛牋」则因涛得名,但此种彩色牋纸,虽系遵古法制成,染色易败,不能传久,为应酬把玩罢了。

  藏经纸:
藏经纸乃佛寺用以书写或印制佛经者,又名金粟牋,有黄白两种。

  明清人常用之泥金牋、蜡牋,今天已很少见,冷光牋虽为表光之最下者,也很少见了。今天一般都用日本制的鸟子纸,但价格昂贵,又不能持久,实在也并不实用。

  强吸墨纸类:

  多系木质纤维所制,吸墨性强,表面生涩,墨一落纸,极易漫开,书写常加浆或涂蜡,光彩不若牋纸鲜明,较为含蓄,以宣纸类为主。虽然较晚出现,但今已取代牋纸,成为最名贵的书写用纸。

  宣纸与彷宣:

  今日最名贵之书写用纸便是玉板宣了。玉板宣,合桑、短节木头、稻桿与檀木皮以以石灰浸之制成,吸墨性最强,质地最优。宣纸以安徽宣城而得名,但宣城本身实不产纸,而是周围诸地产纸,皆以宣为散集地的原因。

  继续来讲名贵的玉板宣。这种纸可不是人人有办法用的,因为它非常吸墨,所以运笔过慢的人,用的就很辛苦了:只要笔稍停,墨就会渗出来,形成一个大大的墨团!但也有人利用它的特性,写出别有风味的字,像包世臣的淡墨书,齐白石的大笔写意画等。

  因为宣纸过于吸墨难写,所以就有人加以改良:或用砑光,或加胶矾,还有加浆而成的。经过改良之后的宣纸吸墨性略减,比较容易书写。

  毛边纸、元书纸与棉纸:

  宣纸昂贵,一般习字时多用毛边纸。这种纸本来是用于印书的,但因为纸质好,有人买了书之后裁来练字,所以称为「毛边纸」。此纸所用原料,以竹为主,色呈牙黄,质地精良,和我们今天中小学生习字簿所用的机器制毛边纸有很大的差距。元书纸和毛边纸近似,但今已无闻。本省所制的棉纸也可以算是这一类,质地渐佳,颇具韧性,价格亦不甚贵,可以做为习字用。
   

文房四宝之四——砚

 

 

    砚为文房用具之一。为磨墨工具,又称砚台。宋苏易简《文房四谱》:“四宝研为首,笔墨兼纸,皆可随时收索,可终身与俱者,唯砚而已”。正因为此,历代文人墨客,对砚情有独钟,藏砚、赏砚成为风气。

 

 

 

文房四宝之四——砚 

 

熊足青釉瓷砚
三国
直径17.2厘米,高3.8厘米。1958年江苏省南京市中华门坎魏正始二年墓出土,南京博物馆藏。

砚呈平盤状,砚面无釉,上有九枚不规则圆形支烧痕,子口,下有蹲式三熊足,鼎立砚盤下,此为魏晋时期流行的瓷砚.

 

 

 

    制砚的材料极为广泛,常见的有石、陶、瓷等,另有金属、水晶、玉、象牙、竹、木、漆、紫砂等。 

 

 

 

 

文房四宝之四——砚

 

石砚

直径13.2厘米,高2.8厘米。1983年广州市象岗山西汉南越王墓出土。广州市南越王墓博物馆藏。

砚体扁薄略呈圆角方形,为天然鹅卵石制成。附圆柱形研石,直径3.2厘米,高2.2厘米,中间有切割痕两道。砚面及砚石均残留朱、墨痕迹。同出尚有大小不一墨丸数粒。
南越王为西汉初年南越国第二代王赵眛.此砚的出土为了解西汉初期岭南地区的历史文化以及秦汉时代砚形特点提供了形象资料.

 

 

 

    砚的产生年代已不可考,但它源于新石器时代的研磨工具磨盘、磨棒,已为学术界所认定。宋李之彦《砚谱》:“黄帝得玉一纽,治为墨海,其上篆文曰:‘帝鸿氏之砚’”。这是关于砚的最早起源的说法,但可信度不高。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曾出土有石砚,砚为鹅卵石加工而成,旁有一件研石。这一考古发现说明最迟不过战国末期砚就出现了,只是传世品和出土物甚少。《汉书·薛宣传》:“下至财用笔研,皆为设方略”。这说明汉代砚的使用已十分普及。汉代砚的传世和出土较多,以陶、石为主,另有漆、木等砚,汉代砚式可分为圆形和长方形两种。

 

 

 

 

文房四宝之四——砚

 

云纹彩绘漆盒黛砚

长19.5厘米,高1.6厘米。1985年江苏赣江县姚庄西汉墓出土,现藏扬州市博物馆。

砚由底、盖两部分组成一个木盒,内嵌长方形石板及正方形研磨石。盒呈圆角长方形,由楠木制成。盖上部一圆孔与放置在盒中的研磨石相连。盒外黑漆地朱绘,盒内则朱漆地黑绘,文饰以一圆几何纹作边饰,中间以一纤细的火焰状云气纹为主体,并绘有锦鸡、喜鹊、兽首、羚羊等动物形象。漆画技法简略飘忽,将小动物在云间自在遨游的恬静姿态刻画的淋漓尽致。
黛板是古人用于画眉的化装道具,同时具备砚台的特性和功能。

 

 

  

 

    魏晋时期,石砚、陶砚继续流行,同时瓷砚出现在砚的家族之中。瓷砚的形状有圆形、长方形、风字形和多足砚。石砚则为方形或长方形,多有四足。

 

 

 

 

文房四宝之四——砚

 

黄釉陶砚

直径16.5厘米,高8厘米。1955年1月广州市先烈路十九路军坟场出土,广州市博物馆藏。

砚为灰白胎硬陶,圆形,由盖、身两部分组成。砚面为辟雍环水形,底有三蹄足,盖顶隆起,顶部一穿孔,弦纹一周,盖面施黄褐色釉。做工严整,为晋陶质三足砚之精工之作。

 

 

 

 

 

 文房四宝之四——砚

 

石雕方砚
南北朝
长、宽21.6厘米,高9.1厘米。1970年大同城南北魏永宁寺遗址出土,大同市博物馆藏。

砚方形,四足。面有方形砚堂,两旁各有一耳杯形水池和方形闭舔,莲座笔插及连珠纹圆形笔舔,并雕骑兽、角觝、舞蹈、沐猴等图案。四侧雕力士、云龙、朱雀、水禽衔鱼等图形,砚底正中雕莲花。山西大同原为北魏王朝迁都前的都城,与西亚交往从密,该砚图案风格既有汉代画像及生活习俗,亦有西亚地区特色,反映了当时当地的特定历史环境。

 

  

 

    隋唐时期,各种砚材出现,如瓦、澄泥等。陶砚的发展达到了全盛时期。石砚已开始讲究石材,有名的端石、歙石、洮河石等都已经开采制砚。此时瓷砚盛行,砚形除承袭魏晋之外,辟雍砚尤为常见。

 

 

 

 

文房四宝之四——砚

 

圆形青釉瓷砚

直径9厘米,高33厘米。三十年代湖南长沙出土,南京博物馆藏。

砚辟雍形,砚面弧圆,边墙稍外侈,束腰,凸一棱,圈足外撇,镂七双圆孔,砚底平,造型小巧玲珑。灰色胎,釉色晶莹,有玻璃质感,淡处为茶黄色,具釉处为茶绿色,砚面砚底均无釉,为隋瓷砚典型制品。此砚经原中华民国教育部南京博物院收藏。

 

  

 

 

文房四宝之四——砚 

 

"凤"字型歙砚

长27.6厘米,宽19.4厘米,高4.5厘米。首都博物馆藏。

“凤”字型。头部略方,内微有折痕,底部砚首落地,尾部有两圆乳足,为晚唐制品。此砚为邓之诚珍藏,于砚盒盖题名曰:“古凤池丝石研”,并题诗一首。后为康生所藏,手书:“康歙石砚”,镌于砚底。

 

 

 

    宋代以石砚最为普遍,形式多样,并追求雕饰的完美。瓷砚的烧制种类增多,陶砚仍然流行。上层社会中品评砚台之风日盛。

 

 

 

 

文房四宝之四——砚

 

长方形歙砚

长22.1厘米,宽13厘米,高3.5厘米。1988年合肥郊区诚南乡五里冲村宋马绍庭出土。现藏合肥市文物管理处。

长方形,边线凸起,椭圆砚堂,平底,四面内敛,形成上大下小,为典型的宋砚风格。石色清莹,纹理缜密。出土砚的墓志所载年代为“政和戊戌三月甲申”,即北宋政和八年,此砚应为900年前遗物。

 


 

 

文房四宝之四——砚

 

百一眼端砚

长18厘米,宽10.5厘米,高5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砚为长方抄手形,石色青紫,内含一百零一个“石眼”,多为圆晕相量,黄黑相间,黑睛在内的活眼,晶莹可爱。砚面光润细腻,一端有斜形水池。砚面石眼的雕琢均成高低齐平的“眼柱”,故又名百一柱眼砚。此砚传为宋代内府所藏,清乾隆钦定《西清砚谱》著录,晚清被盗出宫,几经辗转后,为苏宗仁先生所藏。1986年苏氏后人,将此珍宝献给国家。

 

 

 

 

 

文房四宝之四——砚

 

"应真渡海"洮河石砚(1)

长31.4厘米,宽23.5厘米,高8.7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椭圆形,砚面斜通水池,中央辟作方形砚堂,上部浅刻“兰亭图”,下部周围刻海水江牙,鱼龙呼啸,砚周侧环刻神态各异的十八罗汉渡海,砚底内凹,浮雕二巨龙于云海惊涛中翻腾,边环刻楷书乾隆御题及篆书“比德”方印,附嵌玉紫檀木盒,盒盖图案及御题与砚周同,盖面嵌玉,上刻填金篆书“应真渡海”。此砚石色浅绿泛黄,砚体端庄凝重,线刻精细流畅,是为洮河石砚之佳作。

 

 

文房四宝之四——砚

 

"应真渡海"洮河石砚(2)

砚面及外盒盖

 


 

    元代石砚较为流行,浑朴自然的风格使元砚卓而不群。明代的砚更为讲究,不仅品种齐全,而且追求砚的质地、雕刻工艺及装潢设计。文人雅士赏砚藏砚之风盛过宋代,致使砚的实用性降低,工艺性增强。

 


 

 

 

文房四宝之四——砚

 

蝉形抄手歙砚

长18.5厘米,宽13.5厘米,高3厘米。歙县博物馆藏。

长方形,砚面开蝉形砚堂、水池,石内略有银星,砚背微凹,成小抄手。该砚为古徽州地区流行的蝉形歙砚之又一形式。

 

 

 

 

    清代砚材更为丰富,除前代已有的砚材外,还有铁、漆、砂、玉等,文献记载达数十种之多。砚的造型更加多样化,制作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精雕细镂的砚台当时就是文人学士追逐的目标,今天仍是收藏者朝思暮想的理想之物。

 

 

 

 

 

 文房四宝之四——砚

 

闲足道人长方端砚

长17.5厘米,宽10.5厘米,高6.4厘米。广东省博物馆藏。

长方形,砚堂中部斜刻椭圆深池。老坑石,石色青灰微带紫蓝。砚边、底刻隶书铭:“海内皆慕端砚,不知端嚴不一,莫妙于老坑,即宋水嚴也。其深无底,土人缒千尺下之,僅至崖畔腰石,浮水百人牵而上,色玄微绛,中一二处带焦叶白色,间染绿纹,水眼欲溅,又有带火熏文者,有此为老坑石,一种蟲蛀文,俗人以辩真伪,不然也,鸲眼各坑皆有之,此坑为老坑所最难得者,阴天尝作微汗,即可试墨,性温如玉,故识以传。崇祯庚辰春,闲足道人书”

 

 

 

 

 

文房四宝之四——砚

 

紫云心端砚 (1)

长23厘米,宽18.5厘米,高6.5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院。

砚随形,质地细腻、温润,石色呈紫蓝色,石内隐含脂肪量、火捺等石品。大小石眼遍布上方,作者因材施艺,在其间雕成行云,众多石眼皆似繁星,一伦明月悬在其中。砚面下方犹如一弯清澈的湖水,给人以紫云流畅,群星闪耀,清新恬静之感。唐代诗人李贺的诗中曾把端石称作“紫云”,宋《端溪砚谱》云:“石色贵青紫”,说明次种端石的名贵。故而制作者于右侧上方篆书取名“紫云心”。

 

 

 

文房四宝之四——砚

 

紫云心端砚 (2)

背面

 

 

 

 

 

 

文房四宝之四——砚

 

王士祯铭长方抄手歙砚

长16.2厘米,宽11.4厘米,高3厘米。首都博物馆藏。

砚作长方形,琢抄手式,造型简洁古拙,朴实无华。石质坚润,石色微泛绿,粗罗纹,锋芒唇密,古称“刷丝石”。砚背铭:“石鼎斋”。砚侧有王士祯铭:“南唐刷丝石至宋时坑已竭矣,今于败簏中检得,负笈有友矣。贻上老人记。” 王士祯,字贻上,号阮亭,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人,清初书法家。此砚曾经近代书法家邵章收藏,并于砚盖镌铭“渔洋藏研。丙辰春日伯同得于海王邨。”后又藏于康生手中。

 

 

 

 

 

 

文房四宝之四——砚

 

 

云中仙境大端砚

长36.2厘米,宽23厘米,高6厘米,扬州市博物馆藏。

砚椭圆形。砚面一周图案以神化故事为题材,浅刻如意云纹,其间穿插九个神态各异的神仙人物,或坐或立;或手扬拂尘;或肩负荷叶;亦有横吹箫管怡然自得者;最为生动的是一仙人呈玩世不恭状,其双腿相叠,双手交叉胸前横卧于一宝葫芦之上,葫芦中流出的甘露从砚首穿过云层直泻砚尾。水池用线刻表现大海波浪,用高浮雕刻出两个身着蚌壳的水妖,作跃跃欲战之态。砚背为槽形,四周饰以云纹。整个布局,构思巧妙,大胆夸张,充满神奇色彩。石质刚而柔,色泽泛紫,深沉古雅。砚面有大小石眼八个,其中四个圆浑明莹,眼中有睛;砚底亦有眼四个,更增加了本砚的姿色。从质地、造型、雕刻诸方面来看,本砚诚为精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