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艺术——京绣 (宫廷绣)赏析

标签:
中华传统艺术——京绣 |
宫廷绣,又称为京绣、宫绣或手绣。兴盛于明清时期的京绣多用于宫廷装饰及服饰,由于其严格而标准的宫廷艺术审美规范,其技术精湛、用料讲究,和民间绣品有着本质的区别。
宫廷绣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到了辽代则步入高峰。据史料记载,辽在当时的燕京专门设立了绣院,所制的“宫廷绣”主要用来供奉宫廷给帝王、侯爵服饰之用。在南宋人所著的《契丹国志》中,对京绣曾有这样的描述:“城北有市,陆海百货,聚于其中,僧居佛寺,冠于北方。锦绣组绮、精绝天下”。
到了元代,金银线用于宫廷绣,成为京绣中最好的针工,也称为“平金打籽”绣。这种绣用真金锤箔、捻线,盘成图案或是结籽于其上,工艺复杂、材质贵重,所绣之物十分精致、贵重珍奇,足显皇家的金碧辉煌。这种绣法在其他地区的绣品中极少见到,成为宫廷绣的特色绣法。
明代之后,京绣的特色越来越鲜明,技艺精湛、针法严密、用工用料讲究、纹样图式也更具规范性。
京绣又称“宫绣” 或“宫廷绣”,以北方民间刺绣为基础,以北京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燕京八绝”之一.
其历史可追溯到唐代,明清时期大为兴盛,多用于宫廷装饰、服饰,用料讲究、技术精湛、格调高雅,民间高档的宫绣大都与皇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雍容华贵用料考究
由于宫廷艺术审美的标准和规范,在宫廷绣品中无论服饰纹样,还是佩物小品,都充分体现了构图满而不滞、造型端庄稳重、设色典雅、雍容高贵的皇家气派和尊严。所有意象物体在造型上绝无取巧、媚俗和率意的倾向,这一点和民间绣品所体现的文人意趣、商贾艳俗、乡土稚美的风格有本质的不同。
“京绣”用料考究,其选料精当贵重,豪华富丽,不惜工本。一般选用最好的绸缎为面料,而绣线除了以蚕丝所制成的绒线外,还以黄金、白银锤箔,捻成金、银线大量使用于服饰绣品中。这种用金银线绣出的龙、凤等图案又叫“盘金银”绣,在中国绣品中独一无二,一针一线尽显皇族气派,充分体现了富贵精美的宫廷审美艺术。
图必有意纹必吉祥
“宫绣”严格遵循图必有意、纹必吉祥的宗旨,及“黑为玄,黄为权,红为喜,蓝为贵”用色严谨的程式。据记载,这一宗旨最早见于公元前21世纪的舜禹时代,也就是《尚书•虞书》中所说的关于舜命禹制作典章服的故事,确立了天子服饰十二章,历代沿承,直至清朝末期。
图7 红缎绣 喜相逢九团女夹袍
“五爪金龙”是皇室专用,其他大臣在服装、饰品上则不可使用,只可穿着四爪龙形的吉服、蟒袍,其他辅助纹样与龙袍相比也简化逊色多了。而文武官员们的品级要以补服上胸前、后背两片刺绣图案来区分。王爷、贝勒为圆补,文武官员为方补。文官的图案是各种飞禽,代表文采,武官以图案为不同的走兽,象征威猛、强悍。龙凤、八吉祥、吉祥八宝、海水、江崖、仙鹤、鹿、寿星、鸳鸯、绶带鸟、蝙蝠、寿桃、石榴、灵芝、瑞草、葫芦、牡丹、祥云等吉祥图案,是京绣的主要图案。
绣工精细
作为“宫廷绣”,它的制作目的是为宫廷贵爵服务、生产御用制品,有着严格的宫廷标准,在针法的分布上也有一些固定的程式和工艺要求,如在龙袍纹饰图案中,龙眼、鳞片、毛发或以彩线强化装饰所安排的部位、五彩祥云、海的针法等,都有严格的规范和标准,绣工的智慧、技能必须在这一范围内予以体现。京绣中的洒线绣、满绣、补花、平金、堆绫、缠针、铺针、接针、穿珠绣久负盛名。从每一件绣品中都可体验到宫绣艺人高超的技艺和艺术修养。绣师的针法遒劲有力、排列整洁、针针到位、厘毫不苟,与画师配合默契,从而达到绣艺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