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两岸家庭老照片珍藏展

(2014-01-04 09:48:55)
标签:

两岸家庭老照片珍藏展

W020131121573952400566.jpg

近日由《两岸关系》杂志社主办,北京东方天歌文化交流公司承办,北京台湾会馆,北京市西城区台办协办的“家国。传情。团圆------两岸家庭老照片珍藏展”开幕式在台湾会馆举行。国台办交流局局长程金中,全国台联副会长杨毅周,两岸关系杂志社法人代表副社长钟河林,国台办宣传局处长周强,台湾中州科技大学董事长柴御清,2012年感动中国人物高秉涵等来自海峡两岸的嘉宾,媒体记者200多人到场参加了开幕式并参观了展览。

http://bbsimg.qianlong.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311/24/202447yxxuw5jyz5nthh5x.jpg

《两岸关系》杂志社副社长钟河林表示,家,是社会最基本单位,家庭的变迁能最直观地折射出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家国·传情·团圆”——两岸家庭老照片珍藏展试图从过往的记忆中,挖掘出两岸共同的文化和情感,从尘封的历史中寻觅出跨越时间的真情,从过去的苦难中品味当下的幸福。两岸关系曲折发展的历史,造就了太多的故事。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从厚重的乡愁、无尽的思念,更饱含了多少等待的岁月和期盼相聚的感动。

http://www.people.com.cn/mediafile/pic/20131128/62/6881952492283347550.jpg

  高秉涵在讲述老照片后他的人生故事。

    开幕式结束,高秉涵便被人围住了,求签名、求合影、求采访……

  78岁的高老先生算得上“家国·传情·团圆——两岸家庭老照片珍藏展”的主角之一,主席台的大背景板上印着他13岁时与母亲的合影。

  一个人的故事,一个民族的伤痕

  那是一张黑白老照片,母亲梳着整齐的发髻,旁边的高秉涵圆脸上满是稚气。高老先生介绍,这是他与母亲唯一的一张合影。1948年,高秉涵随学校流亡江南,再到台湾,从此再也没见过母亲。“妈妈等着你,你要活着回来……”母亲这句临别之言,成为他此后几度绝望中的鼓励。

  可惜的是,1979年,高老先生冒着生命危险,通过友人从国外辗转发出一封家书,深信可以见到“健在的亲娘”的高秉涵,只等到了一个消息:母亲已于一年前过世了。

  “两岸家庭老照片珍藏展”汇集了10组这样的家庭照——因两岸阻隔而分离、因两岸往来再重逢。高秉涵因2012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而广为人知,这位帮助100多名老兵遗骨返乡的老人自己,原来也有这么多故事。1981年,一位同乡带回来3公斤家乡的泥土,100多位同乡每人分到一汤勺,高老先生把这勺泥土分7次泡水喝下去。在这张端着杯子的照片下,他写道:“水喝了下去很甜,但在一刹那又从我眼睛里流出来,而流出来的又何止是那七杯水啊!”1991年,他第一次回到阔别43年的故乡山东,在路边遇到堂爷。照片上,两人的手紧紧相握,高秉涵的表情似笑似哭。他说,因为当时他们哭着笑、笑着哭……

  普通人的家事,同样催人泪下

  图片展介绍中说,这些家国情怀“尽情触摸观展者心中最柔软的部分”。所言不虚。10组家庭照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英勇,也没有力挽狂澜于危难的壮举,都是些普通人的家常事,一样看得人柔肠寸断。

  1948年,王德耀新婚不到10天就离开湖北老家,随军远走台湾。1984年,他趁着出国旅游的机会偷偷回乡,行囊中装着一箱子信——在台湾的36年,他难耐思念,明明知道根本发不出去,仍坚持定期给妻子刘谷香写信。年复一年,整整写下500多万字。两人终于在花甲时重逢,在他们随后共度的28年里,读信成为他们生活中的重要内容。照片上,小木桌旁,两位白发老人笑容满面地翻着泛黄的书信。刘谷香说:“我们最心酸的是读昔日的诗,最快乐的是吟重逢的诗……这28年,每天都是幸福,每天都是感恩。”

  中国人重情又含蓄,爱字说不出口,但点点滴滴都有情。很多家庭照中,都有一张游子归乡祭祖照。台湾著名作家张我军22岁从台北来到北京读书,在这里娶了一位湖北姑娘,1946年生下长子张光正。19年后,他们举家返台,张光正因参加抗战,独自留在大陆,从此人各天涯。1995年11月,张光正终于来到台北。他只能在祖墓前,燃一支香,告慰在天的祖母、父亲:“奶奶、爸爸,我回来得太晚了,实在是太晚了……”同样,1991年,高秉涵回到故乡,第一件事就是在父亲的坟前添一铲土。生前未能尽孝,只有以这种形式表达一个游子的无尽思念和难了遗憾。

  什么是家国,是母亲,是这块土地

  海峡两岸自1949年开始分隔几十年,数十万个家庭被迫骨肉分离。主办方《两岸关系》杂志社独具慧眼,站在普通家庭的聚散离合,回望半个世纪的两岸关系。可惜大约限于人力,10组家庭老照片与数十万个家庭的伤悲相比,未免单薄了些。不过,他们也选了一个特殊诉求群体——去年12月,他们先在台湾中南部的三所大学进行了展出,今年11月21日起将在台湾会馆展出一周,而后移展到北京西城区政府和中国人民大学等。

  让青年学子观看这场历史影像展,从泛黄的老照片中读懂两岸历史,可能是挑战,生活安稳富足的年轻一代能理解几十年前的悲苦与无奈吗?也可能是巧思,即使是落满灰尘,泛黄了、老旧了,爱情、亲情、乡情也足以跨越时代直抵人心。

  高秉涵发言时说,在他获得感动中国人物奖的时候,有记者问他:在这个荣耀的时刻,他在想什么?他回答:“想我妈妈。”年轻的男记者立时流下眼泪。家国、团圆,这是让一些人流泪的字眼。高老先生说:“什么是家国?家国就是母亲,就是这块土地。”他说“感动中国”这个奖,不属于他个人,应该归功于那100多位他协助遗灵返乡的老兵兄弟。

  “有人和我说,你回到大陆,要带着我们的骨灰回去。如果有亲人,就交给亲人。没有亲人,在村口一公里处有一棵大槐树,就把我的骨灰撒在那里吧,我们家的田就在那附近……”高秉涵挥动着他瘦长的手臂,大声地说:“荣耀应该归于他们,是他们的家国情怀,是他们要落叶归根的渴望。我,只是帮助他们完成了任务。”

http://bbsimg.qianlong.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311/24/202635farbouxzvu5065q0.jpg

国台办领导致词
2012年感动中国人物高秉涵讲话
高秉涵老人接受央视采访
展出的老照片
展出的老照片
展出的老照片
延伸阅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