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鼎”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它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器皿,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被视为中华文明的象征。鼎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程中的重要物质载体。经世代薪火相传的鼎文化,已深深植根于我们传统文化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鼎盛中华——中国鼎文化”展共展出国内出土及传世的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各种材质鼎140余件(套),以鼎之初现、华夏定鼎、钟鸣鼎食、问鼎中原、革故鼎新、鼎盛中华六个部分,从鼎本身发展的历史,鼎所记载的历史以及鼎所反映的历史,表现鼎的发展历程,展示鼎的丰富文化内涵。
展览共分为六个时期:
一、早期陶鼎;二,夏鼎;三;商鼎;四、西周鼎;五、东周鼎;
六、东周之后的鼎。
一、早期陶鼎(夏商周三代之前)





二、鼎在夏朝
传说禹铸九鼎,分别代表九州。目前发现最早的铜鼎在夏朝,形制小、纹路简单。


三、鼎在商朝






此鼎形体较大,耳上有卧虎。


四、
鼎在西周


西周初期
成王弟唐叔虞封地出土


西周初期 在周成王之弟唐叔虞封地出土







五、鼎在东周
东周时期,王室衰微,诸候兴起,周王朝礼崩乐坏,体现在鼎制上,原有的体系已崩溃,各诸候国为了展示肌肉,纷纷铸造大鼎,各国制鼎也出现了不同的风格。主要有中原三晋系、齐鲁系(东方)、楚式鼎、秦式鼎、越式鼎等。
(一)中原及三晋系
主要在成周洛阳及郑国、卫国等,三晋鼎与中原系大致相当,到战国时出现裆部低平等特点。



(二)齐鲁系
腹扁平,三蹄足高,有平盖,两附耳呈竖折状,高于盖,有的作长方立耳状。足细高特征与越式鼎相近。


(三)楚式鼎
楚王好细腰,有意思的是,楚式鼎多收腹细腰。




(四)秦式鼎
腹浅,足与下腹部相连,足上部外豉,下部向外伸张。


(五)越式鼎
足细且高、外撇。

(六)燕式鼎
高蹄足、高附耳且向外折。

(七)东周时,鼎与百姓生活

此俎极为少见,珍品。

“君子之弄鬲”为铭文,“弄”有赏玩之意。说明鼎已不完全用于礼制,走入了百姓生活。

六、鼎在东周之后
到了秦汉时期,玉玺逐渐取代鼎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东周之后,鼎的文化属性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除了作为国家权力象征之外,更多地世俗化,走入寻常百姓家。


秦代用于计量的鼎



上图在我家乡出土的小鼎,实为钱罐,保存银币。


宋徽宗创制的牛鼎,四足为牛头吞蹄,有点怪。

圆腹四足,奇怪吧?通常圆腹鼎为三足,方鼎为四足。实为崇祯帝弟弟潞王的小玩意儿。

乾隆帝仿制的玉鼎

香炉,仿鼎的形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