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传统艺术品——扇面画欣赏
标签:
中华文化传统艺术品— |
扇面画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品。文人墨客精于此道者,灿若繁星。其中不乏超绝脱俗的传世佳作,已经成为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折扇的扇面上宽下窄,呈扇形。画家在命笔之时,必须考虑在这种特定的空间范围中安排画面,精思巧构,展示技法。只有这样,才能够匠心独具,笔随意转,化有限为无限,创造出富有魅力的形象和意境。
http://www.people.com.cn/mediafile/pic/20130605/89/6255727391928227349.jpg
《石榴》 齐白石 作
http://www.people.com.cn/mediafile/pic/20130605/63/775726402909148555.jpg
《雪域》 杨禄魁 作
“一件齐白石的扇面竟然估价200多万元!”在刚刚结束的一场艺术品拍卖会预展上,崔先生指着其中一件拍品“大呼小叫”。小小一件扇面拍出上百万元高价已不稀奇。在上周结束的中国嘉德春拍中,一件龚贤《溪山书屋图》扇面最高估价为32万元,最终以138万元成交。之前,汇集沈周、唐寅、文徵明等名家的十二开扇面册页,在北京保利拍出5376万元,平均每件价格接近450万元!扇面的收藏价值到底有多高?
扇面从配角晋级为主角
中国画门类中,历代书画家喜欢在扇面上绘画或书写以抒情达意,或为他人收藏或赠友人以诗留念。存字和画的扇子,保持原样的叫成扇,为便于收藏而装裱成册页的习称扇面。从形制上分,又有圆形叫团扇(纨扇)和折叠式的叫折扇。在宋、元时代,团扇画广为流行。明代以后,折扇画渐渐成为主流。
不过,“一手卷、二册页、三中堂、四条屏、五楹联、六扇面”这个不成文的“收藏准则”可把扇面“害苦”了。自有书画收藏开始,扇面就一直以配角的身份出现,即使当20年前中国艺术品市场开始崛起时,扇面也往往被收藏者所忽略。
然而,随着书画行情的走高,扇面开始跳出原来的局限,甚至在某些拍卖场上以专场身份出现,从配角晋级为主角。收藏书画多年的蒋先生告诉笔者:“扇面因为‘文人风’的盛行而更加被关注,可以说,它的价值今天才重获认可。”
不过,也有行家认为,扇面远未达到其应有的价值:“明代之前的扇面,无论名头大小都非常珍贵。因为其留存于世的数量稀少。”经营书画的赵先生说,而近现代名家的精品,因为受众群体大,一旦投资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高收益。
收藏扇面也讲究传承出处
收藏扇面和收藏书画有异曲同工之妙,要看年代、名头、品相,再看是否是精品。对于成扇(即有扇骨的折扇),就还要看扇骨的年代、材质以及上面的工艺了。“扇面的收藏准则和书画也一样,特别看重传承。”蒋先生告诉笔者,收藏其实是一通百通,出处清晰的、有著录的,价格和价值肯定更高。
近日,北京保利2013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东莞站巡展在旗峰山艺术博物馆举行,展出72件小万柳堂剧迹扇面。大行家易苏昊在随之举行的《小万柳堂·剧迹扇面》讲座中提出,这72件扇面包含了沈周、唐寅、仇英等名家的书法绘画作品,一整套流传有序的藏品完整再现了明清书法、绘画的历史。
在收藏圈内,小万柳堂就是扇画的“名牌”,是扇面发烧友们梦寐以求的藏品。查近年成交记录可知,光是小万柳堂的《名人书画扇集》全套六十册就能拍出17.25万元。
赵先生告诉笔者,收藏扇面第一是要喜欢,二是不要把它当做投资品,而是收藏品,长线收藏。三是要系统收藏,自己找到一个主线,把藏品串起来,这样收藏的附加值就更高了,可以达到长线的收藏投资目的。(叶莉)
《张大千画集》之十四——扇面画
自古以来,一个画家能否承前启后、功成名就,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他传统功底是否深厚。张大千的传统功力,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曾用大量的时间和心血临摹古人名作,特别是他临仿石涛和八大的作品更是维妙维肖,几近乱真,也由此迈出了他绘画的第一步。他从清代石涛起笔,到八大,陈洪绶、徐渭等,进而广涉明清诸大家,再到宋元,最后上溯到隋唐。他把历代有代表性的画家一一挑出,由近到远,潜心研究。然而他对这些并不满足,又向石窟艺术和民间艺术学习,尤其是敦煌面壁三年,临摹了历代壁画,成就辉煌。这些壁画以时间跨度论,历经北魏、西魏、隋、唐、五代等朝代。
历史上许多人临摹的画一般只能临其貌,并未能深入其境;而张大千的伪古直达神似乱真。为了考验自己的伪古作品能否达到乱真的程度,他请黄宾虹、张葱玉、罗振玉.吴湖帆、溥儒、陈半丁、叶恭绰等鉴赏名家及世界各国著名博物馆专家们的鉴定,并留下了许许多多趣闻轶事。张大千许多伪作的艺术价值及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较之古代名家的真晶已有过之而无不及。现世界上许多博物馆都藏有他的伪作,如华盛顿佛利尔美术馆收藏有他的《来人吴中三隐》,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收藏有他的《石涛山水》和《梅清山水》,伦敦大英博物馆收藏有他的《巨然茂林叠嶂图》等等。师古人与师造化历来是画家所遵循的金玉良言。
师古人自然重要,但师法造化更重要,历代有成就的画家都奉行“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做法。大千在学习石涛的同时,也深得古人思想精髓,并能身体力行。张大千说:“古人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什么意思呢?因为见闻广博,要从实际观察得来,不只单靠书本,两者要相辅而行的。名山大川,熟于胸中,胸中有了丘壑,下笔自然有所依据,要经历的多才有所获。山川如此,其他花卉、人物、禽兽都是一样的。”他又说:“多看名山巨川、世事万物,以明白物理,体会物情,了解物态。”他平生广游海内外名山大川,无论是辽阔的中原、秀丽的江南,还是荒莽的塞外、迷蒙的关外,无不留下他的足迹。他在一首诗中写道:“老夫足迹半天下,北游溟渤西西夏。”
在大千游历过的名山大川中,他始终把黄山推为第一,曾三次登临。大千之所以偏爱黄山,主要来自于石涛的影响,黄山既为石涛之师,又为石涛之友。大千说“黄山风景,移步换形,变化很多。别的名山都只有四五景可取,黄山前后数百里方圆,无一不佳。但黄山之险,亦非它处可及,一失足就有粉身碎骨的可能。”大千在50岁之前遍游祖国名山大川,50岁之后更是周游欧美各洲,这是前代画家所无从经历的境界。张大千先后在香港、印度、阿根廷、巴西、美国等地居住,并游遍欧洲、北美、南美、日本,朝鲜、东南亚等地的名胜古迹。所到之处,他都写了大量的纪游诗和写生稿,积累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同时为他日后艺术的创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读书对画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传说有人问唐伯虎的老师周臣,为什么他画的画反不如他的学生唐伯虎,周臣说:“只少唐生数千卷书。”与其他成功的画家一样,大千也是一个用功甚苦,读书渊博的画家。他平时教导后辈:“作画如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须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画画和读书都是大千的日常生活。过去是如此,借居网狮园后更是这样,朝夕诵读,手不释卷。在外出旅途的车中船上,大千也都潜心阅读。一次,大千从成都到重庆,友人托他带一本费密的《荒书》。到家后,大千即把路上看完的《荒书》内容、作者的见解、生平以及这位明末清初的四川学者和石涛的关系,如数家珍地娓娓道来,实在令人惊讶。因为这是一本艺术之外的学术著作。读书的习惯一直伴随到大千晚年。他常说,有些画家舍本逐末,只是追求技巧,不知道多读书才是根本的变化气质之道。大千读书涉猎很广,经史、子、集无所不包,并不只限于画谱、画论一类的书。
http://img3.paipaiimg.com/0270f073/item-0D0AD364-0BF1E32300000000000B3A7007233E0A.0.jpg

扇与《三国演义》
自《三国演义》问世以后,羽扇、纶巾、鹤氅就成了人们心目中的诸葛亮形象。第五十二回诸葛亮调兵攻取零陵,“只见对阵中,一簇黄旗出。旗开处,推出一辆四轮车,车中端坐一人,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执纨扇,用扇招邢道荣日:‘吾乃南阳诸葛孔明也。’”从此确立了这个临阵主帅的特定形象。
http://img3.douban.com/lpic/s2804517.jpg
扇与《西游记》
一提到《西游记》,人们多会想到孙悟空三调芭蕉扇的故事,其实,小说中还写了一把能生火的芭蕉扇。
在第三十五回,孙悟空和平顶山莲花洞的金角大王、银角大王两妖斗法,金角大王“右手伸于项后,取出芭蕉扇,平白地扇起火来”。最后太上老君来收场,原来两妖是看守老君炉的两童子。芭蕉扇就是扇炉火用的。
最有名的当然是能熄灭八百里火焰山烈火的芭蕉扇,它原产于昆仑山后的灵宝,能灭火气。一扇熄火,二扇生风。三扇下雨;扇人就会飘飞八万四千里。由于和铁扇公主一家有恩怨,孙悟空经历了曲折过程,终于连扇四十九下,熄灭了火焰山的烈火,唐僧师徒得以继续登程。
《西游记》对芭蕉扇的精彩描写,体现了人类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美好理想,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红楼梦》中对扇子的描写。更重要的是表现了不同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其中最突出的是第三十一回写晴雯“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宝玉听了,便笑着递与她。晴雯果然接过来,嗤的一声,撕了两半,接着又听嗤嗤几声。宝玉在旁笑着说:‘响的好,再撕响些!’正说着,只见麝月走过来,笑道:‘少作些孽吧。’宝玉赶上来。一把将她手里的扇子夺了递与晴雯。睛雯接了,也撕了几半子,二人都大笑。”小说借撕扇既写出睛雯虽“身为下贱”却泼辣刚烈、敢作敢当的品性,也写出了宝玉性格中追求平等、同情女性、对反封建礼教行为表示赞赏的一面。
《红楼梦》写扇在四大名著中是最多的,在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较为有名的是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没半碗饭时,只见远远地一个汉子。挑着一副担桶唱上冈子来:‘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那汉子口里唱着,走上冈子来,松林里头歇下担桶,坐地乘凉。”在酷热难耐的天气下,押解生辰纲的杨志一行正在黄泥冈松林里休憩,突然听到汉子的歌声。前两句用夸张的手法极力写出天气的酷热,唱得人心烦意躁;后两句借“扇”写出两个不同阶层人的心情,在描写上扣住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水浒传》中没有用扇子做主要道具的故事,同其他作品相比逊色了一些。
- (2012-11-30 06:49:51)
- (2012-11-19 06:15:30)
- (2012-11-09 07:06:23)
- (2012-10-04 06:47:33)
- (2012-09-22 06:35:43)
- (2012-09-08 07:04:01)
- (2012-09-02 08:00:14)
- (2012-08-26 06:59:09)
- (2012-08-05 06:08:52)
- (2012-07-21 08:17:44)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