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世界十大博物馆--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

(2013-04-23 10:23:41)
标签:

世界十大博物馆--日本

世界十大博物馆 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是于明治中叶时期建造的法式文艺复兴风格的博物馆。京都国立博物馆占地102,623平方米,是日本明治中叶时期建造的法式文艺复兴风格的博物馆。明治初年,在欧化主义和“排佛弃释”的浪潮中,轻视、破坏文物之风盛行。为了保护那些神社和寺庙中的文物免遭破坏,1889年,当时的宫内省决定在京都设立博物馆,于1897年建成开放。京都国立博物馆的馆藏品偏重于11世纪到14世纪的平安朝到室町幕府时期。以日本古代美术作品为中心,分成考古、石器、陶器、绘画、书法、生活用具与刀剑等不同主题的展示室。此外,还收藏了亚洲古代工艺美术品共88800多件,其中包括了普贤菩萨像、松林图屏风、平治物语绘词和白氏诗卷等87件国宝。

点击查看下一张


  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是于明治中叶时期建造的法式文艺复兴风格的博物 馆。本馆(主楼)主要用于举办各种专题展览,是典型的欧洲巴洛克式建筑。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开馆于1897年,当时名称为帝国京都博物馆,1952年更名为京都博物馆。2001年又改制为独立行政法人。
  京都博物馆以千年之都京都为据点,推展文化财产的展示、保存、研究的工作,已成为一般民众认识文化财产的文化设施,今后期望能有更多的人加以利用。京都国立博物馆

历史沿革
  其前身为帝国京都博物馆,于1889年5月根据宫内省官制设立,1897年5月开馆,1900年6月改称京都帝室博物馆。1924年2月由帝室下赐京都市。1952年4月根据文物保护法修正案,改名京都国立博物馆,隶属文部省文化厅。该馆占地50377平方米,主要陈列场地有旧馆和新馆。新馆陈列日本及中国和朝鲜的考古、陶瓷、 雕塑、绘画、书法、染织、漆器、金器等,旧馆常举办国际展览和特别展览。 京都国立博物馆

  截至1985年3月底,馆藏美术品3975件,京都附近神社、佛寺及私人寄存的美术品5593件,共9568件;其中国宝89件,还藏有各种图书34527本,各种照片底版74424张。

藏品特点
  京都国立博物馆的馆藏品偏重于11世纪到14世纪的平安朝到室町幕府时期。以日本古代美术作品为中心,分成考古、石器、陶器、绘画、书法、生活用具与刀剑等不同主题的展示室。此外,还收藏了亚洲古代工艺美术品共88800多件,其中包括了普贤菩萨像、松林图屏风、平治物语绘词和白氏诗卷等87件国宝。

主要用途
  京都国立博物馆本馆(主楼)主要用于举办各种专题展览,是典型的欧洲巴洛克式建筑。

建筑特点
  京都国立博物馆红砖白柱的造型,屋顶的部份又融合了佛教与和风的建筑风味,是极为特殊的“和洋”折衷式建筑。建筑前有大大的喷水池,整个画面就像是画家笔下的画面般耀眼。 京都国立博物馆

  躲在京都国立博物馆后面的庭院里,有一间小小的日式茶室“堪庵”。古朴到近乎简陋的小木屋,简单朴实的内部陈设,面对一个用石头假山借景的山水庭院,坐在屋檐下望着院子里,红叶与金黄的银杏衬着翠绿的柏,风吹过的瞬间落下交杂着金色与红色的雨。

历史价值
  具有100年历史的“京博”,其建筑物本身就是文物。可以说是“京博”象征的“主楼”是由宫内省内匠寮工程师片山东熊设计而成的,他主持设计了东京迎宾馆。“京博”为红砖、青铜屋顶的印象派风格融合明治风格的西式建筑,正门、卖票处、袖屏同时被指定为重要的文物。目前主要举办特别展、共同主办展等。 这里收藏有代表日本美的壮丽夺目的珍藏品——国宝、重要文物900余件。收藏品包括5500件馆藏品和神社、寺院移交的5900件寄存品,共约11000件。其中,国宝100余件,重要文物也超过800件。“新馆”中,将这些重要文物分为考古、陶瓷、雕刻、绘画、字迹、染织、涂漆工艺、金属工艺品展出。京都国立博物馆

  尤其是京都作为皇都时代的古典美术作品中,许多收藏品值得一看。雪舟的《天桥立图》(国宝)以及室町时代随着禅宗的传播而兴盛起来的水墨画,以清一色的描绘同时烘托出全部色彩。水墨画以其简练的美感、扣人心弦的表现手法等与禅宗相通的魅力吸引着前来观赏的人们。另外,表现从桃山时代至江户时代迎来全盛时期的屏风画和隔扇画的大画面绘画,以日本固有的绚丽夺目的装饰美而闻名。琳风画派的鼻祖——啥屋宗达和尾形光琳的作品,在其标新立异的构思和大胆创新的构图方面别有风范,时至今日还影响着日本的画家。

  由于京都国立博物馆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1969年被列为日本的国家重要文物,博物馆担当起对千年古老京都及分布在周围地区的各类文物的保京都国立博物馆的馆藏品偏重于11世纪到14世纪的平安朝到室町幕府时期。以日本古代美术作品为中心,分成考古、石器、陶器、绘画、书法、生活用具与刀剑等不同主题的展示室。此外,还收藏了亚洲古代工艺美术品共88800多件,其中包括了普贤菩萨像、松林图屏风、平治物语绘词和白氏诗卷等87件国宝。存、展示和开展研究活动的任务。

文物保护
  该所创立于1980年,是日本国家文物保护行政机构。按照日本文物管理法规的要求,各收藏文物的单位没有修理文物的权利,所有文物的修理,要送到相关机构。 京都国

立博物馆有资格对国家及地方公共团体所属文物、国家及地方公共团体指定的文物等进行修复、保护和摹绘复制等。举一个例子,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关系。

  比如就文物保护而言,某些没有保护条件(所谓“没有保护条件”也有明确的定义,达不到要求的单位,必须将文物送博物馆保存)的单位,必须将自己所拥有的重要文物送到京都国立博物馆保存,博物馆方面不得随意使用、参观、出版等,如果有人要参观这件文物,必须首先向博物馆方面提出申请,博物馆方面再向原收藏单位提出申请,得到同意后,在原收藏单位监护人员在场的情况下,才可以参观、研究等等。

  有作为帝国京都博物馆被明治30年(1897年)开设了的100年以上东西历史的国立的博物馆。京都传来了的美术作品和文物及日本和把东洋的古美术品和埋葬文物等做为中心夸耀1万分(件)以上东西收藏品。

  同时,明治时代被建设了的本馆,由于由于亲自动手许多皇太子皇宫(赤坂行宫)等的宫廷建筑的建筑师片山东熊的设计的东西,被指定与正门和袖子墙等一起为重要珍贵文化遗产。

科学创新
  高清晰度电视、美术讲座、解说片等。为进一步缩短人与美术的距离,这里常常以崭新的尝试,引导着博物馆的潮流。“京博”引以自豪的不仅仅是收藏品。这里还定期出版学术性刊物,每年对近畿地区的神社、寺院等文物进行调查。同时还设立了文物保存修理设施和京都文化资料研究中心等,充实作为研究机关的设施。

  早在1992年这里就开始使用高清晰度电视来介绍、解说本馆的收藏品,使更多的人观赏到很难经常展出的无以数计的艺术作品。迄今为止,这里制作了《京都国立博物馆馆藏的名作》、《平安时代的绘画》、《镰仓时代的绘画》等26种原版软件,通过这些资料重点介绍国宝、重要文物等名作。

  若能够轻轻松松地接近珍贵的文物,自然会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另外,由于高清晰度电视能够给出用肉眼看不清部分的特写镜头,因而也有助于研究人员进行作品研究。这里也规定出每月有二个免费参观日,举办由文艺工作者参加的与美术有关的讲座,并且每月发行一次由中、小学生担当解说员的展品解说片“博物馆词典”等等。

  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更进一步感受到文物就在自己的身边,京都国立博物馆一直在别出心裁地进行新的尝试,以引导博物馆的潮流。今后京都国立博物馆仍将时刻注视这一动向。

 

本文由 http://www.qqywf.com 提供,原文地址:http://www.qqywf.com/view/b_5891158.html

日本藏中国十大国宝

十:《菩萨处胎经》五贴
等级:国宝
价值:人间传世最古老的写经
年代:西魏大统十六年(550年)
质地:纸
流入日本时间:古代(唐代)
收藏地:京都知恩院

日本藏中国十大国宝(原创)

这卷经书来头极大,它是人世间手手相传的最古老的经卷,而且可能也是世上仅存的西魏墨迹,价值无可估量。此卷为西魏大统十六年陶仵虎写造,字大如豆,书法为北碑一派,笔意自如,全无石刻方拙之态,其超凡入圣之处,实有不可思议之妙。这个宝贝我见过一次,是在京都国立博物馆的敦煌国际大展上,当时俄罗斯将其掠夺的敦煌写经一举展出,但是都是考古所出,多有残破。日方展出了几件唐朝时候流入日本的写经,精美至极,特别是这份菩萨处胎经,完全就是压场的宝物,精美的纸张,稳健的笔意,一看就是难得一见的神品。


九:李迪《红白芙蓉图》
等级:国宝
价值:宋代花鸟画第一名作
年代:南宋,1197年
质地:绢
流入日本时间:近代
收藏地:东京国立博物馆

日本藏中国十大国宝(原创)

日本藏中国十大国宝(原创)
举世公认的南宋院体花鸟画的最高水平之作。一幅为红芙蓉,一幅为白芙蓉,线描有五代黄筌一派画风的精神,红芙蓉相对画的更好一些。两幅画都在画面的左上部题款:“庆元丁巳岁李迪画”,可知是北宋末南宋初期的画家李迪的作品。这两幅画原来是圆明园的秘藏,后来流落海外,先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八:《无准师范像》
等级:国宝
价值:宋代人物画代表作
年代:南宋,1238年
质地:纸
流入日本时间:古代(南宋)
收藏地:京都东福寺

日本藏中国十大国宝(原创)
禅师的肖像画,在日本人称为顶相。唐宋禅宗的很多门派在中国都衰落了,但是在日本却一直流传了下来,于是宋代的禅宗艺术品大多也保存在日本。禅门的肖像画主要是师傅给弟子的,上面有题字,证明师承。无准师范是宋理宗的国师,径山寺主持,南宋佛门的领袖,这幅肖像画特别重视面部的表情细节,不经意的传达了禅师智慧风趣的风范,是宋代肖像画的代表作,而且明清以前的人物肖像画,也无一幅能出其右。

 

七:猛虎食人卣
等级:无
价值:商周青铜器精品
年代:商晚期
质地:青铜
流入日本时间:近代
收藏地:京都泉屋博古馆

日本藏中国十大国宝(原创)

虎食人卣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珍品,也是日本藏中国青铜器中最重要的两件之一(另一件为永青文库的狩猎纹铜镜),通高35.7厘米,造型取踞虎与人相抱的姿态,立意奇特。它和许多出土于湖南的商代后期的青铜器一样,纹饰繁缛,以人兽为主题,表现怪异的思想。这件作品究竟是要表现老虎吃人的凶猛,还是人兽和谐的天人合一,历来说法不一,但可以确定的是,商代青铜器中很少有比这件更奇异复杂的了。


六:牧溪法师《观音猿鹤图》
等级:国宝
价值:宋代禅宗画代表作
年代:南宋
质地:绢
流入日本时间:古代
收藏地:京都大德寺

日本藏中国十大国宝(原创)

日本藏中国十大国宝(原创)

日本藏中国十大国宝(原创)
这套图画三幅一组,是宋代禅宗画的极品,藏于京都大德寺,每年十月的第二个周日展出一次。牧溪是南宋四川人,曾因反对贾似道而遭通缉。此人画法极具禅意,每幅画皆随笔点墨而成,意思简当,不费装缀。最经典的《烟寺晚钟图》,就是几笔点就,简直就是神来之作。这组观音猿鹤图是著名的禅门公案图,这除了观音之外,猿鹤的含义根本无从得知,特别是那只母猿,怀抱幼崽,情同人类,却又茫然直视,不知何解,仿佛画家用画笔画出了一幅充满禅机的问卷,让世人回答。


五:王羲之《丧乱贴》
等级:御物
价值:最接近书圣原本的摹本
年代:唐
质地:纸
流入日本时间:古代(唐代)
收藏地:宫内厅

日本藏中国十大国宝(原创)
唐模本《丧乱帖》,这可是被认为最接近于王羲之真迹的唐模本了,相传是鉴真大师东渡时候带到日本的。要不是它与《二谢帖》和《得示帖》连成一纸,根本就会被当成是书圣唯一的传世真迹。此贴为硬黄响拓,双钩廓填,白麻纸墨迹,笔法精妙,字体跌宕起伏,完全表达了书圣写字时“追惟酷甚”的心境,是晋唐书法中的极品,完全可以和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快雪时晴帖》和故宫的秘宝《神龙兰亭序》并驾齐驱,价值无可估量。

 

四:《潇湘卧游图》
等级:国宝
价值:南宋山水画第一神作
年代:南宋
质地:纸
流入日本时间:近代
收藏地:东京国立博物馆

日本藏中国十大国宝(原创)

日本藏中国十大国宝(原创)

日本藏中国十大国宝(原创)

南宋李氏《潇湘卧游图卷》,为与李公麟同乡的李姓画家所作。相传为南宋的云谷禅师云游四海之后,隐居于浙江吴兴的金斗山中。他不无遗憾地想到自己尚未踏足的潇湘山水,于是请一位姓李的画家替他绘出潇湘美景,将画挂于房中,躺在床榻之上,就能欣赏美景,故为潇湘卧游。这幅画是乾隆皇帝最喜爱的山水画,整幅长卷淡墨皴染一气呵成,不施勾勒,不露笔痕。大片的留白,朦胧的山水,山色空蒙,水到天际,大气磅礴,让观者一时笔法墨意尽忘,完全沉浸在画家营造出来的那片广阔的境界之中,恍惚有神游天外的感觉,完全就是个神品。当年这幅画的价值甚至在《溪山行旅图》和《富春山居图》之上,清末为日本收藏家菊池惺堂所得。1923年东京大地震,菊池家仓库着火,老头子冒着生命危险,从里面把最珍贵的《潇湘卧游图》和《寒食帖》抢救出来,于是两幅长卷上都留有一点火痕,现在后者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三:汉倭奴国王金印
等级:国宝
价值:日本朝贡史上的最珍贵实物
年代:东汉建武中元二年(57年)
质地:黄金
流入日本时间:古代(东汉)
收藏地:福冈市博物馆

日本藏中国十大国宝(原创)

《后汉书·光武帝本纪》和《后汉书·东夷传》中记“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赐以印缓。”这枚金印后来不知所踪,直到1784年,才在九州的福冈,由名叫秀治和喜平的二位佃农,在耕作挖沟时偶然发现。金印印面正方形,边长2.3厘米,印台高约0.9厘米,台上附蛇形钮,通体高约2.2厘米,上面刻有“汉委奴国王”字样,清晰的说明了倭国是汉朝的附属,是中日外交史上最珍贵的文物。


二:曜变天目茶碗
等级:国宝
价值:传世孤品
年代:南宋
质地:陶瓷
流入日本时间:古代
收藏地:东京静嘉堂文库

日本藏中国十大国宝(原创)

日本藏中国十大国宝(原创)

这是一个神异的文物,其实就单品而论,它完全可以排到第一的。这个茶碗是宋代黑釉的建盏(福建建阳窑),是宋人斗茶用的,但是这个样子的,莫说举世无双,就连考古发现的大量瓷片中,也没发现任何一个类似的。我曾经见过这个宝贝,当时它被单独陈列,底座不断旋转,在一片漆黑中,一个个光圈闪耀着妖异的光芒,而且随着光线角度的不同,光环的颜色会变幻不定,看着就让人敬畏莫名,完全不像是人间烧出来的瓷器。日本人形容这个碗,都是用“碗中宇宙”这种词,说里面仿佛是深夜海边看到的星空,高深莫测。这种曜变天目碗据说有两只,流传到日本之后,立马就都成了王公贵族争相追捧的宝物,其中一只被织田信长所得,毁于本能寺之变,剩下一只是德川家康传下来的秘宝,后来被三代将军家光赐给了春日局(有兴趣的可以去查查这些人的来头,都是日本史上最出名的人物了)。这个碗在明治年间被三菱总裁岩崎小弥太所得,但是他说,这是天下的名器,不是我配用的,所以一生都没用它喝过茶。

 

一:螺钿紫檀五弦琵琶
等级:御物
价值:传世孤品
年代:唐
质地:镶嵌乐器
流入日本时间:古代(唐)
收藏地:宫内厅正仓院北院

日本藏中国十大国宝(原创)

这个琵琶是不折不扣的神品,琵琶一般都是四弦,而这个是传世唯一一个五弦的琵琶,我听方锦龙弹过一回,完全就是人间乐器中的奇迹,它不光可以当琵琶弹,还能当吉他,三弦琴,甚至冬不拉。而且这个乐器极度华丽,唐代的螺钿镶嵌技巧被它发挥到了极致,世界上现存的能表现大唐盛世繁华的文物,最典型的大概就是这件了。这件乐器是日本圣武天皇的收藏,他死后,生前用过的宝物都被藏在了奈良东大寺的正仓院里,一千多年无人惊扰,仓库里面留下了不知道多少奇珍异宝,光是极品乐器就有四五件之多,而这件是其中的第一名品,是日本皇家收藏的最珍贵的宝物。


BTW,篇幅所限,只能加十个,除了这些之外,日本还保留着很多珍贵的中国文物,好比藤井有邻馆的《幽竹枯槎图》,大阪东洋陶瓷美术馆的油滴天目碗,永青文库的《金银错狩猎文镜》,还有《桃鸠图》、《十六罗汉图》等,都是罕见的国宝,如果有机会去日本,一定不要错过。

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的藏涿州遼代石幢

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的藏涿州遼代石幢

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的藏涿州遼代石幢

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的藏涿州遼代石幢

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的藏涿州遼代石幢

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的藏涿州遼代石幢

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的藏涿州遼代石幢

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的藏涿州遼代石幢

此幢原在河北涿州,現藏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通高5.4米,遼大康十年,1084年,幢身和幢座均為八面,雙層臺座,束腰部分也雕刻有伎樂天人,上下二層共十六身。

京都国立博物馆藏 平安时代佛画--恶鬼草纸图

【日本国宝佛画典藏】京都国立博物馆藏 <wbr><wbr>平安时代佛画--恶鬼草纸图



 

【日本国宝佛画典藏】京都国立博物馆藏 <wbr><wbr>平安时代佛画--恶鬼草纸图



 

【日本国宝佛画典藏】京都国立博物馆藏 <wbr><wbr>平安时代佛画--恶鬼草纸图



 

【日本国宝佛画典藏】京都国立博物馆藏 <wbr><wbr>平安时代佛画--恶鬼草纸图



 

【日本国宝佛画典藏】京都国立博物馆藏 <wbr><wbr>平安时代佛画--恶鬼草纸图



 

【日本国宝佛画典藏】京都国立博物馆藏 <wbr><wbr>平安时代佛画--恶鬼草纸图



 

【日本国宝佛画典藏】京都国立博物馆藏 <wbr><wbr>平安时代佛画--恶鬼草纸图



 

【日本国宝佛画典藏】京都国立博物馆藏 <wbr><wbr>平安时代佛画--恶鬼草纸图



 

【日本国宝佛画典藏】京都国立博物馆藏 <wbr><wbr>平安时代佛画--恶鬼草纸图



 

【日本国宝佛画典藏】京都国立博物馆藏 <wbr><wbr>平安时代佛画--恶鬼草纸图



 

【日本国宝佛画典藏】京都国立博物馆藏 <wbr><wbr>平安时代佛画--恶鬼草纸图



 

【日本国宝佛画典藏】京都国立博物馆藏 <wbr><wbr>平安时代佛画--恶鬼草纸图


 

 

【日本国宝佛画典藏】京都国立博物馆藏 <wbr><wbr>平安时代佛画--恶鬼草纸图



 

【日本国宝佛画典藏】京都国立博物馆藏 <wbr><wbr>平安时代佛画--恶鬼草纸图



 

【日本国宝佛画典藏】京都国立博物馆藏 <wbr><wbr>平安时代佛画--恶鬼草纸图



 

【日本国宝佛画典藏】京都国立博物馆藏 <wbr><wbr>平安时代佛画--恶鬼草纸图



 

【日本国宝佛画典藏】京都国立博物馆藏 <wbr><wbr>平安时代佛画--恶鬼草纸图



 

【日本国宝佛画典藏】京都国立博物馆藏 <wbr><wbr>平安时代佛画--恶鬼草纸图



 

【日本国宝佛画典藏】京都国立博物馆藏 <wbr><wbr>平安时代佛画--恶鬼草纸图



 

国宝  一卷   纵26.8厘米 横538.4厘米

京都国立博物馆  A甲229

 

本作是描绘“六道”中的饿鬼世界(六道指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等六个轮回的世界,而描绘六道世界的绘画称为六道绘)。平安时代后期末法思想盛行,人们对于六道的关心提高,本作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所产生。这件京都国立博物馆本汇集了关于救济饿鬼的故事。

 

第一及第二段是关于救济食水饿鬼的故事。第一段描写三十六饿鬼中的食水饿鬼受苦的场景。第二段述说透过后世人们的供养,堕入饿鬼道的人也能得到救济,画中描绘的是在盂兰盆节时向佛塔浇水的人们,生动地表现出寺院门前热闹的景象,也值得作为风俗画来欣赏。

 

第三及第四段根据《盂兰盆经》的记载,描绘出释迦的弟子目连为了拯救堕入饿鬼道的母亲,经由释迦指点救济的方法,而救出母亲的故事。

 

第五段所根据的经典不明,在半圆形的空间内以顺时针方向,采“异时同图”(指在同一个画面中描绘不同时间的数个场景)的画法描绘出苦于无法喝水的饿鬼,因为佛的慈悲脱离饿鬼的身形而得以喝水,并且往生佛土的故事。

 

第六段描述的是,阿难听到了口中不断吐火的焰口饿鬼的诉苦,于是向释迦请教救济饿鬼的咒文。而第七段描述的是,僧人经由阿难指点救济饿鬼的方法,开始施舍饿鬼的故事。

 

以上可知京博本〈饿鬼草纸〉每段所根据的经典不同,而在画风上也有差异。关于画面的构成,有将视点放在近处以人物为中心的段落,也有特别意识到空间开阔感的段落。关于景物描绘方面,相对于第二段生动的人物表现,第三及第四段的表现就显得用笔生硬,此外相对于第一段较粗的线描,第六段的线描就显得纤细。由此可知每段风格各不相同,推测可能有多数的画家参与本作品的制作。

 

根据中世的记录,后白河法皇(指入佛门的退位天皇)所创建的莲华王院(三十三间堂)的宝库中曾收有一批“六道绘”,京博本〈饿鬼草纸〉很可能是其中之一。

 

  资料来源: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

由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笔墨精神展说书画回流

宋徽宗《桃鸠图》 宋徽宗《桃鸠图》

  

  从2011年1月8日始,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笔墨精神——中国书画的世界”画展在这座千年古都展出。京都国立博物馆收藏的中国书画主要是日本朝日新闻社创始人上野理一的藏品,他的儿子上野精一在1961年将这些作品捐赠给了该馆。上野家的收藏主要以明清书画为主,其中,碑帖和书迹有76件,绘画87件,在这些作品中,被列入日本“国宝”名列的有10件,“重要文化财”有23件。这次展览就是为了纪念捐赠50周年而举办的。此次展览分为“典籍的世界”、“法帖的世界”、“文人的世界”和“收藏余光”几个部分,全面展示了收藏于该馆的中国书画。

  在京都这座千年古都的各个角落,珍藏了众多从12世纪初东传至日本的中国至宝,它们与这座古都同呼吸,共命运。在日本,除了京都国立博物馆、东京国立博物馆这些庋藏中国书画的重镇之外,日本的中国画庋藏蔚为壮观,形成了庞大的公私收藏机构,这些都是日本近千年收藏的结果。

  “古渡”与“今渡”高潮

  中国画在日本形成两次收藏热潮,最早是12世纪至16世纪,在这一时期,通过公私贸易船,以禅僧间的往来为主体的中日交流日益增进,中国的各种文物流传到了日本。其中对日本文化影响最大的要数宋元绘画。这时期传入日本的墨迹、绘画一般被称为“古渡品”。“古渡”绘画的核心是以马远、夏、刘松年、梁楷等画家为主的南宋画院诸名家的作品,以及在明清时期出现的类似宋元画的作品。另一部分是宋末元初禅僧画作以及大量禅师肖像画,现在,这一部分作品仅留存于日本。此外,由明州(今宁波)、杭州等地的职业画家制作的佛画,例如成套的“十王图”、罗汉图、“十牛图”和水墨观音等作品也是“古渡”绘画的一部分。除了来往僧人携带的途径之外,这些画作还经由宋元海上贸易的渠道辗转至日。

  “古渡品”不仅与其它时期流向日本的中国艺术品存在时间上的差距,文化价值也完全相异。正如米泽嘉圃教授所言,“这些作品不但决定了日本对中国文化的认识,而且还形成了日本自身文化的特质”。在此后的几个世纪,日本藏家极力寻求在这一系统下建立起来的中国画收藏系统,并在这一收藏基础上,发展出具有日本特色的收藏品和艺术品位。

  在16世纪至19世纪间,传入日本的中国画一直没有间断,海上贸易是最重要的手段,一些画商购买中国画至日本出售。那些被中国主流收藏排除在外,不符合传统文人鉴赏口味的作品在日本却获得了巨大的声誉和崇高的地位,非常畅销,博得日本藏家追随。比如,被视为“粗硬”、“狂狷”的明代“浙派”作品,不被重视的晚明时期“吴派”作品以及流通于市的职业画家作品,鉴赏和文化的差异使中日形成了不同的中国画收藏体系。

  20世纪初,中国遭受战乱,历经改朝换代之波折,大批中国书画通过各种途径流入日本,在日本被称为“今渡”艺术品,掀起了中国书画东传日本的第二次高潮。清宫流出的书画为日本收藏打开了另一扇门,活跃于京都的中国学者兼画商罗振玉在日本宣扬中国文人书画收藏传统,得到画商原田悟郎和中国史专家内藤湖南的关注,在日本引发中国文人画收藏,改变了日本收藏状况。资本雄厚的日本藏家开始意识到,他们收藏的中国画存在巨大的空白,开始整理、检视日本的收藏,学习并仿效了中国鉴藏传统,收集与中国藏家大体类同的画作。一批文人画作品在这一时期得以成为流入日本的藏品。阿部房次郎、上野理一、小川睦之辅、斋藤董盦、山本悌二郎、藤井善助、根津嘉一朗等人逐渐成为实力雄厚的中国书画大藏家。而从清宫流入日本的精品不乏有传为董源的《寒林重汀图》、李公麟的《五马图》、传李成所绘的《平林远树图》等重要作品。

  “二战”及之后,日本收藏的中国画也受到冲击,有的毁于战火动乱中,而因为日本经济萧条,文物价格大跌而流落到欧美各国的作品也为数不少。很多欧美藏家是从日本了解、介入中国古代书画,深受“日本趣味”和“日本化中国画”主导,开始在世界各地网罗中国书画。

  中国画异域落地生根

  尽管经历浩劫,藏于日本的中国书画仍旧数量可观。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处于高速成长期,文化实业随之上升,富裕起来的日本人考虑为所藏中国书画找到安稳的归宿,流落到日本的中国书画大多成为公私美术馆和博物馆的藏品。比如,阿部房次郎“爽籁馆”的全部藏品落户于大阪市立博物馆;根津美术馆是以日本实业家根津嘉一朗收集的艺术品为支撑建立的;东京国立博物馆的中国画藏品主要是上野精一捐赠的。此外,藤井有邻馆、澄怀堂文库、静嘉堂文库、大和文华馆、出光美术馆都有大量私人捐赠的中国书画……经过近半个多世纪的整理和完善,中国书画于日本各大美术机构落户安家。其中,众多作品被定为日本“文化财”、“重要文化财”和“国宝”。日本藏家在国际市场上购买各国艺术精品,建构起国际一流的世界级美术馆。

  另外,日本对流落海外的中国画进行了系统的整理、研究,构筑了领先世界的中国美术史理论体系,呈现出了极为全面的海外藏中国书画。铃木敬教授毕其一生,编撰了5卷本《中国绘画总合图录》,收录流落世界各地的中国画7000多件;户田祯佑、小川裕充在1999年—2000年期间主编《中国绘画总合图录》续编,这一浩繁的工程一直持续至今。

  目前,日本藏中国书画已经形成一定的数量和规模,但他们收藏的中国书画是有偏颇的,这些作品在传统中国文人的收藏之外,构筑了另一类收藏体系,使那一部分被文人收藏家排除在外的中国书画得以保存,二者形成了奇妙的互动,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书画的面貌,使我们能够从更为广泛的角度审视中国画。正如美国著名美术史家高居翰(James Cahill)所言:“我们应该对过去的中日鉴藏家表示由衷的感谢,因为不论身处何时何地,他们依照彼此差异悬殊的趣味和信条,为我们保存了如此丰富、品类各异的中国绘画。”

  中国书画在世界各地落地生根,客观上推动了中国书画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正如已故国学大师季羡林所说:“中国美术品到任何地方都不会变成外国的。中国美术品首先是中国的,其次才是全人类的文化瑰宝。”

  回流热潮与暗涌

  但是,近年来,由于主客观的原因,藏于日本私人之手的书画作品开始回流,频频出现在各大拍卖场上,取得高价,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日本藏中国书画之所以出现回流,一是因为日本经济不景气,导致艺术品市场降温。“二战”后,日本并没有形成像纽约、伦敦那样的世界性艺术品交易中心,市场消化能力有限。近年来,中国大陆对艺术品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各大拍卖公司积极在日本征集拍品,设立办事处和代理机构,为回流书画提供了价值提升的空间。

  另一方面,从日本藏家来说,从20世纪初到现在,日本的中国画收藏经历多次换代,虽然具有悠久的收藏传统,但目前日本的主力藏家与他们父辈收藏的喜好已经有所不同,而日本的住房形式和生活方式也发生改变,这些都导致书画的实用性和审美价值减弱,中国画收藏出现断代的现象。

  回流虽然是中国艺术品不可逆转的趋势,但是,目前从日本回流的中国书画中,伪作、赝品数量尤其多。这些伪作、赝品来源已久。在宋元时期,很多职业画家托名家之名,制造伪作,或者将类似的作品篡改作者,传至日本。明清时期,流行在品质上乘的无名画作上添写题款、钤盖印章,伪托宋元绘画,这些作品也有很多流落至日本。而日本藏家也将一部分日本画家仿宋元画的作品命名为宋元画作,很多作伪者趁虚而入,制作伪作。20世纪初流落到日本的书画中也掺杂了众多伪作赝品。

  古代书画不可再生、存世稀有,保证了其身价的稳定性,那些流存海外的古代书画精品的回流,满足了中国藏家对书画精品市场的需求。然而,大量著名的宋元绘画已经成为公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真正能够回流的精品并不多,仅占回流文物的5%至10%。而国内藏家的盲目性也导致海外回流文物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在回流热潮中,辨真别伪,客观理性地看待回流书画才是正确的态度。

 

这个西洋风格的建筑在古城京都显得十分别致,唯有院中的这两座佛塔提醒人们这不是在欧洲的某个国家。

点击查看下一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