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习俗

标签:
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习 |
http://image59.360doc.com/DownloadImg/2013/03/1111/30849153_2.jpg
农历二月初二,民间称这一天“龙抬头”,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昨日,记者采访时发现,二月二的民
农历二月初二是古代的“中和节”,“中和节”这个名字则始于唐贞元五年(公元789年)。当时,德宗皇帝李适下诏,废除正月晦日之节而建“中和节”。《礼记·中庸》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首诗反映了宋代二月二迎富的习俗。诗人说,正月晦日送穷的日子刚刚过去,又到了戴着花迎富的时候。因为“穷神”难以驱逐,许多人已对“送穷”没了兴趣;可一向渴求富裕的人又怎能回避“迎富”的风俗呢?贫困若是容易除去,人人都想除,富贵若可以求得,那我也去求。不过这些都是传之久远的风俗,我只是随大众去看看热闹罢了。
“迎富”的风俗在远古时代就已经产生了。唐人韩鄂在《岁华纪丽》中说:有巢氏时,有人要了个孩子带回家中养活,他家从此便大富起来。以后,人们便在这天到野外采摘蓬叶(蓬为多子植物,古人以“蓬”代“子”),向门前祭之,谓之“迎富”。而明人谢肇浙在《五杂俎》中则说:“秦俗以二月二日携鼓乐郊外,朝往暮回,谓之迎富。”他还解释其起源:相传有户人家生了个孩子,送给邻家抚养,邻家从此大富。这家人见此情景,又将孩子从邻家要了回来,要回这天正好是二月二日,从此人们便将这一天定为“迎富日”。
在山东,这个节日是春节后的一个重大节日,这天天明后,太阳未出前,习惯围仓,就是用草木灰围一个像盛粮食囤样子的图形,中间放上五谷杂粮,用砖压好,预示今年粮食大丰收,盼望有一个好的收成。用草木灰撒在墙根,念叨“一把灰,两把灰,蝎子蚰蜒死到堆”,传说这样小孩子在墙根玩耍,就是有这些害虫,也不会伤着孩子。
山东有吃炒豆子的习惯,这种炒豆子被当地人成为“料豆”,又称“蝎子爪”。其中,料豆,指黑豆、黄豆或花生等,一般煮熟或炒熟,也说料豆子。
这个星期三是个很有趣的日子,是公历的2013年3月13日。这么多数字“三”的重复不说,还是阴历的二月初二,传统节日二月二。
民谚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人们讨这个好口彩,纷纷在二月二这天去理发,把理发师忙得脚不沾地,从早到晚不得闲。
但,为什么会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呢?你知道吗?王浩骅认为,这种说法源于以下几个原因:
一、农耕社会对春雨的盼望
在农耕社会,风调雨顺是庄稼能有好收成的重要保证。春天及时下雨,利于春天的播种。
而在人们的心目中,龙不仅是祥瑞之物,更是行风布雨的主宰。“龙不抬头天不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农历二月正是仲春时节,阳气上升,大地复苏、草木萌动,农民开始准备春耕播种,非常需要天降甘霖。而二月初正处在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惊蛰”之间,既需要雨水,也可能降雨。
所以,人们就赋予二月二特殊的含义,希望通过各种活动让龙苏醒过来,开始履行它降雨的职责,并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二、惊蛰节气后万物复苏
阴历二月初二,正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前后。冬眠的生灵们,都会被惊蛰的春雷惊醒,龙也不例外,于是便抬头而起。
龙抬头意味着云兴雨作,而云兴雨作是万物生育的条件。中国传统文化中以龙为鳞虫之精,百虫之长,龙抬头则百虫出蜇。所以也就形成了二月二扶龙头、引青龙、剃龙头等说法,以及食龙须、龙子、龙鳞的习俗,还有停针、忌磨等禁忌。
三、天象的形状
天文学方面,对此则有另一种解释。
中国古代,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并以此作为判断季节的标准。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正好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其中的角宿恰恰就像龙角一样。在冬季,这苍龙七宿都隐没在地平线下,黄昏以后也看不见它们。
而每到阴历二月初,黄昏来临时,角宿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了。这时整个苍龙的身子还隐没在地平线以下,只是角宿初露,看起来好像龙抬起头一样,所以称之为“龙抬头”。
四、纪念玉龙脱困
相传,武则天当了女皇,玉帝认为乾坤颠倒,下令三年不许降雨以示惩罚。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偷偷下了一场大雨。
玉帝大怒,将不听话的玉龙压在大山下。旁立一碑: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百姓得知后,纷纷寻求解救玉龙的办法。有年二月初二人们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时突然想到,玉米就象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
玉龙看到了,就大喊:“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这情形,只好将玉龙放了,继续掌管天河。
从此以后,为了纪念玉龙脱困,就形成了二月二这天爆玉米花的习俗。并称之为“龙抬头”。
最近发表的 10 篇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