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星回顾

标签:
影星回顾杂谈 |
下面是一组当代的画意摄影:
绘画艺术永远是摄影艺术的灵感来源,后面这三幅作品都是对印象派德加的芭蕾舞系列的模仿。
寻访老影星
读完《老影星自述》(
赵士荟
编著
学林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7月30日)后,又接着读完《寻访老影星》(赵士荟
著
学林出版社;
第1版
2008年1月1日)。作者赵士荟是影迷,电影史学家,电影史料收藏家。他于1930年出生在上海,亲身经历了那个时代,后又亲自访问了好多老电影明星。读这些书主要是因为对二十世纪二、三、四十年代老上海的那种神秘感的好奇,那些电影明星经历了几十年岁月的淘洗,已经磨去了当时的那种热焰逼人的光芒,反而变成了温润的柔和的如古玉一般暖暖的,似乎被去除了杂质更显纯净,也许就是距离产生美吧!在我眼里,那些当年的俊男靓女要比现在的艳光四射的电影娱乐明星更具一种可亲近的美感。也许是年龄的关系,对于当今的那些明星感觉养眼是养眼(有时甚至是躁心,禁不住邪思涌动,但也许他们或她们想要追求的效果就是这样),但总是有那么一种遥远的距离感、隔膜感。就是因为这个,之前(7、8月份)或同时我相继购买(4、5月份)阅读了类似的书籍。如《老上海封面人物
》(张伟
编著,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8月1日)、《老电影明星私家相册(珍藏版)》(刘澍
编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5月1日)、《老上海的明星》、《老上海理发师》、《老上海的婚礼》、《老上海华洋婚恋》《老上海的洋人》(以上五种是一套,作者孙孟英
,上海辞书出版社在2010年5月到10月间出版)、《老月份牌》(明信片,上海画报出版社,2006年12月1日)。这些都是插图、照片很多的,对我来说是大饱眼福,基本上是抱着娱乐、看热闹八卦的心态阅读的。当然,阅读过程中也为相关人等的命运时而唏嘘叹息(如有很多女(也有男的,但女的居多)影星演艺、生活、爱情等各方面都频遭坎坷,甚至死于非命),时而欣慰庆幸(很多影星创造出动人的艺术形象或者收获了美满的家庭生活或者长寿到二十一世纪更老树新花),时而油然而生敬佩之心(很多人在险恶污浊的社会环境中坚持洁身自好,面对种种磨难不妥协,乐观对待,终于云开月明,花放新春)。再往前还读过《长恨歌》(王安忆
著,南海出版公司,2003年8月1日,正由于读了此书才引起上面新一轮阅读关于老电影明星的书)、《沪渎旧影》(张伟著,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07-01)、《迪昔辰光格上海》(陈子善著,南京师范大学,第1版,2005年9月1日)。
中国老一代影星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