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大班数学活动:交集及说课稿
(2014-09-18 13:58:40)
标签:
转载 |
大班数学活动:交集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交集的基本概念,知道两集合相交部分所摆放的物品必须同时具有两个集合的特征。
2、学习正确计数集合内物品的数量。
3、激发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愉悦情绪。
活动准备:呼啦圈两个、数字卡片若干
幼儿操作材料:组一:小动物图片若干,如:青蛙、乌龟、小猫、小猪、兔子、鱼、虾等;组二:红色的圆形、长方形、三角形,三种不同颜色的三角形若干;组三:水果图片若干,如:黄色的香蕉、柠檬、雪梨,有叶子的苹果、雪梨、葡萄若干。
活动过程:
一、
1、游戏:占地盘
玩法:请幼儿根据教师的指令站到相应的呼啦圈中,并请幼儿点数数量,比较数量的多少。
如:女孩子、男孩子各一个圈,或者长头发、短头发各一个圈等等。
二、引导幼儿讨论,引出交集的概念
1、游戏:圈玩具
玩法:红色玩具、三角形玩具、三角形红色玩具各一堆,请幼儿根据老师的指令将玩具圈出来。
2、
引导幼儿发现圈中有一个交叉的部分,让幼儿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这个交叉部分的物体有什么特征?
小结:交叉部分同时具有其他两个圈内物体的特征,即它符合左边圆圈中物体的特征也符合右边圆圈中物体的特征。
三、
1、出示操作卡片,操作表,请幼儿分类,相互说一说你是按什么分的?它们有一样的地方吗?谁可以住在交集里?为什么?并计数集合中物品的数量。
组一:红色的圆形、长方形、三角形,三种不同颜色的三角形、数字卡片若干
组二:小动物图片若干,如:青蛙、乌龟、小猫、小猪、兔子、鱼、虾等,数字卡片若干。
组三:水果图片若干,如:黄色的香蕉、柠檬、雪梨,有叶子苹果、雪梨、葡萄若干,数字卡片若干。
2、教师巡回指导,指导个别操作有误的幼儿。
附说课稿
本次活动的设计意图:
集合在数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它符合幼儿掌握初步数概念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孩子由小班对集合的笼统知觉到中班的感知集合及元素,发展到大班对集合的理解,都说明我们要将集合的教育渗透在整个幼儿数学教育中。但是交集的概念相对比较抽象,因此在此次的活动中,我们不教给孩子交集的术语,而是要让幼儿理解在两个集合重叠部分的物品同时具有两种特性,既符合一个集合中的要求也符合另外一个集合中的要求,这是此次活动的重点亦是难点。
此次活动的目标:1、初步感知交集的基本概念,知道两集合相交部分所摆放的物品必须同时具有两个集合的特征。(难点)2、学习正确计数集合内物品的数量(重点)。3、激发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愉悦情绪。这三个目标中蕴涵了概括归纳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主动探索精神的培养,体现了目标的综合性和层次性。
此次的活动准备:呼啦圈两个、数字卡片若干
幼儿操作材料:组一:小动物图片若干,如:青蛙、乌龟、小猫、小猪、兔子、鱼、虾等;组二:红色的圆形、长方形、三角形,三种不同颜色的三角形若干;组三:水果图片若干,如:黄色的香蕉、柠檬、雪梨,有叶子的苹果、雪梨、葡萄若干。
活动的流程,整个活动分为3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导入部分,由于集合的概念比较抽象,因此在导入部分我运用游戏来引起幼儿的兴趣。并让幼儿根据指令的站圈的方式进一步激发孩子参与的兴趣,同时让孩子复习集合的概念,对集合有新的认识,通过比较两个集合中多少的方法,计数集合中的数量。充分体现了激发幼儿的兴趣实行“做中学”的教学方法。
第二个环节:运用圈玩具的游戏,引导幼儿讨论,感知交集的概念。这个环节最主要是让幼儿发现交集的内物品的特征,并更加直观的建立集合、交集的概念,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小细节,用手指沿着绳子绕画后让幼儿数,这样做可以帮助幼儿形象地理解一个圈代表一个集合。
因此此环节充分运用了语言讨论法和总结归纳法。在数学教育中,讨论是一种常用的方法。通过不断的交流讨论,加上教师的帮助归纳,使幼儿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交集的概念。培养了幼儿的表达交流的能力。
第三个环节:这个环节中充分运用了尝试操作法和迁移法:通过分组的操作进一步让幼儿掌握集合、交集的概念,同时在操作中感知物体的不同属性,并根据属性特征进行分类组成集合,进行集合中的计数活动。进一步增强幼儿对交集的认识和理解,真实地得到知识经验。尝试过程中幼儿的尝试和教师的指导是互相依存、亲密联系的。也充分体现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完成操作中体现经验迁移的过程。让幼儿感兴趣的参与的过程中,学会迁移,掌握知识,发展抽象思维。
总的来说,整个活动的环节设置能够有的放矢,层层递进,注重幼儿在不断地游戏、操作中掌握数学知识。帮助幼儿对所学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深化,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