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中的结果性目标和过程性目标的表述
(2013-12-19 11:03:31)
标签:
教育 |
《标准》修改稿使用“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术语表述学习活动结果目标的不同水平,使用“经历、体验、探索”等术语表述学习活动过程目标的不同程度。这些词的基本含义如下。
了解: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或者举例说明对象。
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了解自然数、整数,奇数和偶数,质(素)数和合数。
理解: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阐述此对象与相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 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理解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
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用于新的情境。
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简单图形的面积
经历: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感性认识。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体验: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主动认识或验证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
体验某些实物(如土豆等)体积的测量方法
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简单图形的面积
在知识技能层面,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强调了获取知识技能的过程同样是重要的课程目标;数学知识技能不仅仅包括客观性的数学事实,还强调了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性,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反映了他对数学的真实理解,形成于学生的自我数学活动过程之中,伴随着学生的数学学习而发展。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层面,数学活动过程也成为实现目标的主要途径。
其实,让学生经历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本身就有着多方面的意义:第一,它代表了对公民素质的新要求。为了适应未来社会,公民应具有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合作交流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必然需要在亲身实践中逐渐形成。第二,它代表了对数学的全面认识。数学不仅仅是客观知识的汇集,更是人们在实践形成的规则和惯例指导下共同进行数学化的一种创造性的、社会化的活动。第三,它代表了对教学过程的重新定位。学习活动是学生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学过程是数学化实践的一部分,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的一种富有挑战性的“再创造”。第四,它保障了课程目标的全面实现。不仅仅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必然需要学生亲身的实践和自我的体验,知识和技能的获得、理解和应用也离不开数学活动。从以上几点审视数学课程,知识的丰富的产生背景、生动的发现过程、多姿多彩的应用环境和表现方式,学生的积极思考、合作交流、自我反思等都将成为数学课程的自然组成部分。当然强调数学活动的重要性,并不排斥结果的重要性,二者是相辅相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