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吴亚萍教授课堂教学转型变革的策略研究

(2013-10-18 18:20:01)
标签:

教授

基础

小问题

杨晓青

两极

 

讲座时间:   2008.5.31               讲座地点: 卢教院阶梯教室 

主讲人:吴亚萍(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室)

主    题: 课堂教学转型变革的策略研究

 

一 课堂教学的现状反思

(一)课堂教学的四种“改革”状态

方法的改革:旧框架+方法技术=教师主导

形式的改革:旧框架+新元素=学生主动

加法的改革:情境+活动+技术+开放题

局部的改革:认识部分内化并转化为行为

——传统教学框架不变,学科知识立场

       末端的方法改革,表面形式化状态

 

(二)课堂教学的问题所在

教学点状的问题,缺乏知识整体的结构意识

教学演绎的问题,缺乏知识形成的过程意识

教学封闭的问题,缺乏师生互动的生成意识

本质问题:学生认识单一,思维被动,教学中人的因素突显不够,

教学的育人价值拓展不够

 

两个割裂现象:割裂知识整体,割裂来龙去脉

三种演绎现象:演绎教材知识,演绎教案程序,演绎例题格式

四大封闭现象:“小步子走”的现象,问题设计缺乏挑战力度

                        “替代思维”的现象,学生基础性资源的匮乏

                        “视而不见”的现象,教师捕捉资源意识缺乏

                        “盲目开放”的现象,教师点拨回应意识缺乏

 

(三) 现状背后的原因分析:

      对课堂教学变革前提性问题缺乏认识

     对教育的理解,什么是教育?

     对学科的重新认识,学科的内涵是什么?

     怎样在教育学的立场下把教育与学科进行融合?

     怎样通过教学促进人的发展?教学的展开逻辑?

 

课堂教学变革的思维方式比较简单

     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

     简单加法的思维方式

 

二 课堂教学的转型变革

    需要确立课堂教学的教育学立场

    需要凸显课堂教学中“人”的因素

    需要拓展课堂教学的“育人”价值

    需要探究体现新质的教学新形态

——课堂教学需要发生转型性的变革

(一)课堂教学变革研究的内容

教学观念:价值取向,培养目标

教学内容:选择依据,编排方式

教学设计:课型结构,基本原则

教学过程:师生角色,展开逻辑

教学评价:评课文化,反思重建

 

成人与成事:在成事中成人,用成人促成事

成事的路径:共通理论→个人内在理论→教学行为

成人的路径:实践扎根→土壤改良→内力形成

 

(二)课堂教学变革研究的立场

观念变革:从知识的教学到育人的教学——价值转换

          从局部的割裂到整体的综合——思维转换

内容变革:从机械教教材到灵活用教材——视角转换

                 从点状的教学到结构的教学——策略转换

设计变革:从抽象的学生到具体的学生——重心转换

                 从封闭的教学到开放的教学——方式转换

过程变革:从机械的执行到动态的调整——状态转换

                 从单向接着动到双向的互动——单位转换

评价变革:从示范性表演到问题的诊断——对象转换

                 从结果的评价到过程的评价——功能转换

 

(三)课堂教学变革研究新形态

三观十性:价值观,学生观,活动观

三层次价值观:共通价值,独特价值,具体价值

三大原则:全程规划,持续递进,日常渗透

三层次教学目标:总体目标,阶段目标,具体目标

三个结构加工策略,三个生命激活策略,三大内容组织策略

三放三收,三种生成(资源生成,过程生成,拓展生成)

三读:读学生,读教材,读自己

全程性三个等级的评价:设计,过程,反思

 

(四)课堂教学变革研究的成果:

叶澜:更新教育观念,创建面向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

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叶澜:重建课堂教学……………

李政涛:让学生享受汉语的美

吴亚萍:《小学数学教学新视野》

吴亚萍,王芳:《备课的变革》

卜玉华:英语教学的性质与育人价值

语文,数学,英语学科改革指导纲要

 

 

三 课堂教学变革思想和策略

(一)课堂教学变革的价值追求

知识是育人的资源,教学要促进人的生命成长,要培养主动发展的新人

变革思路:思想——策略——原则——方法——新习惯

                   

                  知识结构,整体规划,系统行为

变革路径:开发文本中育人价值,开发教学中育人资源

 

(二)课堂教学变革的策略选择

第一层次“表面理解”的几种状态

      有的教师把结构仅仅理解为教科书编排体系中

知识学习前后顺序之间的联系

       有的教师把结构理解为知识学习,掌握与运用之间的联系

       有的教师把结构理解为一个个知识点的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均匀分布

        有的教师把结构理解为一节课教学过程的前后顺序的联系

 

第二层次的“意义理解”

关于知识结构的学习,布鲁纳认为“掌握事物的结构,就是允许许多别的东西与它有意义地联系起来的方式去理解它。简单地说,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这种有意义联系的反映,也是一种结构关系的表现。

 

       教材知识的结构加工策略:以条状重组的方式对教材进行结构加工

                                                   以块状重组的方式对教材进行结构加工

                                                   以条块融通的方式对教材进行结构加工

       教材知识的生命激活策略:实现书本知识与社会现实生活的沟通

                                                   实现书本知识与学生个人经验的沟通

                                                   实现书本知识与学生生命实践的沟通

       教材知识的内容组织策略:长程两段策略,整体感悟策略,融合渗透策略

 

长程两段的教学原则:

教学结构:主要采用发现的方式,让学生从现实的问题中出发,充分地

体验,发现和建构,逐渐形成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与步骤结构。

这一阶段的教学时间可以适度放慢。

运用结构:主要让学生运用这一结构,主动地学习和拓展与结构类似的

相似的知识。由于学生已经能够掌握和灵活运用结构进行主动学习,这一阶段的教学时间适合以加速的方式进行。

 

整体感悟的教学原则:教学系统展开逻辑:整体——部分——整体

整体原则:是指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包摄性较广的,比较清晰和

稳定的引导性材料,它提供了帮助理解和记忆新知识的脚手架

分化原则:是指学生首先应学习最一般的,包摄性最广的观念,然后

根据具体细节对它们逐渐加以分化。或者说,教学中应先学习上位概念,然后在上位概念的同化之中学习下位概念。

(三)课堂教学的整体综合设计

1. 整体综合性设计的内涵

  强调包含性:每个环节是一节课的一个局部, 每节课是一个单元的一个局部

                       每个单元是一学年的一个局部,每个学年是整个学段的一个局部

  强调综合性:教学的各要素是教学整体的一部分,将各要素进行综合,形成不可剥离,相互锁定的整体

  强调有机性:不是简单做“加法”,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有机联系

 

2.整体综合性设计的原则

   一要“读学生”——了解学生前在状态,潜在状态和发展可能

   二要“读教材”——研究教材的育人价值

   三要确定具体目标——确定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具体目标”

   四要开放和弹性——关注学生差异,开放和弹性化的设计

 

3.整体综合性设计的体现

   设计改变一:新教学方案设计表

   设计改变二:各种资源开发和利用

   设计改变三:三放三收的过程设计

    “开放性”的设计:

在广度上的开放,教学需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同学生解决问题的不同状态包括正确的,错误的信息,都可以成为学生交流讨论的共享资源

在深度上的开放,教学更重要的是展现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而不仅仅是呈现学生解决问题的结果

    大问题的设计:大问题一,大问题二,大问题三

    重心下移的设计: 一是改变个别学生“替代思维”的现象

                                    二是改变学生思维表浅和定势的现象

                                    三是不同学生不同资源有生成的可能

    信息回收的设计: 一是改变“视而不见”的现象

                                    二是改变 “走过场”的现象

                                    三是改变“为开放而开放”的现象

                                   设计改变四:融练习于过程之中

 

(四)课堂教学的互动生成过程

1. 互动的不同形态

  缺乏互动的状态——不开放:问题封闭

小问题设计小步走,问题缺乏挑战力度,学生思维被动——假开放:表面开放

问题设计开放,但教学重心没有下放,资源生成不够丰富——白开放:盲目开放

问题设计开放,教学重心下放,但缺乏资源捕捉回收意识

局部互动的状态——半开放:回应无效

问题设计开放,有重心下放和信息回收,但回应反馈无效

真实互动的状态——真开放:回应有效

问题设计开放,有重心下放和信息回收,有效的回应反馈

2.什么是互动生成?

     互动生成的含义:是对课堂动态不确定性展开状态的刻划

     资源生成:因开放的教学而使学生生成基础资源

     过程生成:因资源的利用而使学生生成新的认识

     拓展生成:因拓展的延伸而使学生生成新的问题

 

展开逻辑:                         捕捉判断调整促进生成

↑                   

开放导入→学生资源生成→师生回应反馈→教学过程生成→开放延伸

                                     (新资源生成)

↑                

互动深化,促进教学

3.为什么互动生成?

互动生成的目的:扫除困难与障碍,丰富认识和体验,提升思维的层次

 互动生成的思想:体现对师生的生命尊重和人文关怀

                            只有在互动生成的环境中,才能实现师生真实的生命成长

 

4.怎样能互动生成?

  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ü      预设是生成的前提,生成是预设基础上的动态发展,是对预设的超越。

ü      如果没有目的指向的预设,那么课堂的生成可能是偶然的,盲目的是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的生成。要关注作为基础性前提的预设,但又不能拘泥于预设,努力在预设的基础上实现超越,促进生成。

       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ü        以“资源生成”为目的的“有向开放”

   开放导入是前提——生成基础性资源,资源捕捉是关键——作为互动性资源

   偏差:防范错误(小步走,步步设防,步步为营)

               回避错误(个别替代,视而不见)

               学生生病老师吃药(反复纠正,反复出错)

   错误也是教学的重要资源

   错误作为资源的特征要求:对问题的分析具有典型的意义

                                             对问题的分析具有反衬的意义

                                             对问题的分析具有生成的意义

ü      以促进“过程生成”为目的的“交互反馈”

当学生资源对全班学生有价值时,要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和体验

当学生有个性化和创造性见解时,要注意进行梳理并加以提炼和提升

当学生有说不明道不清出现混沌时,要及时帮助学生从混沌到清晰

ü      以“拓展生成”为目的的“开放延伸”

ü      以提升学生思维为核心的“互动生成”

第一层面,以“量”和“速度”的方式来体现

第二层面,以“质”的方式来体现

第三层面,以“结构化”的方式来体现

第四层面,以“学科化”的方式来体现 

 

                                                  杨晓青整理     2008-6-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