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幼儿园数学教育目标及各年龄阶段内容与要求
(2011-09-08 11:42:10)
(征求意见稿)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总目标
1、对周围环境中的数学现象敏感,有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主动性和独立性。
2、逐步积累有关物体的形状、数量以及空间、时间等方面的感性经验,获得一些粗浅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建构初步的数概念。
3、学习正确使用操作材料,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 能运用已有经验和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发展思维能力。
托班数学教育内容与要求
1、愿意参加数学游戏,能对自己感兴趣的材料进行摆弄。
2、感知并区分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对形状变化感兴趣。能指认红、黄、蓝三种颜色。
3、学习按物品的一维特征标记进行分类。(名称、颜色、形状、大小)。
4、感知“1和许多”。感知一个同名称的集合(实物)。
5、学习10以内的唱数。3以内的手口一致点数,并能运用实物进行3以内的按数取物。
6、在比较中认识物品的大小、多少。
7、感知上下、里外的空间方位,能区分白天和晚上。
8、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习按标记拿取、摆放操作材料。
小班数学教育内容与要求
1、乐意参加数学活动,喜欢摆弄、操作材料。
2、认识圆形、方形、三角形,并对生活环境中的形状发生兴趣和进行指认。能按形状进行配对、组合拼搭。
3、学习按物品的一维特征进行分类。
4、运用多种感官认识“1和许多”并了解其关系。感知个数在5以内集合中的每个元素。
5、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重叠、并放、连线)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感知并区分多、少和一样多。
6、学习按物体量的差异(大小、长短)或某一特征进行5个以内物体的排序,并能找出最大(长)或最小(短)的。
7、学习5以内的数数(实物、点子),能说出总数,并能手口一致地按数取物、按物取数,学习一些常用的量词。
8、学习以自身为中心区分上下、里外、前后的空间方位及早、晚的时间概念,知道早、晚有代表性情节的日常变化。
9、学习按要求拿取、摆放操作材料。有初步的规则意识。
10、学习用简单的语言表达。
中班数学教育内容与要求
1、能主动、专心地进行数学操作活动,并对自己的活动成果感兴趣。
2、认识长方形、梯形、椭圆形。能关注周围环境中物体形状、量的差异。
3、学习按物品的二维特征进行分类。
4、结合日常生活,会区分形成2—3个不同集合(元素个数在10以内),感知集合中的每个元素。
5、学习按量(粗细、高矮、厚薄、宽窄等)的差异进行7以内的正、逆排序;学习按特定的规律排序。
6、学习10以内的数数(顺着数、倒着数、目测数群)。形成数序,认识数字,理解数的实际意义(基数、序数)。
7、学习正确判断10以内的数量(不受物体大小和空间排列形式等外部因素的干扰)。
8、学习有条理的摆放、整理活动材料,尝试有简单规则的数学活动。
9、能在老师帮助下尝试讲述自己的操作活动过程和结果,乐意与同伴、老师交流,养成倾听的习惯。
大班数学教育内容与要求
1、认识几种常见的立体图形(正方体、球体、长方体、圆柱体);体验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2、学习按物体二~三维特征进行分类,并学习按标记进行逐级分类。
3、初步感知集合的交集、并集关系及包含关系。
4、能按物体量的差异和数量的不同进行10以内的正、逆排序。
5、学习10以内的单、双数,相邻数以及认识零。
6、学习10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体验总数与部分数之间的等量关系,部分数与部分数之间的互补和互换关系。
7、学习10以内数的加减,认识加号、减号,初步理解加法、减法的含义,初步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的技能,体验加减互逆关系。
8、学习二、四等分;感知守恒;学习自然测量。
9、学习区分左右(以自身和客体为中心)。
10、认识时钟,学会看整点、半点,学习看日历,知道年、月、星期的名称和顺序。
11、认识并尝试应用钱币。
12、能用语言表述操作活动过程和结果,并在老师的帮助下归纳、概括有关的数学经验。
13、运用轮流、适当等待、协商等方法与同伴进行数学游戏,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问题的讨论;
14、尝试从不同维度观察与思考问题;通过观察、比较、类推、迁移等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简单的问题。
1.小班
(1)学习按物体的某个特征进行分类。
(2)感知物体量的差异,学习按物体的某一特征进行排序。
(3)认识“1”和“许多”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4)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感知多、少和一样多。
(5)学习用手口一致地从左到右点数5以内的实物,并能说出总数;能按实物范例和指定的数目取出相应数量的物体,学习一些常用的量词。
(6)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
(7)初步理解早晨、晚上、白天、黑夜的含义,并学习正确运用这些词汇。
(8)学习区分和说出以自身为中心的上下方位;学习判断两个物体之间的上下关系,说出什么在上面,什么在下
(9)学习按照游戏规则进行活动,大胆回答问题;学习用语言表达操作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10)愿意参加数学活动,喜欢摆弄、操作数学活动材料,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习按要求拿取、摆放操作材料。
(11)在教师的指导下,熟悉周围环境中物体的形状和数量。
2.中班
(1)认识10以内的数字,理解数字的含义,会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
(2)学习目测数群;学习不受物体空间排列形式和物体大小等外部因素的干扰,正确判断10以内的数量;感知和体验10以内自然数列中相邻两个数的数差关系;学习10以内的序数。
(3)认识长方形、梯形、椭圆形。
(4)学习用各种几何体(如积木或积塑)进行拼搭和建造活动。
(5)学习概括物体(或图形)的两个特征;学习按物体的某一特征和数量进行分类。
(6)学习按物体量(高矮、粗细、厚薄等)的差异进行正逆排序;学习按一定的规则排列顺序。
(7)能听清楚老师讲的话,能按照要求进行活动,并学习按照要求检查自己的活动。
(8)能安静地倾听老师讲话,练习讲述自己的操作活动和过程。
(9)观察、比较、判断10以内的数量关系,逐步建立等量观念;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学习新的知识。
(10)初步理解昨天、今天、明天的含义,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学会正确运用这些时间词汇。
(11)学习区分和说出以自身为中心的前后方位,学习区分和说出物体之间的上下、前后位置关系,学习按指定方向运动。
(12)能根据各个小组的活动情况,确定自己去哪组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喜欢参加数学游戏。
(13)能主动地、专心地进行数学操作活动,并对自己的活动成果感兴趣;能注意和发现周围环境中物体量的差异、物体的形状以及它们在空间的位置等。
3.大班
(1)进一步按数群数数。
(2)学习10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体验总数与部分数之间的包含关系、部分数与部分数之间的互补关系和互换关系。
(3)学习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认识加号、减号,初步理解加法、减法的含义;会解答简单的加减应用题,感知 和体验加减互逆关系。
(4)学习按物体的两个以上特征或特性进行分类;学习按两个基本点特征在表格中摆放图形。
(5)按物体量的差异和数量不同进行10以内正、逆排序,初步体验序对之间的传递性、双重性及可逆性关系。
(6)认识几种常见的立体图形(如正方体、长方体、球体、圆柱体),能根据图形的形体特征进行分类;体验平面
(8)学习以自身和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会向左、向右方向运动;在日常生活中,能注意自己(或物体)在空间的位置和运动方向。
(9)能认识时钟,会看整点、半点,学会看日历,了解从星期一到星期日的名称和顺序;学习一些表示时间的词汇;在日常生活中,知道要珍惜时间。
(10)认识人民币,能说出它们的单位名称,知道它们的价值是不同的。
(11)能听清楚若干操作活动的规则,能按规则进行活动,并能按规则检查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能清楚地讲述操作活动过程和结果,并能参加较多小组的活动。
(12)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归纳、概括有关的数学经验;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观察与思考问题;能通过观察、比较、类推、迁移等方法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13)积极、主动地参加数学问题的讨论;学习有条理地摆放、整理活动材料。
(14)能与同伴友好地进行数学游戏;能采取轮流、适当等待、协商等办法协调与同伴的关系.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学内容
1、书写1—10
2、比较1和许多
3、“1”和“许多”的关系
4、多级分类
5、顺数和倒数
6、复习1和2,3和4的实际意义
7、2的分解组成
8、单双数(一)
9、2的加减法
10、按群计数
11、归类
12、大小和多少
13、复习5、6、7、8
14、相邻数(一)
15、认识<、>、=
16、3的分解组成
17、复习2、3的组成
18、3的加减法
19、复习2、3的加法
20、相邻数(二)
21、高和矮
22、复习9、10的实际意义
23、4的分解组成
24、复习4的分解组成
25、4的加减法
26、复习4的加法
27、复习3、4的减法
28、复习1—10
29、认识序数
30、宽窄和厚薄
31、认识“O”
32、按规律排序
33、5的分解组成
34、复习5的分解组成
35、5的加减法
36、复习5的加法
37、复习5的减法
38、轻重和粗细
39、1—50的计数
40、单双数(二)
41、复习5以内的加减法(—)(学前班教材——复习5以内的加减法)
42、复习5以内的加减法(二)
43、5以内的加法应用题
44、5以内减法应用题
45、复习5以内加减法应用题
46、正方形和长方形
47、圆形和椭圆形
48、三角形和梯形
49、趣味图形变换
50、看图编应用题
51、区分左右
52、球体圆柱体
53、日历
54、二等分、四等分
55、人民币
56、数字在生活中的运用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学任务安排
上学期:
1、认识数字1——3。
2、学习手口一致地从左到右点数3以内的实物,并说出总数;能按实物范例和指定的数目数出相应数量的物体。
3、认识“1”和“许多”,知道它们的关系。
4、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3以内两组物体的数量,感知多、少和一样多。
5、能用正确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大小、高矮。
6、从3个以内物体中找出并说出最大和最小的物体。
7、学习按物体的大小排序(3以内)。
8、会用物体的某一特征来配对。
下学期:
1、会顺数、接数1——10。
2、认识以自身或某物体为中心的上下位置。
3、认识以自身或某物体为中心的前后位置。
4、学习一些常用的量词,如:个、只、条等。
5、认识圆形,了解其特征,能找出生活中圆形的物体。
6、认识早、晚,有早晨、晚上、白天、黑夜的时间概念。
7、学习按物体的某一个特征进行分类,形成初步的集合概念。
8、学习按物体大小、长短、颜色的差异进行4以内物体的正排序。
(注:下面加横线的内容为教学重点,要求尽量让每个幼儿都掌握。)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学任务安排
1、认识数字4——6,学习顺数、接数1——20。
2、认识、理解“≠”“=”所表示的意思,会用符号表示两个集合之间的数量关系。
3、学习按某一特征(如高矮、粗细、厚薄、轻重)或物体的数量分类。
4、学习观察、比较、判断5以内的数量关系,逐步建立等量观念,从几个物体中找出等量的物体。
5、认识三角形、正方形,学习概括图形的两个特征,能找出生活中相应形状的物体。
6、学习比较长短、粗细、厚薄、轻重不同的物体。
下学期:
1、认识数字7——10,复习认识10以内的数字。
2、认识、理解 “>” “<”所表示的意思,学习用符号表示两个集合的数量关系,以及用符号表示10以内数量变化关系。
3、认识远近方位,会按指定的方向运动。
4、学习目测数群,能不受物体空间排列形式和物体大小等外部因素的干扰,正确判断10以内的数量,初步知道数的守恒关系。
5、感知和体验10以内自然数列中相邻两数的数差关系(即形成)。
6、学习按物体粗细、高矮等的差异进行6以内的正逆排序。
(注:下面加横线的内容为教学重点,要求尽量让每个幼儿都掌握。)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学任务安排
上学期:
1、学习10以内的序数、单双数和倒数,知道相邻数的关系和10以内自然数列和等差关系。
2、学习书写数字1——5。
3、认识“+” “-”,理解它们的含义。
4、学习5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体验总数与部分数之间的包含关系。
5、学习5以内的加减运算,能正确计算。
6、认识今天、明天、昨天。
7、认识长方形、梯形、椭圆形,学习概括图形的两个特征。
8、能按平面图形和边的数量正确辨认大小、颜色和摆放位置不同的图形(即形的守恒)。
9、认识时钟的钟面,区分时针与分针,学会看整点。
10、学习看日历,认识星期,一周有七天,以及它们的名称和顺序。
11、能按物体的差异和数量间的不同进行10以内正逆排序。
下学期:
1、学习书写数字6——10,练习顺数、接数1——50。
2、学习10以内的分解和组成,理解部分与部分数之间的互补关系和互换关系。
3、学习用数的组成知识进行10以内加减运算,掌握“加法交换律”。
4、学习听应用题列算式,并正确计算。
5、学习交集分类。在分类过程中初步理解类与子类,整体与部分关系,初步知道包含关系。
6、以自身为中心区分左右,会按指定的方向运动。
7、认识物体长度的守恒。
8、继续认识时钟,学会看半点。
9、学习自然测量。
10、认识人民币,正确辨认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注:下面加横线的内容为教学重点,要求尽量让每个幼儿都掌握。)
幼儿园数学教育目标及各年龄阶段内容与要求
(征求意见稿)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总目标
1、对周围环境中的数学现象敏感,有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主动性和独立性。
2、逐步积累有关物体的形状、数量以及空间、时间等方面的感性经验,获得一些粗浅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建构初步的数概念。
3、学习正确使用操作材料,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 能运用已有经验和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发展思维能力。
托班数学教育内容与要求
1、愿意参加数学游戏,能对自己感兴趣的材料进行摆弄。
2、感知并区分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对形状变化感兴趣。能指认红、黄、蓝三种颜色。
3、学习按物品的一维特征标记进行分类。(名称、颜色、形状、大小)。
4、感知“1和许多”。感知一个同名称的集合(实物)。
5、学习10以内的唱数。3以内的手口一致点数,并能运用实物进行3以内的按数取物。
6、在比较中认识物品的大小、多少。
7、感知上下、里外的空间方位,能区分白天和晚上。
8、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习按标记拿取、摆放操作材料。
小班数学教育内容与要求
1、乐意参加数学活动,喜欢摆弄、操作材料。
2、认识圆形、方形、三角形,并对生活环境中的形状发生兴趣和进行指认。能按形状进行配对、组合拼搭。
3、学习按物品的一维特征进行分类。
4、运用多种感官认识“1和许多”并了解其关系。感知个数在5以内集合中的每个元素。
5、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重叠、并放、连线)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感知并区分多、少和一样多。
6、学习按物体量的差异(大小、长短)或某一特征进行5个以内物体的排序,并能找出最大(长)或最小(短)的。
7、学习5以内的数数(实物、点子),能说出总数,并能手口一致地按数取物、按物取数,学习一些常用的量词。
8、学习以自身为中心区分上下、里外、前后的空间方位及早、晚的时间概念,知道早、晚有代表性情节的日常变化。
9、学习按要求拿取、摆放操作材料。有初步的规则意识。
10、学习用简单的语言表达。
中班数学教育内容与要求
1、能主动、专心地进行数学操作活动,并对自己的活动成果感兴趣。
2、认识长方形、梯形、椭圆形。能关注周围环境中物体形状、量的差异。
3、学习按物品的二维特征进行分类。
4、结合日常生活,会区分形成2—3个不同集合(元素个数在10以内),感知集合中的每个元素。
5、学习按量(粗细、高矮、厚薄、宽窄等)的差异进行7以内的正、逆排序;学习按特定的规律排序。
6、学习10以内的数数(顺着数、倒着数、目测数群)。形成数序,认识数字,理解数的实际意义(基数、序数)。
7、学习正确判断10以内的数量(不受物体大小和空间排列形式等外部因素的干扰)。
8、学习有条理的摆放、整理活动材料,尝试有简单规则的数学活动。
9、能在老师帮助下尝试讲述自己的操作活动过程和结果,乐意与同伴、老师交流,养成倾听的习惯。
大班数学教育内容与要求
1、认识几种常见的立体图形(正方体、球体、长方体、圆柱体);体验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2、学习按物体二~三维特征进行分类,并学习按标记进行逐级分类。
3、初步感知集合的交集、并集关系及包含关系。
4、能按物体量的差异和数量的不同进行10以内的正、逆排序。
5、学习10以内的单、双数,相邻数以及认识零。
6、学习10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体验总数与部分数之间的等量关系,部分数与部分数之间的互补和互换关系。
7、学习10以内数的加减,认识加号、减号,初步理解加法、减法的含义,初步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的技能,体验加减互逆关系。
8、学习二、四等分;感知守恒;学习自然测量。
9、学习区分左右(以自身和客体为中心)。
10、认识时钟,学会看整点、半点,学习看日历,知道年、月、星期的名称和顺序。
11、认识并尝试应用钱币。
12、能用语言表述操作活动过程和结果,并在老师的帮助下归纳、概括有关的数学经验。
13、运用轮流、适当等待、协商等方法与同伴进行数学游戏,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问题的讨论;
14、尝试从不同维度观察与思考问题;通过观察、比较、类推、迁移等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简单的问题。
1.小班
(1)学习按物体的某个特征进行分类。
(2)感知物体量的差异,学习按物体的某一特征进行排序。
(3)认识“1”和“许多”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4)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感知多、少和一样多。
(5)学习用手口一致地从左到右点数5以内的实物,并能说出总数;能按实物范例和指定的数目取出相应数量的物体,学习一些常用的量词。
(6)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
(7)初步理解早晨、晚上、白天、黑夜的含义,并学习正确运用这些词汇。
(8)学习区分和说出以自身为中心的上下方位;学习判断两个物体之间的上下关系,说出什么在上面,什么在下
(9)学习按照游戏规则进行活动,大胆回答问题;学习用语言表达操作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10)愿意参加数学活动,喜欢摆弄、操作数学活动材料,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习按要求拿取、摆放操作材料。
(11)在教师的指导下,熟悉周围环境中物体的形状和数量。
2.中班
(1)认识10以内的数字,理解数字的含义,会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
(2)学习目测数群;学习不受物体空间排列形式和物体大小等外部因素的干扰,正确判断10以内的数量;感知和体验10以内自然数列中相邻两个数的数差关系;学习10以内的序数。
(3)认识长方形、梯形、椭圆形。
(4)学习用各种几何体(如积木或积塑)进行拼搭和建造活动。
(5)学习概括物体(或图形)的两个特征;学习按物体的某一特征和数量进行分类。
(6)学习按物体量(高矮、粗细、厚薄等)的差异进行正逆排序;学习按一定的规则排列顺序。
(7)能听清楚老师讲的话,能按照要求进行活动,并学习按照要求检查自己的活动。
(8)能安静地倾听老师讲话,练习讲述自己的操作活动和过程。
(9)观察、比较、判断10以内的数量关系,逐步建立等量观念;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学习新的知识。
(10)初步理解昨天、今天、明天的含义,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学会正确运用这些时间词汇。
(11)学习区分和说出以自身为中心的前后方位,学习区分和说出物体之间的上下、前后位置关系,学习按指定方向运动。
(12)能根据各个小组的活动情况,确定自己去哪组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喜欢参加数学游戏。
(13)能主动地、专心地进行数学操作活动,并对自己的活动成果感兴趣;能注意和发现周围环境中物体量的差异、物体的形状以及它们在空间的位置等。
3.大班
(1)进一步按数群数数。
(2)学习10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体验总数与部分数之间的包含关系、部分数与部分数之间的互补关系和互换关系。
(3)学习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认识加号、减号,初步理解加法、减法的含义;会解答简单的加减应用题,感知 和体验加减互逆关系。
(4)学习按物体的两个以上特征或特性进行分类;学习按两个基本点特征在表格中摆放图形。
(5)按物体量的差异和数量不同进行10以内正、逆排序,初步体验序对之间的传递性、双重性及可逆性关系。
(6)认识几种常见的立体图形(如正方体、长方体、球体、圆柱体),能根据图形的形体特征进行分类;体验平面
(8)学习以自身和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会向左、向右方向运动;在日常生活中,能注意自己(或物体)在空间的位置和运动方向。
(9)能认识时钟,会看整点、半点,学会看日历,了解从星期一到星期日的名称和顺序;学习一些表示时间的词汇;在日常生活中,知道要珍惜时间。
(10)认识人民币,能说出它们的单位名称,知道它们的价值是不同的。
(11)能听清楚若干操作活动的规则,能按规则进行活动,并能按规则检查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能清楚地讲述操作活动过程和结果,并能参加较多小组的活动。
(12)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归纳、概括有关的数学经验;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观察与思考问题;能通过观察、比较、类推、迁移等方法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13)积极、主动地参加数学问题的讨论;学习有条理地摆放、整理活动材料。
(14)能与同伴友好地进行数学游戏;能采取轮流、适当等待、协商等办法协调与同伴的关系.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学内容
1、书写1—10
2、比较1和许多
3、“1”和“许多”的关系
4、多级分类
5、顺数和倒数
6、复习1和2,3和4的实际意义
7、2的分解组成
8、单双数(一)
9、2的加减法
10、按群计数
11、归类
12、大小和多少
13、复习5、6、7、8
14、相邻数(一)
15、认识<、>、=
16、3的分解组成
17、复习2、3的组成
18、3的加减法
19、复习2、3的加法
20、相邻数(二)
21、高和矮
22、复习9、10的实际意义
23、4的分解组成
24、复习4的分解组成
25、4的加减法
26、复习4的加法
27、复习3、4的减法
28、复习1—10
29、认识序数
30、宽窄和厚薄
31、认识“O”
32、按规律排序
33、5的分解组成
34、复习5的分解组成
35、5的加减法
36、复习5的加法
37、复习5的减法
38、轻重和粗细
39、1—50的计数
40、单双数(二)
41、复习5以内的加减法(—)(学前班教材——复习5以内的加减法)
42、复习5以内的加减法(二)
43、5以内的加法应用题
44、5以内减法应用题
45、复习5以内加减法应用题
46、正方形和长方形
47、圆形和椭圆形
48、三角形和梯形
49、趣味图形变换
50、看图编应用题
51、区分左右
52、球体圆柱体
53、日历
54、二等分、四等分
55、人民币
56、数字在生活中的运用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学任务安排
上学期:
1、认识数字1——3。
2、学习手口一致地从左到右点数3以内的实物,并说出总数;能按实物范例和指定的数目数出相应数量的物体。
3、认识“1”和“许多”,知道它们的关系。
4、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3以内两组物体的数量,感知多、少和一样多。
5、能用正确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大小、高矮。
6、从3个以内物体中找出并说出最大和最小的物体。
7、学习按物体的大小排序(3以内)。
8、会用物体的某一特征来配对。
下学期:
1、会顺数、接数1——10。
2、认识以自身或某物体为中心的上下位置。
3、认识以自身或某物体为中心的前后位置。
4、学习一些常用的量词,如:个、只、条等。
5、认识圆形,了解其特征,能找出生活中圆形的物体。
6、认识早、晚,有早晨、晚上、白天、黑夜的时间概念。
7、学习按物体的某一个特征进行分类,形成初步的集合概念。
8、学习按物体大小、长短、颜色的差异进行4以内物体的正排序。
(注:下面加横线的内容为教学重点,要求尽量让每个幼儿都掌握。)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学任务安排
1、认识数字4——6,学习顺数、接数1——20。
2、认识、理解“≠”“=”所表示的意思,会用符号表示两个集合之间的数量关系。
3、学习按某一特征(如高矮、粗细、厚薄、轻重)或物体的数量分类。
4、学习观察、比较、判断5以内的数量关系,逐步建立等量观念,从几个物体中找出等量的物体。
5、认识三角形、正方形,学习概括图形的两个特征,能找出生活中相应形状的物体。
6、学习比较长短、粗细、厚薄、轻重不同的物体。
下学期:
1、认识数字7——10,复习认识10以内的数字。
2、认识、理解 “>” “<”所表示的意思,学习用符号表示两个集合的数量关系,以及用符号表示10以内数量变化关系。
3、认识远近方位,会按指定的方向运动。
4、学习目测数群,能不受物体空间排列形式和物体大小等外部因素的干扰,正确判断10以内的数量,初步知道数的守恒关系。
5、感知和体验10以内自然数列中相邻两数的数差关系(即形成)。
6、学习按物体粗细、高矮等的差异进行6以内的正逆排序。
(注:下面加横线的内容为教学重点,要求尽量让每个幼儿都掌握。)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学任务安排
上学期:
1、学习10以内的序数、单双数和倒数,知道相邻数的关系和10以内自然数列和等差关系。
2、学习书写数字1——5。
3、认识“+” “-”,理解它们的含义。
4、学习5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体验总数与部分数之间的包含关系。
5、学习5以内的加减运算,能正确计算。
6、认识今天、明天、昨天。
7、认识长方形、梯形、椭圆形,学习概括图形的两个特征。
8、能按平面图形和边的数量正确辨认大小、颜色和摆放位置不同的图形(即形的守恒)。
9、认识时钟的钟面,区分时针与分针,学会看整点。
10、学习看日历,认识星期,一周有七天,以及它们的名称和顺序。
11、能按物体的差异和数量间的不同进行10以内正逆排序。
下学期:
1、学习书写数字6——10,练习顺数、接数1——50。
2、学习10以内的分解和组成,理解部分与部分数之间的互补关系和互换关系。
3、学习用数的组成知识进行10以内加减运算,掌握“加法交换律”。
4、学习听应用题列算式,并正确计算。
5、学习交集分类。在分类过程中初步理解类与子类,整体与部分关系,初步知道包含关系。
6、以自身为中心区分左右,会按指定的方向运动。
7、认识物体长度的守恒。
8、继续认识时钟,学会看半点。
9、学习自然测量。
10、认识人民币,正确辨认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注:下面加横线的内容为教学重点,要求尽量让每个幼儿都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