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散文文学欣赏教学活动组织
(2011-07-08 16:34:38)
标签:
欣赏春雨的色彩朗诵教学目标 |
幼儿散文文学欣赏教学活动组织
东山县教师进修学校幼研室
主
认知目标:即丰富幼儿词汇,发展幼儿语言,提高幼儿智力(注意、思维、想象、记忆)。如丰富词汇,不能仅停留在理解、记忆词汇的程度,要会组词造句。例:以“优美”一词为例,要让幼儿能用“优美”组成词组或说一句话,如“优美的歌声”。不但会说,而且会用,这种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丰富与发展。
情感与品德目标:即培养幼儿对幼儿文学作品的兴趣,体验作品中表达的情感,陶冶幼儿的性情和品格。
审美目标:即感受作品的意境美、语言美、培养幼儿对美的感受力、欣赏力、创造力。对美的感受、欣赏是创造美的基础,创造美是感受,欣赏美是发展。以古诗《咏鹅》为例:教师提问幼儿“你觉得这首诗中哪句最好听?为什么?”有的幼儿回答说:“曲项向天歌”最好听,把鹅叫说成唱歌让人觉得鹅叫的声音很美。”老师再请幼儿也说一句话,把别的动物叫说成唱歌。幼儿说出了很多很多,如“小鸟在空中唱歌,鱼儿在水中唱歌等。这就是在感受和欣赏美的基础上所创造出来的。
朗诵目标:即教给幼儿各种体裁幼儿文学作品的正确的朗诵方法。
例:语言活动“散文《春雨的色彩》”的活动一、
活动背景:春天万物复苏,到处呈现一片勃勃生机:柳树绿了;小草发芽了;各种颜色的花开了;……幼儿对于春天的到来也有着无限的雀跃和惊喜。我们幼儿园每年也会开展以“春天”为主题,各个领域相结合的教育活动,还会组织幼儿去春游,亲身体验春天的美好等。春雨的色彩这篇散文意境优美,语言生动活泼,富有童话色彩,很适合大班幼儿欣赏。
目标的确定:
1、认知目标:欣赏散文诗《春雨的色彩》,并理解散文内容,初步学习朗诵散文。
2、能力目标:初步提高幼儿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以及想象力,能用优美的语言描述春天的景色。
3、情感目标: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以及欣赏美的情趣。
三、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充分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幼儿文学欣赏教学应从三方面去准备。
(1)教师自身的准备。幼儿欣赏作品的效果取决于教师对作品的理解程度和朗诵水平的高低,所以教师必须熟读、背诵并深入分析作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方法,找出重点、难点.并确定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总之,要求幼儿理解、掌握的教师首先要理解、掌握。
(2)幼儿方面的准备。欣赏某一事物,必须要有对该事物最基本的认识作基础,否则就无法欣赏。认识丰富,欣赏也就深刻。如《秋天多美丽》,就必须以幼儿在常识课中认识过秋天作为基础,课前带幼儿秋游,寻找秋天,重点寻找与散文内容有关的景物,如落叶、流水、丰富的田埂。
(3)教学中所需的教具准备。这与其它课的准备一样,不再细说。
A 、环境创设,幼儿语言的获得依赖于环境,幼儿语言的发展是与环境并互作用的结果。如开展散文教学活动《阳光》时,(旧省编教材)由于幼儿注意力、观察力发展的年龄特点以及生活经验有限,面对阳光往往视而不见其现象,感觉不到其美之所在。所以,教师选择在阳光明媚的阳光下组织散文教学活动,活动过程中,还配以舒缓的轻音乐,展示视听结合的多媒体课件,孩子们很快就能投入到散文的意境当中。
B、知识的准备。如开展散文诗《云彩和风儿》教学活动时,教师可带幼儿观察天空的云,感知云、风的形状变化。
幼儿散文一般分为叙事散文《谁会脸红》和抒情散文,而教学上的导入则是千姿百态,如情境导入法,谈话导入法,图式导入法,开门见山法等等,对待不同的选材,所运用的导入方法当然也是不一样的,而且也不是孤立单一的。但是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导入要自然,在创设的情境下,自然地带领孩子进入优美的散文世界,不知不觉中,孩子的思绪就被你引到了散文活动的大门口。
谈话导入法:如《有趣的落叶》中,是这样导入:“请小朋友们告诉老师,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秋天有什么特征?(树叶掉了)树叶是怎么掉的?树叶有前有后地掉落,怎样说才好听呢?(慢慢地飘落)今天,老师要给小朋友们朗诵一篇有关落叶的散文------。这是典型的与幼儿作简短谈话的导入方式,整个环节简洁、自然、切题。在谈话过程中,老师始终以一种轻松优美的语调、语气来进行的,并且在轻松的谈话中很自然进入活动。
全体幼儿齐唱歌曲《秋叶儿》,引出课题。
师:小朋友,你们想知道这些美丽的秋叶儿都飘到哪里去了吗?
幼:飘到小河里。
幼:飘到马路上、飘到花园里。
幼:秋叶儿还会飘到房顶上。
幼:树叶飘到草地上
师:秋叶儿飘到的地方可真多,今天,老师要请你们来欣赏一首散文诗,题目叫《落叶》,听听看在这首散文诗里,这些美丽的秋叶都落到哪里去了,好吗?
图式导入法:〈微笑〉
《春雨的色彩》
2、提问导入:
我们刚才唱了什么?(春雨)你们见过春雨?春雨室什么样子的?好!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里的春雨吧。跟你们说的一样吗?播放课件场景“春雨沙沙”,幼儿观看后提问:
春雨是什么样子的?春雨落在地上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老师用诗歌的语言描述:你们说得真好!瞧!春雨多美啊,春雨像春姑娘纺出的线,轻轻地落到地上,沙沙沙,沙沙沙。
讲述故事:如在散文活动《小水塘》中,教师可以利用了散文中的主人公——小蚂蚁,就象为孩子们讲述故事一样,告诉孩子夜里下了一场小雨,一只小蚂蚁早起散步,遇到了一个小水塘,而围绕了这个小水塘发生了什么事?小水塘究竟是什么?孩子们一个个都进入了散文的情境里,非常感兴趣地要欣赏散文,于是老师就轻松自然的带领孩子们进入了这篇散文。
3、通过提问,初步了解. 这里的提问可以是以发散性问题为主,例如“你听到了什么?” 〈落叶〉师:散文诗听完了,散文诗说树叶都落到哪里去了?
“小蚂蚁早起散步时看见了什么,还遇到了谁?”“散文里都有谁?”等等,让幼儿对于散文做一个粗略的回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期间还可以出示你的教具,让幼儿在听觉体验上,再加入视觉体验,就象带领他们先在门口听见里面的声音,而后推开面前的那扇门,展现在他们眼前的豁然是散文里优美的风景。
4、配乐欣赏,体验美感。辅以直观教具,借助其它手段进一步欣赏使欣赏活动趋向深入。在幼儿已经对散文有了正确清晰的内容感知后,第二次的欣赏就可以配上适当的音乐背景。你可以选用已经事先配好音乐的朗诵磁带,也可以边放背景音乐老师边自己朗诵,让幼儿通过听觉体验散文的优美意境,而如何选择适合适当的背景音乐,对于整个散文欣赏活动也至关重要。除了能让孩子通过音乐体验散文的优美,而且也能通过音乐了解散文的基调。例如,散文《云彩和风儿》富有趣味,可是白云的变化多端,散文里生动优美的比喻,让我们选择了优美而抒情的配乐,孩子们一听就很快明白这是一篇基调缓慢的散文。
又如:以多媒体的方式进行授课。多媒体的最大特点是直观性,教学中教师把优美的散文绘制成色彩鲜艳的投影片,并录制成配乐散文录音,这种目有所见,耳有所闻的方法,能让幼儿带着愉悦、好奇之心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美妙意境之中。如开展散文《春雨的色彩》教学活动过程中,可配以舒缓的轻音乐,展示视听结合的多媒体课件,孩子们很快就能投入到散文的意境当中。
们说了一句什么话?③谁愿意来学学小蚂蚁说的话?通过问题幼儿对于小蚂蚁说过的话感知更深刻,非常愿意上来学说,并且还有幼儿能够加上自己所理解的语气和表情,情绪很投入。抓住这个契机还可以把这个环节进行升华,让幼儿个别或集体上来表演。
(散文教学的提问技巧)
平时让大班幼儿欣赏一些短小、精悍、内容生动,形象、意境优美的优秀散文诗,来激发大班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求知欲,-给幼儿以美的享受、思想感情的陶冶,提高大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在组织大班幼儿欣赏散文诗时,老师应非常注重提问方面的技巧,主要有五点:
1、多听少问
2、边听边问 我们讲究散文的整体美,并不是一定要完整欣赏后再提问。有的散文是几段体,有的散文有回环反复,还有的散文有悬念,这就比较适合教师边讲边听,幼儿边听边答。
(1)开头设问。如大班散文《秋天的雨》,我让幼儿欣赏前先提问:“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的,轻轻的,你还没注意,秋天的门,就悄悄地打开了。你听……”这样先提出问题,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欣赏,幼儿就更专注、更仔细,很快的把幼儿带入了散文的意境。
(2)中间设问。对带有悬念的散文,可在必要的段落中停下来,提出问题,激发幼儿兴趣和好奇心。如散文《风在哪里》,当念到“风在哪里”时,教师可以停下来问幼儿:“风在哪里?”“树上、花儿上、草儿上……”幼儿们仿佛进入了画面,与散文中的风儿一起同行。
(3)边讲边问。有篇幅较长的散文,为了让幼儿更好的理解,我就边讲边问,如散文《春雨的色彩》在朗诵到描绘小燕子的讲话、麻雀的话、黄莺的话。分别在其中插入三个大问题:①这是谁在说话?它眼中的春雨是什么颜色的?它是怎么说的呢?播放小燕子的讲话。②这又是谁在说话?它眼中的春雨是什么颜色的它又是怎么说的呢?播放麻雀的话。③又是谁在发表自己的看法呢?它又是怎么说的呢?播放小黄莺的话。④听了它们的话,春雨又是怎样表现的?⑤小鸟的眼睛里看到了那么多美丽的色彩。你们认为它们说的对吗?为什么?
的回答是零星的语句组合,然后我再用散文中优美的语句重复朗诵一遍,让幼儿在层层深入的欣赏中加深印象,享受优美画面,感受到散文诗中语言和文字所表现的韵味。这远比欣赏完全文再来一个全面提问要清晰,也便于幼儿回忆对比。
又例如小班散文《花篱笆》是一篇篇幅较长的散文,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欣赏了两遍是远远不够理解的,比较适合教师边讲边听,幼儿边听边答。于是就可以采用边讲边听,边听边答的形式来组织。
3、重复再问 到了大班仍有部分幼儿在欣赏散文过程中还不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还有部分幼儿不能专注地倾听他人讲述。为了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的做法就是提一个问题,多听几个幼儿回答。一般简单的问题,我们可以请2~3名幼儿,即使重复了也是一次语言训练,信心的锻炼;稍有复杂的问题,我们应多请几人,3~4名幼儿,听听他们相同或不同的回答,倾听他们对散文的感受和想法;举手的幼儿应先请他们,不举手的幼儿我们也要请;能力强的幼儿,可以挑些有难度的问题,能力弱的幼儿,我们选些简单的问题,这样有目的地安排问题,促进了幼儿认真倾听,大胆举手的积极性,帮助幼儿树立起信心,也让我得到更有价值的反馈
4、讨论设问 散文以丰富的想象﹑贴切的比喻、优秀的语言,蕴涵着作者某种思想感情倾向,为了使幼儿把握散文中跳荡着的思想感情脉络,我经常设计一些问题。如散文《杨树林》,作品通过描写杨树林春夏秋冬的景色变化和带给孩子们的趣味,从而表达了幼儿热爱杨树林,爱校园的淳朴挚热之情。教学时我组织幼儿讨论:你喜欢杨树林吗?为什么?你觉得杨树林怎样?幼儿们便纷纷发言,感情至深,觉得杨树林非常有趣,杨树林像位魔术师,变化无常,给他们带来了欢乐。春天的杨树林花可以玩耍,夏天可以在树荫下游戏,秋天采集着金黄的树叶,冬天可以在杨树林里打雪仗。如散文《蒲公英》,作品描写了蒲公英花朵凋谢后轻盈地飞扬在空中的美丽情景和带给孩子们的趣味,从而表达了幼儿喜欢蒲公英的情感。教学时我组织幼儿讨论:你为什么喜欢蒲公英?幼儿们都从不同角度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觉得蒲公英的黄色花朵漂亮,它的花朵凋谢后花托上会结出雪白的绒毛似的球,风一吹,绒毛会在天空飞扬,像雪花一样轻盈,给孩子们带来乐趣。通过这样的提问讨论,使幼儿体会感受到了散文里跳荡着的明快开朗且活泼有趣的情感基调,把握了这篇散文要传递给他们的信息。
5、创编提问 当欣赏散文的教学活动结束时,我们往往会引导幼儿理解体验作品,迁移作品经验,进而扩展想象和讲述。如散文《云彩和风儿》,教学活动结束时,我启发幼儿:“天上除了云彩和风儿还有什么你也觉得有趣,给你带来欢乐呢?请你也来编一段。”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幼儿是可以编出了云彩和太阳、云彩和月亮、云彩和星星等段落,个个编得非常认真,把天上云彩和太阳、云彩和月亮、云彩和星星等的景色和给幼儿带来的欢乐画面形象地勾勒出来了。如散文《我多想》,活动结束时我启发幼儿学习用“我多想……送给……让……”的句式来仿编散文,幼儿们都编得非常出色。如“我多想摘到天上的星星,送给地球上的每一个人,让整个世界变亮。”“我多想睡在荷花上做一个美梦,送给我的妈妈,能让她欣赏到动听的歌。”通过提问创编,使幼儿更好地理解了散文诗的结构句式,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6、分段欣赏,加深理解
这里的分段欣赏则视情况而定,短小简单的散文可不用分段欣赏,而是多几遍的完整欣赏。但是如果你认为散文里有一个地方的确很难让幼儿理解,你也可以进行分段理解。
如散文《小水塘》其实很短小简单,可是最后有一个“小脚印变成小水塘”自然现象需要幼儿理解,于是我采用了分段理解。事实证明这样的效果的确要好。而象散文《花篱笆》《画房子》等篇幅较长的散文就一定需要分段理解了,散文《花篱笆》从竹篱笆到绿篱笆,从绿篱笆到花篱笆;从篱笆里的小芽芽变成大西瓜;从篱笆门不能打开到老爷爷开门请大家吃西瓜……其中蕴涵了很多需要理解的内容。
7、教幼儿朗诵作品。 幼儿朗诵完全模仿教师,所以教师的范诵一定要准确生动。在教幼儿朗诵睦要讲清重音、停顿等,对重点词句、难理解的词句、难发的音要反复教学,及时纠正幼儿朗诵中的错误,提高幼儿的朗诵水平。
第一步:再次欣赏,完整体验。要求幼儿可以闭眼倾听作品,边欣赏边想象作品内容。 我们知道散文的意境是非常优美的,它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形散意不散”,在初步感受,理解,表演过后,再次完整的欣赏,那种感觉和初次欣赏截然不同。它不仅能够让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更投入的欣赏;还能让幼儿更深刻的感受到散文的完整美、意境美和语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