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姬从侠
姬从侠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348
  • 关注人气:67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提高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目标制定有效性策略研究实施方案

(2010-12-15 21:24:21)
标签:

教学目标

有效性

教育目的

 原创作者:陕艺幼姬从侠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的意义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标准。教学目标具体而精确地表达了教学过程结束时教师和幼儿共同完成的教学任务,由于它是预先设定的,故而也是衡量教学任务完成与否的标准。

语言教学活动是主阵地,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核心在教学活动。活动教学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攻坚难点。而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布鲁姆指出: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的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由此可见,教学目标是语言教学活动的核心,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灵魂,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的作用。它限定语言教学活动的运作,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对保证语言教学活动有效开展至关重要。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是语言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决定因素。制订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

﹙二﹚研究的背景

分析教师制定的活动目标:

1、目标琐碎零乱

【案例1语言教学阅读活动“家” 的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感知理解诗歌“家”的含义,学习用轻柔、优美的声音朗诵诗歌,能展开合理想像,学会模仿编诗,学会自编动作,体会成功感。

⑵过程与方法:根据图夹文诗歌的表现形式,尝试借助图片用书面的形式仿编诗歌,并认识汉字“家”。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孩子从“小家”到“大家”的感悟,体会、联系生活经历,初步感知“家”的概念、意义和作用,渗透爱动物、爱自然、爱祖国的教育。

分析:幼儿园《纲要》对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的目标为教师教学提供了一个可期待的、可量化的、可操作的标准。然而,这并不是说实现这样的目标,可以“毕其功于一节课”,可以“集诸目标之大成”于一节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根据教材的编排序列和幼儿语言认知活动的特点,做到有轻重缓急,有所为有所不为。案例中这位教师确定的课时教学目标可以说既全面又具体,但细细分析又觉得琐碎繁杂、主次不分、面面俱到,似乎有“人为割裂肢解”之嫌疑。教师果真依此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极有可能导致教学活动的浅尝辄止、无序零乱,效果只会“欲速则不达”。

2、效果期望过高

【案例2语言教学阅读活动“追呀追” 的教学目标

⑴通过观察图画,感受故事的幽默,喜欢阅读。

⑵学会观察图画的重点,找出一幅图的主要信息,理解故事的情节和含义。

⑶学习和掌握句型“我来帮你……”。

⑷能有感情的朗读读本,学习作品中的主要对话。

分析: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显然超越了幼儿的语言认知发展规律,有些拔苗助长的意愿,不符合纲要精神。如,“能有感情地朗读读本”这个目标,显然提得要求过高,这样做的结果是增大了教学容量,增加了幼儿的学习负担。

3、活动方式不明。

【案例3语言教学阅读活动“秋天的色彩”的教学目标

⑴看图感知秋天的主要特征,学习用“金灿灿”、“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等词语描述画面的主要内容。

⑵能根据自己已有经验,用绘画和讲述的形式体现秋天的色彩和主要特征。

⑶积极参与讲述,能耐心倾听同伴的讲述,逐步形成良好的习惯。

分析:案例中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的不足在于没有指明幼儿感知秋天色彩的的途径,对采用什么方法“让幼儿知道秋天的美丽”缺乏明确的表述,采用什么方法让幼儿比较秋天色彩的美没有明示。这样做,容易导致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随意性。

4、目标缺失,目的不明

【案例4语言教学阅读活动“秋天的色彩”的教学目标

⑴看图感知秋天的主要特征,学习用“金灿灿”、“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等词语描述画面的主要内容。

⑵能根据自己已有经验,用绘画和讲述的形式体现秋天的色彩和主要特征。

⑶积极参与讲述,能耐心倾听同伴的讲述,逐步形成良好的习惯。

分析:案例中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缺失了情感目标。从教师制定的目标可以看出教师是先选材,后有教学目标的。同时也可以看出,教师通过文本内容要给予幼儿什么情感的目的不明。没有揣摩透作者的写作意图

5目标太大、太笼统、缺乏可测性

【案例5语言教学讲述活动“我喜欢的区域角”的教学目标

⑴能感受与别人沟通的乐趣,积极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⑵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自由选择,积极参与活动。

⑶培养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学习与他人合作精神”。

分析:这个目标的制定只引用了语言教学的总目标,宏观地制定了一节课的目标。对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区分不清。目标层次混淆,简直是“清凉油”,哪次活动,哪个年龄段都适用。

6、目标角色的的主体和主导倒置

【案例6语言教学讲述活动“我喜欢的区域角”的教学目标

⑴能感受与别人沟通的乐趣,积极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⑵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自由选择,积极参与活动。

⑶培养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学习与他人合作精神。

分析:这次活动目标⑶培养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学习与他人合作精神。体现的是教师的主体作用,行为动词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幼儿,本末倒置,不明确目标表述的方法。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

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把教育目标分成三个领域:认知、情感和心因动作。布卢姆提出认知领域目标分类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指导教学结果的测量与评价。因为测量与评价必须参照教育目标,有了可以操作的水平不同的具体目标,测量与评价就有了可靠的标准。但由于该分类系统中未涉及到知识的本质,并未阐明知识和智慧技能是怎样习得的,所以用它来指导学习和教学是有困难的。
   
教育目标分类系统对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领域中的教育目标由低到高进行了划分,符合能力由简单向复杂发展的原则。
   
﹙二﹚马杰的行为目标

1962年,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思想,马杰提出行为目标的理论与技术。它的一般模式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模式。也就是说,它要求在目标中描述提供的条件(刺激)和学生应做出的反应(行为)。只要刺激和反应规定得具体、明确,则陈述的目标也就具体了。行为目标有时也称作业目标,指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陈述的目标。马杰提出,写得好的行为目标应具有三个要素:(1)说明通过教学后学生能做什么(或说什么)(2)规定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3)规定符合要求的作业标准。例如,语文教师在教学目标中说: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这是一个含糊的目标陈述,不可能给教学及其评价提供具体指导。通过运用马杰的行为目标的陈述标准,目标可以描述为:提供报上的一篇文章,学生能将文章中陈述事实与发表议论的句子分类,至少85%的句子分类正确。

由此例可见,行为目标的优点是它的清晰性,它清楚地告诉教师和学生,这里所指的分析能力的含义以及如何观察和测量这种能力。因此,行为目标强调学习之后的行为变化和变化的条件。在一个好的行为目标中实际上已蕴涵了学习结果的检测方式和评价标准。下面陈述的目标都符合行为目标的要求,而且这些目标只要稍加变化,就可以转化为学习结果的测验题。

﹙三﹚加涅的五成分式目标

为了使行为目标与内在的心理变化有一个可以观察到的对应关系,加涅进一步发展了行为目标的思想,提出了五成分式教学目标陈述技术。其方法是:在学习者运用目标能力的具体任务中,观察符合要求的行为。通过运用两个动词:一个是定义能力的,另一个是定义可观察的行为的,来对学习者的内在能力变化与外部行为表现进行界定。这五种成分分别是:代表学习结果类型的习得的能力动词、代表外部行为变化的行为动词、指明学习者行为操作内容的对象、规定执行行为所处环境的情境以及行为需要的工具、限制或特殊条件

﹙四﹚幼儿园《纲要》中的终极目标和语言领域的教育目标。

三、 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有效性”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幼儿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有儿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的唯一指标。有效是指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教学目标”是规定当教学完成时,有儿将能做些什么。目标应说明的是教学的结果,而不是教学的过程。

   幼儿园语言教学目标制定有效性研究”是对确立小、中、大年龄段语言

教学完成时幼儿将能够做些什么,及说明教学结果是什么的效果的研究。

四、国内外同一领域研究的现状

﹙一﹚国外同一领域研究的现状

戴维斯等人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把学习系统设计看成是一种改进教学的途径。他们在影响甚广的《教学系统设计 》一书中指出:良好的系统设计意味着精心把握需求与目标,对目标进行系统分析之后以确定达成目标的多种方法途径,然后开发某个系统以符合目标的要求,最后评估其业绩。

戴维斯提出了学习系统设计的三条基本原理,其原理一首先指向目标——在形成设计决定前应具体明确系统的目标和资源。系统方法的最主要特征之一是在提出解决方案之前先明确系统的需求。也就是说,在明确系统的具体目标“是什么”以及资源和约束条件“是什么”之前,设计者不可能提出“应怎样做的问题”。

马杰(1972)曾提出了对模糊的教学目标进行澄清的办法。所谓目标模糊主要是指用抽象的术语说明学生学习的内部状态,诸如“鉴赏”、“意识到”、“感受到”等等。这些术语看起来似乎像是目标,但是教师通常因为不知道如果学生达成这一目标他能做些什么,所以也就不清楚究竟指的是什么。

﹙二﹚国内同一领域研究的现状

1983年起,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就组织了一些单位,成立了初中平面几何学业成绩评定协作组,进行了初中平面几何的教学目标的研制与评价研究,这是我国借鉴国外教育目标分类学制定学科教学目标的发端。此后国外各种不同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派也被一一介绍到中国来。教学目标的分类研究也就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比如,著名教育改革家、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顾泠沅教授著书指出:“现代教学研究中,教学目标占据的地位日益重要,几乎成了全部教学活动的依据”

﹙三﹚国内幼儿园研究的现状

截至目前,对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目标制定的有效性还尚未见成型的建树。

五、课题的价值

目标的提出,是教学活动的起点。目标明确集中,幼儿达成度高,是有效教学的最重要的标志。在教学起始阶段提出明确的目标,可以使师幼双方在语言教学活动过程中均有方向感,在教学结束时均有达标感,这是避免幼儿盲目被牵的关键所在。

六、研究内容与目标

﹙一﹚研究目标

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把握教学目标的内涵,分析有效教学目标的基本要素,找到影响有效教学目标的因素,探究制定编写有效教学目标的策略,为师幼的双边教学活动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研究内容:

1、幼儿园语言教学目标有效性现状的调查研究

2、分析影响语言教学目标有效性的因素

3、教学目标确立的有效性研究

4、教学目标编写的有效性研究

5、教学目标整合的有效性研究

6、探索提高语言教学目标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三﹚研究重点:

通过对教学目标有效性现状的调查研究,分析影响语文教学目标有效性的因素探索提高语文教学目标有效性的策略

七、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通过对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现状分析与研究,研究出制定设计三维目标的具体策略,开展实践与研究,并在不断研究的过程中优化教学目标的落实,优化教学过程。

2、教育调查法。通过调查把握三维目标真正含义、分析语言教学活动中制定设计三维目标中存在的问题,了解教师的教学行为中制定设计三维目标的改进情况,评价教学行为及效果。

3、经验总结法。组织和鼓励教师不断发展,及时总结,提炼制定设计三维目标的成功经验。

﹙二﹚研究思路

从现实语言教学活动存在问题入手,以教师为主体,立足解决我园在制定设计三维目标中存在的问题,综合运用文献研究,行为研究、案例研究调查(问题、访谈、听课等)多种研究方法,坚持理论构建与实践相结合,实证与个案研究相结合。

八、研究的过程与措施

(一)语言教学活动有效性的研究过程

1.问卷调查,积累资料,分析资料,发现问题,了解现状。

2.课题组人员下班听课,教师之间互相听课,听者与被听者共同反思教学效果。各年龄班幼儿语言发展水平分析。

3.加强培训,注重研究。

4.寻求课题研究的核心理念。

(二)探究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目标制定有效性的策略;

1、探究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目标制定的有效可测性策略;

2、探究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目标制定的有效表述策略;

3、探究幼儿园语言教学谈话活动、讲述活动、听说活动、文学作品学习活动、早期阅读活动年龄阶段目标目标制定的有效策略;

4、探究语言教学活动目标制定的有效分类策略

新《纲要》指导下的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目标更多地注重幼儿情感、态度的培养,关注的是幼儿的终生发展。目标的制定从幼儿的认识、情感、能力出发,措词中常常使用喜欢、乐意、能、知道等次来进行描述,关注的是幼儿的学习过程,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语言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是一种实践能力,是一种“做事”的能力,而不是一种“认识能力”。语言教学的目标不是认识语言,而是运用语言。是培养“运用语言”的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