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提问
(2010-12-13 21:29:13)
标签:
提问教学目标内心世界《猫和老鼠》 |
提问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技巧,在引导幼儿进行美术创作时,教师的提问应抓住关键,激活经验,注重个体,把握时机,启发思维,这样幼儿才能在教师的提问中受到启发与激励,才能创造出丰富的艺术形象。
一、抓住关键——提问要紧扣教学活动目标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因此,我们在设计提问时要紧扣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关键性的问题。在教学方案中,我们认为关键问题应该被写入其中。教师要保证每个教学活动目标都有至少一个或一组关键性的问题加以剖析和解决。另外,教师在课堂中应视幼儿的情况再提出一些临时性的问题,但这些临时性问题也应该是对关键问题的深化与补充,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在名画欣赏活动《盲女》中,教师为该活动制定了两个教学目标:能大胆讲述自己对作品的感受,领会画面的自然风光之美;能体验盲女用心去感受自然之美的沉静,并能对盲女的境遇产生同情。教师围绕着目标设计了如下问题:
“你们看到了什么?”
“看了这些景色,你们有什么感觉?”
“画面上的人是谁?她们两个坐在这里干什么?”
“盲人姐姐能感受到周围美丽的景色吗?从哪里看出来的?”
“你们对这幅画有什么感受?” (案例来源 于吕耀坚老师来园的专题讲座)
通过这些问题教师将目标有效地展现在活动当中,这些问题的解决就意味着目标的有效达成。在教师提出“画面上的人是谁?她们两个坐在这里干什么?”后,有幼儿说:“他们穿得破破烂烂的坐在泥地上……”教师可以生成诸如“他们为什么穿得破破烂烂?”“她们为什么来到这儿?”等临时性问题,引导幼儿纵深思考画面内涵。 在美术教学中只要我们能深入的领会目标,紧扣目标,那么教师有效的提问就好比是一个火车头,让整列火车都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
二、激活经验——提问要结合幼儿年龄特点
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孩子认识事物的特点,只有在生活经验支持下的提问才能引起幼儿的共鸣,所以教师要熟悉上课幼儿的年龄特点,不断激活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
在一个小班的美术活动《开着汽车去旅行》中,教师提问:“小朋友,你们的车轮胎在刚才开动时留下了几条痕迹?”结果全班哑然,老师束手无策。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更需要思考的是老师的提问有效吗?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认知能力、理解能力上都有他们不同的年龄特点,小班年龄段的孩子更加由于他们生活经验的缺乏,而不理解老师说的“痕迹”。虽然老师是让孩子去玩了轮子滚画,不同的车子留下了不同的痕迹,但孩子在玩的过程中,根本不会去观察这一些,平时的生活中,孩子们也不可能去观察到这一点。而对于朱老师的第二个提问:“如果你的车子开到悬崖边上,就要掉下去了,你会怎么办呢?”孩子纷纷回答“调头,倒车”整个活动气氛就被这个一个问题调动了起来,孩子们纷纷表示自己的想法与建议。孩子们对这样的提问感到得心应手,他们的思维活跃了,画面也就丰富多了。所以我们要尽可能的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来提问。(案例来源于本园朱老师)
幼儿的内心世界和成人是完全不同的,而从幼儿美术的自身价值出发,它是成人了解幼儿、走近幼儿的一种手段。它们代表着幼儿的经验、情感和想象,幼儿的内心世界常常无意识的流露于他们的画中。
有个小朋友,他本人是不扎辫子的,但每一次,她的画面中出现的小姑娘都会扎辫子。我们觉得好奇怪,经过与孩子的交流才发现。中午起床时,老师总是帮长头发的女孩子扎辫子,他也很希望自己能有辫子。这其实透露了孩子内心对老师爱的渴望。而在现在的开放式美术教学过程中,重幼儿个性化的教育,强调主观感受,尽可能给幼儿一个开放的、无拘无束的、顺其个性、任其表现的美术空间是非常重要的。因些教师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的提问应该要能尽量挖掘出幼儿的内心世界和独特发现。
教师在引导大班孩子画猫时,这样设计提问:猫的头可以用什么形状来画呢?一般,我们都会认为猫的头可以用圆形来画。但教师这样的提问却可以让每个孩子都积极地说出自己的不同认识,“猫的头可以用三角形来画。因为《猫和老鼠》里,猫从一个三角形的东西里钻过去头就成三角形了。”“猫的头可以用梯形来画,因为猫从上面摔下来,头被摔成了梯形。”等等。类似于这样的提问都有利于挖掘出幼儿的内心世界和独特发现,充分调动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引发幼儿的艺术冲动,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使每个幼儿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艺术感受,都能自由地表达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在这样的活动中没有失败者,所有的活动都是为了帮助儿童在活动中确立自信,激发表现欲,发挥自身潜能。
四、把握时机——提问要抓住幼儿活动契机
在美术活动中,教师的提问一定要把握时机。如果时机得当,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若提问时机不当,非但不能起到启发思维的作用,反而会限制幼儿的思维,抑制幼儿创作的欲望,起到相反的效果。
在大班的美术课《有趣的脸》中,教师刚挂好挂图准备给他们讲关于脸部特征的夸张的时候,下面的幼儿已经对着图片在发笑了,说“怎么会有这样的脸呢?这样的眼睛能看得见东西吗?”“怎么头发是这样的啊?”当时教师马上反应过来,连忙问“你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吗?这样的造型你觉得哪些地方是比较有趣的?比较独特的?”孩子们一下子被吸引了过去,纷纷说五官的形体比较有趣,好笑……通过提问、讨论与讲解,使孩子们发现美的另一种存在方式。因此,在预设的问题不能引起幼儿的兴趣时候,老师就要及时调整提问的内容和方式。往往,活动中生成的问题,更能引起幼儿的注意,有利于激发幼儿和老师之间的互动。(案例来源于网络资源)
在大班美术《糨糊刮画》的第一次教学中,幼儿都在自己的画面上进行尝试与创作,教师在一边进行巡回指导。当老师发现某一幼儿的玩色手法与自己刚才示范的不同时,激动的她马上组织幼儿停下来,并把这个幼儿的作品拿起来进行展示,提问:“你们看,他这样玩,漂亮吗?”幼儿都说漂亮。“那你们再想想看,还可以怎么玩?”结果,在接下去的玩色中,大部分幼儿都开始照着同样的方法开始玩色。老师此时的提问,其实打破了孩子自己的艺术创作模式,为大部幼儿提供了创作的范本。虽然老师说让孩子再想想看,还可以怎么玩,但在孩子看来,老师认为好的就一定是最好的,所以,很容易放弃自己的原先的想法,而跟随老师的思路。因此,在幼儿进行绘画创作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慎用提问。可以等幼儿基本创作完成以后,再交流一些想法和思路。(案例来源于本园王老师)
五、启发思维——提问要拓展幼儿想像空间
儿童绘画是童心的反映,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是教学的重要目的,因此,教师的提问要具有启发性、开放性,要留给孩子一定的思考空间,从而让孩子体会到许多作品之中甚至作品之外的审美意蕴,促进孩子自主、创造性地发展。
《绳子抽画》活动中,教师用绳粘颜料,在纸上随意抽出一个形,便问孩子:“你觉得这个圈象什么”“我觉得象火山喷发”“我觉得像有人在跳舞。”“我觉得象两个山洞”“我觉得像龙卷风” “……”孩子们的想法很多,想象力也非常的丰富。这里教师提的这个问题是开放性的,它让幼儿对此进行大胆地想象。接着,教师又问:“那么,你觉得可以用什么方法使抽出来的画变得不一样呢?” “可以把绳子摆成不同的样子”“可以把纸折成不同的形状”“让绳子抽出来的方向不一样”“绳子上的颜料多用一点。”教师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你会想到这个?”。
通过设计开放性提问,并进行启发,幼儿会在其它的绘画活动中也学着举一反三地创造出极其丰富的画面。而这种“艺术创作”和“举一反三”的能力正是我们美术活动需要培养的。
要使教师的提问更具启发性,教师除应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能正确把握幼儿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疑难点,并适时予以指导外,更须不断充实自已,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水平,才能捕捉到孩子作品中随时出现的创造艺术美的火花,才能通过启发性的指导语使这些火花迸发光芒。
六、循序渐进——提问要推进幼儿思维进度
教师的提问要懂得循序渐进,环环相扣。不仅要设计好单个问题,而且是要精心设计问题的序列,使问题以一定的逻辑顺序展开,从而不断推进幼儿的思维进度。
美术欣赏活动“游到森林里的鲸鱼”(几米作品),教师在展示欣赏作品后,先后提问:“画上有什么?”“在什么地方?”“这幅画给你什么样的感觉?”“这幅画与平时看到的画有什么不一样?”“这幅画是淮画的?”“几米叔叔专门画一些奇怪的东西,他画的大象可以飞到天上。鲸鱼宝宝在大海里呆久了,想出来玩,你们想带它到哪里去玩?”等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展开的逻辑顺序可以有效地引导幼儿欣赏作品。但是,如果交换一下这些提问间的前后顺序就会打乱幼儿思绪,不利于幼儿思维的发展,不利于达到教学目标。
实践证明,提高教师提问的有效性在幼儿美术教学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提高提问的有效性才能有效地帮助幼儿发展自我意识,充分调动他们的情感情绪,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作能力,从而使他们在美术活动中快乐自如地表达自我的认知体验、自我的情绪情感,我们也才能够看到更多属于孩子们自己的童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