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悲鸿、汪亚尘(现代)
形式:立轴
质地:纸本
尺寸:105cm×52.5cm约5.平方尺
内容:(注:徐悲鸿款、印被误挖或被挖作它用)内容约:悲鸿、亚尘合作猫石滕花图,
款识:亚尘写于雲隐楼
印鉴:汪(朱文)、亚尘(朱文)
鉴藏印:金荣珍赏(朱文)、苏丹藏弆(朱文)、意远情深(朱文)
简介:
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汉族,江苏宜兴人,生于中国江苏宜兴屺亭桥。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尤以画马享名于世。其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1912年17岁时便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员。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修素描。先后留日、法,游历西欧诸国,观摹研究西方美术。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1933年起,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
个人简介
徐悲鸿出身贫寒,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
1912年17岁时便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员。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学素描。1917年留学日本学习美术,不久回国,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并兼职于孔德学院。1919年赴法国留学,考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学习油画、素描,并游历西欧诸国,观摩研究西方美术。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1933年起,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抗日战争爆发后,在香港、新加坡、印度举办义卖画展,宣传支援抗日。后重返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现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等职,为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徐悲鸿的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显示了极高的艺术技巧和广博的艺术修养,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在我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他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他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他的素描和油画则渗入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他的创作题材广泛,山水、花鸟、走兽、人物、历史、神话,无不落笔有神,栩栩如生。他的代表作油画《田横五百士》、《徯我后》、中国画《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巨幅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现了人民群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达了对民族危亡的忧愤和对光明解放的向往。他常画的奔马、雄狮、晨鸡等,给人以生机和力量,表现了令人振奋的积极精神。尤其他的奔马,更是驰誉世界,几近成了现代中国画的象征和标志。徐悲鸿长期致力于美术教育工作。他发现和团结了众多的美术界著名人士。他培养的学生中人材辈出,许多已成为著名的艺术家,成为中国美术界的中坚骨干。他对中国美术队伍的建设和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无与伦比,影响深远。
1953年9月26日,徐悲鸿因脑溢血病逝,享年58岁。按照徐悲鸿的愿望,夫人廖静文女士将他的作品1200余件,他一生节衣缩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书画家的作品1200余件,图书、画册、碑帖等1万余件,全部捐献给国家。次年,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北大街53号的徐悲鸿故居被辟为徐悲鸿纪念馆,集中保存展出其作品,周恩来总理亲自题写“悲鸿故居”扁额。
简介:
汪亚尘在中国近代美术史上,艺海行舟、探索进取的传奇一生,及高尚的民族气节,尤如一座丰碑,永远屹立在画坛之林,受后人崇拜、敬仰。汪先生(1894~1983)浙江杭县人。名松年,改名亚尘,他通古博今,艺贯中西,是现代有崇高品德的教育家、艺术评论家和书画家。与徐悲鸿、贺天健、黄宾虹、齐白石、吴湖帆、潘天寿等在艺术世互为影响,互为促进。与齐白石、徐悲鸿并称为民国“画坛三杰”。在他们三人中,齐白石长汪亚尘30岁,徐悲鸿小汪亚尘2岁。齐白石来沪,必下榻于汪寓“云隐楼”,徐悲鸿到上海也住于汪宅,他们由艺术上的志同道合成为莫逆之交,每年会有一二次相聚交流,切磋技艺,论古说今,还常因艺术教育事业商议至深夜。齐白石对汪亚尘的人品很敬佩,特意写匾曰:“云隐楼题词”调寄西江月:
“云隐楼头高士,身离虎尾春冰。卷帘飞不到红尘,只有雁声可听。看惯从前朱紫,不知将老丹青。可容风月平分,我欲与君邻近。”
汪亚尘一生著书育人为己任。他18岁到上海,结识乌始光、刘海粟,当年冬共同创办上海图画美术院(上海美专前身),并任函授部主任谦教员。20岁与丁悚、张聿光、刘海粟组织振青社,出版过《振青书画集》。21岁与陈抱一组织东方画会,22岁赴日本留学,入东京美术学校。27岁学成回国,任上海美术专门学校西洋画主任教员及教务主任。从1923年至1925年,担任《时事新报·艺术周刊》主编,同时在《东方杂志》、《申报》、《美术》发表大量美术评论。1928年再赴欧洲考察,1931年返国后在上海举办旅欧作品展。之后筹办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及新华艺术师范学校。他聘请了一批有名望的教师,如国画系有王陶民、汪声远、张聿光、王个移、陆一飞、顾坤伯、诸乐三等;西画系有杨秀涛、周碧初、吴恒勤、陈抱一、丁衍镛、钱鼎等;图案系有李有行、郑月波、李世澄、周锡宝等;音乐系有阿克萨可夫(外籍)伟大夫、何士德、潘伯英、钟慕贞、郁秀芳、刘质平、徐希一、宁寿昌等;工艺美术系有姜丹书、马毓麟、姜书竹、程品生等。另外还特约徐悲鸿、黄宾虹、张善子、郑午昌、颜文梁、陈宏、倪贻德、沈在溶、贺天健、田汉、郁达夫、王独清、华林、朱天梵等为兼职教授,来校示范讲课。自己任教务长兼师范学校校长。又兼任《中日报·艺术月刊》、《民报·文艺周刊》的主编。1935年担任《国画月刊》编辑,《美术生活》大型画报特约编辑。同年在商务印书馆出版师范学校教科书《美术》上下两册及简易师范学校教科书《美术》上下两册。汪亚尘为充实新华艺专图书馆的藏书和设备,1935年4月联合校董王祺先生在南京中央饭店举行画展。开幕那天,虽春雨霏霏,参观者仍非常踊跃。徐悲鸿是两位画家的挚友,平时又倾心于两人的艺术,那天一早他便来到现场,唯恐落后于他人,精品被别人购完。果然随其后者曾仲鸣,林森亦到,一圈走下来,就被定去二十多幅。他们在展览期间卖画所得,全部捐献给学校图书馆。为提高教学质量,1937年同朱屺瞻又赴日本考察美术教育,购买一批图书与石膏像等教学器材回国。1943年日军强占上海租界后,新华艺专被迫停办。他拒绝了日伪政权请他出面办学的邀请。洁身自好,不做有损国格人格的事。正如他在一幅《秋菊图》的题跋中写道:“同沾春露,独傲秋霜。”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为新华艺专复校奔波了两年半,最后还是未能如愿。失望之极,他决定暂去美国考察艺术教育,准备同时筹集资金,待以后回国再谋复校之事。出国不到两年。上海解放了。当他得知国内不能办私立学校,把新华艺专所剩校产全部转赠给浙江美术学院。
汪亚尘到美国不久。就先后应耶鲁、哈佛、哥伦比亚等大学之聘到各校讲课,还利用暑假办绘画班,每一年的暑假轮流在一所大学授课,听课学生甚多。后来纽约附近的师范学校及华美协进会特为汪亚尘开办中国绘画班,专门招收外国学生和中国学生学习中国画,便欧美人士对东方绘画有所了解。汪亚尘主要教授花卉、飞禽、鱼虫等,让学生们懂得中国画的意笔和色墨,这样的教学生涯,维持了十余年。他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中,挤出时间从事艺术创作,他创作的花鸟鱼虫作品,所表现出的幽默感及艺术感染力深受美国行家喜爱。故而美国汪亚尘的书画藏品数量,远远超过中国、日本、英国及法国国立美术馆和前苏联美术馆所收藏的数量总和。汪亚尘虽侨居美国,但时刻不忘自已是炎黄子孙,处处恪守中国人的品格,为中美友人所称颂。一次他举办个人画展,当时的美国总统肯尼迪夫人杰奎琳,肯尼迪也去参观。她看中了一幅展品想买去,但这幅作品是不标价的非卖品。肯尼迪夫人与汪亚尘商量能否割爱,他出于友谊,同意出让。肯尼迪夫人十分高兴,当即掏出一张空白支票,仅签上名交汪亚尘可自填十万以上金额,以示敬意。他分文未填,之后便把这张空白支票归还与她。 为华夏炎黄子孙在世界民族艺术之林中赢得了荣誉和地位。作为美术教育家、艺术评论家,由于中国社会三、四十年代处于动荡时期,及中期旅居海外传播中国文化,至晚年才得于叶落归根,在国内艺术地位影响虽不强烈,但他在现代世界美术史的影响仍不容忽视。
汪亚尘作为中国第一代油画名家,将西方油画的样式整体地移植到中国,通过教育、社团、展览和期刊等多种途径,自觉地与本土的文化环境相结合,形成典型的样式移植现象。这基定前期中国油画的重要特点。这种样式包括古典的写生之物、物体的光色变化以及图形和色彩的表现,由此出现了以静物、风景和人物肖像的习作性作品。基定中国油画非凡的起步。其中体现了中国油画的风格、图像、技法演变的真实印记,供后人的研究、收藏和鉴定,提供了重要的参照依据。因而汪亚尘临摹、创作的这些目前散藏于民间的油画作品,其中大部份是珍贵而伟大的习作。
他创作的油画特点无论在气度、修养,还是技术水平,可称上乘,深入西画规范,跳出了国人画洋画的桎梏。在中国早期西画家中,无人罕匹,他的画风基本以印象派的外光技法为基础,再融合自己的艺术才情,作画用笔干脆利落,用色主观大胆,别开生面,其中意趣生动的画面效果,非常漂亮。足见作者苦心探索中国油画中西融合之道的匠心所在。
汪亚尘国画艺术是他一生最大亮点:在继承传统时,既参考古人技法,又取法古人历来提倡的“师化”。他极推崇宋代绘画,因宋代是花鸟画鼎盛的时代。宋人的形似之妙,风韵高雅,静中寓动,动中有静的绘画风格,对后世元、明、清花鸟画影响极深。他在一幅《松鹊图》的落款中写道:“亚尘拟宋人笔趣,时年七十有三。”在另一幅《芭蕉图》上题曰:“心静闲看物亦静,芭蕉遇雨绿生凉。”可见宋人绘画的优良传统深深地影响着汪亚尘的创作情调。他还极崇拜、欣赏清末海上大家画僧虚谷的用笔。古人云:“高雅之情寄于画,人品既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高矣,生动不得不至。”虚谷之画,其笔墨气息深厚,卓有静气,注重写生,于艺术形式美,探求弥深,从而风格高古典雅,冷峭隽美,其具简练夸张,灵活飘逸,极富独特个性和装饰趣味,且形式前卫,中西融合,与时竟新的抽象艺术。开启他艺术创作之灵感,对他一生影响甚大。在汪亚尘笔下,不畏寒冷的秋菊,傲霜斗雪的梅花,四季长青的松柏,孤高洁白的仙鹤,暗香袭人的幽兰,临风抗争的劲竹,玲珑悠然的金鱼,思乡盼归的鸿雁,锐目雄峙的苍鹰及出污泥而不染的白荷,均具高古典雅之妙趣和深厚的生活气息。汪亚尘最擅长画鱼。早在三十年代,他所画的鱼已名满全国。画中一条金鱼与吴湖帆一尺山水,值一两黄金价格相当。徐悲鸿曾说:“汪亚尘擅写鱼,写金鱼尤前无古人。”
当时上海有一段趣闻:有位友人从黄山给汪亚尘寄来一张明信片。收信地址仅写〔上海金鱼先生收〕,投递员居然准确无误地送到他的手中。可知当时他画金鱼之盛名。
古人云:“痴书者,文必工;痴艺者,技必良”。汪亚尘研究绘画,正是到了这种如痴如醉的地步,才能将西画技法妥切地融进了传统绘画中,他所画的金鱼有‘写、融、彩、妙、雅、厚’等特点。一幅多则百余条,少则三二条,或仰、或伏、或唼喋水面,或穿行荇藻,游弋自如,不见水纹,种类缤纷,姿态各异,。观画:若疑视水族馆中的群鱼;犹如闲立池畔、小坐溪头观赏游鱼之乐。此为汪画最可称之处。1988年1月《中国书画》上刘曦林写道:“汪亚尘精于画鱼,其墨、笔、草、鱼极其生动,有俊爽雅逸之致;其金鱼或施墨敷粉,或点朱染黄,画法多变,聚合,游动自然,且富运动感,其间穿插藻类水草,多有生活情趣。”
汪亚尘的画风酷肖其人,清秀典雅,气韵深厚,合乎古之“六法”,今之时尚。能以出神入化的技艺创作出高超作品。到后期专心画金鱼,他先用西画方法进行速写,然后再用国画笔意写出金鱼姿态,既生动,又活泼,加上用色得体,五彩斑斓,活灵活现,呼之欲出,使人观之神逸情爽。而画家也从中感受到无限乐趣……。他常在金鱼画作中落款题道:“心乐身闲便是鱼”、“门外池水清,未有羡鱼情。鱼亦能知我,悠然去不惊”、“依浦在藻,以泳以游,知此中乐,其唯亚尘”、“鱼乐、观鱼更乐、画鱼最乐”。在世界画坛上,赢得“金鱼大王”、“金鱼先生”美称,与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潘天寿的鹰并称“四绝”。徐悲鸿早在1936年4月就在《中央日报》上撰文:“汪亚尘擅长写鱼,写金鱼尤其无古人,其游泳动荡俯仰宛转之态,曲尽变化之妙,而其前后布置之疏密得宜,五色纷纭间合之巧,益以显明隐约之水藻,全体亲切曼妙之和,使人对之忘尽。”汪亚尘在他七十五岁时曾对自己的艺术生活简略地加以总结:“治艺之道,外究造化,内发心源,学书写画,凡六十年,真诚勤恒,努力不懈,有生之年,祈以所获。”
1980年汪亚尘结束在外漂泊三十三后,又回到上海历经半个多世纪的云隐楼故居。之后向北京美术馆和上海美术馆等捐献作品,把欧洲临摹的一批油画也捐给国家,了却了他一生心愿。遗憾的是,他在旅居国外收藏和创作的美术作品,由于种种原因,却未能随身带回。以至于现在艺术品市场上十有八九为崇拜者、临摹者的仿作充其市。忧兮、喜也,读者自之判鉴。欲估定汪亚尘人生求索艺术之真价值,比喻为大鹏其“翼若垂天之云,背负青天而莫之天阏者”较恰当。用汪亚尘对自已赏鉴的标准也只是一个:伟大!
一. 容之 .一 http://s11/small/7035f55cgb76db541175a&690
【艺术品门槛高.要投资须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