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的阿勒泰》
(2025-01-17 11:03:21)
乙巳蛇年,照例买两本书给自己作新年礼物。《我的阿勒泰》是散文集,比较薄,就在小年前读完了。梁晓声的《人世间》有上中下三大本呢,估计得读一年。
这两本书都是同事推荐的。我自大病一场后,就很少读书了,活得像空壳一样。精力有限,选书尤为重要,也颇费脑筋。其实同事推荐的是电视剧,但我暂时不想看剧,就买了书。
我的好奇心如同孩子一般。“阿勒泰”是什么意思?无非地名而已,但感觉上就很神秘。《可可托海的牧羊人》中有一句伤感优美的歌词:“是不是因为那里有美丽的那拉提”,“那拉提”是什么呢?是“最先见到太阳的地方”,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而可可托海在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北部,一个小镇。
好吧,我的亲戚曾经在新疆工作过,我的同事曾经去那里旅游。我呢,就从书里了解一下新疆是什么样吧。
想象中的新疆辽阔而荒凉。上学时,我看见过一些克拉玛依的维吾尔族女孩儿,都长着水灵灵的大眼睛,模样甜美。她们能歌善舞,生活富裕。她们的家乡,除了油田,还有最甜最甜的葡萄。真是让人羡慕啊!但我看地图上的新疆,还是觉得辽阔而荒凉。同事旅游回来拍的照片,景色绝美,令人叹为观止。大概新疆太大了,戈壁、草原、森林、雪山,景色丰富而多样吧。
这本散文集,记录了作者在喀吾图和阿克哈拉村及牧场上的生活经历,分为两辑。其中,《摩托车穿过春天的荒野》《坐班车到桥头去》都讲交通。前者,从戈壁上的村庄到两百多公里外的县城,李娟和叔叔骑摩托车走颠簸起伏的土路,春天的风从极远的天边长长地奔腾而来,满天满地地呜鸣。戴上头盔,憋得喘不上气来;摘掉头盔,吹得面部肌肉僵硬、头发蓬乱。只好摘摘戴戴。茫茫戈壁,无边无际。倒霉的是,油箱漏油了,叔叔又迷了路。黄昏来临,绝望中的作者居然发现了干草板结的地面下镶嵌着许多漂亮的石子——有的淡黄色,渗着微红血丝,那是透明的玛瑙!
《我们的家》给我的印象深刻。因为那里的环境太恶劣了!那是沙依横布拉克夏牧场。我们搬家到达那里已是傍晚,又下起了雨雪。地面是一片沼泽,潮湿泥泞,草极深。一车货物和铺盖都卸到泥泞的草地上,找不到一块干燥的地方生火做饭。“我”、妈妈、外婆,三个女人挤在棚布下,和一堆商品挤了一晚。次日,妈妈拦了一辆卡车去伐木点拖回几根木头,支起了帐篷。这就是我们的家。那里的雨水奇多,帐篷里系了一只又一只塑料袋接水。深夜刮大风,撑起帐篷的木头嘎吱嘎吱乱响,货架晃来晃去!响动越来越密集,声势越来越浩大,帐篷似乎随时会冲天而起,逐风狂奔而去!突然,风停了。篷布还在喘息似的抖动,从被风吹裂的缝隙里滴下来雨点……
写得最深刻的是《木耳》,篇幅也比较长。当森林深处突然出现野生木耳,而它的价格从八十涨到五百并且供不应求时,木耳仿佛就变成了“金矿”,许多人涌向大山,除了采摘木耳,他们还挖党参、虫草、石榴石……挖一切能卖钱的东西,甚至开始打野物、炸鱼。为了利益,难免出现纷争。木耳改变了当地的生态和生活。但是,突然间,木耳消失了!就像五六年前突然出现一样。这像不像传奇呢?
《我的阿勒泰》读完了。书干干净净,崭新崭新的,仿佛没有打开过。不像《人类简史》,我读了好几遍,在空白处用红笔密密麻麻写了许多批注。可惜,还有几十页没有完成。书柜里的书,我都读过了。虽然有的留下了痕迹,大多数却像刚从书店买回来。
读书、观剧丰富人的阅历。《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中,哥哥肖恩喜欢用暴力控制别人。他多次毒打妹妹塔拉,揪头发、扭断手腕,把妹妹的头摁入马桶。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里,安嘉和毒打妻子梅湘南,把她打倒在地,扇耳光,掐脖子,用脚使劲踹,打得妻子肋骨、腿骨骨折。有时,这些场景就交织在我的梦中。
读书给人精神上的力量。三九天晨练,特别寒冷。我戴着棉手套,指尖却冻得生疼。我一边慢跑,一边搓着手。想起《我的阿勒泰》里作者和叔叔在戈壁上顶着狂风骑摩托车赶路的情景,觉得早晨的寒冷真的不算什么,于是振奋精神继续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