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红楼梦》
(2022-06-12 22:27:07)
计划着再读一遍《红楼梦》,有许久了。这本比砖头厚的书也不知读过多少遍。最初只关注宝黛爱情,背背“金陵十二钗”判词、词曲以及《葬花吟》之类,为宝黛相知相惜、情投意合的真情感慨一二;上次再读,收获最大,觉得只此一书,便可读懂社会,读懂人生。 可惜当时不曾写笔记,许多感受都忘记了。
我早知“好书不厌百回读”,且每次都会有新的感想,可没料到这次阅读竟不如上回。大概情节、人物都是熟悉的,所以有些漠然了吧。此书借石头兄之言,说明故事重点是“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也有几首歪诗熟话”,因此我在细节上读得比较认真,比如人物对话,借此揣摩其心理;还有就是诗词联句。
边读边勾画,反正是自己的书,还偶尔从旁边写几个字。杂感很多,不能一一道出。就说几个人吧。我不喜欢袭人,理由有三:一则她背地里找王夫人打小报告,自己立竿见影得到“姨娘”的待遇;二则她这个最讲规矩、太太口里笨笨的丫鬟,却第一个做了宝玉的女人,实在虚伪,和纯洁的“祸害妖精”晴雯恰成对比;三则宝玉出家后,袭人改嫁蒋玉菡,三次“为了不连累别人而求死不成”,真应了那句“千古艰难惟一死”,其实善于变通罢了,虽然争做姨娘没成功,嫁给薄有家产的优伶做正头娘子也不错。这位花大姐,本名珍珠。宝玉根据陆游的诗句改的名字,诗句写得好:“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说到为人处事,袭人做宝钗的影子,平日还挺像的。只是在第七十七回说了真话(当时宝玉说海棠死了半边,正应在晴雯身上,就像孔子庙前之桧……岳武穆坟前之松),袭人气道:“那晴雯是个什么东西,就费这样心思,比出这些正经人来!还有一说,他纵好,也灭不过我的次序去。”
还有尤二姐,她品行不端,落得吞金而亡的下场,本来也不冤枉。可是,读第六十八、六十九回,老实没算计的尤二娘被笑里藏刀的凤姐骗入大观园,就像柔弱无力的兔子落入凶猛残暴的老虎之口,眼看着被生吞活剥,怪可怜的!众丫头媳妇的冷眼和讥讽,以及茶饭不堪,正如《葬花吟》中写的“风刀霜剑严相逼”,受尽折磨,生尽暗气而无处诉苦的尤二姐,只有死路一条。
在处理尤二姐一事上,凤姐犯了个严重的错误。她不该指使张华(曾与尤二姐有婚约)去告丈夫贾琏“国孝家孝之中……强逼退亲,停妻再娶”,国孝期间娶亲,这是多大的罪名!可是凤姐居然说:“不过是借他闹一闹,大家没脸。若告大了,我这里自然能够平息的。”真是嚣张!虽然凤姐使银子让都察院按自己的意思断了案,但她为贾府埋下了祸根,留下了罪证。为一己之私利,害了整个家族,王熙凤实在太不应该!她忘了一件事:个人利益和家族息息相关,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看看王熙凤的做法:平日里靠借贷重利盘剥;馒头庵弄权,为三千银子害死两条人命。因此,说她是贾府的罪人也不为过。
《红楼梦》写到七十多回,情节发展明显加快。抄检大观园,赶走司琪、晴雯、四儿、芳官等人,紧接着晴雯病死。第七十九回,薛蟠娶夏金桂,迎春嫁孙绍祖,两件婚姻大事居然在一回内就写完了。从情感基调上来说,最后这几回也显得很凄凉,分明转向衰落之貌。第七十五回中明确写道:“看邸报甄家犯了罪,现今抄没家私,调取进京治罪。”可惜啊,八十回之后的原稿,怎么就没了呢!
八十一回至一百二十回,也读过几遍。读至宝玉成亲、黛玉病逝,总忍不住落泪。然而,后四十回中的人物,感觉和前面的不同了,好像变了性格。诗词联句也少。因此,上次没读;这次呢,走马观花,浏览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