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构成物质的微粒(Ⅰ)分子》教学设计

分类: 教学论文和教学设计 |
《2.2构成物质的微粒(Ⅰ)分子》教学设计
科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 九年级(上册)
课
教学目标:
1.
2.
3.
教材分析:
1.
2.
教学方法:实验法、微观想象法
学法指导:观察法、想象法、阅读法
http://s9/mw690/0023nsGtzy73fLkH6lOa8&690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导入,激发兴趣和热情。
昨天,我家孩子问我:“妈妈,雨是怎样形成的?”我解释:光照射在水面,水变为水蒸气,到天上形成云,当云托不住水滴时,水滴就会落下,形成雨。”可是他又问“天离我们那么远那么高,水滴既没翅膀有没有腿,怎么就到天上了呢?”
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现象值得思考,如:为什么我们将湿衣服晾在太阳下就干了?为什么你放学刚回到家就闻到饭香了呢?
【学生活动】学生从物理上已学的“分子”知识为背景,简单易懂,从浅入深。
【学生回答】因为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物理学过)
【教师提问】什么是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提问】保持水、二氧化碳、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味微粒是谁?
换句话说,水是由什么构成的?二氧化碳呢?氧气呢?
【学生回答】水是由许许多多的水分子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许许多多的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氧气是由许许多多的氧分子分子构成的。
【师生共同总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联系已有知识总结注意点。
1、构成:微观(如:氧气是由氧气分子构成)
2、一种: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分子只是其中一种)
3、微粒:微观粒子
【设问】既然分子是微观粒子,那分子是大还是小呢?(小)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43页:知识视窗“分子有多大”
【学生总结】分子的特性——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学生活动】回忆、思考分子还具有什么特性?
【学生活动】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间有间隙(教师提供实验仪器和药品)。
【实验1】学生实验:混合50毫升酒精与50毫升水
【实验2】学生实验:两名学生分别用注射器抽取20毫升的空气和20毫升的水,并进行推压
【学生总结】分子的特性:分子间有间隙,且气体分子间隙>液体分子间隙、固体分子间隙
【实验3】学生实验:①先打开氨水试剂瓶,扇着闻,发现有刺激性气味,说明氨水具有挥发性
现象:A烧杯中变红,B、C烧杯中不变色
【学生总结】分子的特性——分子在不断运动;气态分子运动剧烈;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学生活动】举出生活实例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教师提醒】分子运动理论应用广泛,包括自然界雨、云、雾等自然现象都和分子运动有关。(解释导课时的故事原因,前后呼应;同时将分子运动与自然现象相联系,开阔学生思维,)
【过渡】很多实验证明分子不断运动,我们再来观察一个实验现象。
【实验5】学生实验:玻璃管两端的胶塞内,分别放有两团棉花,
学生分别向两团棉花上滴浓盐酸和浓氨水。
【学生总结】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混合物、纯净物(前提:由分子构成物质)
1、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生成新分子(由分子构成物质)
2、混合物:含多种分子
【学生活动】总结、归纳本节课的收获
http://s11/mw690/0023nsGtzy73fLLB1F01a&690
二、作业布置:
书面:练习册2.2分子
研究性课题:构成物质的微粒还有什么?
预习:2.3构成物质的微粒(Ⅱ)——原子和离子
三、板书设计:(使用课件:无)
四、教学反思:
这次评优课的课题是《2.2构成物质的微粒(1)---分子》。这节课是学生在化学世界中首次接触微观世界,但同时在物理中已有过简单的学习和认识,所以在备课时,我主要思考了以下几个问题:(1)化学上首次接触微观世界,看不到摸不到,如何在宏观和微观之间搭建一座桥梁让学生更加易于接受?(2)微观世界是相对枯燥的,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3)教材实验较多,但实验结论有相互重叠的地方,如何将其整合或联系,让其更有效的为教学目标服务?(4)本节课的实验多为“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得出结论”的过程,如何转化为“学生猜想假设-学生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5)物理“分子”已有学习,如何将其“搬”过来让已有知识背景为化学教学服务,并对其深化和修正?所以,在备课和上课时我特别思考并注重解决的一些问题。
以下我将我自认为教学中的优点和缺点总结如下:
优点:
(1)
(2)
(3)
(4)
缺点: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