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生命不可承受之痛
(2011-12-26 14:01:54)
标签:
文化苏轼儒家士大夫心灵拷问 |
小时候,苏轼对我来说,是课本中的文豪,一首首壮丽的词章,汇成了一个豪情万丈的志士形象;等进入大学,才知道原来苏轼也会写婉约词,也能写出“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这样充满离伤与柔弱的句子;等后来,再通过历史老师那里,才了解到苏轼不只是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还是美食家等等,几乎就是全才……可这么多的认识,都只是零散的铺在脑海里,即使那些或壮美或婉约的诗词,都不能连成一片,让我对苏轼有一个完整的了解。直到选修了《我国历代名士文化与修养》,我才有机会借了本苏轼的传记来细细品读,通过他的一生的波折,穿插不同时期的诗词,理解苏轼的一生,理解苏轼的诗词,理解我国古代儒家士大夫忠君报国、建功立业的理想诉求,理解世事多不如意、自古名士多悲苦的残酷现实。
苏轼的一生,在我看来,大致可以分为六个阶段,两个节点:
公元1037~1056年(0~19岁)
1037年,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州、从他出生到1056年,他主要是在家读书学习,其父苏洵博才多学,其母也知书达理,良好的家庭教育给苏轼带来了很多积极的作用,在此期间他也积累了大量的学识。
同时,1054年,他也迎娶了自己的第一任妻子,王弗。
总体来说,这一阶段应该是苏轼人生中最美好的阶段,生活的美好就在于平静,谁也想不到,未来的苏轼能扬名天下,却又波折一生。
公元1056~1061年(19~24岁)
1056年,年轻的苏轼与其弟苏辙一起参加了科举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得到了主考官的极高评价,只因欧阳修误以为是自己弟子所作,出于避嫌只给了第二名,但苏轼已经因为这篇文章而小有名气。后来的殿试,兄弟二人更是同时高中进士,当时的皇帝仁宗高兴地对皇后说:“我今天为子孙得到了两个太平宰相”,一时无限风光。
然而,1057年,苏轼失去了他的第一位至亲,他的母亲,由此回乡丁忧,守孝两年。1059年,苏轼长子出生,后举家搬往京都。
公元1061 ~1079年(24~42岁)
1061年,苏轼参加制科考试,取得非常不错的成绩,从此正式进入仕途,在初开始度过了几年平静的生活,后由于反对王安石变法而遭到贬谪,历任密州、徐州、湖州太守。尽管这只上不得意,但在自己的每任职位上,苏轼都能做到清廉自制,造福一方百姓。
这段时间,苏轼在仕途上诸多不顺,在家庭上也是连遭打击。1065年,他失去了自己深爱的妻子,王弗;紧接着第二年,1066年,又失去了自己父亲,而后回家守孝两年。1068年,迎娶了自己王弗的表妹,王闰之,并陆续生下两个儿子。1073年,收留了王朝云。
这段时间尽管仕途不顺,连失亲人,但苏轼生来是个积极乐观的人,在经过时间的过度后,他对于未来还是抱有极大的希望。对于自己的亡妻,他曾作词怀念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1075)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短短两行词,将自己对于亡妻的思念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让读者看之,都为这种深沉的爱而感动,也提醒自己珍惜眼前人。而孤坟、凄凉等词,也反映出了苏轼此时的心态是比较悲凉的。
1076年,中秋夜,苏轼大醉,又想念自己的弟弟,遂写下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名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076)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公元1079年 乌台诗案
由于连续遭到贬谪,苏轼的内心充满了愤懑,所写的诗词中难免真情流露,表现出自己的不满。但这些小小不不满,被有小人抓住,将苏轼抓入监牢,欲定其死罪。苏轼在监狱待了四个多月,期间遭到无数的摧残和侮辱,但由于宋朝不杀士大夫的祖训,以及苏轼自己的两首绝命诗感动了神宗皇帝,苏轼最终得以平安出狱,但乌台诗案却是苏轼人生中最大的一次转折。
今天的我们无法想象当时的苏轼在狱中遭受了多少苦痛,只能通过这两首传世的绝命诗,来体会苏轼当年的感情:
《狱中寄子由二首》(1079)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
一句“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道出了苏轼当时的万念俱灰与对自己弟弟的不舍之情,而“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更是让我们看到了苏轼在狱中遭到了多少折磨,内心的苦痛无法比拟。
然而,最终平安释放,给绝望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希望那个,他心里还是充满了欣喜,出狱后,又写下一首诗,既抒发一下内心的感慨,又表达自己喜悦轻松的心情,又不忘讽刺一把治他罪的小人:
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
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
公元1080~1084年(43~47岁)
这段时间苏轼谪居湖北黄州,由于这段时间担任黄州副团练,职位很低,俸禄微薄,所以利用闲暇时间开辟过田园,亲自种植,东坡居士,也是从这时开始。尽管这段时间苏轼落入事业低谷,但刚刚经过乌台诗案的苏轼,内心已经慢慢开始变化,由先前的儒家推崇的报国之志,逐渐地转而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安宁,向佛家和道家靠拢。。而这段时间,也是他人生创作的高峰,写出了大量传世名作。
《定风波》(1082)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定风波》将近一千年以来,备受大家推崇,很多人都喜欢其中东坡居士的那种豁达,这是心境上的一种明亮,苏轼仿佛看穿了俗世,不再为以往的功名利禄所牵绊,达到了更高的一重境界,那句“山头斜照却相迎”看出了苏轼对未来还心怀希望,而最后一句,像是在回顾自己的一生,又像是在道出一个人间的至理,有种“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哲理意蕴。
对比之下,我更喜欢另外一首词,我觉得它更具有代表性,也更能引发我心里的共鸣:
《临江仙·夜归临皋》(1082)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这首词以事入景,以景入情,一句“长恨此身非我有”,道尽了世人心中多少的无奈,可紧接着“何时忘却营营”,点破了我们为世事所累的原因,生活的本质就是这样,你恨它,却又离不开它。最后那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我虽然无法说明理清其中的意思,但感觉这句话,是一种人生态度,又美得像副水墨画,明月高挂,水波渐平,一条小舟任我行,从此江海即是天涯……这种境界,美至极,又不可触摸至极。
而同年的秋、冬,苏轼又先后两次浏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名传千古的两篇《赤壁赋》,与《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1086)
大江东去,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尽管是谪居生涯,尽管是仕途不顺,但苏轼心中的豪情依然没有泯灭,这是他的热情,这是他的生命。只是对比之下,他心中也难免羡慕像周郎那样建功立业,可惜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这段时间,苏轼的生活虽然还艰辛,但心态还算不错,1083年秋,他也迎来了自己的第四个儿子,当时按照黄州当地传统,有“洗儿”风俗,苏轼面对自己这第四个儿子,回首自己过去的46年生涯,写下了一篇感动无数后人的《洗儿诗》
《洗儿诗》(1083)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苏轼心中得是遭受了都少磨难,才会写出这样一首诗,希望自己的孩儿不要那么聪明,不要遭受这么多灾难,能够平平安安地官至公卿。有人说这首诗有自嘲地味道,在我看来,绝对不是,苏轼是根据自己的一生,出于父母对孩子无私的、直接的爱,真心的希望孩子能够不要像自己这样多灾多难,尽管这是奢望,但这是世界上最纯真的希望。
然而,生活还是现实,总是让你意想不到,好事一般不会成双成对,坏事却总是接踵而至。苏轼前边还在《洗儿诗》中希望自己的幼子无灾无难,可转眼1084年,他这幼子便在奔赴河南汝州的路上夭折了。何其痛哉!何其悲哉!仕途的不畅还可以寄情山水、假借佛道,可这亲人稚子的离去,又怎能排遣心中的伤痛?回首苏轼一生,20岁丧母,28岁丧妻,29岁丧父,47岁丧子,人生还未到50,却连着失去四位至亲,这种苦难,在我看来,远比政治上的不顺痛苦千倍万倍。当看到幼子夭折时,我不尽感慨,这是多么痛苦的一生,是现今医疗的发达让我不能理解古时的生命脆弱,还是东坡居士的一生就是这般悲苦!!!
这时候,我们再来读苏轼的这首《水龙吟·杨花》,就能体会地更加深刻了。
《水龙吟·杨花》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时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好一个离人泪,这不是水,滴滴是血啊。
公元1085~1093年(48~56岁)
这段时间,由于哲宗年幼继位,高太后听政,王安石变法停止,司马光重新为相。苏轼得以启用,但由于苏轼不认可旧党对新党的全面否定和压制,向皇帝提出谏议。
这样苏轼又为保守势力所不容,两边都排挤他,最终离开京都,期间虽不得抱负,但历任登州太守,杭州太守,吏部尚书,颍州太守,扬州太守、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定州太守,河北军区司令等,官职都不低,总体来说过得还算不错,期间也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作出了很多造福百姓的事,如在杭州期间,修建苏堤。
公元1093~1101年(56~64岁)
1093年太后逝世,新党上台,苏轼在1904年被贬居广东惠州。在惠州他曾写过一首《纵笔》诗,有“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的诗句,描写自己在春风中酣美的睡眠。当时宰辅章敦看到那两句诗说:“原来苏东坡过得这么舒服!”于是颁发了新的贬谪令,于1097又被贬官到海南儋州。在当时看来,贬谪海南,是对官员相当严重的处罚。苏轼在海南待了4年,直到1101年遇到大赦,才得以北返。
1093年,王闰之去世,56岁的苏轼又一次失去自己的亲人。3年后,也就是1096年,59岁的他又失去了一直追随他漂泊天涯的朝云。
惠州期间,虽然贬官在外,但苏轼天生乐观,也能以比较积极的心态面对一切。曾作一诗,描绘他在惠州的生活,这首诗也体现了苏轼的乐观主义精神。
《惠州一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芽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朝云死后,苏轼也非常悲痛,曾写了一首咏梅的词以悼念朝云,由此可见苏轼重情。
《西江月 梅花》
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反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1011年,遇到大赦,北返回京时,苏轼写了一首诗,既是对自己当前生活的总结,也是对自己一生功业的总结。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心如灰,身似舟,老年的苏轼已没有雄心壮志,也身感自己的漂泊无终。后两句话,说是总结自己的功业,却全部是在三个他被贬谪的地方,不知道这是苏轼历经浮沉而终得的豁达与明朗,还是尝尽世间种种后的一种辛辣与自嘲?我看不懂,只有无尽的惋惜,痛哉痛哉。
公元1101年 去世
从海南返回京都的路上,行到江苏常州,伟大的、杰出的一代文豪苏东坡,去世了,享年64岁,谥号文忠。
总结
写到这里,我几乎不能表达自己的心情,这个1101年,是苏轼生命的终点,是他生命的句号,但在我心中却激起了一排排的惊叹号!!!!!天妒英才,64岁的年龄是不算短龄,但也不算长寿,更何况看看苏东坡这跌宕起伏、悲苦交加的一生,上天你太残忍了!难道这就是孟子所谓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可苏轼一生历经苦难,从未得到重用,如果这些痛苦是为了产生如此多壮美的词章,那么,上天,你未免有点太自私了。
可就是这样一位一心为民、一生为民的旷世奇才历经劫难,客死他乡后,宋朝朝廷还大禁苏文,把各地方由他所馔刻的碑文统统摧毁。直至南宋孝宗时才恢复名誉,追封为文忠公。
苏轼一生,于家庭亲人,重情重义,悼亡妻、念朝云,与苏辙的感情终生真挚;于仕途生涯,虽百般不顺,但始终心系国家社稷,关注黎民百姓;于自己心灵,品德高尚,胸怀宽广,乐观豁达,从不放弃希望。纵有相国之才,却一生波折,可人生的境界始终在不断提高。
苏轼死后名垂青史,彪炳史册,对我们后人来说,无疑是成功的,可他生前却遭受过这么多的磨难与痛苦,一生的政治理想与抱负从未有过彻底实现的机会,只能将所有的聪明才智寄托在那一篇篇诗文中,供后人瞻仰学习。
一次次,我拿起纸笔,想要写苏轼,他的身上,几乎集中了中国历史上儒家士大夫阶层的优良品德、精神寄托和人生历程,我原本是想通过写他,来写我国历史上那么多令人可歌可泣的儒家士大夫阶层,他们入仕为官,身上有着我们长久提倡的品德与操守,又心系天下苍生,能为心中的理想坚持正义,为此可以牺牲一切,可始终为小人所排挤打压,不但得不到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而且会遭受迫害,一生孤苦漂泊,甚至失去生命。
可写到苏轼去世,我才切实体会到,我们平常学习的历史中的美名,是以这些当事者以生命、甚至一生的痛苦去承载,这样的“美名”太过沉重,太过残酷。一时间,“留取丹心照汗青”那几个大字,仿佛透着浓重的血腥,恶我心田,让我不敢直视,不堪忍受,甚至都不敢去想象。
谁能告诉我,这是哪门子的美名?谁愿意要这样的美名?
我不愿,我也不能忍受别人愿。
我就希望世间崇尚真善美,人们尊重知识与品德,而非财富与权力,勤劳善良的人得到回报,懒惰邪恶的人得到惩罚,有德有才的人得到重用,无德无才的人碌碌无为,人人能谨守规则,不随便“插队”,强者不凌弱,弱者不谄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敢为天下先的人能活得幸福,伤害他人者心灵痛苦,…….这一切的一切,就像太阳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一样,能成为这个世界永恒不变的真理,我们的社会多一点感动,少一些惨痛。
可是我知道,这些只是我的希望,我的幻想,真实的社会,有善就有恶,有好人就有坏人,一切都是相对的存在,没有绝对的单纯….但再多的哲学道理,再多的世俗现实,都不能说服我——心平气和地面对不公、不幸。
面对不公的苏轼,承受不幸的苏轼,他的成就是伟大的,他的人生却是痛苦的,你可以说他用痛苦换来了人生的伟大,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收获不需要代价。
可在我看来,苏轼身上的悲剧,几乎是中国历史上所有有品德、有操守、有理想、有抱负却得不到施展、命途多舛的儒家士大夫整个阶层的悲剧(立德、立功、立言者少有,内圣外望者更是凤毛麟角)!这些悲剧都是缘于封建皇权,正是因为这些皇权,士大夫阶层的人生命运就注定是悲剧的。当然,有人肯定会论证士大夫阶层与封建皇权的辨证关系,以此说明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是,我承认,这是时代的悲剧,这是无法逃脱的命运。
但我不愿意再写这么大的东西,任何人,他的人生经历一旦赋予一个阶层,那么再多的痛苦仿佛都是必需,他的人生起伏一旦赋予一个阶层,那么再大的波澜仿佛都是平静,他的人生成就一旦赋予一个阶层,那么再多的贡献仿佛都是必然…….
我,不愿意这样,就像苏轼从儒向佛的转变,我也不再追求将苏轼的个人形象放大的整个阶层,这种放大是一种“代表”,这种代表是极其可耻、无比幼稚的。今天这篇文章,我只说苏轼,只有针对他本身,所有的故事与诗句才是鲜活、有血有肉的,他的每一个波折才能打动每一颗麻木的心。
我曾经在网络的个人主页,建立过一个相册,题名就是《生命不可承受之痛》,其中每一个相片都是一个惨剧,都是一段苦难,甚至是一个个生命的离去……战乱纷争下的颠沛流离,资源匮乏时的饥饿病痛,深山野林中的落后贫穷……我觉得他们很痛苦,我为他们感到心痛,痛地我都不愿多看,痛地我不能承受,痛地我以为,这已经是生命不可承受的程度了。
可直到读了苏轼的一生,我才觉得,生命不可承受的苦痛,绝不是一时的灾难,或一世的贫穷,而是一生的折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心灵与抉择的挣扎,当不平的命运伴着亲人的接连离去,孑然地身影对着水中的白发,抬头的眼眸中是一生的赤忱,高悬的明月仿佛是功名的讽刺,可飘零的回忆中尽是生命的侮辱……当伟大的一生行将终点时,苏轼的总结,却只是“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这,这才是生命不可承受之痛!
苏东坡,我在遥远的1000年之外,对你说声我的敬意,你壮美的诗句,我学习着;你经历的苦难,我心痛着;你人生的境界,我膜拜着;你这风华绝代的一生,饱经沧桑的一生,前无古人的一生,我赞颂着。
你生命不可承受之痛,我在此因你而阅读,你生命不可承受之痛,我在此为你而分担。此时此刻,你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让我永远铭记、警醒;你的痛苦就是我的导师,让我永远瞻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