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再读梵高的色彩(2):《有两人的灌木丛》- Read Van Gogh t

(2016-03-15 19:41:19)
标签:

转载

分类: 艺术评论

http://s14/bmiddle/001mOMkigy6ZRvaKIMd6d&690Read Van Gogh t" TITLE="[转载]再读梵高的色彩(2):《有两人的灌木丛》- Read Van Gogh t" />

--Undergrowth With Two Figures ( 有两人的灌木丛)


前面写过《再读梵高的色彩》,写完之后才发现,从精神分析的角度, Undergrowth With Two Figures》《有两人的灌木丛》,才是最有意思的一幅,它让梵高的死亡更有迹可寻。

梵高生命的最后一年,即1889-1890, 有三幅画暗藏了里程碑似的心路,并能看到死亡的端倪。
从1889年5月,梵高被送进精神病院。望穿病院的窗口,这个“囚徒”,画了多幅星夜中,最著名的一幅《Starry Night 》。一个“祥和宁静”的夜空,被梵高画得“星云狂卷”,谁会如此表现“星夜”?
梵高自杀于1890年7月27日,同月他画了《 Wheatfield With Crows 》《乌鸦成群的麦地》。和《星夜》一致,具有高调亢奋的色彩。



http://s9/mw690/001mOMkigy6ZRvvTgFO78&690Read Van Gogh t" TITLE="[转载]再读梵高的色彩(2):《有两人的灌木丛》- Read Van Gogh t" />

Starry Night《 星夜 》


http://s16/bmiddle/001mOMkigy6ZSvul4S37f&690Read Van Gogh t" TITLE="[转载]再读梵高的色彩(2):《有两人的灌木丛》- Read Van Gogh t" />
                           
                             Wheat-field with crows《乌鸦成群的麦地》


而在梵高结束自己的最后一年,在上述两幅很有代表性的浓墨重彩之间,夹杂了一幅细细琢磨,颇为诡异的画。乍一看,并不沉郁,但是相比于他迁入巴黎后颠覆的色彩倾向,这绿色没有生机,日光之下,却有乌泱泱的背景,阴森森的。这幅画的感觉,在梵高的色彩里,如一次“异变”。它就是--《有两人的灌木丛》。

喜欢梵高的画,因为强烈好看的色彩。 重彩传达的是亢进的情绪,诸如兴奋,激动,愤怒,狂躁,紧张等等。对于心态无恙的普通人,这样的色彩美丽抢眼,所以令人着迷。而在梵高内心,这样的色彩是热情,是挣扎,是纠结。对于躁郁状态里的梵高,那样的色彩表现带着狂躁的特质。心情低靡的时候,一定不会奔向浓墨重彩,我们常常以灰色定调不开朗的内心,可见色彩和情绪的关系。稳定的色彩追求,透射出心理状态。
这幅画的基调,披着暮气,不具有躁狂气质,体现的仅仅是忧伤抑郁。这种情绪征兆,究竟传达了怎样的内心?

和手牵手的焦虑与抑郁相似,梵高躁郁交替,这是双向抑郁“过山车”似的特征。梵高在《星夜》癫狂的星云里挣扎,随后在《有两人的灌木丛》里“绝望”,最终在《乌鸦成群的麦地里》壮烈向死,偃旗息鼓。这不能不又让我想到了张爱玲之死,和那“狐仙一般,轻飘飘越过阴阳界”截然不同。这三幅画,暗示了一个心理过程,可以看到一根死亡的导火线:“绝望!”, 藏在这幅《有两人的灌木丛》。

我试着让好些朋友看这幅画。乍一看,往往只看到了黑套装的男子,忽略了旁边有个女子的存在。同时,较之其它画,几乎少有人倾心这幅画的色彩。这就对了!画中男子是梵高的弟弟Theo, 而旁边还有一个长裙女子,是他的妻子,她几乎毫无存在感地没入了灌木丛。对色彩极其敏感的梵高,显然不会如此“失误”,就算色盲,也不至于如此明显地把弟媳画“丢”了。此外,也并非弟媳的着装颜色,和周围环境无异,因为梵高不是写实主义画家,因此这个“败笔”,正是这幅画有意思的地方,是梵高内心的写照。
Theo是梵高的生命线,梵高对弟弟的依赖,从物质到精神。弟弟是他生命中深具个人意义的人,梵高和他建立了不可或缺的attachment.  他是梵高的安慰剂,是救命稻草。所以弟弟生活的点滴变化,都会影响到梵高对安全感的体会。自从弟弟订婚,梵高就从心理上排斥弟媳,恐其安全感受到威胁。
而1890年5月,梵高自杀的两个月前,拜访了刚有新生儿的弟弟一家。他们在一起呆了三天。从订婚,结婚到生子,眼见弟弟Theo一家绑得越紧,梵高内心就越是不安,失落感越强。这个“固若金汤”的家庭,加剧了没有安全感,本来就有心理困扰的梵高,他真希望没有这个女人的存在。
但是没有重彩的画,只能读到梵高的抑郁,没有传递愤怒,诅咒和毁她倾向。梵高只在寡淡无神的色彩里独自忧伤,从风起云涌的星夜,到这样的灌木丛,梵高的希望像泰坦尼克在沉没。这幅画中,梵高的弟媳,像穿了迷彩服一般,半隐在灌木丛中,无论是他的“有意”“无意”,都体现了梵高心底对她的排斥。这幅画的基调,也体现了梵高丢了救命稻草的失落。在梵高的世界里,他认为Theo一去不再,并因此绝望。伤逝的最终情绪反应即是抑郁悲伤。漫无边际的解读是无益的,但是梵高在和Theo信件来往中透露的心迹和画中深意不谋而合。

想到了伦敦的Tate Modern 里有个长期的展览“诗与梦,超现实之外”。展览前言提到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思维主张。“超现实主义艺术,打破理性,旨在呈现一种无意识状态下,个体对世界的感知。”而这种无意识,泄露的是水下的冰山,是潜意识在导航。在超现实主义之前,梵高蒙克作为表现主义的奠基人,首开了客观世界,超越理性,服务于呈现个体世界的序幕。就像对儿童的心理治疗,因为语言发展的不充分,通常以画通达并解码孩子的内心世界。虽然弗洛伊德说:“梦是通向潜意识的黄金之路” 。事实上,画,文字,肢体语言等,又何尝不是?!这种“间接”暗访,带着偷窥的乐趣。

我们在梵高的色彩里陶醉,对于梵高自己,则远胜于“好看”的意义。
梵高的“绝望”藏在《有两人的灌木丛》,死亡步步为营,兵临城下。几乎每一桩自杀, 都是在自我认知里, 和已经脆弱的生命线最终脱了勾,走向了对生的彻底幻灭。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