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个完整的舞蹈体系

(2012-10-07 22:41:59)
标签:

体育

一个完整的舞蹈体系

摘自尚舞杂志JUN2008

南南重新打印

皮特已经看透拉丁舞了,他的讲课既有抽象化的舞蹈理念,也有很多具体化、细节化的舞蹈操作方式,甚至还有一些直接易懂的词汇,虽然少了很多能够引起人轰鸣的技巧,但也正是这种返璞归真的内容,才让人真正了解了他舞蹈理念的高度和深度。

关于文化

文化一词起源于拉丁文的动词“Colere”,意思是耕作土地,而后引申为培养一个人的兴趣精神和智能。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上。一个人的综合文化素质决定了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看待事物的方式和角度:一个人如何待人处事,他就如何看待舞蹈。德国最著名的现代舞大师皮娜·鲍什有过这样的一句经典名言:我在乎的是人为何而动,而不是如何动。我想,这就是一种观念上的差异和文化上的差别。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我们在学习起源于亚洲以外的项目时,显得有些阴差阳错,甚至本末倒置。体育舞蹈走进中国20多年,并不缺乏舞蹈信息的交流和吸收,但始终难以与国际同步,总是在能量音乐表现真实感等舞蹈的质感方面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我想着是因为我们被竞技效果比赛成绩迷花了双眼的缘故,就在我们热血沸腾地想要使劲的时候,却只是在跟随着别人的结果来学习舞蹈,模仿者别人的结果来追随世界的潮流,所以永远只在欧洲舞林后面跟风。

除非我们能真正静下心来研究他们的舞蹈,并且以体系来重新定位我国体育舞蹈专业教育的起步,再由专业群体带动业余大众,这样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扭转我国体育舞蹈在国际人士心目中的印象。

关于体系与方法论

要想深入了解大师的舞蹈体系真的需要太多时间,世界冠军乔安娜从12岁开始就师从于皮特,用很长的时间理解消化和吸收他所构架和建立的舞蹈体系。我们可以把他构架和建立的舞蹈背景理念的灌输想象成一张蜘蛛网,虽然看上去很清晰,但里面的逻辑关系却需要一点点地梳理:到底谁连着谁,谁影响谁,谁造就了谁,谁又离不开谁,都不能单一地看待。一个结果,一个现象可以是由多个不同的原因造成的,一个方法可以导致多个结果。原因不唯一,理由不唯一,结果自然也不唯一,效果也就不唯一。皮特的理念已经不是单纯的某一个技术或技巧,凸显着很强烈的理念感。

皮特讲课时十分注意细节,比如在讲述舞蹈原理时,他会用一些很生活、很易懂的方式让大家去体味和思考,不讲很个性化的东西,课程始终围绕着基础、大众的内容进行。从基本的舞蹈原理到各个舞蹈的风格,从舞蹈的编排原理到舞蹈效果的处理,从舞伴关系到裁判的执裁标准,甚至包括学习的方法等等,都一一用最形象、最贴切的比喻或例子讲解,力求让大家体会并明白。只是,这些细节的东西是否能真正地学到自己身上?是否可以在实际教学和练习中举一反三地运用?如果我们学习就只是停留在模仿的水准,而没有办法自己去创造,那么出现新的状况时,我们肯定会少了许多变通之策。皮特讲课的原理,才是真正要学习的地方。

关于执裁

“在执裁时我的经验是:找出更轻松、更自然的选手,轻松自然就是最好的。”除了技术方面的标准,皮特认为执裁的标准还包括品德和综合文化素质。人都有喜好,有私欲,有利益分配,这时就需要在人眼前放一个过滤镜过滤,当执裁或评审的时候,要主动地先把那些不好的主观因素滤掉,阻止这个“偏我”干扰自己的判断,避免自己对舞者身形、衣服颜色等外物的喜好干扰自己做出准确地判断,影响执裁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更不要抱着固有的观念或者舞蹈流派间的冲突去找自己喜好相匹配的舞者,因为舞蹈本身的品质才是最重要的。越是高级的选手,完成动作的清晰度、舞蹈质感会越好。

观察能力(眼力、判断力)也是执裁的重要能力。如果你只是看,你的裁判过程中会没有期待值,如果是寻找则不同了,你会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可是观察什么呢?有一些标准是可以用来参照和执行的,要知道在观察的时候,我们其实是通过直觉来进行判断的。不管是谁,他的经历决定了他最终审视及判断人、事以及舞蹈的标准和出发点,所以对任何裁判而言,他的教育背景、文化底蕴、舞蹈体验等等,都是他在短短的1分30秒内能够最终综合瞬间感觉、做出裁决所仰仗的基础,从这一点看,裁判的专业水准跟个人不断的积累和学习是密不可分的。同时,优良的职业道德才能体现一名裁判的专业素质,缺乏职业道德的人,即使业务再好,也没有资格站在裁判的位置上。在比赛中,前几轮要看最基本的标准,如姿态、移动、音乐,即使很多选手都只跳基本步,你只需要根据舞蹈基本原理进行判断,就可以选出进入下一轮的选手。

关于学习的方式和教学方式

舞蹈学习的方式大致可以分为:头脑理解、视觉冲击、自身体验,不同的人会侧重于不同的学习方式,对不同的刺激和强调会有不同程度的反应。有些人对视觉效果很敏感,只要是能切切实实看到的,都会引起他的感受;有些人必须要自己在头脑中非常清楚,在理解的状况下才能去做。不管学生属于哪一种类型,如果老师能够帮助学生寻找身体的感觉,让他们触摸到一些肌肉的运动,就能够帮助他们进行理解。

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很难在教学中将教学理念贯彻到底的。 教学方式应该是基于学习方法演变而来的,就像根据市场需要来制定营销策略一样,我们要主动分析学生需要什么,而不仅仅是停留于老师能提供什么,其实这就是对老师提出的要求,如何才能做到根据教学对象水平的不同因材施教,相信在这一点上很多老师都必须加强。

皮特讲了一些让人感觉是舞蹈之外的东西,并没有讲解很多拉丁的技术,这实际上陈述着一种理念:怎样执裁,怎样教学,用什么标准来观察和研究选手,这些内容才真正反映着舞蹈的素养,也只有对舞蹈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才有可能在教学和裁判过程中做到客观准确,不偏不倚。试想一下,如果标尺都是歪的,又怎么可能期待结果是准确的、有说服力的呢?

关于舞蹈

姿态、协调性、机体韵律、动作的清晰度共同造成了我们舞蹈的灵活性及容易感。为什么高水平选手的很多动作都能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是因为他们的每个动作都做得很清楚。节奏非常清晰,所以舞蹈很干净,在这一点上,乔安娜的舞就很能说明皮特的舞蹈理念。

舞蹈是由姿态、运动的灵活性、舞蹈技术、音乐(旋律)、舞伴关系、组合编排和个人风格等因素共同组成的,只要脑袋里面有了这样的综合概念,对舞蹈肯定会大有卑益。

关于姿态和线条

姿态这个词语,学舞的人想必听过了无数遍,皮特也给出了自己的理解。从耳后沿肩中线垂直向下,经胯骨大转子沿裤线直达踝关节脚心处,这句是平衡线的概念,相当于人的中轴线,这几个点从侧面看要始终一线。

骨盆既不能刻意前翻,但也不可能始终如一地被固定在一个位置,它得能动。这下问题来了,站着不动还能保持,一运动,皮特强调的垂线就无法保持了,或者为了保持骨盆的位置,身体又变得全身僵硬,动弹不得。臀大肌则需要放松,想象一下走路,如果臀部肌肉收紧了,路都走不了,又何谈舞蹈呢?

移动或做任何动作的时候,要将整个人的重量进行转移(平衡线的整体转移),我们平时看到拉丁舞者强烈的髋部动作,总会觉得是扭着、拐着来走路的,但正是因为他们的重心移动非常讲究整体性,动作才会扭而不散,且移动快速。要知道,扭出来的拉丁不是内在的拉丁,以整体移动为核心的拉丁才是能量强的拉丁。

与标准舞老师汉斯的观点一致,皮特觉得十字架、框架的概念在拉丁舞里同样重要。其实从引导到框架,拉丁舞和标准舞都运用着相同的原理。那么,让我们来回忆一下皮特描述的长、宽和中间位置的概念。

脊柱要尽可能的长,脊柱从头顶开始,垂直向下,至尾骨处开始向前弯曲,身体能量的感觉顺着脊柱尾骨继续向前延伸。后背要平,既不可夹肩、也不可扣肩,因为只有当后背是平展、宽阔的时候,人的前胸才会是宽阔的,前后都平,空间踩够大。下巴微含,以保证颈椎不会有弯曲,不会被压短。横膈膜微收,胃口得回去,别张着。此时,在“长+宽+中心”基础之上,我们建立了身体的中间位置。

不管是后退还是前进,身体的意识和能量都是向前的。前进时,先有向前的“倾”,再出脚,这样会看见身体的平衡线有明显的倾斜(像向前走路的姿势);而后退时,会先伸脚去接触地,然后把人牵引过去。在移动的时候,如果想要加速跑起来接触,重心不由得就会移动到前脚掌上更多些;而重心在脚后跟的时候,速度是比较慢的。

以身体肌肉感觉而论,只有在中间位置的时候,大腿及身体肌肉才可以放松、松弛;重心移动到前脚掌或后脚跟的时候,你能感受到大腿前群或后群肌肉收紧,有“使劲”的感觉。跳舞时,都有经过中间位置(即还原)才能从一步过渡到下一步。例如,很多造型类动作延伸后(不管你想做多大、多远、多特别的造型都 没有问题),要回到中间位置,才能进行下一步(请注意,这里说的是“下一步”)的动作,不管这个下一步是走步还是转体,都不能从上一个造型的位置直接“冲进去”,越是这样越会失掉平衡,越不能加速。此外,大家想象一下体育运动,我们在运动中会放松的时机或瞬间,就是这个时刻,让肌肉放松,能量得到了复原,才可以继续进行高强度的运动。舞蹈中我们也不断借助中间位置以达到这样的目的。

关于准备-动作-还原

皮特用椅子上做“立-起跳-落-坐回”的循环动作解释他“准备-动作-还原”的运动原理。

       当我们在椅子上坐好后,皮特要求:当他数One的时候,大家必须正好在One拍上完成站立起来的动作(口令和动作腰同时),可是不管 大家如何努力,如何使劲,甚至有人都不敢坐了,完全“站”的动作都比他的口令晚。是因为大家偷懒吗?并非如此,皮特微笑着告诉大家:“这次我的口令改为&One,大家再试试看能不能赶上。”结果几乎所有人都在One拍上同时完成了“站”的动作,并且很轻松。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多一个&和少一个&有多大的区别呢?很明显,有“&”的口令给了我们充分的时间做好身体站立前的准备,这样“站”的动作才得以和“One”口令同时发生。所以运动的肌体韵律是:任何一个舞蹈动作的完成都是由“准备-动作-动作还原”这三个部分组成的。站立起来后为了跳跃,会有一个预备起跳的动作,其实这也是站立起来后的一个还原动作,借这个还原动作,我们准备起跳。落地我们会有缓冲,缓冲就是在让身体还原,这个还原又成为我们坐下前的准备动作,由此循环往复,上一个动作的结束(复原),就是下一个动作的开始,当几个动作连起来做时就变成了:准备-动作1-准备-动作2……

准备也不仅指身体的准备,还有精神的准备,也就是一个注意力集中的过程,需要进行长期的训练。皮特所说的“Focus”本来是指相机的对焦,所以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自己的精神对焦是一种怎样的状态。

继续用挂档原理来理解“还原”与“动作”的关系。众所周知,汽车手动档位有挂档、变速、变档的说法,但不管是加速还是减速,从一个档位换到另外一个档位时,每次都需要还原到中间,从原档位出来,经过中间一次,再挂入下一个档位。这和皮特的原理几乎一个模样。把这个原理放到拉丁舞的动作中,还原的时候,胯、身体都会回到中间的位置,此时肌肉是放松的,因为还原就是为了更好地蓄积力量进行爆发,将积累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过程;桑巴舞中每一次膝盖弯曲向前运动就是动作的还原;牛仔舞的还原是每次摆荡动作的结尾,胯从一边摆荡到另一边的刹那。

举例说明,执裁时,我们不就是经常站在了这个还原的中间位置上来度过那漫漫长日,身体放松,头脑集中,这不就是舞蹈原理的运用么?

关于集体韵律

身体运动起来是有韵律的。比如深呼吸动作,我们的身体肌肉会有一些自然地、相应地反应。事实上,机体韵律跟呼吸、准备-动作-还原、准备-动作-准备,以及开和关的动作、肌肉紧张度、线条、平衡等都有关联。

一个人的动作总是有开和关的,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你与人握手肯定会握完后就把胳膊收回来,等到需要再握手的时候,就再伸一次,伸出和收回手臂的过程就是最简单的开和关。舞蹈更是如此,打开时停,4来加快转速(例如冰舞里面的旋转)。除了自身动作的开关以外,舞伴之间的分开和靠近也是一种对“开和关”关系的诠释,或靠近舞伴,或离开他,这种舞伴关系的变化,分分合合,周而复始。

皮特所说的平衡表述的是左右对等的含义。平日练舞时,很多人只会练习一边,但这样养成了习惯以后,就很难将与之对称的舞步也跳到很好了。比如练转体,很多人都曾有“转不好的那边干脆放弃算了”的想法。皮特提倡改善练习习惯,要求练舞就要左右开弓,这不仅仅是对身体的训练,也是对头脑的一种训练,类似于打破定势思维,避免单一化。

此外,身体内部的肌肉是可以被扭紧或撑长的,尤其是在来自于身体中心的肌肉拧紧时,会造成肌肉的张弛有度、可松可紧,就像吉他的琴弦一样,调的松紧不一样,发出的声音、奏出的乐曲和音调也会不一样。舞蹈就像用身体来发声唱歌,只有根据需要发出不同的音调,调整松紧度,身体韵律才能与音乐旋律相匹配。

最好的舞者一定要发现属于自己的舞蹈方式,要在遵守标准规则的前提下将动作做到极致的同时,加入自己的思想。你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处理方式,如伸展、空间、时间、快慢等等,但不仅仅是做了,还必须清楚你的肌肉可以完成到何种程度:即快有多快,慢有多慢。这就是舞蹈的品质。

关于运动特征

每种舞蹈的运动风格大致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区分:1、运用了身体哪几个部位?2、使用了何种典型动作;3、胯部动作有何典型特征;4、造型的运用。

根据这四点,大家可以想想伦巴、恰恰、桑巴、牛仔、斗牛都有哪些运动特征,这样就可以首先从动作上将舞种进行区分了。在训练的时候要时时记得每个舞种的特性动作,尽管简单,却能让你的恰恰就是恰恰,桑巴有桑巴的味道。

关于舞伴关系

可以说舞伴配合是双人舞中最重要的关系或方式,没有舞伴关系的运用就不能称其为双人舞,这也正是双人舞的乐趣所在。关于舞伴关系,皮特谈到了八个方面:触摸、集中、展现舞伴、支撑对方、线条与造型的创造、引导与跟随、镜面对照和互相帮助。

触摸分为三种方式:触摸自己,触摸舞伴,还要触摸地板。想想那些女伴们为了吸引对方注意时“搔首弄姿”的动作,她们触摸脖子、头发、脚踝和其他的性感部位,还不时地撩动自己的裙摆,触摸能让舞蹈更有味道;舞伴之间也会用各种方式跟舞伴产生身体接触,进而表达自己的情感;而舞者与地板的关系更是不言而喻,还记得大师们退役时跪地亲吻地板的瞬间么?那意味着地板怎样的重要性。集中的方式分为四种:直接聚焦、意识上的集中、集中-离开-再回到对方身上、移动扫描。直接聚焦这个方式不用多说;意识上的集中虽然没有用眼睛去看,但精神始终在感觉物体的存在;第三种方式,皮特用了两人面对面走过,又回头观望的例子来说明;而第四类集中就像是我们在跟某一面或一群观众打招呼似的,需要眼神更加宽广。

回忆一下乔安娜组合里经典的阿里曼娜的处理方式:在两人靠近的瞬间,两个人没有采用一样的集中方式,女伴选择了意识上的集中,却把头转向了另一侧,男士选择了直接聚焦的方式,看着女伴。这个瞬间让他们的阿里曼娜动作是那么的与众不同,那么的特别。

但不管哪种集中方式,跟人的精神高度集中是密不可分的,对舞蹈的专注和投入才是我们做到集中的重要保证。

另外,引导与跟随是所有人都知道的重点。舞伴都是为对方而存在,不是单纯推和拉,要学会用共同的中心,创造奇迹、魔术的效果。裁判会判断哪些选手是推拉,哪些是高质量的连接,这体现了舞伴之间的信任度。要感受对方发生了什么,然后进行交流,因为在舞蹈中,不仅男士在引导,女士也在引导。

关于无语言交流

舞蹈其实就是一种用身体语言来表现音乐、表达情感的运动方式,可以说是一种关于无语言交流的运动,可当我们不能用语言传情达意之时,可以选择的方式就会变得相当戏剧化。皮特总结了这样几点:集中、靠近、方位和方向、触摸和给对方重量。

靠近:你能够和舞伴有多靠近呢?当你跟一个人的距离接近时,是否可以感受并表现出你们之间的一些信息和关系,传达互相的关注,获取一些信息呢?

方位和方向:跟标准舞一样,拉丁舞也讲究朝向和线路。线路可以帮助舞者和观众进行交流;动作的方向则可以帮助舞者进行更好、更全面地展示。

给对方重量:给对方重量的目的很直接,就是告诉对方你“在哪里”,这样不仅能轻松地“找到”舞伴,也可以传递很多重要的信息,比如告诉舞伴给予你多少帮助。很多人在合舞的过程中会碰到找不到舞伴“手劲”的问题,原因之一就是舞伴没有给他重量,导致手上的感觉是一片空白。

关于组合的编排

组合编排,有个结构的问题,从无到有,跟建房子先得有地基一样,必须逐级上升。皮特给出了这样一个等级规律:1、舞蹈特性(该舞种特点及风格);2、基本步伐(制定步伐);3、高级步伐(在此基础上的变形计提高);4、花步类动作;5、技巧类难度动作(双人配合)。

在每个级数上,我们可以使用的组合编排方式也有很多:1、变节奏(加快、减慢、切分三种方式);2、重复;3、增加动作;4、从其他舞种借鉴动作;5、空间变化(改变方向、改变高低位置、改变两人之间的空间);6、增加技巧性动作。

有时候编排组合的灵感来源于“解决问题”和“即兴发挥”。在编排中,我们通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握持的方式不顺手、节奏不匹配、动作配合不好等等,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我们就等于进行了组合的创编。

此外,海洋分清编排的目的,是编表演秀还是编比赛组合?秀的结构要像一本书,有开头有结尾,可以将内容进行安排,有安静,有高潮;比赛就不一样,裁判不是从头到尾看一对选手,组合取决于选手真正的能力,太难的动作完成质量不高,太容易的动作,选手又会不兴奋、乏味。另外,舞蹈比赛不是编排组合比赛,再好的组合如果不能体现特性、质量,依然不能对舞蹈分数有帮助。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再难的组合其实都是运用这些分数编排出来的,皮特所举得例子主要是为了教给大家方法,真正的运用必须不断地积累与运用,使用得多了,就可以轻松看出繁杂的花步动作是通过何种方式改进的,也不会被它迷花了双眼。

 

爱舞、学舞,并以此谋生,既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又能从中获得不错的经济收益,尽管说在商言商,在教言教,但两者其实是大道想通,有着相似的原理和理论体系的。舞如人生,人生如舞,当我们在追求卓越的舞蹈技艺时,是否想过从人生品质的提升开始,从我们的文化素养和做人做事起。舞蹈需要品质,做人又何尝不需要人品?

每一次相同或不同的老师来到中国,给我们传播舞蹈知识的同时,也在开辟我们的思路,传播是一种舞蹈的文化!祝大家人生如舞,尽情享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