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吴哥窟,探寻失落千年的微笑】打卡暹粒·中国援助修复的周萨神庙

标签:
杂谈游记 |
周萨神庙建于公元12世纪初期苏耶跋摩二世统治时期。与其北边相距170
米的托玛侬神庙为同一时期建造,其
建筑布局、结构形式完全一样。但这两组建筑为何而建,目前尚不清楚。只是在19世纪后期,驻柬法国军官迪科在
发现这组建筑时,从当地人口中得知该庙是供奉周萨神(ChauSay
)的,故法国人将其命名为周萨神庙(ChauSayTevoda)。
——百度
周萨神庙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值得中国游客特别关注:因为它是由中国工作队负责维修的。
吴哥古迹,不但是柬埔寨人民的,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不但属于今天,更属于未来,保护这些文物古迹,保护这一举世闻名的人类文化遗产也愈来愈受到全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
吴哥古迹从19世纪被重新发现后,世界各国进行了艰苦卓绝的维修保护工作。在吴哥古迹工作的队伍中有法国两个队,日本两个队,德国、意大利、印尼、美国的民间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还有有中国。
由于参与了拯救吴哥古迹的国际行动,我国的保护修复水平由此也能通过这里得到较快传播,在与各国交流的机会中也学到好的经验和应吸取的教训,使中国的文物考古走向世界,特别是能加强与相邻国家在文物考古方面的合作,是件意义重大的事情。
周萨神庙旁的大厅里记载中国帮助柬埔寨修复茶胶寺和周萨神庙的文字展板。


周萨神庙很小,也很精致,人说这是印度教神庙风格。

中午来到这里,静悄悄的,除了我们以外没有其他游客。

正午的阳光静静的照射在满是精美石刻的灰暗的石墙上,一对柬埔寨新人在这里拍婚纱照。

与其他废墟一样的寺庙不同的是,这里环境整洁,没有到处散落的石块,很难想象几年前这里也曾经是一片坍塌的废墟。


历时8年,投资1450万元,中国专家们将一堆乱石复原成这样一座精致的神庙,反映了中国人在修复工程上的严谨认真,也获得了国际文物保护组织和柬埔寨政府的高度评价。




柬埔寨女孩,身材美丽窈窕,妥妥的就是吴哥石窟上随处可见的浪花精灵小仙女·····




新郎是典型的柬埔寨小哥,脸上透着憨厚和质朴···


红色的婚纱衬托着古老的灰色的石窟更有一种穿越的韵味·····

回眸的瞬间,穿越了千年,浪花精灵当年是否也曾站在这里这样的回眸一望?
这会儿才算看到柬埔寨新娘的正脸,气度不凡,很漂亮···

门框上白色的石雕是很明显的修补痕迹····

大概摄影师很喜欢这个门框,他们在这里拍的没完没了··





让人一次次赞叹的精致的石雕····












哈喽!我们正拍的高兴,一个外国老先生跑过来跟我们添镜····






来自法国的年轻小夫妻让我们帮助拍的合影····

互相帮助,他们反过来又帮我们拍·

门框上白色的石雕是很明显的修补痕迹····

大概摄影师很喜欢这个门框,他们在这里拍的没完没了··





让人一次次赞叹的精致的石雕····





各国专家在漫长的吴哥古迹维修中创造了许多好的维修方法,其中"类风格修复法"广泛的应用到吴哥窟古迹的修复工作中;另外各国维修吴哥古迹时,对建筑物毁灭部分的修复都是很慎重的,很多时候采取的是“局部修复方法”,即"知道多少修复多少";还有
"原物归位"修复法等等····
在周萨神庙建筑群的四周堆积着大约4000余件过去从各个建筑物上塌落下来的石构件,结合维修工程将构件归安复位。这是用原物恢复古建筑原状的一种修复方法,不是一般意义的"重建"或"恢复"。还有大约30%~40
%塌落下来的构件已经风化破碎或丢失,比如塔尖、屋顶和一部分建筑装饰物。根据国内外维修古建筑的经验,严重残损和缺失的构件允许用材料质地和强度相近似的新材料予以替换,但不允许为追求建筑物的完整而无节制的添配新构件。更换或添配新构件既要在外观上与旧构件相协调统一、又要有所区别。所以在周萨神庙修复好的建筑上不可避免的会看到后期修复补填上的石料····







哈喽!我们正拍的高兴,一个外国老先生跑过来跟我们添镜····

与周萨神庙一条小路之隔的对面是托玛侬神庙,格局与周萨神庙完全一样,外观也很精美小巧,据说那是法国人援助修复的。
托玛侬神庙(Thomas Lennon
Parthenon)与周萨神庙的建筑形式完全一样,位置也相对称。





来自法国的年轻小夫妻让我们帮助拍的合影····

互相帮助,他们反过来又帮我们拍·
同住地球村,相遇是缘分,旅途上平添了许多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