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吴哥窟【打卡暹粒·吴哥寺】

标签:
游记杂谈 |
吴哥寺又叫吴哥窟,还叫小吴哥,是世界上最大的庙宇,也是吴哥窟保存的最为完好的寺庙,被称作柬埔寨的国宝。
吴哥窟的造型,是柬埔寨国家的标志。
吴哥窟,与中国的长城、印度的泰姬陵、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同称为“东方四大奇迹”。
据记载,最早是一个称为扶南国的统治这里长达400多年,6世纪一分支真腊消灭了扶南国,接手管治了两百多年。公元802年,由阇耶跋摩二世建立吴哥王朝,至1181年阇耶跋摩七世,发展至最高峰。
吴哥王朝一直定都吴哥并大兴土木,建造王城及大小寺庙600余座,散布于4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12世纪建成最为显示高棉艺术成就的吴哥寺。
中国元代浙江温州有位叫周达观的使节,曾于1296年抵达吴哥并住了很久,最后写成游记「真腊风土记」,第一次详细叙述了当时吴哥的面貌。
——360百科

吴哥寺是多种文明的融合,最开始兴建时是印度教风格,崇奉着湿婆、毗湿奴诸神,到12世纪下半叶,当时的国王开始信奉大乘佛教,佛教寺庙也应运而建。为国王加冕的婆罗门主祭司:地婆诃罗(Divakara)为国王设计了吴哥寺,由—个叫做吉篾(今名叫高棉)的东南亚民族所建,花了大约35年建造,供奉毗湿奴,名之为“毗湿奴神殿”。

“毗湿奴神殿”以建筑宏伟与浮雕细致闻名于世,所有的墙壁全都刻有精美的浮雕。




吴哥寺的外面还有一条将近10米宽的堤路,直通庙宇的大门,堤路的两边竖立着巨大的那伽蛇神像。


吴哥寺的建筑精美令人望之兴叹,然而却在15世纪初突然人去城空,吴哥城被丛林覆盖。吴哥失踪并被人们遗忘的时间长达400多年,。
吴哥古迹能够被世人重新发现,源于中国的周达观1295年的游记《真腊风土记》,这是真腊历史唯一同时代有记录的书,这本书记录的很多细节与吴哥古迹一样。在元代时这本书只有手抄本,到了明代才有了木刻本刊印,到了清朝时期,《真腊风土记》被收录到《四库全书》中,属地方志。
这本书被热爱航海的欧洲人看到了。1819年,法国人将《真腊风土记》译成法文,首次在巴黎刊行,此后就陆续有欧洲人访问吴哥。
1861年,法国生物学家享利·穆奥在密林深处发现了吴哥古迹,他的观察手记和手绘实景,以旅行笔记方式出版后,引起了世界轰动,让安静了几百年的吴哥在历史上又“复活”起来。
穆奥的日记里对高棉遗迹给予最高的赞誉:“吴哥是古高棉王国的国都……此地庙宇之宏伟,远胜古希腊、罗马遗留给我们的一切……,一见到吴哥寺的刹那,人们立刻忘却旅途的疲劳,喜悦和仰慕之情油然而生,一瞬间犹如从沙漠踏足绿洲、从混沌的蛮荒进入灿烂的文明。”
他感叹:“这么宏伟的废墟,想必当时动了多少劳力,让人看到时一方面是充满钦佩,另一方面不禁感叹,当时能打造出这些巨大作品的人是个又强大又文明的种族,而这些人却又消失到哪里了?
这里有些寺庙可以和我们的所罗门比对,美得像是古老的米开朗基罗所建的,大可以和我们自以为最美的建筑平起平坐。”
穆奥的游记唤起了欧洲人对隐藏于丛林中的吴哥窟的极大兴趣,旅行家、考古学家、建筑学家、历史学家纷至沓来,涌入吴哥,渴望着一睹高棉王朝璀璨夺目的遗迹。西方人也乘虚而掠夺了吴哥窟大量的古迹和珍贵文物。法国吉美博物馆,藏有大量的吴哥文物,丝毫不比金边国立博物馆逊色,吴哥护城河的栏杆、各种雕像头像,包括阇耶跋摩七世夫妇的雕像,建筑石刻等等,都是吴哥文物的精华。
1992年,吴哥古迹被列入世界濒危文化遗产,从1993年算起,至今已24个国家参与了保护吴哥文化遗产的行动中。


橙黄色僧衣的修行僧的身影,是这片土地上的一抹亮色,不管他们走到哪里,总能引起游客镜头的追逐。



午后是观赏吴哥窟回廊最好的时段,可以清晰地观赏回廊的壁画。


正如学者所赞:小吴哥回廊壁画以场面大,人物多,生动传神,写实精致,富有装饰性,生活气息浓,民族特点强,堪称世上一流浮雕壁画;与其说浮雕壁画装饰了建筑,不如说赋予了建筑以生命,将整个寺庙幻化成了个鲜活的世界。













吴哥人认为“神住石头,人住木头”,很难想象,造型宏伟精致的吴哥寺全部是用一块块石头堆积而成,不用粘土,不用钉子,不用木料,只用物理中的力学一块叠一块搭建而成,十分让人赞叹让人感慨古代高棉人非凡的创造力和高超的技艺还有高超的艺术审美。






线条流畅柔美,造型凹凸有致,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刻让我特别的喜欢······





游客付一定的费用,可以跟他们合影····

从另一侧也有楼梯通往塔的最高处,两旁没有扶手,大概是不安全,游客止步····








夕阳下的吴哥尖塔····

早晨看日出看小吴哥倒影的莲花池,白天再看其实是很小的一个水池,竟然吸引了不知多少个来自世界四面八方的游客····

夕阳下小吴哥投到莲花池的倒影更美,蓝天,白云,吴哥窟的五个尖塔,莲花池,相互的倒映完美融合,眼前的景观像画一样美····
离开的时候又遇到了早晨看到的这只猴子,不知哪个游客给了它一个塑料包装的小饼干,但见它坐下来熟练地三下两下的撕开塑料包装,大吃起来····

看见我这么近距离的相机对着它,人家礼貌的放下手里正在吃的东西端坐在那儿,长长的尾巴,长长的猴脸儿,微微带笑,倒是一脸的和蔼与友爱,看来它已经熟悉了拍照,把我当成了朋友·····



内容丰富,雕刻精美的回廊浮雕壁画是世界上最大的回廊浮雕,柬埔寨古代高棉族所创造的浅浮雕,堪称世界浮雕艺术的最高成就。

午后是观赏吴哥窟回廊最好的时段,可以清晰地观赏回廊的壁画。
高两米,长800米,由西向北按逆时针方向的带状式环绕形式展示了印度教神话传说,同时还反映了吴哥王朝统治时期的社会生活····
这里的每一个雕塑都是历经千年的文物,回廊内的浮雕清晰、细腻,石雕壁画的每一处雕刻都称得上精美绝伦。

我们没有请导游,对柬埔寨的历史也没有研究,当然也就很难看懂每处浮雕当中的含义,只能被这些浮雕的精致优雅惊艳之美所震撼····


长长的回廊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在此痴痴的徘徊。


据说当时的高棉文化受印度教的影响,其语言多使用梵语( 也叫作三司克立语 ),这种语言是只记录神事不记录人事,所以在吴哥窟,人们只能领略其石雕艺术的精美,却找不到他们关于自身文化的任何文字记录。人们只能通过这些精美的石雕对古老高棉的往昔有一知半解的认知并感受高棉时代的灿烂文明。


长长的回廊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在此痴痴的徘徊。


据说当时的高棉文化受印度教的影响,其语言多使用梵语( 也叫作三司克立语 ),这种语言是只记录神事不记录人事,所以在吴哥窟,人们只能领略其石雕艺术的精美,却找不到他们关于自身文化的任何文字记录。人们只能通过这些精美的石雕对古老高棉的往昔有一知半解的认知并感受高棉时代的灿烂文明。

正如学者所赞:小吴哥回廊壁画以场面大,人物多,生动传神,写实精致,富有装饰性,生活气息浓,民族特点强,堪称世上一流浮雕壁画;与其说浮雕壁画装饰了建筑,不如说赋予了建筑以生命,将整个寺庙幻化成了个鲜活的世界。








史料记载:1431年,逐渐强大的暹罗人入侵攻陷吴哥,吴哥遭到严重的破坏。吴哥王朝被迫迁都到金边西北约40余公里的洛韦。1594年,暹罗人的军队又攻陷了洛韦,将收藏有真腊大量重要历史文献的皇家图书馆焚毁,吴哥王朝再次迁都到金边。吴哥王朝的历史文献也因为这场战乱飞灰烟灭,记载柬埔寨历史的史料也因此成为空白。



吴哥窟中央的五个神殿塔楼被称为高棉建筑的杰作,五座塔楼也被标记在柬埔寨国旗上。


吴哥人认为“神住石头,人住木头”,很难想象,造型宏伟精致的吴哥寺全部是用一块块石头堆积而成,不用粘土,不用钉子,不用木料,只用物理中的力学一块叠一块搭建而成,十分让人赞叹让人感慨古代高棉人非凡的创造力和高超的技艺还有高超的艺术审美。



回廊里采光的窗户上,那么多的石头栏杆,都被精雕细刻成棕榈树干的样子。

大概是穿了条花裤子很扎眼,被这个印度美女拉着照合影,然后还要互留微信传照片,呵呵,快乐的经历······

吴哥窟以其迷人的飞天舞者而闻名。
在吴哥窟看到最多的就是墙上雕刻的多种形象神态各异的飞天小仙女······





柬埔寨的小女孩儿穿着飞天小仙女的裙装和头饰,男孩儿们穿着的大概是吴哥时期男人们的传统服饰还带着面具在为游客表演
······

游客付一定的费用,可以跟他们合影····

这里就是高高的中央殿堂,象征着众神居住的须弥山。
通往尖顶宝塔的台阶非常的陡峭,向上攀爬的人们都非常吃力。
上去参观不允许穿吊带装和短裙、短裤,也不能戴帽子。
同时还限制上去游客的数量,大概怕是人多了拥挤,这会儿正是傍晚,在上面可以看落日,看小吴哥的全景,所以下面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我们不想排队,不想等待,放弃了攀登。

从另一侧也有楼梯通往塔的最高处,两旁没有扶手,大概是不安全,游客止步····
太阳的余晖斜斜的洒落在小吴哥的塔楼和廊道上,星星点点五颜六色的游人让这灰暗而古老的建筑又多了一些画意·····








夕阳下的吴哥尖塔····

早晨看日出看小吴哥倒影的莲花池,白天再看其实是很小的一个水池,竟然吸引了不知多少个来自世界四面八方的游客····

吴哥窟,到此一游····

看见我这么近距离的相机对着它,人家礼貌的放下手里正在吃的东西端坐在那儿,长长的尾巴,长长的猴脸儿,微微带笑,倒是一脸的和蔼与友爱,看来它已经熟悉了拍照,把我当成了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