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走川滇藏,风景在路上】· 澜沧江畔的千年红盐田

标签:
游记杂谈 |
2009年,千年古盐田被列为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其盐井晒盐技艺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盐井的正式名称是“西藏自治区芒康县盐井纳西民族乡”。
离开214国道,进景区大门后沿着指示的路牌顺澜沧江畔峡谷的小路直切下去,江边白色的民居所在的前方就是千年古盐田。
幸好遇见了一个年轻的会讲普通话的小喇嘛,招呼我们住进了他的家······
早晨的盐田村,宁静而又祥和······
像在沿途看到的许多藏族小村一样,盐田村的居民如今都住上了新盖的房屋,白色的新屋彩色的房檐加上房屋周围的花儿,在早晨阳光的照耀下分外艳丽,让人赏心悦目······
纳西族的房子建造方式好像跟藏族的一样,石头和木头是房屋的主要材料······
盐井村从古到今都是交通要道,历史上是"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是吐蕃通往南诏的要道,也是滇茶运往西藏的必经之路。现在是国道
214 线的必经之路,也是各种商品的集散地。
盐井盐田这道人文景观现在是“茶马古道”上唯一存活的人工原始晒盐风景线。
盐田就在离村子不远的地方。
依山搭建的盐田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气势雄伟。
独一无二的原始晒盐方式和当地特殊的自然环境形成了一处自然和人文溶为一体的世界奇观。
“盐民沿着澜沧江边盐井的梯子向下深入到盐卤水井中几米至十几米的深处,以木制筒背上来的卤水倒在各自的卤池中浓缩,再倒在盐田上进行风干后结晶成盐。”
盐业是当地居民生活的主要副业来源。
制盐的过程基本上都是由女人们来完成。
如今这里已用上了电,人们不用再下到深井里往上背卤水,每天早晨女人们将塑料管从盐田连接到江边的卤水井,用潜水泵抽出卤水,经过日晒和自然过滤生产盐巴。
对于我们来说,走进盐田,可以感受到的,只能是盐田所处的地形险峻,气势雄伟,场面独特·。
唯有赞叹这世界上独有的风景和难得多见的景观······
来到盐田内,可以看到盐田棚子里洁白的结晶,形似钟乳的晶盐,像是进入了一个奇特的水晶世界,穿梭于密密的迷宫一样的立柱之间,是一种扑朔迷离,给人以无法想象的令人惊奇的景观。
不能不佩服,多少年来,这里的盐民长年累月的在这条条险峻的小道上背着木桶踏着澜沧江湍急的波浪,循着祖先的足迹,在不可想象的恶劣环境下,勇敢地无畏地无悔地追求着延续着他们祖先遗留下来的淳朴、勤劳、艰苦、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让古老的盐田延续至今。
盐井的大多数居民认同自己是纳西族,盐井也就成了整个西藏惟一的一个纳西族民族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