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走川滇藏,风景在路上】·走进墨脱

标签:
游记杂谈 |
对我来说,墨脱是一个神秘的美丽的可想而不可企及的地方:多雨的气候,泥泞的山路,最重要的是墨脱不通公路,走进墨脱必须要有最少四天的徒步,最令人可怕的是徒步要穿过蚂蟥、毒虫、猛兽出没的原始森林,一路上随时都有可能遇到雪崩、暴雨、塌方、沼泽,行人安全无保障··。
所以说我对墨脱是只有欣赏没有向往,可以说这辈子从来没有过要去墨脱的梦想·····
有时候不向往不梦想不一定就不会前往: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从2013年10月31日开始,墨脱已正式"摘帽"中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县的历史,31日上午11时,墨脱公路举行通车仪式。墨脱人民也将不再因雪山阻隔而远离世人的视线”。
通公路就意味着进墨脱可以乘车,可以不徒步。可以躲过那些不可逾越的艰难险阻·····
这一次我们从318再次走进西藏,墨脱自然被伙伴儿们列为此行的主要目标之一了····
今天是个好天气,住处门前的雪山,在早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金灿灿的光,好兆头······
早晨八点钟离开波密前往墨脱.
隔着车窗用手机拍下沿途的风景······
“墨脱人民欢迎您"!
再往前行就是穿过嘎隆拉雪山的隧道。
“只有嘎隆拉隧道的打通,墨脱才成为中国真正的通公路的县”。
以前走出墨脱的人们必须翻越雪山垭口,隧道打通了,开着车只需几分钟就可以从山的这边走到山的那边。
墨脱公路,远不是想像中平坦笔直的大道,多数还都是高低不平松松散散的泥石路······
“由于墨脱公路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国内公路建设当中,墨脱公路地形起伏最大、自然坡降最大、降雨量最大、地震裂度最大、地质灾害最多、地质条件最复杂等特征,经常性的塌方和泥石流等灾害让墨脱公路一直处在反复的建设和修复之中····”
远处那弯弯的褶皱就是我们走过的路······
来到墨脱检查站,我们拿出事先在家准备好的边境证及个人身份证,边检人员根本不看,直接告诉我们,面包车不能通行。
检查站外挂了一个大牌子明文规定:“乡村道路弯道多路窄坡度大,涉水路段多,泥石流塌方飞石等自然灾害频发,为了你的生命财产安全,小型轿车、面包车、无越野性能车辆禁止通行乡村道路”······
负责边检的是军人,军人从来都是严格执行纪律的典范,任凭我们说了多少好话都无济于事·····
昨晚到波密后趁着吃过饭的间隙,多吉师傅到附近顺便咨询了进墨脱的情况,留下了仅一面之缘的布琼师付的电话,没想到这会儿真成了我们的救命稻草,征得我们的同意,多吉拨通了布琼的电话·····
不到一个小时,我们坐上了布琼的丰田4500,俗称“陆地巡洋舰”,包车价格:进出墨脱两天往返2000元……
高低不平的砂石路算是好路,有好大一段路程被塌方过后山上的洪水夹着冲下的大大小小的碎石块平铺在路面上,越野车上串下跳带着我们穿行在上面·····
景色却越来越美丽·····
皑皑的雪峰和高大笔直的山林一路相随,留下了许多拍糊的照片·····
一条小河伴着公路····
河水从雪山上下来,纯净如玉,发出象翡翠一样的色彩······
除了越野车外,公路上跑的最多的是这样的大卡车,运送着墨脱人所需的各种各样的物资·····
公路旁边的瀑布······
在雪山环绕下,竟然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亚热带植物,还有宽叶子的大芭蕉树······。
我们很有运气和好人缘,布琼是个虽然年轻也很懂行的藏族司机,家在波密,在扎墨公路上跑了好多年,沿途有好的景观他都会主动停下来让我们看看拍拍······
哇!遇见了雅鲁藏布江大拐弯!!····
来个全景吧·····
布琼却说,雅鲁藏布江其实有许多这样的大拐弯,真正的雅鲁藏布江大拐弯还不在这里~~,
下午大概3点钟左右的时候,我们终于远远看到墨脱县城了。
网上没有太多介绍墨脱旅游景点的信息,说得最多的就是徒步墨脱,徒步爱好者谈的最多的也只是在攀山涉水艰难行走到墨脱的过程中感受“身在地狱,眼在天堂”带来的快乐····
于我们来说,也只是想到墨脱看看,具体看什么,说不清楚,因此来到墨脱看到的点滴对我们来说都是惊喜·····
安置好住处,已经是下午四点多钟了,连午饭都没有吃的我们让布琼即刻带着去看他所说的雅鲁藏布江真正的大拐弯。
墨脱好像就没有像样的路,离开县城公路后通往大拐弯的路是乡间小路甚至不可以称为路,车子在热带雨林里穿行,上上下下七拐八绕的不知走了有多远,视野突然开阔了起来······
车停了下来,向下望去,雅鲁藏布江环绕着的360度峡谷大拐弯神奇的出现在我们面前——像沙盘模型一样的不真实····
“这就是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布琼自豪的告诉我们······
当地人管这里叫果果糖蛇形大拐弯,大概是这里的形状像棒棒糖还像一条盘起来伸出头的蛇一样而起的名字吧?
确实很形象,关于这个名称的由来好像没有更清楚的解释了······
布琼是个好司机还是个好导游,离开大拐弯离天黑还有一点儿时间,又带我们去看了墨脱有名的德兴藤索桥。
“藤索桥是一奇特的桥,没有桥墩,不用木板,一个铁钉也找不到,整桥用的是白藤。
墨脱德兴藤网桥横跨雅鲁藏布江,藤网桥整个呈管状悬空,多位于峡谷谷险要的河段,行走其上时,桥随人的重力与河谷风吹送,左右晃悠幅度较大,但整个桥近似密封,颇为安全。
相传,珞巴族的人们之所以将桥做成网状,是受到蜘蛛织网的启发。这样的结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堪称建桥史上的一绝。1996年墨脱县藤网桥被列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墨脱县藤网桥始建于清朝,有300多年的历史。
藤网桥是珞瑜地区独具特色的交通工具。藤网桥体现了珞巴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但因架设难度大,且要经常维修,因此在墨脱县已为数很少。
因为安全问题藤网桥已成为墨脱的历史早已封闭不用,政府在藤网桥的旁边新建了一座大桥叫德兴大桥······
桥下就是波涛滚滚的雅鲁藏布江·····
晚上近八点时返回墨脱······
墨脱石锅鸡是味道最正宗的石锅鸡,品尝是必须的,为了犒劳司机师傅,也为了犒劳我们自己·····
清晨的墨脱是我想象中的墨脱,云雾弥漫在县城的上空,像虚幻仙境······
“墨脱,在藏传佛教经典中称"博隅白玛岗",意为"隐藏着的莲花",相传九世纪时莲花生大师受吐蕃赞普赤松德赞之请遍访仙山圣地,到了这里后,发现这里的地形像一朵盛开的莲花,有圣地之象,遂在此修行宏法,并取名"白玛岗"“。
墨脱县境内的居民主要为门巴族,还有珞巴族、藏族、汉族等民族。
和内地小镇并无两样,被外界称为“孤岛”的墨脱却没有想象中的民族风情。
门巴和珞巴等族居民只有1.2万人。
门巴族和珞巴族,是世居西藏高原的古老民族和族群,“门巴族人大约在300多年前,从门隅、主隅开始迁入墨脱,起初为6个人,之后珞巴族人也来到这片土地。后因土地、宗教信仰等方面的问题,发生了历史性纠纷。后经多代磨合,包括文化的碰撞,风俗的交融,最终形成了和谐共融的的局面。”
传说门巴妇女会给外来之人下毒,不是心存歹毒要害死谁,只是要将被下毒之人的美貌、智慧和健康转给自己······
所以太漂亮太聪明太帅气的人最好不要到这里来了,以免被门巴女人相中而性命不保哦~~~
“门巴族部分也来自附近的不丹,即与不丹人同宗同源”。
墨脱县属喜马拉雅山东侧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这里是西藏高原海拔最低,环境最好的地方,也是西藏最温和,雨量最充沛,生态保存最完好的地方。与西藏其他地区相比,墨脱县境内四季如春,来到这里,可以领略到从高山寒带到热带雨林那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墨脱因此被誉为"西藏的西双版纳"。”
来到墨脱艳阳高照,气温达到20多度,让我们卒不及防,这身行头真给我热得够呛······
墨脱人世代生存的家园隐隐约约的散落在茂密的雨林中······
藏民善良也很互助,一辆越野车停在路边,过往的司机都会停下来询问是否需要帮忙,布琼说,这是在这条路上的司机们不成文的规矩,因为这条路上有太多的艰险······
第二天中午,我们返回到波密,布琼把我们交给多吉,连午饭都没来得及和我们一起吃,又匆匆忙忙的去迎接另外的客人了······
吃过午饭,我们下午两点离开波密,前往林芝,中途要经过川藏线上闻名的通麦天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