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在河南——永远残缺的龙门石窟

(2012-10-01 22:30:00)
标签:

杂谈

 一时兴起,和好友约了一起到洛阳游龙门石窟。

虽然洛阳离郑州很近,可游龙门石窟还是很多年以前的事情,那时很年轻的我跟了一群很年轻的伙伴儿到洛阳看牡丹,顺便游龙门石窟。那时龙门石窟门票好像只有一,两毛钱,公交车一直开到龙门石窟景区跟前(也就是现在的奉先寺),印象中就是几个或坐或立石雕的大佛,叽叽喳喳的照了到此以一游的照片,前后不足半个小时即打道回程·····

 

时隔多年故地重游,完全不一样的感觉,从火车站坐公交车大约一个小时可以到达,景区售票处到景点有很长的商业步行街要走,可以选择坐景区电瓶车。

门票120元,国家5A级景区,世界文化遗产,景区经过了多年的修缮,投入了大笔的资金,环境好了很多,门票贵些也在情理之中。

 

家在河南——永远残缺的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坐落在距洛阳13公里处的伊水河畔


家在河南——永远残缺的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同甘肃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并称中国古代佛教石窟艺术的三大宝库。

 

家在河南——永远残缺的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公元493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400余年的营造,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规模营建有140多年,形成了南北长达1公里、具有2300余座窟龛、10万余尊造像、2800余块碑刻题记的石窟遗存。

龙门石窟因规模宏大,气势磅礴,造像雕刻精湛,内容题材丰富,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龙门风景名胜区被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年)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这些详实描述佛教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2007年4月,龙门石窟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百度)

 

真正的漫步在这宏伟的艺术殿堂,放眼望去,给人的感觉却是疮痍而荒凉。

那嵌入崖壁上大大小小的石窟长达一公里,经历了上千年的风霜雨雪侵蚀和战乱年代盗窃的破坏,坑坑洼洼的大小洞窟多数是空的,残存在崖壁上洞窟佛龛中的佛像缺胳膊少腿,没头没脸,伤痕累累。

 

据史料记载:
龙门石窟自开始营造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历朝历代均遭到不同程度人为的破坏,可以说是损毁严重。除了极少数的佛像具有头像以外,大多数佛像的头部均遭到破坏,难以见得其面部神韵。特别到了30年代40年代,龙门石窟的许多佛头,碑刻,浮雕受到了疯狂的盗毁,有许多被日本,美国的文物商人非法收购,偷窃出境,如今摆放在外国的博物馆里;也不能否认,相当一部分的破坏者来自我们自家的国民。。。。。。

 

龙门石窟究竟有多少精美的艺术品流散于海外,也许永远难以统计,留给我们的只有永远的伤痛和惋惜。
 

家在河南——永远残缺的龙门石窟

家在河南——永远残缺的龙门石窟

家在河南——永远残缺的龙门石窟

 

一个个洞窟,一个个佛龛里,随处可见的是消失的头颅、残断的手臂、坍塌的下肢和风化的躯体。

 

家在河南——永远残缺的龙门石窟

 

家在河南——永远残缺的龙门石窟

家在河南——永远残缺的龙门石窟

家在河南——永远残缺的龙门石窟

家在河南——永远残缺的龙门石窟

家在河南——永远残缺的龙门石窟

 

那些破损的雕像尽管已残缺不全,但每一尊佛像无论大小都显示出其雕刻艺术的造型精美和刀工细腻,人物栩栩如生,神态多姿多样。


家在河南——永远残缺的龙门石窟

          家在河南——永远残缺的龙门石窟


家在河南——永远残缺的龙门石窟

       家在河南——永远残缺的龙门石窟


家在河南——永远残缺的龙门石窟


  家在河南——永远残缺的龙门石窟


家在河南——永远残缺的龙门石窟

家在河南——永远残缺的龙门石窟


家在河南——永远残缺的龙门石窟

家在河南——永远残缺的龙门石窟

家在河南——永远残缺的龙门石窟

 

家在河南——永远残缺的龙门石窟

 

 

万佛洞,因洞窟两壁大大小小刻有一万五千余尊佛像而得名。


家在河南——永远残缺的龙门石窟

 

大佛残肢断臂,小佛也是面目全非,不知那些破坏者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

 

家在河南——永远残缺的龙门石窟

 

 

据说这是龙门石窟最美的一尊观音像,观音通高85厘米,头部微斜,身体呈“S”形的曲线,姿态优美端庄,只是脸面不知今在何处。

有人说这尊像是依杨贵妃的形象雕刻的。据说,著名戏剧大师梅兰芳先生早年参观龙门时,出神的瞻仰其2个小时,被她那优美的形象吸引并大加赞赏,此后经过艺术加工并运用到他的表演中。

 

家在河南——永远残缺的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中最具代表性的奉先寺大型艺术群雕,规模宏大,气势磅礴,雕刻精湛,为大唐盛世的时代象征。

 

家在河南——永远残缺的龙门石窟


 

名扬天下的卢舍那大佛

 

家在河南——永远残缺的龙门石窟

 

 

 

这尊佛像,弯眉秀目,嘴角微翘,无论你在哪个角度和她相视,她都用一双迷离的笑眼俯看着你。

身着通肩式袈裟,衣纹简朴无华,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令人敬而不惧。

 

 

 

        家在河南——永远残缺的龙门石窟

 

 

传说卢舍那大佛的面容就是女皇武则天的真容,是武则天出自己的脂粉钱修建而成。因此当地的老百姓把她叫做“武则天像”。

当年工匠们在塑造这尊佛像时,把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感情、开阔的胸怀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这尊佛像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

据佛经说,卢舍那意即光明遍照,一代女皇武则天普度众生惠及天下的美好愿望在此展现给后人。

小臂以下肢体几乎崩塌殆尽,卢舍那大佛也因此被艺术家称作东方的蒙娜丽莎,东方的断臂维纳斯。

 

 

       家在河南——永远残缺的龙门石窟

 

掩映在碧水青山之间的摩崖大佛,无言的向过往的人们诉说着龙门石窟一千五百多年不老的故事。

一尊尊精美的雕像,历经千年仍向人们展示着魏唐时期的繁荣。佛像的残缺,却又时刻不忘提醒人们近代中国遭受过的屈辱。


家在河南——永远残缺的龙门石窟

家在河南——永远残缺的龙门石窟

 

          家在河南——永远残缺的龙门石窟

            家在河南——永远残缺的龙门石窟



 

对于艺术我是一窍不通,说不出许多赞美的语句,只能赞叹古代艺术工匠的匠心独具和技艺精湛,留给后人观赏不尽的石刻艺术精华,同时也感叹后人的不珍惜,不爱护。惟有祈祷这些中华艺术瑰宝不再继续遭到破坏,能够得到更加悉心的保护;祈祷世界和平,人民生活幸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