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学日增、为道日减

(2009-12-02 14:14:19)
标签:

杂谈

分类: MSN搬家

为学日增、为道日减。这两句话是老子《道德经》里的两句话,原文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个“益”是多的意思,“损”是少的意思,所以换成普通的说法就是“为学日增,为道日减”。这句话如果按照一般人的理解,可以把它解释成做学问就是一个每天增加知识的过程,知道的越多越好,而修道是一个相反的过程,知道的越少越好。其实如果仅仅只从字面意思上解释的话,这样理解也无可厚非。另一方面,这里面也还有一个问题。由于随着时代的推移,当时的语言环境和现在的语言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其中有些字的含义也发生了改变,因此有很多不熟悉古文,对文言文知道的不多的现代人如果从字面上理解的话就是我上面的解释。其实呢“为学日增”的“学”有两个意思,在传统文化里面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叫“体用不二”,就是说本体和用法是同一的,因此这个学并不是我们现在仅仅理解的学习,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老师教你这个过程,另外一个过程就是你把老师教给你的东西拿过来经过自己的思考运化来体证它,用我们现代人的思维它其实包括教和学两个过程,就是说老师教你和你学习这两个过程合起来才叫“为学日增”的“学”。同时作为老子来说,《道德经》是对大道最直接的描述,因此这两句话其实有更深的含义。在我看来这两句话并不是像普通人理解的那样是相反的两个概念,它说的是一个道理。为什么呢?因为作为《道德经》来说它是假说比喻,就是说作为天道之所运,在常人的眼中无法见到,因此老子只能用大家所能理解的语言词汇来假说比喻描述他所证到的道之运化,因此在这个过程当中他就会用一个反向的思维来给出大家某种提示。比如说这两句话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太极,即人都是由阴阳二气构成的,只要你是由阴阳二气构成的,那么你就自具一个太极。你就是一个太极,而太极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即太极它本来就是这个宇宙。但是你在后天世界当中被各种各样的习俗、习惯、知识所妨碍,而造成了你这个空间的封闭性,因此也可以说作为你这个具体的人来说,你的太极它是一个球形的,有一个有边界性的存在,用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就是你的人体生物场是具有一个球形结构,你生物场的这种结构也决定了你的思维、性格、对事物的认知等等这样一些特征。这也是爱因斯坦说的,如果把一个人比作一个圆的话,圆内的就是你所认识到的规律,圆外的是你没有认识到的规律。如果我们把这个圆作一个360度的旋转,那么它就是一个球,因此如果站在球的层面上来说,人站在中间也是这样一种概念。因此“为学日增”的意思是说你做学问、学识的过程要求你不断的去认知规律。因为一般你之所学是你对先人所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知识去学习,然后你拿过来通过你自我的消化吸收,去体证到这个规律的描述是否符合于事实规律,符合于事物本身这样一个过程,因此说“为学日增”其实是要求你不断的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不断的去体证体用这些知识,证明它符合于规律本身,然后在这个过程当中使你的太极球不断的扩大,而无限的接近于太极本身其大无外这样一个概念。因此说“为学日增”其实也是你证道的一个途径。而“为道日减”的减是减什么呢?它其实和“为学日增”是同一的,即你既然能够体证到这些规律,体证到这些事物本身所具有的运化,那么你就应该放下你的执着心,放下你原来的一些是非观念,这样你身外之所障也就越来越少,你自身之太极与大道也就更加融合,也即不断的使你内在空间扩大的同时它的外在空间也就相对的减少了,从而使你具有一个更开阔的视野来接近大道其大无外的这样一个概念。这是从字面和逻辑上解释“为学日增,为道日减”。
可能现在大家听了这个解释以后仍然不知道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含义,而且由于常人在几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当中,比如《黄帝内经》里记载,八千年以前的上古之人本身就合于阴阳术数,能够达到与大道相合的状态,皆尽天年而去,因此叫做“真人”。然后在宇宙的自我演化过程中,在人类不断的演化过程中,他慢慢的就障碍了他的自心自性而缩小了他心的范围,使你人体生物场和大宇宙场慢慢的隔离开来,一分为二,从而你身上的能量只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运化。当出现运化不开的时候就表现为病症,然后人们又想出了用草药用针灸等等这些方法来解决病的问题,就是说在这种演化的过程当中人和天一分为二,人和大道慢慢地成了两个事物,你这个球也就越来越小了,而且当人认定一种概念的时候,他就常常很难放下去接受一个新的概念,去回到原来的本真状态。比如说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科学家,包括牛顿、爱因斯坦这些科学巨匠,他对一些新的理论都是持一种否定态度来对待,在他的认识范围之内他没有办法来重新把自己的思维打开接受新的事物。因此基于这样一个客观现实的存在, “为学日增”这条路经过世人几千年的演化,已经无法真正做到其大无外,因此老子他又从相反的方面来强调,世人既然在这条路上走不通,那么他告诉你另外一条路叫“为道日损”, 就是说你不需要向外求,你只需要向你自心自性去求,不断的放下你的执着心向内求,使你自心自性达到其小无内,而没有内也就没有外,达内外无别的时候,你也就入道了。这种解释和前面的解释好像是互相矛盾的,但其实是同一的,就是说这些话怎么说都好像不是很明白,因此我用一个实际的事例来解释一下“为学日增,为道日减”。

 

很多人都读过《六祖坛经》,它里面讲述了六祖学法和弘法的过程。很多人看《六祖坛经》往往把它当做一种故事或者说把它当作文字相来看这部经,而我在前面的课程当中讲过,任何经其实是在当下通过放光法门,通过佛光普照法门来实现的,因此《六祖坛经》其实也是在放光的情况下写出来的。比如慧能刚开始听到有一个念《金刚经》,念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他忽然之间好像有一些明白,因此他有了学法的想法,然后在别人的帮助之下,他安排好了他的家人之后,就孤身一人经过长途跋涉到了五祖那里,拜见五祖求法。这个时候五祖见到慧能,发现他的根器比较好,且没有很多世俗的东西,自心比较清净。因此他并没有像一般人一样把他送去念经,去学坐立卧行四威仪,而是把他放到厨房里面去舂米,为什么五祖不按常人的方法去教慧能呢?这里面就涉及到为道日损这样一个事情,就是说你学法并不仅仅是一个文字相的东西,它是对你自心自性的认识,而对你自心自性的认知它就是要破除你的执着心。也只有在你破除了执着心以后,当老师用心印法门把一套信息能量印到你身上的时候,你才可以进入无阻碍接受这种状态。所以五祖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就要去掉六祖求法的执着心,于是把他放到柴房里去舂米。这对于慧能来说也就是关口之所在。如果他能够破开这个关口的话,就有可能进入一个比较好的状态。如果他破不开,跟常人一样想我是来这里学法的,你不让我读经,不让我学佛教的礼仪,而把我放到柴房里面,这个时候就会生分别之心,憎恨之心,这样想的话你也就永远也破不开这个关口,也就永远也不可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这个对慧能来说是一个关口,而慧能他恰恰可以在这样一种环境下,还安下心来专心做他舂米做饭这些杂事,他能够放下常人的种种成见,能够放下这个偏执的心,因此在他做这些事情的过程当中,其实五祖已经在给他传法。禅宗讲以心传心,以心印心,光明心印就是这样一个法门,就是说他并不需要你用文字相来做些什么,只要你心性够好的话,他可以直接把他的能量信息印到你身上,使你自身的状态不断向好的方面发展。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慧能他自身的功夫其实是一日千里,不断向上增长的。因此当五祖要选择传人的时候,他叫寺庙里所有的和尚来做一首诗来描述你能证到什么的时候,神秀写了一首“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六祖听到别人念这首偈子的时候他说这个写错了,然后他写了一首很多人都知道的叫“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我们可以把神秀的偈子当做慧能的一个禅机、当前大道来考虑,然后慧能在大道当前之时忽然心有灵犀明白一个事情,就是它不对。为什么说它不对呢,很多人都是从思维的角度上觉得他这首比神秀的那首高明很多,没有从体证的方面来考虑。其实为什么慧能可以写出这首诗,是因为他在当下的状态之下确确实实看到了他心中之所谓镜子的存在,从太极的角度的来说就是他看到了太极中间有一面镜子,然后他一下子坐在镜子之上,然后他明白了他就是镜子,镜子就是他,所以他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而神秀是站在镜子外面来看这面镜子,就是说他和镜子是各一的,人天相隔的。当你人天相隔的时候如果你再要成就如如不动、“你就是它它就是你”这样一个状态是很难的,所以说慧能能够写出这首诗,其实是因为前面有五祖在不断的加持他,以心传心,以心印心,在暗地里传法这样一个心印的过程让他达到一个状态,然后在这种状态之下,当神秀偈子这个禅机出现的时候,他一下子顿入了他心中之镜,证见了镜即为他的状态之下而写出了这首偈子。所以说禅宗里面讲的顿悟,其实从本质上来说原本无所谓顿悟与渐悟之分,所谓的顿悟是说你身外生物场达到一个状态以后忽然之间发生一种变化,从一个状态能够跃升到另外一个状态,按照常人的说法就是说他可以完成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比如游泳,一个不会游泳的人也许你可能听到过教练告诉你很多游泳的知识,然后你在有了这些知识后你再去实践,在水面扑腾,不停地动手划脚,一开始你没有办法游起来,你按照那些动作要求去做,然后当你在水里活动的过程当中,忽然一下了你就能够游起来浮在水面上,而这个一刹那也就是禅宗所说的顿悟。就是说如果没有前面这些铺垫的话,一个平常的人是不可能造成顿悟的状态,所谓的顿悟渐悟原本也没有分别,他之所分别是在于在临机的一刹那,是否能够顺着大道的运化能够进入大道之运,从太极的角度来说就是说你身外生物场它的频率转速不断变快的过程当中,能够由一个比较快的速度忽然一下子加速到很高很高的状态,然后你能够守住这个状态就是所谓的顿悟。因此当慧能写出这首诗的时候他是坐在镜子当中,他就是镜子,他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的时候,五祖认可了他的这样一个状态,然后叫他三更的时候到他房间里面去,给他讲了一遍《金刚经》,在讲《金刚经》的过程中他其实也是在演法,演示《金刚经》里面的场能运化。所以五祖他是用袈裟把光围住了来讲《金刚经》,他为什么要把光围住呢?其实你想一想他并不是为了遮所谓的灯光,因为一件衣服根本不可能遮住灯光,作为佛家来说他的法门就是放光法门,就是让你自身的性光不断的演法,而作为五祖的学生,比如神秀等等这些学生他们也是慧眼已开的人,不然他也不可能见到心中镜之所存,写出心如明镜台来。

因此在这种情况之下他们很可能会看到五祖讲《金刚经》演法的过程,为了让这些人看不到,五祖也就用世尊的袈裟把性光遮住,把性光围在这个范围之内,让它不能对更大的外在空间产生影响,别人也就看不到,是一个这样的作用。所以六祖慧能作为一个目不识丁的人他能够得到禅宗的衣钵,首先是他自身的根器比较好,他的身体素质比较符合修道的要求,另外他心里面能够放下,没有执着心,没有知识障,因此他才可能达到一个比较高的层次。当然他写出“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这个偈子的时候他其实也还没有完全明白这个如如不动之物、如去如来之物到底是什么,而这个时候五祖知道传法以后他已不能够在寺庙里面久待,就叫他南下了,在南下的15年当中,他就在自悟自证这个如如不动之物到底是何物。就是说在此之前六祖被五祖带到了一个高度,这前面有师父接引是有路的,然后到了这个高度他离开了五祖,这个时候叫无路,就是他眼前没有人教他了,这个时候就要他自我参悟,去解开他心中的疑惑,所以他用了15年的时间来解开他心中的疑惑。然后当他把疑惑真正解开的时候他也就真正明了禅宗的心法全部,因此在这之后他才出来说法。他的这个学道的过程就是“为道日损”的过程,他损的是什么呢?损的是他的一个执着的心、偏执的心,让他更接近于大道,其实在他损的时候他也是一个“为学日增”的过程,他的道之体用越来越精深这样一个状态。
当然这是从“为道日损”这样一个角度来说,其实“为学日增,为道日损”是对立统一的,一体的,而你要真正的做到既为学日增又为道日损其实是很困难的,就拿六祖来说,他做到了为道日损,也正因为他一辈子不认识字,一辈子只听过五祖给他讲过一遍《金刚经》,而其他的经由于不认识字他不会去看,所以也给他的生活带来了很多问题,最明显的一个就是由于他不认识字,世尊的袈裟被武则天骗去,最后被武则天带进了坟墓。在这种情况之下六祖也就再无信物所传,也无形中印证了达摩的禅宗圣祖止于六祖的预言。就是他为学日增这一点做的不是很好,也给禅宗带来了很多问题。因此作为修道之人既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又要做到不断的放下你心中的妄念执着之心,要做好这两方面是需要你有一个很好的心性把持和世界观的认知。结合我们实际的功修,太极健身法的修习其实也是一个为学日增、为道日减的过程,什么叫为道日减呢,就是说千古以来所有的教学大面积普及都是一个不成功的教学,因此我们就把它所有的方法过程都减掉,减到什么程度呢,减到最基本的你的身形端正就行了,坐立卧行时刻伸展中正就可以了,然后他要求你能够做到心胸开阔,以正确的世界观来认知事物,你做好这两点以后然后我们通过阵法的自我运化,用禅宗的说法叫以心印心,以心传心这样一个作用,来使你人体生物场能够不断的发生改变,向更加有序化稳定性方面发展,使你的人体生物场不断的扩大,最后达到其大无外而成天人合一之态。这样一条功修途径叫“为道日减”,减至最减它也就是最复杂的了。因此你身上的运化是简单性、周流性和通变性为一体的。同时我也要求你“为学日增”,在修道的过程当中你也应该学习有益的科学文化知识,学习专业知识,学习社会上各种各样的社会知识等等,叫参遍万学拿来为我所用,因为如果你没有这些知识的话,你会发现你在这个社会上很难立足,很难找到你安身立命,小一点说是养家糊口,大一点说是成就事业这样一个平台。而你学习这些知识的目的只不过是体用而已,你千万不要执着于此,不要局限于此也就可以了。因此一方面你要放下你的这颗执着的心,能够放下你原来的一些是非观念,以一种新的视角来对待功修,看待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另外一个方面你也要不断的学习,向内求和向外求同时进行,只有这样你才有可能在天道之运与人情之理两方面都可能做的比较好,功修方面可以明心见性,社会上你也可以使你家庭幸福美满,没有外在的干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