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华“翰墨中华”系列首展在山西省美术馆开幕
2013年11月28日,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人民大学、山西省文联主办,山西省书法家协会承办的“品读三晋——郑晓华教授书法展”在山西省美术馆开幕。
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然、中国书法家协会党组成员、副秘书长潘文海、山西省政协常委、省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张根虎。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贺耀敏、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石跃峰、中国文联书法艺术中心主任刘恒、太原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春根、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西泠印社副社长李刚田、《中国书法》杂志副主编朱培尔、《书法》杂志执行主编胡传海、山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韩清波、中国人民大学山西省校友会会长胡忠贵等山西省各界爱好书法同道,各专业媒体等400余人参加了开幕式。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为展览发来贺词。
“品读三晋”为郑晓华教授
“翰墨中华系列”作品展的首展主题。本次展览的内容为历代题咏山西的诗文联句,或是深宅大院里刻制精良的碑廊、楹联、门匾,或为描绘自然风物,或书写人生理想,无不遣词优美,寓意深刻。他希望通过自己“游学小抄”的读录,用手中的笔将散落在三晋大地上的名联妙句做一次“历史还原”,让这些散落在三晋大地上的名联妙句返回社会公共视野,从乡间走向都市,从乡土走向流行。从而能有更多的同仁,把力量汇聚起来,以“翰墨”——书法为载体,表现、阐释、传播中华文化。
谈及根植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翰墨中华”系列展,郑教授说道:“‘翰墨中华’是我想尝试的一个系列创作项目,目的是以书法为载体,通过书法这种广为民众熟悉的视觉形式,在阐释、研究、传播中华文化方面作出努力。希望每一次展览都能把大家带入一次有意义的艺术之旅。展览的主题可以空间来划分,展现不同省份的地理风光、人文特色,也可按审美理念来划分。我准备一年做两个左右的展览,用十年到十五年的时间,争取走遍中国、走向世界。当然一人之力只图抛砖引玉,如果有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个事情里来,我的初衷也就达到了。”
配合本次展出,郑晓华教授新著《大师——影响中国书法发展的二十位历史人物》同时首发。开幕式上,郑晓华教授向山西省书法家协会和山西高校赠送自己的新著,并现场题写七米巨幅长卷“主题词”——“翰墨中华,美丽山西”。
开幕式上,校长助理贺耀敏宣读了陈雨露校长贺词。开幕式后,召开了“品读三晋——郑晓华教授书法展”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就郑晓华教授近年的创作和学术成果展开讨论。
此次展出郑教授精心准备160余件精品力作,多为八尺巨幅作品,楷、行、篆、隶、草诸体具备。从展览可以一窥郑晓华教授的艺术风采。
01“品读三晋”郑晓华教授书法展展览地点——山西省美术馆

02.出席开幕式的嘉宾有: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然、中国书法家协会党组成员、副秘书长潘文海、山西省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张根虎。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贺耀敏等、

03.中国书协党组成员副秘书长潘文海代表中书协致辞

04.校长助理贺耀敏教授宣读陈雨露校长贺信

05.山西省文联书记张根虎主席致辞

06.郑晓华教授向山西省书协及高校捐赠新著《大师——影响中国书法发展的二十位历史人物》

07.郑晓华教授致答谢词

08.郑晓华教授现场书写展览主题“翰墨中华、美丽山西”巨幅长卷
09.郑晓华教授陪同嘉宾参观展览

10.郑晓华教授与山西省各位领导、书家在其作品前合影留念

11.开幕式后与会专家就郑晓华教授近年创作展开研讨

12.中国文联书法艺术中心主任、中书协理事、展览部主任、研讨会主持人 刘恒先生在“品读三晋”展览现场接受媒体采访
展厅现场1——郑晓华教授简介
展厅现场 2——前言

展厅现场3——郑晓华教授诗并作《龙城颂》

展厅现场 4——现场书写巨幅主题词“翰墨中华美丽山西”

展厅现场 5——鸟瞰展厅
展厅现场6——二层一角

展厅现场7——视频播放厅

展厅现场8——郑晓华教授给粉丝签名,新著《大师——影响中国书法发展的二十位历史人物》

展厅现场9——与工作人员合影
附专访报道一则
郑晓华:“翰墨中华”从美丽山西开始
|
时间:2013-11-27
16:32:08 来源:山西日报
是什么使他对三晋大地如此迷恋?是其所蕴含的中华文化,尤其是那些书写优美、刻制精良的碑廊、楹联、门匾……
“核心提示”
郑晓华,1963年出生于浙江缙云。198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后留校任教。1995年考入首都师范大学书法研究所,师从我国书法界耆宿欧阳中石教授,1998年毕业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东方艺术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专家。
代表作有:《大师——影响中国书法发展的二十位历史人物》《书谱》《艺路鸿影——郑晓华书作》《翰逸神飞——中国书法的历史与审美》等,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曾应邀赴美国、法国、韩国、日本、台湾访问交流。
作为我国首届书法专业博士学位获得者,郑晓华学识丰厚,多年来从事书法专业教学、研究,在书法理论、创作、教育、国际传播多领域卓有建树。尤为难得的是,他对三晋大地情有独钟,多次前来访学采风,并将“品读三晋”作为“翰墨中华”系列书展的首站。11月26日,郑晓华教授接受了记者的专访,畅谈其对书法艺术的思考感悟和对三晋大地的一往深情。
|
|

郑晓华教授在太原广播电视台《新闻对话》采访现场

郑晓华教授为太原广播电视台《新闻对话》栏目题词
“通联心声”
记者:欢迎您再次来到山西。书法艺术传承着中华文化的血脉,在您看来,我们应当如何增强传承中华文化的自信和自觉?
郑晓华:时光流逝会把一切带走,但有一个东西永恒不灭,那就是沉淀在历史厚土深层的中华文化。进入全球化时代,中国人需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守、传承、呵护中华文化,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责任。
每个人职业不同,传承方法也不一样。书法家服务社会的方法,就是用手中的笔描绘山川文化,传承笔墨中的精神。文化的传承如同一条巨大的、穿行在大地之下的暗河,在千尺岩穴汹涌奔流。我希望能以微薄之力,去号召更多的人去感受它,从而热爱它,让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自觉者。
记者:中华文明五千年,悠悠岁月中始终散发着一缕幽香,那就是中华汉字书法。如何看待这门艺术?
郑晓华:我的老师欧阳中石先生在《关于书法研究问题》一文中鲜明指出:“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结晶,而书法艺术则是结晶的光环。”
书法是中国本土艺术中最具民族代表性的艺术。它以汉字为载体,通过具有特殊笔情墨韵的汉字形象,表现艺术情感。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书法艺术立足于中文书面语言书写体系,发展出了具有独特艺术语言、独特审美品格、独特形式技术规范、独特艺术理想的艺术“生态”形式,在世界艺术史上独树一帜。
中国书法和舞蹈、音乐一样,起源于生活实用原型。但不同的是,舞蹈、音乐经提炼升华为审美艺术后不再介入生活实用,艺术和生活各行其道。书法艺术却始终覆盖生活。
在中国文化史上,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黄庭坚、徐文长、八大山人……这些闪光的名字曾经是东方审美世界的闪耀星座。他们笔墨世界的内心独白,作为中华文化核心精神在视觉审美领域的延伸,构成了中国书法的伟大传统。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间艺术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加大对中国本土艺术的推广宣传力度,有助于国际社会认知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使世界不同文明更加和谐相处。
记者:山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留给您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郑晓华:每次到山西,都有这样的感觉:山西整个就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上博物馆。古城、大院,还有那众多隐匿在名山大川林阴中的寺庙、古村落、民居等等,都是镶嵌在三晋锦绣大地上的宝石。千年时空跨越,掩盖不住它们的光芒。
我的家乡浙江缙云,是江南风景胜地,一泓碧溪穿城过,两岸青山相对来。少时,出门百步就是盈盈碧溪,那里溪水清澈见底,鹅卵石在阳光的照耀下光影跳动,小鱼在溪中成群恣意漫游。与灵秀的故乡不同,山西是厚重的,走进这些弥漫着浓浓传统文化幽香的古院落,每每为其所陶醉。
是什么使我对三晋大地上的古院落如此迷恋?是其所蕴含的中华文化,尤其是那些书写优美、刻制精良的碑廊、楹联、门匾。它们或描绘自然风物,或书写人生理想,无不遣词优美,寓意深刻。这些锦词绣句,从其现实形态来说,是属于山西地方文化。但从其文化精神本质上说,它们毫无疑问来源于中华文化主体,完全具有普遍的意义。
记者:艺术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博士生导师、研究所所长、书法家,穿行在这些不同的领域,您对艺术和人生有了怎样的思考和感悟?
郑晓华:我执教多年,一直主要在做学术研究,主要工作是教学、学术研究兼创作。在我成长道路上,刘炳森先生和欧阳中石先生对我影响最大。他们对我的影响不光是在艺术上,更在学问和人格上。
作为职业书法家,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更应该发挥学术传播上的影响。除了继承传统,更要有孜孜不倦的传播文化的精神。比如,我们人民大学书法学科自2003年开始每年开展一期针对全球著名大学留学生的summerschool国际书法班,每年跟国外知名大学合作举办交流展,这些都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我希望可以真正承担书法家应有的社会职能,迈入知天命之年,我一直在考虑一件事情,就是我们究竟可以为别人做些什么。传道授业解惑是一名老师的职责,我希望可以做得更好一点。
在今后的十年到十五年里,我将在创作上花费更多的精力,“翰墨中华”系列书展是一个切入口。
记者: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构想?
郑晓华:“翰墨中华”是我想尝试的一个系列创作项目,目的是以书法为载体,通过书法这种广为民众熟悉的视觉形式,在阐释、研究、传播中华文化方面作出努力。希望每一次展览都能把大家带入一次有意义的艺术之旅。
“翰墨中华”系列的“魂”根植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可以空间来划分,展现不同省份的地理风光、人文特色,也可按审美理念来划分。我准备一年做两个左右的展览,用十年到十五年的时间,争取走遍中国、走向世界。
记者:为什么将首站选在山西?
郑晓华:此次展出的160余件作品是我近年来
“品读山西”“还原历史”的“游学小抄”。那些深藏在深宅大院、深山古寺里面的锦词绣句,拥有深沉的思想内涵,散发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光芒,具有普遍的思想和艺术价值。举办这个展览就是要把这些居于一隅的美好事物带回到公共视野,为更多的民众所学习和欣赏,使我们传统的文化在更广大空间产生效应。
“翰墨中华”,从美丽山西开始。当然,一人之力只图抛砖引玉,希望能有更多的同仁,把力量汇聚起来,一起对山西文化、风光予以重绘和再现,如果有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个事情里来,我的初衷也就达到了。
记者:当下,国内书画收藏持续走热,您对此有何看法?
郑晓华:我们这个时代的特点是艺术作品“多”、技术“精”。纵观古今中外历史,一个国家、一个时代文化艺术是否繁荣并能走向高峰,“多”不是最重要的指标,关键在“创造”的繁荣,既“多”且“新”、且“精”、且“合理”。因此,收藏不能盲目追捧,否则可能会赢得金钱,但输掉民族文化的未来。
|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