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变异、融合、拓展:书法家的“逻辑”和“语法”

(2013-08-29 17:24:48)
标签:

变异、融合、拓展:书

分类: 学术文稿

变异、融合、拓展:书法家的“逻辑”和“语法”

郑晓华

 

1、  关于形式融合

 

每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的独特的东西。有可能它是和世界其他艺术相悖的。书法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最具有本土特征的艺术门类。由于生长的种子、土壤、阳光、雨水,和世界其他艺术都很不一样。所以理所当然,中国书法有很多“另类”的特征。

 

作为艺术,书法和世界其他艺术门类——绘画、音乐、舞蹈、雕塑确实“说话”的方式很不一样。中西绘画、音乐、舞蹈、雕塑,等等,它们载体不同、观念有差异、技术风格有自己的指标、标准都自成体系。但是它们还是有很多、很重要的部分是重叠的。所以中西画家、音乐家、舞蹈家在一起,大家是可以互相欣赏、评说。惟有我们书法不同。在西方国家,书法是技术,他们的艺术院校里就根本没有书法专业。而它的艺术家职业团体,也没有书法家这一类。说书法家是艺术家,他们觉得不可思议。这就是文化差异。中国书法,和西方书法(calligraphy)应该有天壤之别。

 

因此中国书法作为中国最本土的艺术,语言是独特的,语法和逻辑与众不同,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形式变异、融合、拓展,就是中国书法的特殊“语法”和“逻辑”。

 

2、  形式变异与融合、拓展

 

中国书法的特殊“语法”和“逻辑”是客观存在,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由于植物的生长,都会有它生命的周期。在成长期,它的生命特征和成熟期是不一样的。书法也是如此。在书法的成长期,立足于生活实用的需要,不断“变异”形式是它的主要特征。书法的“五大书体”篆、隶、草、行、正就是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完成形式创造的。完成这一庞大体系的创造,大约历时两千五百年。从早期图画字算起,一直到唐楷形成,中国书法的字体创造时代就算结束了。在这两千五百年许,文化和教育的解放——从贵族专享到大众普及,生活的实用——政治、经济、军事等,都不断对书写的速度、形式、风格趣味提出变革要求。历史总有它实现自己愿望的杠杆儿。庞大的国家、广袤的土地,即便再艰难复杂的书写形式草书,历史都在几百年一台阶,一步一步完成了。阶段性的标准化,使中国幅员辽阔的土地上,书法发展的整体空间得以成形,艺术创造、消费,以及后来资以持续发展的文化厚土——艺术美学思想,均在此阶段奠基并基本完成建构。

 

字体体系发展的成熟预示着中国书法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书法发展的主旋律也就从“变异”——适应社会实用生活需要的形式变革,转向“艺术家的游戏”——融合、拓展。

 

“变异”是原始草创阶段的形式拓展。它以一定历史时期形式探索、拓展为积淀,在一定的时间实现由量变到质变,完成书法形体系的“蛹变”,从篆书到隶书、从隶书到正书、从隶书到草书,历史都是这样“蛹变”的。在沉静中蛰伏一定的时间,虫蛹变成了飞蛾。

“融合”则是走向成熟阶段的书法发展的主旋律。两个不同的形式因为某个机缘碰撞一起,交汇生成一个新的东西,这就是融合。

 

当然,不是什么不同的东西都可以搁在一起“融合”。这里需要历史与审美形式的内在的逻辑合理性。优秀的书法家,正是具有这样的能力,他们独具只眼,善于从繁复纷杂的形式差异中发现可能“融合”的合理性元素,然后巧妙加以提炼、融合,最后合成新的艺术形式。

 

唐代开始,如果说颜真卿(709-785),创造气势磅礴的颜体楷书还属于“变异”,那么柳公权(778-865)在颜体基础上吸收欧体的严整端庄创造“柳体”,应该说就是“形式融合”了。合乎逻辑的形式融合,生成新形式,书法的形式由此拓展。由此,中国书法的发展形成自己独特的“语法”和“逻辑”。

 

3、  融合的道路

 

融合的道路很多。在历史上,唐以后成功的书法家,不能说全部是靠“融合”而成家,但多数是走的是融合的这条路。

 

孙过庭《书谱》指出:“书之为妙,近取诸身。假令运用未周,尚亏工于秘奥;而波澜之际,已浚发于灵台。必能傍通点画之情,博究始终之理,镕铸虫篆,陶均草隶。体五材之并用,仪形不极;象八音之迭起,感会无方。”这是在理论上对书法创作的道路、规律作出总结。“镕铸虫篆,陶均草隶。”就是形式融合。“体五材之并用,仪形不极”,说的就是“形式融合”的巨大威力。你掌握了这一技术,可以创作无限丰富的艺术语言和形式。“象八音之迭起,感会无方,”说的是“形式融合”在审美感会层面的妙用。形式无限丰富,情感的响应、共鸣纵横驰骋,你的创造成功了。

 

融合可以是多渠道的。系统内部融合——如楷书,前举柳公权应为一例:把雄浑的和端庄的融合一起了。跨系统融合,以篆书的点线嫁接隶书的字形,这大概是《石门颂》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以篆书点线嫁接正书字形,《石门铭》的秘奥大概也应该由此解密。还有《好大王碑》,思路也十分相近。这些作品,应该是中国书法“成长期”这一类型思维的成功范例。

 

更高层面的融合,还有“神合”之境。近代学者马宗霍在《书林藻鉴》中谈及明代书法称:“帖学大行,故明人类能行草,虽绝不知名者,亦有可观,简牍之美,几越唐、宋。惟妍媚之极,易粘俗笔。可与入时,未可与议古。次则小楷亦劣能自振,然馆阁之体,以庸为工,亦但宜簪笔干禄耳。至若篆隶八分,非问津於碑,莫由得笔,明遂无一能名家者。又其帖学,大抵亦不能出赵吴兴范围,故所成就终卑。偶有三数杰出者,思自奋轶,亦末敢绝尘而奔也。”他所说的“偶有三数杰出者,思自奋轶,亦末敢绝尘而奔”恐失于太绝对。其实有例外者,张瑞图应该是敢于“绝尘而奔”者。近代学者张宗祥《书学源流论》指出:“张二水,解散北碑以为行、草,结体非六朝,用笔之法则师六朝。”此语道出了张瑞图的真正历史价值。实际上,张瑞图在行草书语言的“怪异”创新,来源于对于北碑形式语言的“精神提取”。他把那种“感觉”写到行草书里来了。因为跨度太大,本来“形”、“神”两隔,他“化神入形”。所以看起来相当陌生,感觉不知所从来。这正是他的高妙处。

 

4、  融合的基础、笔者的学习历程

“融合”是一个书法家自我锤炼与成熟“破蛹”的过程。在书法家职业生涯的前期,一定是需要长期的“与古为徒”。老老实实当古人的奴隶。这也应该是中国书法的特殊“语法”和“逻辑”的一部分。

 

这似乎与本人前几年倡导“原创”的文章观点相违。实际上一点也不矛盾。因为“原创”的基础是“不原创”,是对经典所蕴藏规律的“谙熟”。这个过程,必须沉潜经典,与古人鼻息相仰。有了相当的基础,思想武库里储存的“兵器”多了,一定时候水到渠成,自然融会贯通,书法的形式得以“跨空嫁接”。

 

笔者自幼习书,多年进境甚微,笔墨浅薄,常对帖自惭形秽。看得多,写得少,所以眼高手低,心中有神,腕下有鬼。后来进入首师大书法所学习,在恩师欧阳中石先生指导下,接受了规范学术训练,可谓稍解笔墨之道,少褪俗骨。学行书从《集王圣教序》入手,因仰慕米芾的洒脱、王铎的浑壮,自觉不自觉多相参摩习。所谓近朱者赤,大概也略得一些先贤余泽。心中的理想,还是追随晋人的醇厚,晋人的清新优雅,那才是书法的大雅之境。自知前路尚遥。隶书早年沉酣汉碑,后又学楚简、汉简,率性而运,笔意错杂而出,即成现在面目。老诗人刘征(梅苑)先生曾告诫:好书法要“既浑朴又俊秀”、“既凝重又飘逸”,把相对立的审美境界加以调整融合,糅合在笔墨中,这才是汉碑高境界。我想这也是中国书法的特殊“语法”和“逻辑”,是我应该努力的方向。(2013年8月29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