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荆山玉振,粤海珠凝———读何春自作诗新作

(2011-03-23 10:09:53)
标签:

荆山玉振

粤海珠凝

何春

自作诗

艺术学院

郑晓华

高研班

教育

分类: 学术文稿

荆山玉振,粤海珠凝

———读何春自作诗新作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  郑晓华

 

 看一个人是不是读书人,是不是够得上一个我们古贤所称之“士”,我以为不在文凭,不在戴不戴眼镜,也不在他自己如何标榜,而最重要的在精神层面与中国“儒”、“士”的精神的对接。有的人学历很高,但一身俗气,全无古代“士”所崇扬的独立高贵品格;有的人职位很高,金丝眼镜也颇雅致,加上西装革履,似乎端的是社会精英,气势好不摄人,但你决不能跟他说话。开口一接谈,那一身市井气,足以让你栽一跟头。也有另一种人,他们质朴无华,素衣淡食,外表看来,似乎木讷迟钝,是社会上最普通的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称颂的市民。然而你和他稍微交往加深,你会发现,原来荆山草野,看起来像乱草丛生,乱草中块然磊落的,都是普通石头,而透过岁月荡洗的波痕,内里却是细密如脂、直润透心的宝玉!

 荆山玉振,粤海珠凝———读何春自作诗新作                                 2004年首届高研班开学典礼

 粤南东莞的何春先生,我少无交往。2004年我校招收首届书法高研班,在审查报考材料时,只记得考虑南方区域影响,录了两个广东的。至于书法如何,在众多的高手里面,实在是印象不深了。高研班几次面授,何春君粗衣少言,从来十分低调,遇事不出头露面,所以说来很惭愧,作为带班的学术主持人,我一直没有注意到他。偶尔在教室门口或校园路上相逢,只有相遇一笑,如此而已。我印象里,他是一个太平常的人了,似乎没有什么值得我注意。可是实事却恰恰相反,一个偶然的机缘,完全改变了我对他的看法。那是我们高研班第四次面授,大家都要写毕业创作小样,从文字到书体、作品形式,都要先送审。何先生给我几页打印的诗稿,让我看写哪首比较好。我看了头一首前两句,就立即对他刮目相看,因为他的诗那种浓浓的文人气质,把我深深的感动了。我不敢说会写诗,格律诗尤其不敢妄语。但从1979年上大学,一直到今都没有出过大学校门,还算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这二十多年一直没让自己闲着,算是读过一些什么《太白集》、《剑南诗稿》之类,对于杜诗沉雄李诗清空,还是略有一点感觉。我觉得他的诗不像我们当今坊间众多的“诗客”,写诗当得白水一杯,让人全无回味咀嚼余地。何君的诗很有古典意味,甚至有点浑厚秾丽的滋味,置之明清诗家雅集,似可不让。在当代人中,有此古典诗词功底和境界,并不是很多见的。和他闲聊几句,方知他是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东莞市中华诗词理事。早年学书,从七十年代开始侍广州美术馆馆长、书画家何为先生帐下,兼习诗、书、画。在诗歌方面,多年以来,颇多着力。由此积累,故得謦咳珠玉、落笔锦章。说实在,今人诗作馈我者不少,但多置阁上,而何君那两篇打印纸,却在我书包里跟随我大概有几个星期,繁忙公务之余,我几次把那揉成褶的诗稿拿出来,把它读完了。这在我实在也是很难得了。

 

 何春君的书法取法“二王”,也广泛研究诸多名家,如孙过庭、张旭、怀素、苏东坡、米芾、王铎等,对于《书谱》,从理论到实践,尤其仰慕并着力多多。细观其行草,如《东海苍溟诗》、《卅载罗浮诗》,笔势开合,可谓气象雄逸,得近世粤海名家风范,当称合作。小字横幅,起落有序,亦清雅可观。另有一点让我意外,即他的画。我近见其所作紫藤花鸟,笔走龙蛇,情酣墨饱,很见功力,且得文人意趣。足见中国艺术,诗、书、画不仅形式上相得益彰,在情感培育和诗性酝化上,也是相倚相生,互相生发。因为,正如宋人姜夔《续书谱》所说:“艺之至,未始不与精神通。”有一颗如玉的“士人”之心,诗文艺事,一旦悟入正道,也就自然旁泽四达了。

 

 我总认为,书家也好,画家也好,诗人也好,首先要做“士”,要养一颗“士心”,有一点“士气”,培育一点“士”的“风骨”。做一个书家,尤其必须是一个“士”,一个“知识人”,要有知识人的眼光、“知识人”的品格、“知识人”的心灵。我们依赖简单的黑白二色支撑起来的书法世界,就是这颗知识心灵的家;如果没有知识心灵的诗意栖息,书法就不能成为意味隽永的、在中国文化体系中占重要位置的艺术。只有具备了知识人的气质,才可能有高雅的精神流露,发之于言,就是有品格的诗;托之于形,就是有境界的画;施之于汉字书写笔墨,就是有情调的书法。认识、认同、构建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士”、文人品格,是我们走向高品格书家的起点,也是我们现代书法知识品格重塑的 “世纪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何春君在这方面已登堂入室,但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华艺术的圣殿回廊千叠,要洞观更高深的艺术堂奥,任何人都没有理由沾沾自喜。相信何春君在艺术的道路上会不断进取,我们期盼“荆山玉振”、“粤海珠凝”的收获时光。(2006.10.2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